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女神”是真的吗?太阳系有一颗伴星会造成生物灭绝?

量子宇宙


何为“复仇女神”?实质上就是科学家假想中太阳的伴星,是否存在目前无法确定。

宇宙中最常见的是什么天体?了解天文知识的应该都很清楚,恒星是组成宇宙的基本天体,每天夜里仰望星空看到的点点繁星,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恒星,除此之外还有太阳系内的五颗卫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一些人造探测器,例如国际空间站等等。但这些肉眼可见的星星都是银河系内的恒星,距离太阳系都比较近,从几光年到数百光年不等。


银河系直径20万光年,含有至少两千亿颗恒星,科学家通过多年的探测发现银河系内最常见的还是多星系统,例如双星系统或者三合星,而单颗恒星的数量甚至会少于多星系统。也就是说多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是非常常见的。在我们的认识中太阳就是单星系统的,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都在绕太阳公转。

那么我们的太阳是否有一颗伴星,只是目前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天文学家Richard A.Muller最早提出了太阳伴星的假说,旨在解释地球上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他认为太阳存在一颗伴星,距离我们大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这颗伴星如果是一颗红矮星,那么我们就无法用肉眼观测到它,即使在记录中有这颗恒星的存在,但它如果和太阳是双星系统,那么它的自行运动会特别小,与其他恒星相比较根本无法分辨出它的特别之处。



在假想中太阳的这颗伴星被命名为“涅墨西斯”(Nemesis),在希腊神话中表示的是复仇女神。每隔2600万年就会来到近日点,这颗伴星可能会引起太阳系外围奥尔特云内天体的“动荡”。奥尔特云被认为是包裹在太阳最外围的特殊结构,直径在2光年左右,在那里存在着大量的常周期彗星。而伴星的回归在引力的扰动之下,大量周期彗星飞行太阳系内部,对于地球来说可能就是一场“彗星雨”,对于地球生物就是一场灾难。

地球上有记录共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而之前的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的间格时间也不是2600万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如果发生,个人认为跟人类文明盲目的发展脱不了干系。

对于太阳伴星的说法不是随随便便拿出来的一种噱头,科学家也认为太阳伴星可能存在,要想验证,只能直接去寻找。1997年至2001年期间进行的巡天尝试寻找涅墨西斯星,但最终毫无发现。而被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数千颗红矮星和棕矮星,没有距离我们很近的,不可能属于太阳的伴星。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在4.22光年之外,就是一颗红矮星。但它本身是出在三合星系统中的。


因此说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太阳伴星的存在,未来即使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最可能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肆意活动破坏环境导致。



科学黑洞


复仇女神星的由来,是科学家们为了解释地球上存在周期性生物大灭绝事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推演出来的一个星体,它与太阳形成一个“双星系统”,周期性地影响太阳系边缘的小行星和彗星运行轨迹。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地球生命自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分别是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泥盆纪后期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事件。灭绝周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间隔基本都是2600万的倍数,而且在间隔期间内,以2600万年为周期,也会规律性地出现或大或小的流星爆发、火山地震等灾难。


因此,有科学家推断,在距离太阳系一定距离内,或许存在着一颗不易观测的星体,其在通过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星云时,会使很多小行星和彗星受到引力弹弓的作用脱离星云,进入八大行星运行轨道,从而增加撞击地球的几率,引发灾难性后果。由于这个星体的周期性引发“灾难”的特性,人们形象地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涅墨西斯的名字来命名它。

据研究,这颗神秘的星体距离太阳系,大约在5万到10万个天文单位之间,极有可能是褐矮星,质量没有达到真正恒星的级别,即没有达到太阳质量的0.08倍,表面温度不会超过2700摄氏度,既不属于恒星,也也不属于行星,性质介于两者之间,内部核聚变不足以支撑其长时间的释放热量,对外散发的光线也非常微弱,因此很难被发现。


科学家们曾经在1986年、1997年至2001年多次尝试寻找这颗复仇女神星,但始终未能找到。而观测到的其它一些低级别的恒星—红矮星和棕矮星,距离太阳都很远,不足以与太阳形成双星系统,也影响不到边缘的奥尔特星云。因此,“复仇女神”引发生物大灭绝之说,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复仇女神”是真的吗?太阳系有一颗伴星会造成生物灭绝?

太阳有一颗伴星的说法由来已久,从X行星搜索到第十大行星,再到后来的第九大行星,最后变成太阳系伴星,这个过程估计大部分朋友都看得一脸懵逼吧,因为这个顺序是乱的,而且混乱不堪,但下文尝试整理一下,让大家有个简单的认识!

从X行星到太阳的伴星

其实这个搜索行星的过程就是人类对太阳系范围的一个认识过程,所以随着认知的不断加深,搜索目标名称一变再变,确实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 关于X行星

X行星搜索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背景是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轨道摄动发现了海王星,使得他名声大震,当然这也是经典力学无上荣光的时代,但后续对海王星的观测也发现了类似天王星的摄动,科学界怀疑海王星轨道外还有一颗X行星在干扰海王星的轨道。

冥王星上的太阳

因此天文学界开起了搜索X行星的热潮,但一直到1930年罗威尔天文台的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位于海王星之后名列第九大行星!其实关于这颗冥王星,叶凯士天文台和罗威尔天文台本身早已拍摄到过,只是茫茫星海中未能发现它!X行星搜索到此为止!

  • 关于第十大行星和第九大行星

其实两个说的是同一个天体,主要的因素也是因为对冥王星轨道异常摄动,天文学家怀疑在冥王星轨道外还存在一颗未知天体,因此执行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最为庞大的外海王星天体搜索计划,到2006年前,已经发现数个天体,其中阋神星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从它的命名可以看出,就是它造成了行星分类的内讧!

最左边是阋神星,然后是凯伦,谷神星和地球

因为阋神星也在柯伊伯带内,大小甚至比冥王星还大一些(其实这一个错误,但两者直径差不多倒是事实),而且伴随着阋神星的发现,类似的天体还有不少,这让IAU(国际天文联合会)尴尬不已,每一颗给其行星资格?显然不合适,所以在2006年8月24日下午,第二十六届国际天文联合会议将冥王星开出出了行星队伍,将其归类会矮行星,并给了其一个小行星编号:134340 Pluto

所以接下来搜索的第十大行星就成了第九大行星,不过矮行星倒是发现不少,但行星级别的天体再无发现!

  • 关于第九大行星的假设

尽管天文学家没有搜索到第九大行星,但并不妨碍他们根据历史描述,结合现代天文理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也许很多朋友认为这种假设是无稽之谈,但千万不要这样认为,因为在科学界,提出问题很多时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第九大行星的几个理论假设:

  1. 尼比鲁(Nibiru)
  2. 堤喀(Tyche)
  3. 黑洞说

关于第九大行星的说法大概就这两个,有朋友认为还有其他的说法,其实那些都属于太阳黑暗伴星理论了,我们等下再说!

关于尼比鲁的说法是伴随着2012世界末日说一起流行开来的,而且传闻还有板有眼,说美国海军天文台在南半球发现了一颗来自于南天区的行星,正在穿过几乎垂直黄道面角度的方向进入太阳系,因此只有南半球高维度才能观测到这颗行星!

其实我们知道即使位于极点天顶的北极星,我们在北纬三十度为止就能清晰毫不费力的看到,所以这个理论只能骗骗北半球的朋友,但无疑有人信了,谣言传的不要不要的,但最后2012轻松度过,玛雅预言子虚乌有,尼比鲁也消失了,各位失望吗?其实不需要,因为有人认为他们的努力让地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一下?

关于堤喀的说法是1999年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的天文学家约翰·马泰塞和丹尼尔·惠特迈尔提出的,他对长周期彗星的长期观测后认为太阳系边缘存在一颗大型气态巨行星,不过WISE(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遍历天区,也没有搜索到这颗传说中的行星。

关于太阳伴星的黑洞说法,2018年英美两位的物理学家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假说,认为太阳系那颗看不见的行星是一个黑洞,这种看不见即为黑洞的说法似乎有些太厚黑,不过到也很务实嘛,各路天文爱好者也分析了这个说法,这个黑洞只有地球的5-15倍,那么只能是原初黑洞,跨越138亿年来到太阳系,还能保持初心,实在不容易,恭喜两位物理学家,你们赢了

  • 关于太阳系伴星的说法

天文学家厚黑学应该学得最好的,找不到行星就认为有太阳的伴星,因为行星范围有限,伴星距离就大了去,所以这个说法一下子将搜索范围扩大的几乎就是整个奥尔特云范围!

关于涅墨西斯星(Nemesis,又译复仇女神星)

这是1984年和2010年时,两个古生物研究团队对无生物灭绝周期研究发现,5亿年来的生物灭绝周期大致在2700万年,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2700万年为周期的太阳黑暗伴星说法,根据周期推算出这颗星星的近日点为1光年,远日点为3光年,卧槽,都已经超出了奥尔特云!

为什么太阳存在伴星会导致地球生物灭绝?

太阳系是一个在太阳引力下维持的公转运动,从万有引力的计算方式来看,它的影响距离是无限的,因此即使在太阳系边缘仍然会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但不同的是引力的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距离越远,所受到的约束会越小,它受到扰动的可能就会越大,因此如果有一个天体,以极大椭圆轨道绕行太阳时,经过的所有位置都会受到其引力影响而改变其它小型天体的轨道!

对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彗星仓库来看,其直接结果将会导致这些彗星脱离自己的轨道,进入一个短周期的彗星轨道,当然这来个一颗两颗其实也没啥大事,但如果成百上千甚至数万颗彗星进入内行星轨道,那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它会大大增加地球被小行星撞击的概率。

所以1984年和2010年时,两个古生物研究团队提出的涅墨西斯星说法也不无道理,只是证据来源太少,还不足以形成证据链,不过这个思维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关于太阳系是大行星或者九大行星,又或者黑暗伴星的说法仍然没有过时,未来也会继续这个话题的讨论,所以你仍然会听到各式故事,所不同的是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找到这个天体!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在漫威有个复仇女神,名叫涅墨西斯,传说她是无限宝石的集合体,是属于超越创世神的一个存在,但是在这个纬度是无法找到形态而且我们无法知道她的存在,并且我们的意识理解和法则对她是完全无效的,不过她是存在的?还是从宇宙诞生之处就存在的。


天文学家理查德 穆勒提出一个关于用复仇女神涅墨西斯的假说,在我们的太阳系附近还存在另外一个太阳,一个被称为“复仇女神”的死星即褐矮星,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一个双星系统的一部分,它和一颗伴星是相互围绕旋转的,周期是2600万年,当那颗伴星靠近太阳系的时候,它的引力就会“打扰”到奥尔特云,从而把大量的彗星带进太阳系里面,让太阳系内的行星受到长期的彗星轰炸,会导致地球上的生物种大规模灭绝。

其实我们都明白在宇宙中的2/3恒星都在双星或者多星的系统中,所以这个假说是存在一定的真实性的。

复仇女神涅墨西斯理论上是太阳系的“第二颗太阳”,是一颗矮星。

在英语词汇里,nemesis的意思是“垮台”或“毁灭”,而复仇女神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60年代,欧洲曾出现过两栖类的大量死亡目击报告,直到1970年之后,这场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才开始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到1989年,英国坎特伯雷的肯特大学首次召开的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上,全球两栖动物的下降现象才开始被重视起来。

但是在这几十年里,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大灭绝,据调查显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中……

不过我们不需要过于担心,这只是一个假说而已,实际上就是科学家们假想的太阳伴星,是否存在目前也是无法确定的。


星球上的科学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更准确的说是附近)是否还存在另外一个太阳,一个被称为“复仇女神”的死星(褐矮星),它有一天会毁灭地球?

这种说法的出现,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双星系统再宇宙中非常普遍,而单星则是另类,我们都知道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而另外一颗恒星在哪?人们就瞄准了太阳系周围那些我们看不见的黑暗天体:褐矮星。

“复仇女神”理论

涅墨西斯是太阳系理论上的第二个太阳,是一颗以希腊复仇女神命名的褐矮星。在英语词汇中,nemesis一词的意思是“垮台”或“毁灭”,如果一个天体有这样的绰号,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根据这一理论,复仇女神终有一天会毁灭我们,因为它会引发一场灭绝事件,把我们从地球上抹去。

复仇女神理论的支持者说,这种事情以前就发生过,例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地球每隔2600万年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会导致可怕而神秘的灾难造成生物大规模的灭绝,改变大自然的平衡,毁灭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

这种破坏模式令古生物学家非常困惑,直到天文学家们得出一个理论,说我们太阳有一个邪恶的小弟,名叫涅墨西斯,他在很远的轨道上运行。

每隔2600万年,“复仇者”的轨道就会穿过奥尔特云,奥尔特云是一团彗星和太空碎片的混合物。“复仇者”会扰乱彗星轨道,使这些小行星以持续数十年的毁灭之雨冲向内行星,撞向地球,并以可预测的规律造成物种的大灭绝。

“复仇者”没有太阳那么大,也不会靠近地球,但它有足够的引力从远处造成一场浩劫。

复仇女神的概念让人不寒而栗,至少可以说是噩梦。那么复仇女神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果复仇女神真的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复仇女神在哪里?

涅墨西斯只存在于理论中,我们并没有利用当前的技术找到这颗恒星。从理论上讲,这是因为涅墨西斯是一颗褐矮星,亮度非常低,它的温度不足以烧开一壶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难探测到它的存在。

也许你会认为在太阳系中发现一颗额外的恒星很容易,但是在黑暗、深邃的宇宙空间中,很难去探测一个完全黑暗、不发出任何可见光的物体。虽然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望远镜,但仍然没有找到涅墨西斯。

天文学家目前正在努力寻找,试图利用基于过去生物灭绝的周期来定位涅墨西斯的轨道,现在仍然没有收获。未来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深空以后,利用红外线技术可能会发现太阳系周围是否飘荡着这颗黑暗的幽灵。因为一颗暗淡的恒星所辐射的热量会在红外线下被捕捉到。

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现这颗恒星,那么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有第二颗恒星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有第二个太阳的想法听起来并不奇怪。双星系统(两颗恒星绕着相同的质心运行)非常常见。事实上,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我们太阳系最近的邻居,是一个双星系统。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中大约一半以上的恒星至少有一个伴星。因此,在统计学上,复仇女神的存在一点也不奇怪。

巨型的气体行星:堤喀

太阳系有“复仇女神”似乎还不够,在1999年,天体物理学家假设奥尔特云中可能存在一颗巨大的气体行星。类似于“复仇女神”的理论。一些科学家得出结论,这个被称为“堤喀”(Tyche)的行星的引力会影响奥尔特云的彗星以可预测的速度冲向太阳系内部。

因为外海王星天体塞德娜的轨道异常为堤喀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赛德娜是我们太阳系中已知的最远的天体之一,它沿着一条被拉长的轨道运行,比太阳系中任何其他大天体都要长。有几种理论可以解释这个轨道,一种是在我们太阳系的边缘存在一颗巨大的行星。

一些天体物理学家相信,“复仇女神”或“堤喀”的存在会在太阳系外围造成了彗星轨道的混乱。并试图将这些信息与地球上的灭绝事件联系起来!

复仇女神理论被揭穿

为数不多的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认为复仇女神的解释是正确的,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自1984年“复仇女神”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研究人员一直未能找到此类恒星存在的确凿证据。我们的太阳似乎真的是孤独的。

现在人们通过对陨石坑的研究,甚至对彗星以可预测的间隔落在地球上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灭绝事件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的观点现在也变的不确定。对灭绝事件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认为,造成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疾病、火山爆发和地球气候的自然变化。将它们与某个遥远的死星联系在一起并不一定符合逻辑。

但堤喀呢?有些人认为,堤喀取代了涅墨西斯,成为理论上的太阳伴星,而它终有一天会威胁到地球。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把堤喀和尼比鲁传说联系得更紧密。尼比鲁传说认为,在我们太阳系遥远的地方有一颗流浪行星。但大多数研究人员表示,与“复仇女神”不同,堤喀的理论轨道并不意味着就会造成,奥尔特云的大规模破坏或地球生物的毁灭。

如何对付复仇女神?

尽管一些天文学家仍然坚持复仇女神理论,虽然复仇女神的存在确实很可怕,但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就目前而言,它只是一种理论,一种逐渐失去光彩的理论,仅此而已。但这是一个有趣的理论,也是对人类在宇宙力量面前的一种提醒。因为,我们人类有时会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其实我们就像恐龙一样,随时都可能被消灭。

太空中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复仇女神可能是我们最不需要面对和担心的问题。从伽马射线爆到超新星再到太阳耀斑,仔细想一想,我们很幸运能来到这个世界。

好消息是,即使复仇女神存在,它也要过几百万年才会回来。并不是说小行星或彗星不能在任何时候摧毁地球,但如果现在一颗小行星摧毁了地球,我们也不能怪复仇女神,因为她还没有来。

坏消息是,如果复仇女神存在,它终有一天会来临,我们的星球将永远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有某种防御措施,来抵御彗星接二连三地撞向地球,但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妨尽情地欣赏夜空,而不必太担心会有什么东西砸向地球。


量子科学论


复仇女神说的是太阳的伴星啊……

我一直以为复仇女神说的是地球轨道的对面有一个地球同轨道行星……


破晓修罗


少妄想点比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