“紅眼魚”赤眼鱒

紅眼魚,學名赤眼鱒。又名赤睛魚(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一種觀賞魚,分佈在歐洲和西亞淡水域的植物中間。後引入美國,稱美國擬鯉或珍珠擬鯉。群遊,生活於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緩流的江河。以植物、小動物及昆蟲為食。體粗壯,長達35-40釐米。重1-2公斤。

背部金黃或黃褐色。腹部銀白色,鰭深紅色,眼金黃色。


“紅眼魚”赤眼鱒

1、外形特徵

體長筒形,後部較扁,頭錐形,吻鈍。須兩對細小,體銀白,背部灰黑,體側各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縱列條紋。鱗大,側線平直後延至尾柄中央。尾鰭深叉形、深灰具黑色邊緣。眼上緣有一紅斑故名赤眼、紅眼魚。

2、生活習性

江河中層魚類,生活適應性強。善跳躍,易驚而致鱗片脫落受傷。

3、食性

雜食性魚類,藻類、有機碎屑、水草等均可攝食,喜食人工配合飼料。

4、繁殖習性

赤眼鱒性成熟早,二齡魚即可達性成熟。生殖季節一般在4-9月份。卵淺綠色,沉性。


“紅眼魚”赤眼鱒

赤眼鱒體修長,略呈圓筒狀,體色銀白,因眼上緣有一紅斑而得名。 頭小。吻圓鈍,兩側各有一可活動的三角形小側葉,吻皮向腹面擴展,蓋住上頜,邊緣成流蘇狀。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前緣腹面有一橫帶,上被小乳突。兩頜具薄角質緣。須2對;吻須位於吻側溝的始端,較眼半徑長;口角須頗小,隱於口角內。鼻孔周圍有白色小顆粒,疏密不一。側線鱗36-38個。體背和側部青灰色,雜雲紋斑,腹部灰白。背鰭上部和臀鰭中部灰黑;尾鰭下緣黑色,其餘淺灰色。眼為紅色。


“紅眼魚”赤眼鱒

赤眼鱒為廣溫性經濟魚類,廣泛分佈於我國不同緯度的淡水水域。在不同的水域生長速度不同:長江水系種群的體長生長速度最快,較黑龍江水系種群快2~3倍,達到相同體長要比珠江水系種群快約一年。赤眼鱒的體長生長速度在低齡階段較快,隨年齡增加,體長生長速度逐漸變慢;體長生長加速度呈減速上升趨勢。3齡以前赤眼鱒全長生長速度較高,以後便逐漸緩而趨向最大值。體質量生長曲線近似S形,在拐點前質量增加迅速,拐點後增加變緩。赤眼鱒全長增長的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有拐點,生長速度隨年齡增長而遞減。出生時全長生長速度最高,年齡越大,全長生長越慢。


“紅眼魚”赤眼鱒

赤眼鱒產漂浮性卵,各水系的繁殖季節有所差異,一般為4~9月,以6~7月為盛產期。

繁殖的適宜水溫為22~28℃。赤眼鱒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 3~5齡魚的絕對繁殖力隨著年齡和體質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對繁殖力雖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網箱飼養已達性成熟年齡的赤眼鱒性腺成熟係數大於池養及江河野生魚。赤眼鱒為單精受精,在18秒內可以完成精子入卵過程。赤眼鱒的胚胎髮育過程和發育期的特徵與鯪魚、鰱魚等硬骨魚類相似,屬不完全卵裂(盤狀卵裂)。在水溫22~24℃條件下,受精後約25分鐘,卵內的原生質向動物極移動、集中,在卵黃表面形成隆起的胚盤;受精後約50分鐘,進入四細胞期;受精後約5小時,進入囊胚期;受精後約8小時進入原腸晚期;受精後約11小時胚孔封閉;受精後約15小時眼囊基出現,肌節約8~9對;受精後約17小時,尾芽進一步拉長;受精後31~35小時,仔魚陸續脫膜孵出。

以人工配合飼料和青料結合,在池塘、親魚池或網箱培育均可,並搭配少量鰱魚或鱅魚;5~7月為催產季節,採用一次注射可以大大提高親魚產後成活率;赤眼鱒性情急躁、善跳躍,自然產卵後親魚成活率明顯高於人工授精法。赤眼鱒受精卵孵化、魚苗育種培育方法基本與四大家魚相同,不同之處為分池培育時,應儘量將同一規格放於同一培育池, 因為赤眼鱒搶食性強,避免規格差異逐漸加大。


“紅眼魚”赤眼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