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眼鱼”赤眼鳟

红眼鱼,学名赤眼鳟。又名赤睛鱼(Scardinius erythrophthalmus),一种观赏鱼,分布在欧洲和西亚淡水域的植物中间。后引入美国,称美国拟鲤或珍珠拟鲤。群游,生活于水生植物茂密的湖泊以及缓流的江河。以植物、小动物及昆虫为食。体粗壮,长达35-40厘米。重1-2公斤。

背部金黄或黄褐色。腹部银白色,鳍深红色,眼金黄色。


“红眼鱼”赤眼鳟

1、外形特征

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上缘有一红斑故名赤眼、红眼鱼。

2、生活习性

江河中层鱼类,生活适应性强。善跳跃,易惊而致鳞片脱落受伤。

3、食性

杂食性鱼类,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等均可摄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4、繁殖习性

赤眼鳟性成熟早,二龄鱼即可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一般在4-9月份。卵浅绿色,沉性。


“红眼鱼”赤眼鳟

赤眼鳟体修长,略呈圆筒状,体色银白,因眼上缘有一红斑而得名。 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成流苏状。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缘腹面有一横带,上被小乳突。两颌具薄角质缘。须2对;吻须位于吻侧沟的始端,较眼半径长;口角须颇小,隐于口角内。鼻孔周围有白色小颗粒,疏密不一。侧线鳞36-38个。体背和侧部青灰色,杂云纹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缘黑色,其余浅灰色。眼为红色。


“红眼鱼”赤眼鳟

赤眼鳟为广温性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不同纬度的淡水水域。在不同的水域生长速度不同:长江水系种群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快,较黑龙江水系种群快2~3倍,达到相同体长要比珠江水系种群快约一年。赤眼鳟的体长生长速度在低龄阶段较快,随年龄增加,体长生长速度逐渐变慢;体长生长加速度呈减速上升趋势。3龄以前赤眼鳟全长生长速度较高,以后便逐渐缓而趋向最大值。体质量生长曲线近似S形,在拐点前质量增加迅速,拐点后增加变缓。赤眼鳟全长增长的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有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出生时全长生长速度最高,年龄越大,全长生长越慢。


“红眼鱼”赤眼鳟

赤眼鳟产漂浮性卵,各水系的繁殖季节有所差异,一般为4~9月,以6~7月为盛产期。

繁殖的适宜水温为22~28℃。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 3~5龄鱼的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对繁殖力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

网箱饲养已达性成熟年龄的赤眼鳟性腺成熟系数大于池养及江河野生鱼。赤眼鳟为单精受精,在18秒内可以完成精子入卵过程。赤眼鳟的胚胎发育过程和发育期的特征与鲮鱼、鲢鱼等硬骨鱼类相似,属不完全卵裂(盘状卵裂)。在水温22~24℃条件下,受精后约25分钟,卵内的原生质向动物极移动、集中,在卵黄表面形成隆起的胚盘;受精后约50分钟,进入四细胞期;受精后约5小时,进入囊胚期;受精后约8小时进入原肠晚期;受精后约11小时胚孔封闭;受精后约15小时眼囊基出现,肌节约8~9对;受精后约17小时,尾芽进一步拉长;受精后31~35小时,仔鱼陆续脱膜孵出。

以人工配合饲料和青料结合,在池塘、亲鱼池或网箱培育均可,并搭配少量鲢鱼或鳙鱼;5~7月为催产季节,采用一次注射可以大大提高亲鱼产后成活率;赤眼鳟性情急躁、善跳跃,自然产卵后亲鱼成活率明显高于人工授精法。赤眼鳟受精卵孵化、鱼苗育种培育方法基本与四大家鱼相同,不同之处为分池培育时,应尽量将同一规格放于同一培育池, 因为赤眼鳟抢食性强,避免规格差异逐渐加大。


“红眼鱼”赤眼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