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在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一個個獨具匠心、富有特色的鄉村記憶館引人入勝,創新打造的“閒置資源”變身模式成為易推廣、好複製、都能學的“利津樣板”。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一、避“短”拼“長”,創新思路打造“利津模式”。利津歷史悠久,鹽文化、河海文化、墾荒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構建起利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在各展館建館初期,利津縣就確立了“不新建館舍,就地取材、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盡力減少剛性支出,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結合村莊佈局和鄉俗民風,採取租用或借用等方式,充分利用老文化大院、閒置學校、廢棄車庫、老舊建築、農家院等閒置資源,改造布展特色文化展室。比如,陳莊鎮租用陳中村老供銷社作為展廳,對老建築進行修繕保護,保留青磚紅瓦的古色古香,使陳莊鎮商業史展館有了“穿越感”;陳莊鎮愛林一村以閒置民房為展室,展示老一輩農民的生產生活習俗,遵循房屋原有構架和佈局,原汁原味,更接“地氣”;汀羅鎮割草村整合村文化大院建館,發揮了黨建陣地最大效益……閒置資源“變身”模式,不但降低施工費用,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而且使場館建設更能貼近村風民俗,非常適合農村實際。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二、設計布展“鄉土”模式。沒有充裕資金聘請專家設計布展,就大膽啟用“鄉土”人才,將展陳權交給最瞭解本地歷史民俗特色的群眾。這些“土把式”不僅會就地取材,還能兼顧當地習俗、老百姓的審美觀等因素,使一些生產用具、生產生活遺物遺蹟的陳列展示更能貼近生活,更加直觀展示出當地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風土人情、歷史原貌,真正將“鄉村記憶”與“歷史文化展示”高效融合,反而趟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新路子。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三、避“實”就“虛”,量體裁衣顯“利津特色”。不搞給鄉鎮(街道)分配硬任務的“一刀切”,而是著力於彰顯“形式”、打造特色,“以點帶面”促進展館全面提升。為避免“千館一面”,深入挖掘每個展館地域特色,實施差異化建設。比如,利津縣陳莊鎮堐西村重點展示的是移民文化、愛林一村展示了黃河灘區多年來的生產生活場景,汀羅鎮前關村重點展示古老的“鐵門關”文化、割草窩村展示了非遺項目草編文化,等等。截至目前,共建設鎮村級歷史文化展館12個,無論從展館的建築風格、展示主題、布展格局,還是到收集展品的種類、陳設等,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展館2019年以來接待參觀人員3萬餘人次,大家普遍感到每到一處都有不同感受不同收穫,一路下來體驗了利津800年。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四、打好革命傳統教育特色牌。利津是革命老區,在浴血奮戰的革命年代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展館均陳設了紅色文化、革命事件、先模人物等內容,凸顯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使鄉村記憶館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少年接受愛黨愛國愛家鄉教育的重要平臺。利津縣陳莊鎮堐西館的“堐西慘案”版塊,記錄了當年堐西村民抗擊日寇的不屈不撓事蹟,讓人激憤不已。依託記憶館開展“聽爺爺講故事”“老黨員講黨史”“週末茶館”等活動,讓鄉村記憶活起來,成為青年學生節假紀念日接受傳統教育的好去處。鄉村記憶館是閒置資源“變身”的特色名片,是集檔案文化、歷史傳承、旅遊資源於一體的文化平臺,通過深入挖掘打造,必將對傳承農村傳統文化、建設美麗鄉村起到強有力的支撐。

「學習強國看利津」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獨闢蹊徑 推動“閒置資源”變身“大美展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