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白馬篇——曹植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是一篇樂府歌辭,曾選入《文選》“樂府”類,在《樂府詩集》中屬《雜曲歌辭●齊瑟行》,當是按樂府舊曲寫的新題樂府詩。曹植現存詩歌八十餘首,相當於曹丕的兩倍、曹操的四倍,在建安詩人中,算是傳世作品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一位詩人,《詩品》稱他“建安之傑”,那是當之無愧的。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曹植

然而,曹植自己卻視文章為“小道”,以為“壯夫”當以功名報效國家,“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與楊德祖書》)。關於曹植這種見解,魯迅先生曾經分析說:“據我的意見,子建大概是違心之論,這裡有兩個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個人大概總是不滿意自己所做而羨慕他人所為的,他的文章已經做得好,於是他便敢說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動的目標在於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說文章是無用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確實,曹植一生最看重的是功名,他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渴望輔助時君,“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即參與結束戰亂、統一中國的宏偉事業。在《緞鉭篇》中,他自比“鴻鵠”,將

“勢利”小人視同“不知江海”的“緞鯉”。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這種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在他前期(曹操死,曹丕稱帝以前)作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白馬篇》即是這類篇什的代表作。詩中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武藝超群而又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朱乾說:“此寓意於幽並遊俠,實自況也。....篇中所云捐軀赴難,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樂府正義》)這話頗有道理,詩人確是將自己“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忠烈之心與“懷我王佐才,慷慨獨不群”的壯志豪情,完全傾注在這個英雄形象中了。“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起首即騰空而起,突現一匹在西北疆場連翩馳騁的駿馬,給人色調鮮明、氣勢不凡,的深刻印象。“白馬”而飾上“金羈”,巳夠顯目,加上“連圓”而“馳”的描寫,那駿馬的風神氣派,自然猶在目前。原來曹植講的“白馬”並非供貴人代步遊玩的閒馬,而是馳騁疆場、為國效命的戰馬。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這兩句詩,表面秀來是寫馬,其實是寫人。因為馬是供人騎。由人指揮的。詩中雖未直接寫人,但那馬上英雄的氣概,我們已從戰馬的風姿中得知一二了。這裡,馬是實寫,人是虛寫,是一種以實見虛的藝術手法。沈德潛說“陳思極工起調”(《說詩醉語》捲上),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

(《贈徐於》)“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雜詩》之一)等,就是明顯的例子,《自馬篇》開頭兩句,亦屬這類起調高唱,它不但能起到振起全詩的作用,而且以極其鮮明的形象,扣人心絃的音響,給讀者耳目一新的強烈印象。“借問”四句:我們從開頭二句關於駿馬的描寫中,自然聯想到馬,上的壯士了,因此接上一句“借問誰家子”,完全符合讀者急切瞭解馬上壯士的心願,這句甚至可以看成是讀者的發問。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詩人告訴我們:這位壯士本是幽並地區的遊俠,從小離開家鄉,為衛國保家,奔赴西北疆場,現在已是名揚戈壁的英雄了。幽、並二地,屬古冀州,史書上說那兒的人好氣任俠,多慷慨悲歌之士。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寫了一篇《遊俠列傳》,盛讚遊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這種用實際行動為人排難解紛的遊俠形象,在曹植的《白馬篇》中卻變成了為國家排難解紛的愛國英雄。顯然,這是詩人在“遊俠”形象中注進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然而、“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二句還只是泛寫,象畫畫一樣,還是一個輪廓,下面才是具體描畫他的愛國壯士的高大形象。“宿昔”八句寫“遊俠”的武藝和風姿。“宿昔”“夙夕”(早晚),也就是整天的意思。“參差”木是形容長短不齊的樣子,這裡實指眾多。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宿昔”二句寫壯士整天弓不離手,箭不離身,說明他武藝超群是平時勤學苦練得來的,這就為下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他的絕技的真實感。“左的”、“月(rou)支”、“飛猱”、“馬蹄”,都是當時箭靶的不同名稱,這裡指分設於左、右、上、下的四種射擊目標。“飛猱”、“馬蹄”可能因箭靶上畫的象形圖案而得名,一為懸空,一為近地,當能自由移動,是供射手們進行實戰訓練的活動箭靶。

“控弦”四句突出地寫壯士的騎射技藝,說他無論左右上下,靜的動的,莫不箭箭中的。從那左“破”右“摧”,仰“接”俯“散”的動人描寫中,我們彷彿看到他左右開弓,俯仰迎擊的絕技和英姿豪氣。這裡,“破”與“摧”(射裂),“接”與“散”(散碎)都應理解為互文,不但箭無虛發,而且箭箭叫靶子碎裂,既命中率高,又殺傷力強。這種下字精微之處,我們在欣賞時是不可忽略的。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以上四句是通過騎射寫壯土武藝的精熟,接下“狡捷”二句則是寫他的風姿神采。“狡捷”形容他舉止的靈巧敏捷,“勇剽”形容他氣質的勇猛輕疾。“過”、“若”二字當是互文,言其狡捷勇剽,不但酷似猿猴豹螭,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之概。讀完這八句詩,一位武藝高強、英姿逼人的少年英雄形象就鮮明地矗立在眼前了。“邊城”六句:上面八句主要寫“幽並遊俠”在習武靶場的表現,這六句則將他置於戰事危急的嚴峻戰鬥環境中去展示他的風貌。“警急”指危急的警報。“遷移”指敵人入侵。“胡虜”句是對“警急”句的具體說明,以示敵情嚴重,迫在眉睫。“羽檄”句不但說明軍情緊迫,而且指明瞭敵情發生的方位。面對這樣緊張危急的情況,壯士的態度如何呢?

“厲馬登高堤”是他第一個反應,“厲馬”就是策馬,極言其反應之敏捷,行動之快速;“登高堤”是為了觀察敵情,弄清敵情後再決定行動,說明他既勇敢果決,又不莽撞輕敵。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長驅”二句則寫他馳騁沙場、衝鋒陷陣的英雄氣概。“匈奴”、“鮮卑”本是曹植時代居住在我國北部的兩個少民民族,常常構成邊患,這裡僅用來泛指邊敵。“蹈”與“凌”都是刻劃壯士克敵制勝的字眼。“左顧”即回顧。這二句是說,他長驅直搗匈奴陣地,轉身又壓垮了鮮卑人的攻勢,生動地寫出了他左衝右突、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棄身”八句,似作“幽並遊俠”自白口吻,實為作者深入人物內心的筆墨,為的是揭示英雄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這是交代英雄人物行動的思想動力,也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刻劃人物形象的一種藝術手法。“棄身”二句是說他在國難當頭的時刻,能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父母”二句是說他在處理家庭與國家的關係上,能不顧父母妻子而服從國家的需要,顯示了他內心深處的憂國忘家的大義凜然精神。“名編”二句是說自己既是一位為國獻身的戰士,那在思想上就不該有任何個人的考慮(“中”指內心)。


曹植《白馬篇》塑造了一個馳騁疆場,勇於為國獻身的愛國壯士形象

這種認識和境界,最終凝成兩句鋼鐵般的語言:“捐驅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這兩句話,也是詩人發自肺腑的意願和誓言。這最後八句,層層對比,步步深入,由小及大地揭示了愛國英雄的宏大胸懷和崇高理想,令人肅然起敬。鍾嶸在《詩品》中高度讚賞曹植的詩,用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來概括其獨特風格。曹植自己曾說“雅好慷慨”“慷慨”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這表現在他的詩中,就是所謂“骨氣”。“詞采華茂”主要是就他的詩歌語言說的,他既從樂府民歌吸取豐富營養,又將自已的藝術才華融入詩境,呈現出真率而又精美的語言特色,正如黃侃《詩品義疏》所說,他的詩“文采繽紛而不離閭里歌謠之質”聯繫這首《白馬篇》細細玩味,就會覺得鍾嶸的評語是何等允當!

我是“我的人生就是說我”,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