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译者按:本文编译自林尼克·谢尔盖发布在TOPWAR网站上的题为《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飞机》的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此文中有大量情况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编译此文,只为参考,并不代表译者同意或者证实其观点与消息。由于译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为纪念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直径为6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位于主楼的顶部,为了制造高度为5米的军博大门,中国人使用了金门炮战时收集的部分弹壳。该博物馆存储了1200余部文献,1800余件文物和十几种艺术品。位于地下一层、一层和二层的主要展厅中,大约有300台大型武器装备,以及1700多件轻武器和冷兵器。

博物馆的一层陈列了丰富的飞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展品。在二楼设有冷兵器、轻武器和弹药展区。地下一层主要展出装甲车、火炮系统和防空武器。今天,我们将参观航空部分。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西安轰-6型远程轰炸机被安置在一楼正对大门的位置。自50年代末以来,这款许可仿制苏联图-16的飞机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大规模制造,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核弹运载工具。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就像苏联的原型机一样,轰-6轰炸机还配备了3座可移动的23mm自卫火炮与一门固定安装的23mm航炮。轰-6一共有7门23mm23-2型航炮(AM-23航炮的中国版本)。现代化改进后的轰-6取消了航炮,对导弹和战斗机的自卫依靠干扰设备。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轰-6的尾炮

轰-6的早期型号早已退役或者改装为加油机。目前仍在使用的是装备了先进导航系统和电子战设备,适合携带巡航导弹的改进型。涡扇-18发动机(D-30KP-2)和现代化的航电系统安装在最新的改进型号轰-6K上。解放军空军于2011年采用的导弹载机能够携带重达12吨的载荷,其武器装备范围包括长剑-10A战略巡航导弹(X-55导弹的仿制版),作战半径约为3000公里。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轰炸机的左侧是一架苏联制造的米格15战斗机,机号为“079”。铭牌上写着,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飞行员王海(后任解放军空军指挥官)亲自击落了4架敌机,并与其他飞行员共同取得了5场胜利。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在米格-15旁边,安放了沈阳歼-2战斗机。这款战斗机是米格-15比斯的中国制造版。歼-2战斗机在沈阳制造,其训练版被称为歼教-2。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首架歼教-2喷气式教练机。

虽然中国自产的米格-15比斯并未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但是该机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海峡空战中被广泛使用,并在解放军空军中一直服役到80年代初。

博物馆还展示了图-2轰炸机。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这种轰炸机进行了作战。尽管损失惨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中国轰炸机的机组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图-2轰炸机。

其最成功的行动之一是轰炸大、小河岛。这些岛屿距离鸭绿江口几公里,行动的目的是翠红控制“米格走廊”的美国观察哨和雷达站。根据中国的数据,在1951年11月6日的空袭中,9架轰炸机投下了8100千克炸弹,所有目标都被集中,敌人损失惨重。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图-2配备的炸弹。

不幸的是,在博物馆展示的这架轰炸机并没有标明其战绩,铭牌只是说明了图-2飞机于1949年-1982年在解放军空军服役。

除了解放军的战斗机外,博物馆的藏品还包括他们的对手。驻朝鲜的“联合国军”使用了北美P-51“野马”战斗机,主要用于攻击地面目标。在战场上,P-51与米格-15交过手,并成功对付中国和朝鲜的伊尔-2和伊尔-10攻击机,并参与拦截图-2轰炸机的行动。在战场上有几架雅克-9U与拉-11战斗机被P-51击落。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P-51D战斗机

该机的铭牌显示,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缴获了数架属于国民党军的战斗机。众所周知,国民党在1946年获得了大约100架“野马”。1949年8月,位于南苑机场的解放军空军“野马”战斗机中队达到战备状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上,包括这架飞机在内的9架P-51D参加了阅兵式。

在朝鲜的空战中,米格-15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北美F-86“佩刀”战斗机。1954年,第一架F-86F抵达台湾,国民党空军中国接收了300余架F-86,随后参加了与PLA的空战。1960年2月16日,两岸的最后一次空战发生在福建。在“佩刀”的武器中,还有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1958年9月24日“响尾蛇”首次被用于空战,中国的一架米格-15比斯被击落,飞行员王自重牺牲。一枚AIM-9B并未爆炸,坠落在大陆,这使得中国和苏联专家得以研究新型武器。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F-86F战斗机。

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这架“佩刀”是驾机投奔大陆的徐廷泽上尉的座机。1963年6月1日,他驾机从台湾新竹起飞,降落在福建龙田机场。

在F-86F战斗机旁边,是洛克希德T-33A教练机。1969年5月26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上尉教官黄天明和飞行学员朱京蓉驾驶该机从台湾冈山机场起飞,在福建惠阳迫降。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T-33A教练机。

T-33A是洛克希德公司在F-80战斗机基础上改进而成的,F-80曾在朝鲜战争初期参加过战斗。

另一位起义者是李大维上尉,他于1983年4月22日从台湾驾驶一架通用U-6A运输机返回大陆。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U-6A运输机。

该机由加拿大德哈维兰公司研制,被称为DHC-2“海狸”。在50年代被美军使用后,被称为L-20,1962年编号改为U-6A。由于其良好的可靠性、操作性与出色的起降能力,该机一直生产到1967年。

为了训练解放军飞行员,解放军使用了多种教练机。他们装备的第一批教练机是俘获的日本99型教练机(立川Ki-55)。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99型教练机

1946年3月,解放军首所飞行学校开始运营。由于燃料和润滑油供应困难,因此飞机使用酒精和用过的汽车机油。

博物馆还拥有在雅克-18基础上制造的南昌初教6教练机。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停止了航空设备的供应,因此产生了需要自行研制教练机的问题。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初教-6教练机。

在制造初教-6时,中国工程师重新设计了很多零部件,这使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独立开发。初教-6与雅克-18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铝合金的机身,增强了机体强度。

1957年,南昌运-5飞机(这是安-2双翼机的许可仿制版本)开始在南昌飞机厂制造。直到1970年,共制造了728架飞机。该机的生产转移到石家庄后,该机获得了石家庄运-5的代号。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运-5双翼机。

随后,中国人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批量生产。直到2013年,在南昌和石家庄共建造了1000多架运-5。解放军空军目前仍然使用该机来运输货物、乘客和训练伞兵。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众所周知,俄罗斯计划在2019年从中国购买10架运-5BG飞机,这些飞机将用于农业、林业和防止森林火灾。

解放军空军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是沈阳歼-6.该机是苏联米格-19S的许可版本,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沈阳飞机工程开始批量生产。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歼-6超音速战斗机。

直到1981年,有大约3000架各种型号的歼-6交付给客户。除了战斗机和双座训练型歼教6外,中国还在歼-6的基础上改进了截击机和侦察机。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歼教6教练机。

1977年,带雷达的现代化全天候战斗机开始投入使用。直到90年代初,各种歼-6仍然是PLA空军机队的基础。在2010年,中国正式告别了歼-6。但是飞行测试中心和飞机工厂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歼-6可以飞行。此外,一百多架歼-6已经改装成无人机,可以作为导弹系统测试的目标。无线电控制的无人机也可以用来突破防空系统,在台湾海峡附近的空军基地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歼-6无人机。

基于歼-6无人机,中国人研制了南昌强-5攻击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首架战斗机。强-5的研制始于1969年底,这是中苏关系最严重的时期。南昌共制造了约1300架强-5喷气式攻击机。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强-5攻击机。

强-5的批量生产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新的改进型号可以携带制导炸弹或者导弹。强-5和轰-5轰炸机(伊尔-28的中国版本)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战术核武器的主要携带者。目前,强-5已经过时并退役。

尽管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但是苏联仍然于1961年向中国颁发了 生产米格-21F-13和R11F-300涡喷发动机的许可证。除了图纸和技术文件,中国还收到了几架完整的 战斗机,以及用于组装第一批战斗机的零件。米格-21F-13的中国版本称为成都歼-7。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歼-7战斗机。

但是,由于WG导致生产质量下降,歼-7战斗机的建造速度缓慢。此外,交付给作战中队的飞机质量较差,存在很多缺陷。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在70年代后期,才可能将歼-7的可靠性提升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后,歼-7开始大规模生产。同时,歼-6的生产仍在继续。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在中国,歼-7的进一步改进主要归功于对经过中国领土运输到北越的苏联米格-21MF战斗机的盗窃。在80年代,中国设计师依靠西方的帮助,对雷达系统和航空电子设备进行了改进,并配备了相当先进的电子告警系统。最先进的改进型号歼-7G的生产一直持续到2013年。在中国建造了约2400架歼-7系列战斗机,并出口了约300架。一架显然过时的战斗机在PLA空军中长寿的原因是它的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维护。目前为止,解放军仍在几个“二线”空军团装备了米格-21仿制版。

很明显,歼-7不是很适合防空截击任务。这种任务需要一款作战半径更大的飞机,配备更加强大的雷达,来自地面指挥所的自动引导设备,并配备中程导弹。出于对苏联和美国的远程轰炸机的担心,因此解放军需要一款能够在20000米高度实施拦截任务的截击机。中国设计师并未另起炉灶,而是以歼-7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为基础,研制了歼-8截击机。这款飞机看起来很像歼-7,但是有两个引擎,更大更重。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歼-8截击机。

歼-8首飞于1965年7月,但是由于WG影响,该机80年代初才正式进入作战部队。在80年代,一架配备了非常原始的雷达瞄准器并装有2门30mm机炮和4枚霹雳-2的截击机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作战的需求。此外,第一架歼-8的技术可靠性极低。这一切都影响了其建造数量。根据西方的数据,该机的建造数量略多于50架。

在80年代后期,更先进的歼-8A截击机开始加入PLA空军现役。歼-8A装备了侦测距离约30公里的204型雷达,使用23-III型航炮(Gsh-23的中国版本)代替了30mm炮。除了霹雳-2导弹外,还可以使用霹雳-5导弹。尽管改进后的歼-8A性能有所改善,但是建造数量仍然很少。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在90年代初期,为了提高战斗力,歼-8A的一部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安装了具备下视能力的雷达,新的火控系统与半自动导航设备。改装后的型号称为歼-8E。尽管进行了改进,歼-8E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需求。该机的雷达性能仍然不足,也没有合适的中程导弹。在80年代后期,改用侧面进气布局的歼-8II已经开始生产,歼-8E最终并未投产。

毛子逛军博(1):一楼的飞机展区

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将研究这里介绍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防空导弹,并简要的了解其制造和使用的历史。

在参观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即所有展品都经过精心修复,并且状态良好。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