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春游龙溪山

于都县城东南二十五华里的固院龙口村,有一座古老的寺院龙溪山,俗称龙口庵。她不但以佛教胜地吸引着十方的善信香客,而且以她秀丽的景色,传奇的故事予观光旅游者以赏心悦目和留连忘返的游兴。

龙溪山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水松竹。从龙口坝内通往龙溪古刹的一条石阶曲径,两旁挺立的青松,在山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将折转“石灵洞”时,猛听得晔哗的水声。向右望去,只见龙溪小河的溪水从“神仙陂”奔流而下。潭上浪花飞,银光四射。这便是“神仙作陂”龙溪奇景之一。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据传龙溪古刹的开山祖天圆师,在龙口村王家财主当牧童时,村里要在此修建一座水陂。由于天圆师在财主家过于操劳,到工地做工时总是睡觉。其中有人故意留下两个缺口要他在收工时完成。谁知人们前脚刚走,天圆师后脚就跟上来了。众人问他作好没有,天圆师说:“你们作好的冲掉了,我作的还在。”人们赶去一看,果然如此,“神仙陂”便以此得名。至今尚见两块大岩石立在水陂上。现在人们已在上游修建了一座“大山里水库”,既控制了水位,又调节了水源。

过了“神仙陂”,两旁岩石千奇百怪,有的如蛤蟆,有的似虎豹,有的像雄狮,令人惊叹不止。

不远就是“石灵洞”,洞长三华里左右,直通“石子背水库”。出口处有一个数丈深的脚盆坞,解放前有不少人藏于里面躲避抓壮丁。转过大湾,沿着石拱桥便到了柯树湾,只见一棵百年大柯树挺立一旁。前面数十步远有块路标,上书“左龙溪山,右大山里”。过了柯树湾,山越登越高,景色越来越奇。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现着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走到半岭,只见人们正在筹建一座风雨亭,以便游人香客栖身休息。据说当年天圆师作好水陂后,村民知道他是个异人,便问他有何要求,天圆师答道:“我只需你们一件衣衫大的地方。”说完,便带领村民登上龙溪山顶,脱下衣衫往山下一抛,把整个龙口村全盖住了。众村民赶忙向他求情,才把地盘缩到半岭,这就是后人传说的“半岭遮天”。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从半岭的迂回曲径,踏上古人砌铺的石阶路向上攀登,龙溪古刹渐渐呈现在眼前:围墙外,一片翠绿的竹林高耸挺立,有的如仙鹤独立,有的像苍龙腾空,有的酷似猿臂舒伸,在微微的清风吹拂下摇曳生姿,这是龙溪山的又一奇景“寺苑修竹”。

龙溪古刹,就座落在这深绿色的山林中。那古色古香的飞檐垂瓦,画栋雕梁,金锁窗户,朱漆殿门,经过整修更显得雄伟壮观。抬头暸望,峰峦重迭,云雾缭绕;低头俯视,古刹倒映在殿前一泓波光粼粼的水田中,犹如一座海市蜃楼。庭院中,各种花卉散发出阵阵馨香,沁人肺腑。侧耳聆听,“锵锵”的钟声,像天涯沉雷,久久回荡在山谷间。

据《雩都县志》载:龙溪古刹为明成化年间天圆师创建,曾一度设龙溪书院于此,邑人两广佥事袁庆祥及其从孙袁淳(袁淳为袁庆云之孙、袁时之子,编者注)先后在此读书。至民国二十八年法莲师父住持以后,始大大规模整修,使荒废已久的古寺重振容颜,一些频于灭迹的镌刻也焕然一新。

寺院建筑宏伟,大雄宝殿耸立在正中,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建筑艺术。右边为观音大殿,两旁楼柱浮画的飞龙好似腾云驾雾。殿内泥塑金观音苦萨,邃眼微闭,几座蓬莱仙阁漂浮在云海里。观音菩萨出外传教时的百衲衣,仿佛被风徐徐吹动。正中一朵大莲花,由八朵小莲花团团围绕,本叱盖财站立左右两旁,仙鹤长唳鼓翼相随。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正殿门楣大书“龙溪山”三字,两旁对联写道:“龙立高山扶持佛子精修志,溪流清水洗涤众生杂念心”。寥寥二十余字,将龙溪山奥妙神奇浓缩于此,耐人寻味。

大雄宝殿前堂内,弥陀佛塑像两眼半闭,面带微笑,半尺阔的大嘴微合著,两只肥硕的大耳朵垂至肩膀,双手平放在盘着的大腿上。他心安理得笃笃定定的神情,不禁惹人发笑。左右两旁是使人望而生畏,神色威严的十八罗汉。他们手持武器,竖眉睁眼,龇牙咧嘴,跃跃欲试。乍一看,好像立刻会从墙上跳下来。墙壁后是神态庄严,瞪着铜铃般大眼睛的韦驮菩萨。两旁对联写道:“菩萨生天善伏魔,将军立地能成佛”。后接“天一堂”,正中为容貌端庄,体态安祥的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为地藏观音菩萨,稍前为天圆祖师手持佛拂。诸多不同姿势的座像,系用整块樟木精雕细刻而成。工艺逼真,形象动人。两墙浮画着二十四位诸天,有的面带笑容,合掌盘坐;有的口中念念

有词,慢条斯理数着头颈上的佛珠;有的威风凛凛,扬眉睁眼。真是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寺里那用三百多斤生铁铸就的古刹佛钟,悬挂在大雄宝殿右边的殿梁上,与悬架在大殿左边的佛鼓相互对称。一槌下去,洪亮的钟声震撼四方,方圆数十里内都可以清晰听到。禅堂前堆放着诸多碑刻经书,最闻名的是前清举人、赣南教育界知名人士周蔚先生撰写的《龙溪山记》碑刻。可惜在“文革”时被毁,残缺不全,令人遗憾。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龙溪山为于都重点佛教古寺,是赣南佛教圣地之一,不仅闻名省内,而且在香港也负声誉。香港大与山昂平村波般佛林参德师,就是从龙溪古刹出去的佛门弟子。她曾多次回龙溪山拜望她的皈依恩师,现在龙溪山住持法莲师父。每次回来学佛取经,并把带回的经典广为传播。

走出宝殿,伫立龙溪山前,饱览这山林景色,怡然自得。俯瞰山下,只见那树围水绕的龙口村庄,分布散落在无数纵横交错的阡陌间,农田水塘,星罗棋布。举目远眺,“果盒寨”犹如一面佛鼓面向龙溪山脉;左边生龙山脉群峰陡立,蜿蜒连绵,尖峰突起处,人们称之为佛钟。古刹右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谷间还有玲珑剔透的石岩溶洞,上面生长着无数悟觉般的劲松。瞻仰后岭,巍峨的龙溪山峰高入云霄。龙溪古刹就像一颗灿烂多彩的宝珠镶嵌在这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图中。

在这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季节,一簇簇,一丛丛,红彤彤的杜鹃花和五彩缤纷数不尽的植物花,点缀在绿草松柏林中,把龙溪山装扮得更加鲜艳夺目,婀娜多姿。望着这仙境般的风光,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前人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名山僧占多。

一九九四年春于潭头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作者:吴志强,选自《常融大师与龙溪山》)

春游龙溪山

位于于都县城东南二十五华里的梓山镇境内有一座风景名胜,它叫龙溪山。也许是在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曾在这里建过县城的缘故,我对这座名山很是向往。

我的好友王学伟老师就住在龙溪山山下的龙口村里,他生前曾多次邀请我去游览龙溪山。因那时还在职上班而无法抽空成行,现在想一想王老师已经去世,没有和他一道游览龙溪山,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

阳春三月的一天,局老年体协决定组织退休职工去游览龙溪山,这总算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我想王老师在天之灵也会欣慰的。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龙溪山古刹,约建于明朝的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清朝康熙庚子(1720年)重修。一座保留了五百多年的古庙,至今香火旺盛,自然让我想前去游览。

我原来想龙溪山位于偏僻的大山之中,路肯定不好走。其实不然,这条山路却是非常好走,我们租用的公交汽车可以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行驶到山上的古刹门前。

我们一下车,我就被一座巨大的山门所吸引。走近一看两旁是一副地名联:“龙立高山扶持佛子精修志,溪流清水洗涤众生杂念心。”门首书有“龙溪古刹”四个大字,笔锋苍劲雄浑,格外耀眼。漂亮的山门为这座名山增色不少,也引起了我们三十二名同事的极大兴趣。

尽管这时天空还在淅淅沥沥下着小雨,但不影响大家观赏名山的热情。大家不愿意进寺庙里暂别风雨,纷纷举着雨伞四处奔波,生怕错过漂亮的美景。我也是一手举伞,一手举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过不停。

龙溪山为本县东南乡的风景名胜一点也不逊色,我举目四望,山上峰峦叠翠,古木参天。甘甜的溪水,让我饱尝大自然恩赐的甘露。我俯瞰山下,农田村舍,楼台亭榭,清晰可辨。弯曲的傍山公路更增添名山的气势磅礴,好一派绮丽的南国风光。

在寺院的一侧墙壁上,我看见了王学伟老师为龙溪山留下了千古不朽的佳作《重修龙溪山记》,该佳作将与名山一道永存。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在山上,我听到了美丽的传说:该山的始祖天圆大师,原来是一个在龙口村王家财主的牧童。当年村里修一座水陂,村民都忙着挑石填土,惟有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小牧童却躲藏在树荫下睡大觉。大家对此感到不解,收工时,就特意留下两个大缺口让他补填。谁知,大家刚一离开,他就很快也赶上回村的村民。于是,众人都责怪他为何不去修陂,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把缺口填补上了。”村民们不信,纷纷返回去观看,果然,两块大巨石把缺口堵的严严实实。这时,村民们再也不敢小瞧这位小牧童了。还特意把这水陂命名为“神仙陂”,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只要你们一块衣服大的地方安个家。”说完就登上龙溪山,脱下衣服往空中一抛,竟把整个龙溪山全笼罩住了。村民们惊呆了,纷纷向他求情,他才把地盘缩小到现在的半岭上,并在山上修建了龙口庵,终于成了龙溪山古刹的开山祖。

「方志于都」春游龙溪山(二篇)


为了寻找当年的“神仙陂”传说的真伪,我下山时,还特地步行到龙口水库去察看了一番哩。

雨后的龙溪山,空气格外格外清新。盛开的桃花和梨花,更加增添了这里春天的气息和美景。我陶醉在大自然中,真实地美景定格在我的相机里,以便于随时都可以浏览。

在回程的车上,我还不时地回头观看雄伟壮观的龙溪山,我还会再回来的。(

选自搜狐博客作者:新长征路上的老汉

(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