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里的有些职工越来越沉默了?

裂缝中望星


企业里的职工越来越沉默,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更不是一种趋势和规律。不否认,在少数企业存在员工较为沉默的现象,但不能以偏概全,以此来判定职场的普遍性。

首先,职场越来越沉默是不成立的,原因有三:

1.现代职场发展的趋势,要求员工在行为与思维上的活跃。

从改革之初到2019年的今天,企业职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国营企业为主的体制化职场阶段,包括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私有化时期,职场行为是以国家或者国有企业的体制为主。这个时候,大部分员工在职级晋升、能力提升及职场思维形式方面,是“沉默”的,因为无论如何改变不了当时的企业环境和体制约束。即使面临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在职场上依然不能够真正激活职工的活跃性。

第二阶段,是民营企业开始兴起的阶段。因为民营企业更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方式,使得企业更务实,做事更灵活。这种体制下,呼唤员工的活跃性,但是不能真正唤起员工的活跃性。因为刚开始兴起的大量民营企业,还没有真正规范和成熟的管理体制,在具体的管理形式或者激励绩效上,仍然沿袭了部分的国有机制。再加上很多当时的企业主都是从体制内出来的人,其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的开放。这个时候,员工整体上处于半活跃状态。

第三阶段,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企业彻底市场化的阶段。在21实际头十年之后,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市场机制影响越来越深,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越来越科学。这个时候,员工有了更适应自己能力发挥和权益主张的话语权。变得非常活跃。

员工的活跃表现在思维方式、权益主张和企业事务的参与度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技术进步越来越先进,企业职工的思维、权益意识以及对于企业事物参与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活跃性越来越强!

2.职场职业的生存特点,不允许员工过度沉默

从技能角度说,沟通是职场生存和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沟通能越好,沟通技巧越强,越能够适应职场的发展。

从团队角度来说,一个员工的团队融入能力越强,团队事务的参与度越高,越能够取得团队的认可。

从管理的特点来看,跨部门协同的要求越来越高,跨专业的技能要求越来越普遍。这要求员工不但多学习理论知识,更是要积极从工作中获取经验和心得。

如果一个员工越来越沉默,等待他的是逐渐被职场淘汰,而不是越来越适应职场的发展。

3.从个人利益角度来看,沉默不是金

都说沉默是金,但是在职场上并非如此。一个员工过度沉默,意味着自己对于职业的参与感越来越差,意味着不能够为了自身发展和绩效积极争取,意味着对于环境与工作麻木不仁,自己的利益如何能得到保障?要成长没成长,要积极性没积极性,这样的员工基本上就是自甘堕落。

所以,职场发展趋势、职场生存特征以及个人利益三方面决定着员工不可能越来越沉默。

那么,是不是存在“沉默”的员工呢?是不是存在“普遍性比较沉默”的员工群体呢?这个确实是存在的。

1.畸形的职场“信条”导致一部分员工不愿张扬的行为特征

因为职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企业“办公室政治”的存在,职场上兴起了一些“信条”,比如少说话,比如“站队”,比如唯老板之命是从等等所谓的“厚黑”文化,这些“厚黑”文化使得员工“噤于言”也不“敏于行”。

这是一种基于职场“性恶论”的自保行为,采用“鸵鸟”策略。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该来的还是会来”,通过躲避责任、麻木环境的“不作为”策略不是现在民营企业大部分公司主张的习惯,不进则退,不会有什么有利的结果。

2.因为一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良文化或者打击报复,使得很多员工不敢言、不敢动

并不否认,现在一些企业存在部分劣质的管理者。

这些管理者格局不够,而且品行恶劣。不但不能起到真正的领导作用,反而拉帮结派,打击报复、浑水摸鱼。

如果有员工敢于对其行为或者观点提出异议,这些管理者总要想办法在某个时间“找回来”,如果员工妨碍了他的“权力”行使或者影响了他的个人利益,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让你走人。惧于这些管理者的“淫威”,大部分下属不敢说,不敢做。有少数敢说或者敢做的,都成了“烈士”。

这根本上是由企业的决策者引起的,是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具体管理视而不见或者不屑一顾,导致管理混乱。一些企业主片面追求市场业绩,忽略管理;还有一些企业主不重视公司人力资源,不知道员工的重要性,继而纵容一些不良管理者胡乱作为。

其实,对于这样的管理环境,必须改善,否则,失去了员工信心的企业不会有好的结果。作为员工,长期忍下去也不是办法,如果想要在公司堂堂正正的做下去,就要有理有据的开展自己的工作,否则早晚被企业淘汰;如果觉得太憋屈,不如趁早走人了事,否则,把自己变成一个职场的“万金油”,也不是什么好事。

3.因为个人的利益不满而采取的主动或者被动“抵抗”行为

A.有些员工,对于个人的薪资待遇或者职级标准不满意,觉得不公正、不公平,但是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于是采取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行为。

B.还有一些员工对于公司的管理不满或者对于领导不满意,而且这些管理或者领导行为已经触及了自己的利益,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开始三缄其口,对于工作越来越麻木。

其实,不少企业在员工的利益分配方面做的确实不好,包括他们采用的一些绩效机制,都是弊大于利,打击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但是,越是这种情况,越需要员工发出自己的声音。“非暴力不合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时间一久不但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也是变相的纵容了企业的不良行为。

在面对不良的企业文化、职场习惯或者不公正的利益得失面前,很多员工以沉默来应对和“反抗”,这就是题主说的“沉默”现象。而且,企业的风气越恶劣、管理越混乱、员工个人利益越不公正,这种行为就越厉害。

存在这种“沉默”的行为,不等于这是普遍现象,同时这种行为也不是利己的行为。

1.不管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有多么合理,它毕竟违背了职场发展的趋势。

这是一种逆势而行的行为。如果企业不在乎员工的感受,你沉默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企业在乎员工的感受,沉默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需要活跃的员工,这是大势所趋。

所以,面对不合理、不公平的局面,“自保”和“怨气”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里,有理有据的积极做事,对于自己不满的现象据理力争。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摆脱不利的局面。

当然,有员工怕被辞退,怕失业,那也不要沉默,大不了和他们“同流合污”,总比沉默要好得多。

2.为了自己个人的职场提升和职业发展,沉默不是明智之举

即使我们不为组织着想,不为企业着想,也要为自己的职业前景想一下。整天沉默有什么用?越来越沉默只能代表你自己越来越胆怯、越来越无奈、越来越没有机会,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身在职场,无论是基于个人利益还是职业发展,总要向前看,没有奋斗的精神和拼搏的勇气,一切都是虚幻的。要么斗胆理直气壮的做事,不要想那么多,要么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无论怎样,总比沉默要强的多。

3.真正职场成功的职业人士,没有谁是通过沉默做到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良好的行为习惯叫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说,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应该去做的就要大胆去做,应该去表达的就要把话说开。否则一切都变成“有所不为”的时候,个人已经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职场上有些信条是值得借鉴的,而有些信条是不能借鉴的,比如“沉默是金”。到底应该怎样做,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和自己的职责担当。鲁迅不是说过吗:“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指尖视野


我刚上班那年简直跟打了鸡血一样,加班不要加班费,每件事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忙到走路都得小跑,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开心。呵呵,过了一年,种种原因吧,也看透了,也没什么心劲儿了,做事还是尽力做,但以前是尽120分力,现在也就八九十分力了。只能说,工作让你累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中的人,关系,办公室政治……


嗷嗷跑的小蜗牛


真的忍不住分享一下我的亲身感受和发现。

目前我进入职场5年,再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直接说出自己很多的想法或意见了。


想当初,我有什么想法大都会说出来,包括部门征集什么意见,不管是对于产品还是用户。

但后来我发现,说出来之后产品也并没多少改进,即便是其他人的好建议也并没有真正落实下来。

而且领导用一些轻松的语气来问时,你把心里话都说了,再带点小情绪,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在你看来,自己只是偶尔吐槽一句,领导对你的看法已经生成了。

某一天,一个入职不久的同事突然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们的工作微信是一直被监控的,天哪,太可怕了。”

我说,我知道啊,这很正常。


她一位95后,还对工作环境带有粉红泡泡,末了提醒我“哦,那以后我们就不要在公司微信上说工作以外的事情了,和XX(我们直属领导)也不能说太多。”

工作就是工作,领导主要看结果。

你不要觉得领导或者同事对你嘻哈笑了一下,你就可以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不管是意见,还是对于工作的个人看法,尤其是负面的吐槽。

客观叙述事情可以,但不要带情绪。


总之,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还有可能招来一些是非,让自己很心累,那干脆就不要说了。

这是大部分公司和它的员工面对的现状:彼此都背过去。

于是大家越爱越不爱说话了。

不过如果你的领导值得信任,比较开明,还是可以多一些交流,这样的领导有不少优秀的品质。


and夏小麦: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职场5年,分享真实干货!

and夏小麦


沉默是活 多嘴是死

以前企业的叫工人(工人当家做主) 现在叫员工 工人与员工是两回事 我在单位上班三十多年 已懂事了 上班时就是个傻子 老板(就是大大小小的官)怎么指挥我就怎么做 下班后恢复在正常人


水中欢


在企业里或者体制里真的待时间长了就会深刻体会沉默是金这4个字,就过年放假前一天因为这个新冠我在群里说了句大家出门记得带口罩提醒了下大家,结果领导打电话叫我在群里不要说跟工作相关的事情,哎不说就不说吧,以后也懒的说了


万事平常心啊


企业里有些职工越来越沉默了,想想还真是,现在很多同事,领导让提意见很少提了,在工作群里话也少了,现在群很多但都不怎么活跃,为什么呢?分析了下,大体有以下原因:

一、曾经爱提点想法,曾经不沉默,但没什么用,现在只好沉默了。

以前公司还提倡给公司、给部门提意见,做提案改善,后来还真有不少职工提了意见,收集回来几拾上百条意见,后来交到办公会讨论,被各部门领导各种推托,提案不了了之,后面再喊提意见,职工也懒得说话了。

二、混久了,没激情了。

人在一个地方混久了,也上年纪了,很多人也没有了当年的激情,也被环境同化了,懒得去争,懒得去提,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就好,沉默成了这些人的当然选择。

三、被打压,不敢提了。

一些新员工,刚进公司时,还是很的激情的,也看到了公司的很多问题,也积极提意见。也有一些年轻员工,原来比较有个性,发现问题也敢说,但当他们提出问题后,被当成告黑状、被当成不了解情况乱发杂音等等打压下去,后面只好沉默了。

四、公司一言堂的氛围深厚。

一些公司的老板或一些部门领导很强势,听不进建议,听不得不同声音,一言不合就开骂,整个公司或部门一言堂氛围深厚,工作氛围压抑,职工不敢提不同意见,也不敢评论工作对错,集体沉默了。

总结,一个企业出现员工越来越沉默的现象,老板应引起高度重视了,这将对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老板和企业高层,首先要检讨的是问题是不是就出在领导干部身上,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先做出改变,领导干部要带头作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要带头鼓励员工发言提意见,而且对员工的意见或建议有反馈有落实,企业整体氛围才可能逐步好转。

以上供参考!


淡而不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营企业叫员工,私营企业叫打工,打破铁饭碗,有能力你就使,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中国经济与世界同步!



陆升义101


对于大多数的企业,上级和老板都会时不时的让你亲嘴,少说话多做事,做你应该做的事,不应该你管的你就不管,如果你管了你就是活雷锋,但是这个“雷锋”会被人唾弃。

企业中有这样的几种人;

第一:工作很有激情,事事都想做好,看不顺眼的都想说出自己的意见,别人没有做好的都喜欢说出自己的意见。

随着工作的深入,你会发现身边像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你管的越多(或话有用的建议,或许是多嘴的空管)越适得其反。我们其实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他有可能犯错,你也有可能;别人没有做好的工作处好的事,你去做你未必能做好处理好。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办事风格,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的片面认为,他的方法他的办法有问题。

有激情非常好,有责任感企业也需要,但是大部份企业不需要太过于喜欢批判其它同事的人,喜好打小报告的人,那样你会成为大家眼中的钉子、小人,虽然很多时候是正确的建议但是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第二:少说话,多做事,尽量做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毕竟与我们天天见面的同事,一起共事,很多人都是很好的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也会相互帮助,而不是故意撤台,向上级打小报告。当然了生活中工作中也在很多竞争对手,就是等着你犯错,等着揪你的小尾巴邀功。做自己本质的事,少说话,这样能团队更加的和谐,更能团结大家提升战斗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业绩提升起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么干了,那企业还有说闲话的吗?有什么问题,我们私下沟通,想办法解决,一起成为互助的朋友,一路走下去。而更多的时候 ,私下的沟通能激发起大家的激情,更能良好的沟通好工作出现的问题,并且得到双方的信任。

有时沉默是更好的煅就自己,自己沉默是不想去争是非,一心想做好工作;
领导沉默,是信任你,相信你能做的更好。
老板沉默,也许就是思考,你是否是他心中最优的人员。

沉默并不代表是因为性格、能力、不想惹是非。相反很多时候沉默更能让团队保持磁力作用,团队张合力更强。当然,我们说的沉默并不是不对工作发表建议,做事协调工作没有激情,而我们说的沉默是思考的沉默,不做那些无聊没有建设性的过多话语。

当然也有适当的沉默,能让自己走出困境,能让自己得到信任,能让自己找到站队方向。沉默并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你自己理解体味,细细品一下吧!


山城波哥


不能说或者不敢说真话,实话。真话,实话伤人,打脸。领导只想听的是好话,假话,高大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人过中年一家老小要养活,早已没有了年轻的冲劲了。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吧(当今社会,你就想当舔狗都得有门路,靠关系)


种花家的兔子9527


选择沉默有很多情况:

第一种,自己本事小,文凭低,不自信,也提不出什么建议来,即使提出来也没啥分量,选择沉默,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小心为好,保住自己的工作要紧。

第二种,自己所处的办公环境或者圈子氛围不好,一开始提了很多建议没得到上司的赏识,即使被采纳了也不给奖励升职加薪,有时候反而被很多人误解,批斗,抢风头,那就干脆选择沉默,该上班就上班,该下班就下班,实在干不下去了,就另谋高就。

第三种,是在国企、事业单位上班的铁饭碗,好好混到退休吧,多说无益,干这份工资谈不上兴趣爱好,混口饭吃呗,对工作这块就这么干呗,领导叫干啥就干啥,不叫我干的我坚决不干,选择沉默是最安全的,到时间准时发工资,退休了按时领工资。这种人得过且过,混日子,对现状很满意了,不想升官发财了。

反过来说,有少数职工不沉默是哪些人?

有本事的人,有欲望,有追求,想升官发财的人,沉默对他们来是不利的,他们不怕做错事情,积极面对,敢说敢做,在企业里面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上班不仅是为拿工资,而是更多的是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等时机成熟他们学好本领,另起炉灶成立公司当老板。在官场的这种,也是需要积极的出风头,通过各种资源关系整合,把政绩搞上去,就有机会升官发财,站在更高的岗位,能更多的为人民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