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1940年的秋季,黃河東岸炮火連天,西岸的沙苑南麓一帶,人稱“纏沙”的地方,卻在炮聲中沉寂著。

兩三年來,各村都進行了國民兵操練,參加訓練的都是青年男子。可是這次,村上卻在動員各家的年輕媳婦參加訓練。這一下,村上好像炸開了鍋。

老太太們開始串門,打聽消息,聚在一起都抱怨說:人老幾輩沒見過叫女人訓練,年輕媳婦那能拋頭露面。有的說,還上操呢,小腳,走也走不動。能訓練個啥。有的嚇唬媳婦說,你參加訓練,就讓你上戰場。

就這樣,縣上派來的兩個女軍人王璞彬和張金蘭陪著村上幹部齊排門的叫人,甚至用行政命令唬人,老太太才黑著臉放話,媳婦去了幾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個紀律秩序。半個月了,參加訓練的人你來了他走了,總到不齊。村上一再動員,可作用不大。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也難怪,這個地方太偏僻,南有渭河阻擋,北有沙苑橫亙,交通不便,消息閉塞。是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地方。儘管兩年來天上有日本飛機嗡嗡嗡的飛過,渭河南岸的潼關被炸,華州被炸,還聽說西安渭南大荔都被炸,可是村裡的人們始終認為,打日寇是男人、是軍隊的事,與女人無關。

所以,女民兵訓練涼塌塌的,帶不起勁兒來。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這一日,村裡的大戶有老人去世,出殯時,白壓壓的一大片送葬的人。剛埋完人,日本的飛機飛了過來,看見了這夥人,就在空中盤旋,嚇得人們四散奔逃,有人喊,甭跑了,快趴下。這時,一顆炸彈扔下來,“轟”的一聲,好大的功夫,待人們驚魂甫定,透過瀰漫的硝煙,才發現,炸彈扔進了一片沼澤地,炸的爛泥亂飛,飛到了不遠處的人們身上。好險哪!

家裡主事的老太太親歷了這次事件,她說,多虧了那個泥塘,爛泥飛了她一頭一身,若是彈片,早沒她了。兒子媳婦趁機對她說,日本人眼看就要過黃河了,女人也該懂點軍事,時政,也好應對。

老太太終於想通了,她又串門子,對其他老太太說,讓媳婦們去吧,學上點知識也好。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兩個村子(三里村溢渡村)的婦女們終於集合起來,地點在溢渡村東頭北寺上。(洪善村,楊村各有訓練點)操練開始了,幾天下來,她們掌握了列隊跑步等基本要求。訓練使她們懂得了不少軍事知識,時事知識,好像豁然開朗,女人們忽然覺得自己原來是那麼愚,那麼笨。接著,她們又學習了文化課,從這裡入門,學習了三個月。在隨後幾年的日子裡又上冬學,有些人成為能讀書看報紙的女人。

六十八年後(2008),採訪她們的時候,三里村一位九十歲名叫王成葉的老太太,提起當年參加訓練的事,還興奮不已,彷彿回到了年輕時代。她清楚地記得,那年她二十一歲,沒有孩子,丈夫在外地上學,教她們訓練的女隊長叫王璞彬,女先生叫張金蘭,兩個人都二十來歲,穿著灰色軍裝,剪著短髮,打著綁腿,曾讓當地沒見過世面的女人驚詫、嘖嘖稱奇了好長時間。王隊長看中了個子高高聰明又穩重的王成葉,就讓她當叫隊員,在王隊長的悉心培養下,王成葉進步很快。訓練了三個月。後來臨走,王隊長把自己的梳子贈給了她。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王老太太說到動情處,吟起了當年學的課文:

長城外,大道旁,咚咚咚,戰鼓響,蕭蕭蕭,班馬鳴......

六組一位八十四歲姓曹的老太太更奇葩,她不但清楚地記得女老師的名字,她還記得所學的課文,並流利的背了下來:

第一課,中國貨,中國貨,中國出產中國做,

中國人,愛中國,大家要用中國貨。

第二課,讀書好,讀書好,讀書不分老和少,

讀書不分遲和早........

第三課,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如果大家都懂了三民主義,實行三民主義,中國就可以強了。

第四課,我中國,在東亞,人民多,地方大,

我們要拼命保衛他。

第九課,空氣,空氣在空中,誰離了它都活不了......

在村頭的大樹下,在農家的大門口,提起當年打日本,軍事訓練,上冬學,老人們記憶閘門便打開了,如溪水般涓涓流淌。李老太吟了一首民謠:

苜蓿花兒扎拌湯,日本死到河岸上,

苜蓿葉兒蒸麥飯,日本死到河邊前。

馮玉祥,戰火硬,見了日本打得噌,

楊虎城,愛打槍,關子一拉嗑堂堂。

閻錫山,他沒膽,見了日本兩面臉。

另一位吳姓老太太唱起了一首歌:

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

保國殺敵人,一家多光榮。

旁邊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漢,他也沉浸在回憶中,唱起了一首“小放牛”的民歌來:

天上的銀河什麼人開?地上的莊稼什麼人栽?

什麼人把守三關口?什麼人一去不回來?

一位老太太眼裡浮起了淚花,她也張著沒牙的嘴巴和著唱了起來:

天上的銀河王母娘娘開,地上的莊稼農人栽,

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當兵的人一去不回來。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是的,村上有好幾個抗戰時期當兵的,都犧牲在抗日的戰場上。家人們只知道他們當兵打日本去了,至於屍骨扔在了何方,已無從查詢了。

老人們說,多年前,這些當兵人的父母家人每逢清明,都要在大路口為他們燒紙招魂。現在時間長了,老人們都已去世,後輩娃娃們已經沒有印象了。誰還記得他們?

2006年到2008年間,在採訪地方歷史時,聽到了抗戰期間女民兵訓練的事,很驚奇,就循著這條線索追下去,從羌白鎮到蘇村鎮到官池鎮共11個村,(南德、羌西、羌東,皇甫,三里,溢渡,洪善、槐園,蘇村、拜家、楊村)後來再到縣城三合巷,南大街。採訪村民49人,聽她們詳談了抗戰時期參加訓練的往事,那些活生生的事例使筆者深受感動,於是把它記錄了下來。

大荔故事:炸彈炸出的訓練--抗戰中的大荔之三

匆匆十一年已過,當年講述抗戰訓練的老人們大都去世,查閱《大荔縣誌》,上面記載:民國26年(1937)盧溝橋事變後,大荔縣開始進行國民兵軍事社會訓練,........每年利用冬春兩季農閒,各鄉均訓練兩期,每期三個月,參加180名,伙食自理。全縣自民國26年至民國34年(1945),共訓練國民兵32400人次。

《縣誌》的記載是客觀的,理性的,也是冷冰冰的。上面並沒有記載女人參加訓練的事。可是在鄉間,在老人們的火炕上,大門前,聽這些八九十歲的她們講述當年的抗戰,就彷彿聽到了當年的炮火聲,聽到了黃河西岸大地的顫抖,聽到了大荔人低沉有力的怒吼。今天的我們有責任記錄還原這段歷史,為了那些不知埋骨何方的軍人,為了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戰,不再被遺忘。

我們重溫歷史,不是為了仇恨。是為了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