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在歐洲,1816年異常寒冷和潮溼的氣候,導致穀物欠收的現象十分普遍。當時的瑞士基本只能靠進口食物來維持生計

。英國和德意志一代也好不到那裡去,它們都先後頒佈了禁止出口穀物的法令。當然出口穀物是被禁止的,進口穀物可是被熱烈歡迎的。

在當時的歐洲,穀物欠收總體上可歸納為七大因素::1、秋季雨季過長2、冬季過早到來3、冬季降雪量過多4、春季雨季過長。5、春季氣溫過低。6、夏季氣溫過低。7、收穫期雨季過長。在法國,"無夏的 1816 年"基本滿足上述七條中的四條,穀物減產肯定是沒法避免了。但真正讓法國陷入穀物供應危機的還不全是因為天災,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氣候和錯誤的農業應對方式帶來的損失

1816年法國全國穀物產量的精確數據已不可考。但法國內政部曾在當年主編過一份調查報告,報告中指出穀物歉收是絕大多數省份普遍存在的現象,但輕重程度不一,甚至差異懸殊。1816年11月14日,內政部大臣萊內(Lainé) 向加來海峽省( Pas-de-Calais)、奧布省(Aube)、下萊茵省(Bas Rhin)等 30 餘省的省長髮函,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各省穀物的生產狀況。共有14個省向內政部反饋調查結果。統計結果顯示:各省穀物減產程度各異,浮動係數很大。有的省份遭遇嚴重損失,有的反而增產。西北部芒什省(Manche)穀物增產幅度達 20% ,而塞納-馬恩省的莫城則減產超過25%。

總體計算結果是:法國1816年每公頃的穀物收成平均減少15.5%。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當然,穀物損失不僅僅包括惡劣氣候的導致的直接損失,人為因素也不容忽視。因為即便在正常情況下,打穀、存儲和留種等環節同樣也會消耗一定量的穀物。當時法國主要穀物產品是以小麥、燕麥和黑麥為主的。在氣候突變的大環境下,潮溼陰冷的天氣讓農民們無法嚮往年一樣用老辦法風乾穀物,然後存入穀倉或堆成麥垛。這就導致了穀物黴爛或穗子發芽的情況相當普遍。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對於這種陰冷氣候,當時農民的應對方式十分落後:他們將穀物移至通風的位置自然風乾,將穀物平鋪地面靠陽光的熱力蒸發水,或者乾脆不斷翻動和篩漏穀物。有些人用稻草墊底,中間鋪上小麥,最表層在添加一層牧草來吸乾溼氣,更有甚者則直接將收穫的小麥放進烤爐烘烤。但無論何種方法都收效甚微。總之,上述方法無法阻止潮溼天氣帶來的惡劣後果。這直接導致了至少有5%的穀物因為處理不當而直接白白的損失掉了。

說白了就是,由氣候異常和農業應對不當引發的穀物減產是卻實存在的,但受到影響的地區是局部的,直接因氣候導致的穀物損失並不是特別嚴重,還不至於因此導致大規模糧食危機的爆發。

城市輻射圈,哄抬糧價,惡性循環

對於法國來說,穀物的歉收減產和損失是有限的,但糧食危機卻仍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這和當時法國對於產糧區的糧食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統治法國的路易十八政府奉行"重城市輕農村"的穀物政策,即:

竭盡全力保全巴黎及幾個主要城市穀物供應的穩定,繼續沿用拿破崙帝國時期的糧食供給制度——巴黎輻射圈體系(rayon de Paris)。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這屬於波旁王朝時期的舊制,所謂巴黎輻射圈就是以巴黎為中心向周邊產糧區輻射,所有糧食產區的糧食都必須優先保障巴黎的供應,或者乾脆全運到巴黎。當然,巴黎是最重要的輻射圈城市,其他輻射圈城市也是一樣。每個大城市的輻射圈範圍內的地區都有特定的角色和功能,等級森嚴、運作有序。如發生嚴重農業危機,在政府嚴密的監控下,即便產糧大區面臨欠收,但是它還是必須要優先向重要的工業、貿易城市供給穀物和麵粉,當地居民和生計基本上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簡而言之,就是無論糧食產量高低,所有的糧食產區的糧食都要優先甚至全部供應如巴黎和里昂這些輻射圈中心城市,這一套在波旁王朝行得通,在拿破崙帝國行得通,但到了路易十八手裡面,那就是妥妥的行不通。

當然,這種系統建設最開始的目的是好的,它在最初也是對法國的經濟發展有利的,不過發展到後來就越來越走形。一位巴黎警察生動地描述了1816年巴黎的實際糧食供給情況:"巴黎對生存物資的消費是驚人的,幾乎無法相信有足夠的物資供其消費,沒有一個大城市能有如此生生不息和規模龐大的商業。所有地區都要向其輸入物資,巴黎接收的生計物資都是最精良的部分,補給的總量也大大超了實際消費量。"也就是說,除了保證生計的必需品以外,大部分運至巴黎的物資都成為了投機商獲利的商品。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當時的路易十八政府其實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保證巴黎和主要城市的糧價儘量不波動或者少波動,然一切徒勞,因為路易十八沒有拿破崙帝國和之前的波旁王朝那樣的執行力,就算想壓住糧價,那也是上傳下不達。在當時的巴黎和里昂等大城市,哄抬糧價基本上已經司空見慣且沒法管理。在穀物市場中,投機者購買 30到50袋小麥,然後立刻轉賣給更大的投機商。小麥被在被賣給磨坊主之前至少要被倒賣3次。而且層層加價,這直接導致了糧食價格暴漲,形成了一個難以控制的惡性循環。

法國的這套輻射圈系統如果放到現代來看,是沒有什麼毛病的。但是要注意的是,當時可是1816年,那個時代的交通運輸可和現代沒法比,那時的法國還沒有現代的鐵路網,很多貨物都是要靠馬車運輸,效率速度很慢,運輸時間很長。法國在波旁王朝時期就修建了一大批的"國王大道"並且定期維護,這才保證了這個輻射圈體系在當時能有效運轉,拿破崙帝國也一樣,道路保養和修繕幾乎就是日夜不停的。在拿破崙時期,敢在巴黎哄抬糧價的商人基本沒什麼好下場。

無奈的路易十八

但路易十八接的是個爛攤子,之前的大戰損失莫說,國內的財政也是瀕臨崩潰。畢竟打了那麼多年仗,想恢復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路易十八拿不出那麼多的資金去修復維護道路,糧食確實是一直向巴黎和中心城市運的,但這個運輸時間可就很長了,再加上氣候突變,道路狀況又時好時壞,栽在這裡面的穀物損失可就難以估量了。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這基本上就算是天災人禍一起來了,面臨此情此景,路易十八在短期內唯一能想到的辦發就是加大對地方糧食的徵集,用量來彌補損失,保證大城市的穀物供應。但這麼幹,肯定會導致糧食產區和地方上的糧食緊張,因為當時法國不僅中心城市有大量人口,其他地區的地方人口也不在少數。薩爾特(Sarthe)省長曾於1816年致信警察部大臣德卡茲:"本省穀物已無法滿足當地需要,但仍被不斷運走。我堅決擁護穀物流通的絕對自由,所以沒有要求外來商人出示經營許可證及護照,但我認為應該禁止欺瞞消費者的貿易。"厄爾省( Eure) 省長蓋斯維爾侯爵(le Marquis de Gasville)轄區內出現穀物短缺、價格高漲的情況,他認為這一現象與商人在當地大規模採購穀物有關,並向巴黎方面質詢。

無夏之年1816:氣候異常應對失常,法國城市輻射圈的惡性循環

在法國很多的糧食產區,它們自身的糧食產量本身是足夠的,即便遇上天災也沒什麼,但不合時宜的"輻射圈"系統則讓本來應該沒什麼問題的糧產區居民要直接面臨人為的饑荒。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危機惡化、法國各地開始出現騷亂。庫洛米耶(Coulommiers)區區長於1816年5月28日致信巴黎的聖日耳曼伯爵:"人民因缺乏生計物資起事,我們能做什麼? 只能求助於軍隊。這是怎樣的困境啊! 伯爵先生,難道清查庫存、清繳小麥、限價不比大開殺戒更有用嗎?"同年 5 月 普羅萬斯(Provins)區區長以委婉的方式請求當局對穀物實行限價:"穀物限價是違反事物的自然秩序和政治經濟學原則的,但是這是耕作者自發的要求。限價通常不會改善市場的穀物供應狀況,但它能使民眾沒有發動騷亂的口實。"

結語

塔博拉火山爆發所帶來的氣候異常和糧食減產是全球性的,但對於當時的法國來說,他所受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歐洲最大的。這裡面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對於當時的法國來說,糧食減產是一個問題,但程度還並不足以達到"糧食危機"的規模,結果糧食危機還真就爆發了。

而且這次糧食危機還直接成為了當時法國一連串的經濟危機,尤其是工業危機的導火索。路易十八和當時的法國政府在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無奈的,畢竟帝國解體財政緊張。對於危機的來臨,法國當時的應變速度可以說是非常慢的,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氣候—危機"模式再探——以法國無夏的1816年為例》【J】周小蘭

《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M】

《法國史》【M】喬治.杜比

《火山噴發與氣候變化》【J】三上嶽彥;李景生

The effect of the Tambora eruption on Swiss flood generation in 1816/1817【J】Rössler Ole,Brönnimann Stef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