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收藏13問,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1

銀幣的成色是怎麼回事?銀幣之間含銀量有差別嗎?

答:銀幣的成色就是指銀幣的含銀量。古代銀幣含銀量山入很大,即使到了機鑄幣時代,各種銀幣的含銀量也仍然存在較大的差異,這在今天的各種銀幣目錄或錢譜上隨處可以找到例子。

2

機鑄銀幣是純銀製作嗎?通常情況下它的含銀量是多少?

答:不是純銀。近代機鑄銀幣成色差異較大.但含銀量一般都在85%—90%之間,個別在70%以下。安慶廠鑄造的袁世凱頭像銀幣,有一部分成色低至66%—73%。

銀元收藏13問,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3

銀幣的版別是怎麼回事?

答:版式的區別不僅銀幣有,其它錢幣也有。大致上是指同一時期,同一名稱,同—面值錢幣的不同版式。一般情況下表現為文字、圖案、齒邊等諸方面的不同。—些版別上過於微小的差別,被泉藏家稱做“細細目”。

4

版別是影響銀幣價格的重要因素嗎?

答:是的。不同版別銀幣的存世量,決定了不同版別銀幣價值的差異,這都會在銀幣的實際成交價上表現出來。

5

品相是怎麼回事?

答:品相是指收藏品的完好程度。就銀幣而言,品相包含著銀幣的人為磨損、自然磕碰、表面氧化程度等等因素,是決定銀幣價格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所涉銀幣為孤品的時候,品相才“失去意義。換句話說.只要某種銀幣存世在兩枚或兩枚以上,它們之間就存在比較,就存在優劣,品相也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銀元收藏13問,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6

銀幣的包漿是怎麼回事?

答:銀巾的包漿實質上是銀幣表面自然氧化後所呈現出來的光澤與機理效果。銀幣表面長時間與大氣、水分等物質相互作用,與織物、皮膚等物質相互摩擦,其表面所產生的光澤與機理效果,潤澤、自然,體現銀幣質感之美,成為傳統銀幣的審美內涵,被內行稱為“包漿”。

7

銀巾的包漿對銀幣的品相重要嗎?

答:非常重要。有經驗的銀幣收藏家非常注重銀幣的包漿,既把它作為鑑別銀幣真偽的重要依據,又把它作為銀幣美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銀幣的清洗或除鏽的時候,總是慎之又慎,惟恐傷及銀幣的這層“外衣”,使銀幣失去寧靜悠遠的意趣,損害其審美價值。

銀元收藏13問,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8

銀幣“帶光”是怎麼回事?

答:機鑄銀幣鑄造時用黃油脫模.銀幣表面在黃油的作用下氧化形成淺褐色或微藍色的一層很容易被破壞的原有光澤,成為銀幣收藏中特殊的審美,這種光澤被稱為“帶光”。由於這種光澤很容易保護,因此“帶光”的銀幣基本上是未經使用的,自然也就彌足珍貴。“帶光”且未流通的銀幣,被人們公認為品相最好的銀幣,這種銀幣的價值超過不“帶光”同種類同版別銀幣十倍甚至幾十倍。

9

銀幣的文字有旋轉排列的、也有豎行橫列的,念法是怎樣的呢?

答:一般順序是上下、右左,順時針瀆的叫右旅讀,逆時針叫左旋讀。實際上許多銀幣都存在兩種不同的旋讀,一般是上為左旋讀,下為右旋讀。

10

銀幣的真偽如何鑑別?

答:鑑別銀幣的真偽各有各的高招。鑑別古代銀幣與鑑別近現代機鑄幣也略有不同,但同時又存在許多相通之處。就機鑄幣的鑑別而言,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小(包括厚薄)。有些粗製濫造的假銀幣連大小都沒有過關,對於這樣的低級贗品。普通愛好者也不難區分;二是成色。與其它收藏品的作偽一樣,質地的作偽是極為困難的一環,因為即使作偽者搞清楚了仿製對象的主要成分,他也無法弄清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更不知道這些微量元素如何添加、鑄人,而真品的外觀卻常常決定於這些微量元素,使贗品露出馬腳。一般來說,普通的偽造銀巾銀色略偏黃,而一些檔次較高的贗品銀色偏白。二是分量。大小做像了。由於成色等原因,分量不—定仿得相同,各種傳統機鑄銀幣的分且之間雖有一些差別,但確仍有規律可尋,用秤—稱,真偽立辨。袁世凱頭像一元銀幣,—般含銀89%,含銅 11%,重量為26.6克,而贗品重量一般在25克以下。精於此道的行家,辨別銀幣真偽,有時候用手一掂,也就心中有數了。“惦”的功大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因為在絕大多數實際交易中,買方往往是沒有動秤桿兒的機會的。四是音質音色。因為質地的原因,銀幣在受外物敲擊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響,為“聽音辨器”提供了便利。—般情況下,真品敲擊之下所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通透悠長,而贗品的聲音有些短促發悶,有些尖利刺耳,都不自然。五是鑄造方式。傳統機鑄銀幣是用衝壓技術製造的,如果作偽者用翻砂或其他方式澆鑄,就會留下蛛絲馬跡,要麼底紋不平整.要麼有翻砂顆粒,細心加上經驗,再借助放大鏡,總能找出些問題。六是文字圖案。主要看是否後持,有無改刻。後鑄改刻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作偽者無一例外都是以次充好,以平常充珍稀。因此重點觀察普品與珍品的差別之處,就是破解這一作偽手段的良方。七是齒邊。—般情況下,真品齒邊清晰、整齊均勻(好些吉林銀幣除外),贗品齒邊紊亂,混沌不自然。八是整體效果。觀察整體效果,是綜合諸多因素之後更進一步的審視。如果說上面幾條是注重現其形,那麼這—條就是求其神。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絕大部分贗品充其量不過徒具其形,在真正的行家眼裡,都只能是貌合而神離。當然,上面這些辨偽經驗,只是一些基本的鑑別理論,而實際操作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涉及“眼力”實質的許多東西,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銀元收藏13問,看看你都能答對嗎


11

目前機鑄銀幣的作偽大體上有哪些手法?

答:翻砂(澆鑄)、挖填改刻、更新開模機鑄高仿。其中翻砂、挖填改刻,比較常見,機鑄高仿由於設備投資價格不菲,成功率不高,成本實在太昂貴,一般只在相當等級的銀幣上才使用。此外,收藏界通常認為修補也是一種作偽,所不同的是前幾種方式是在品種和版別上作偽,修補則是在品相上作偽。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作偽手法,其實每一種作偽手法都包含著許多具體的作偽技巧。比如許多作偽者受利益驅使,會不辭辛苦,對仿製好的銀幣進行“屍水浸泡”。將銀幣放在動物死屍內保存相當長的時間,使其表面產生接近自然的包漿,以期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等等,作偽手段不一面足。

12

銀幣如何清洗、除鏽?

答:如果銀幣氧化層鏽蝕過重,或表面發黑,就需要及時清洗。傳統銀幣清洗與除鏽一般使用弱酸,白醋就比較理想,浸泡時間長短視鏽蝕程度、鏽跡多寡而定。浸泡過後用柔軟的刷子輕輕地洗刷,一般鏽跡汙漬都能除去。對黏結牢固的附著物,用軟刷刷洗不能奏效的情況下,可以用木錐順著銀幣圖案文字邊緣慢慢兒剔除,直到乾淨為止,剔除銀幣表面附著物,忌用金屬、牙、骨等堅硬物質,以免劃傷銀幣表面,降低銀幣品相。除鏽的時候切忌使用牙膏等研磨劑,在除鏽的同時,應盡力保持銀幣原有的包漿。對一些不影響品相的輕微鏽濁,最好連弱酸都不用。目前許多對此認識不深的銀幣愛好者,恨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收集到的古舊銀幣,洗得如剛發行的紀念幣一般。這等出力不討好的勞作,完全損害了古舊銀幣溫潤典雅之美,在洗白銀幣表面的同時,差不多將銀幣的價值也“洗白”了。

13

銀幣如何保養?

答:主要是防潮,避免氧化加速;防磨損,以免損壞品相。現在存放機鑄銀幣的通常做法,是將銀幣用面巾紙包好,再用盒子裝起來,既防潮溼,又防碰撞劃傷。市場上有專門存放銀幣的盒子、透明塑料的大約十幾二十元錢一個,紙做的簡易封套則很便宜,同樣可以起到一些保護的作用。銀幣存放好了還必須經常檢查,防止發生意外的損傷。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