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導語:大家好!歡迎來聽胡謅聊文化。陳思王曹植,曹操第三子,才思橫溢、卓爾不群,“七步詩”的典故千百年來廣為流傳,一首《洛神賦》更是享譽古今、令人神往。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稱讚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將其與李白、蘇軾並論,以為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仙才”。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軍師聯盟》中的曹植

曹植代表作品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現今留存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君子行》是其中稍顯冷門的一首,即便如此,這首詩的前四句仍然以成語的形式被世人千古傳誦。

《君子行》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

勞謙得其柄,和光甚獨難。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

君子之行與“瓜田李下”

詩文開篇立論,君子應該防患於未然,不要讓自己身處嫌隙之中,被人猜疑。《周易·既濟》中雲:“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意思是說,君子要在禍患發生之前就事先防備,“不處嫌疑間”也是防患的一種行為。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接下來四句,用四個例子說明如何“不處嫌疑間”。第一個事例是不要在瓜田旁彎下身去提鞋,因為這種行為容易被人猜疑為在偷摘田裡的瓜,第二個事例是不要在李子樹下整理自己的帽子,因為這種行為容易被人當作是在偷摘樹上的李子,這兩句詩也是成語“瓜田李下”的出處。

第三個事例是說叔嫂間不應親手傳受物品,在古代,此舉不合禮法,《孟子·離婁上》記載:“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第四個事例寫長幼不能並肩而坐或並肩而行,也是古代禮法的一種,意指要長幼有序、尊卑分明。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瓜田李下

最後發出感嘆:勤勞謙恭總是有跡可循、有矩可依的,但是想要做到才華內斂、不露鋒芒卻比獨處時約束自己還難。古人有沉默是金的思想看法,並認為君子應該是低調不張揚的,《周易·繫辭下》有“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的說法,《菜根譚》中也有“君子之才華,玉蘊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的語句。

曹植的理想與抱負

詩文最後四句則是以周公為例,來說明真正的君子是什麼樣的:周公姬旦禮賢下士,吃飯時要吐出口內食物停止用餐,洗頭的時候要三次握住溼漉的頭髮,只是為了出來接待來訪的賢士,所以後世人將周公稱為聖賢之人。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周公姬旦

其實細究詩文前後,不難發現,周公之事例與前文君子論之文略有差異,前面寫的是君子的行為準則,而周公四句的核心與重點卻是禮賢下士,曹操在《短歌行》中曾寫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周公自比,此處曹植亦是如此。

為何以周公自比呢?這就要說到周公吐哺以外的事蹟了,周公本名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為人孝順、忠厚仁愛,武王即位後,周公用心輔弼,先後兩次輔佐武王東征伐紂,反觀曹植,魏武帝之子,魏文帝之弟,與周公之境況格外相似。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軍師聯盟》中曹植的父兄曹操、曹丕

曹植以周公自比,表達了自己禮賢下士、忠君報國的政治理想和建功立業、輔弼父兄的雄心壯志,這一點從曹植的其他詩文中也能看到,他在《白馬篇》中寫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之句,表面讚揚英雄悍不畏死、報效國家,內中蘊含了自己的愛國激情和理想抱負,而在《薤露》中,更是直接寫道:“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直言其胸中報國之意。

可惜的是,曹丕即位後,他處處受到限制和打擊,數次遷移封地,但其理想與抱負仍是不減,曹丕病逝,曹叡即位後,35歲的曹植仍多次上奏懇請被任用,但是曹叡只是給予了口頭嘉許,232年,41歲的曹植在憂鬱中病逝於東阿。

曹植《君子行》深度賞析:前4句人盡皆知,後4句暗含理想與抱負

《軍師聯盟》中作七步詩的曹植

結語:《君子行》表面是一首寫君子的詩,實際上是曹植借“君子”以自喻,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報效明君的志向,只可惜他的境遇與周公卻是天壤之別,在魏文帝、魏明帝二世的12年中,被遷封多次,未得到重用,最後鬱鬱而終,一代“仙才”就此隕落。“三曹”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曹植,大家更喜歡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