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思維」創業者的認知四部曲之(一)

導讀

最近些年,對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號角下,創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滋生湧現,同時也誕生出千奇百怪的商業模式和新商業術語,將創業原本熾熱的概念,迅速提升至超級熱門詞彙,似乎創業成為高逼格的一件事情,迎來創業者的春天,創業雖然引起你神經跳動的概念,但你是否在抽象的概念中,能夠看清了它的視野,在一勝九敗的創業背景下,創業路上無數的困難和挑戰時刻在考驗著創業者。此文,與你分享和探討創業那些事,不亦樂乎!


「創業思維」創業者的認知四部曲之(一)


1、創業心態

如今,大學生或者小青年投身創業大潮不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但來自不同的聲音出自:社會媒體,商業界的大咖,也有父母,親屬,朋友或老師。


評判剛畢業大學生,剛混入社會的小青年們該不該一下就去創業問題眾說紛紜,已有諸多觀點,大多數觀點站在不看好,不支持方。


在我看來,無論支持與否,對於創業這件事情上沒有必然關係,在大千世界中,人們都習慣性對與錯定性去劃分,將事物處於兩種極端定性,不對,即對。我們學科、科學······這樣的理科求知上,我們用這兩種標準方式去評判,是合適的,因為在科學之所以存在真理,本身就是在證明標準化!


而在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方方面面上,卻沒有不對,即對的定性標準,比方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我們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用哲學的思想去認知創業,從創業這一抽象的概念悟道它的視野,因此,我的觀念不在於狹隘的指人,而是指向創業本身的問題上,就事論事!

太多的創業者把創業狹隘理解為自己開公司,自己當CEO,老婆當CFO,朋友技術好一點給我當CTO,甚至大學同宿舍的好基友全都是CXO,促成公司團隊,關鍵是這個公司它能成也行,它如果不能成,這麼多O不就沒事可幹了嗎?


創業和辦公司劃等號,是很多年輕人最錯誤的想法。若抱有這種心態去創業,那我就覺得這類人還沒想明白創業這件事,真的不合適一下就去創業。


在中國註冊一個公司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能讓公司活下來是另外一回事,在活下來的基礎上,再擴大公司規模,公司的成長期飛躍發展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無論你是不是小白,無論你是不是創辦公司,創業者不一定是CEO,創業者可以是公司的產品經理,可以是公司的技術員,即便是公司某個職位,只要有創業這個夢想,去嘗試和接觸創業,學習創業,將來有機會可以參與創業,輔助別人創業。


現在都在談90後,95後,小白創業,大學生創業,媒體為了找到爆點內容,絲絲入扣,斷章取義報道,表面上是在傳遞正能量,其實這是在誤導觀眾,對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極為不負責任埋的一個坑,吹牛逼是不犯法的,如果你相信這些話,那麼你必然死得快,你在最早階段,根本不可能具備創業能力,都在說大學生創業,這絕對是忽悠人的,在中國這個複雜的商業環境中,若沒有任何人際關係,對社會不瞭解,對用戶也不瞭解的這樣一位創業者,他怎麼可能創業成功呢?


其實我想講的是,大家首先要有創業的心態去就業,就業是創業的第一步。

即便你始終處在就業過程中,將你的事業做到足夠優秀,發揮你個人價值和人格魅力,給公司帶來某些改變,其實這也是在參與創業中!


有些人就是堅持自己做一小公司,風險很大,他可能做了五年,十年,他的小公司還是做不起來,最後就變成個體戶小老闆,那麼這樣的人一定合適自己創業嗎?


還有些人發現自己有能力獨立做一件事,但是做這件事情需要的資源太多,自己不一定幹得成,那麼有的人,就帶著這件事,加入一個更大的平臺,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谷歌推出了免費手機操作系統,叫Android,這些人如果他們是一個小公司,他們做Android,他們很難做成功,因為沒有錢和實力,把這件事永遠免費地做下去,同時,他們也沒有谷歌在全球的影響力,讓這個系統變成一個世界公認的手機操作系統,所以他們就把這個項目帶到了谷歌,在谷歌的支持下,Android成為當今甚至是未來最大的手機操作系統,也改變世界,那你說這幾個人沒有創辦自己的公司,他加入谷歌,最後把這件偉大的事情做成了,哪一個成就感更大呢?


我們知道,谷歌的公司市值做到了上千億美金,我相信他們做成了這件事,拿到了谷歌的股票,他們也都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他們在經濟收益上比自己單幹這件事要掙得多得多。

當很多人都想要去創業的時候,你是否願意在就業的過程中,去承擔一點風險,去承擔一些不可預知的東西,不要既想自己創業,又想追求給自己穩定的就業,都想去世界五百強企業,都想進國企,還想去考公務員,每一步,你的父母,你的長輩都給你定位得非常好,那麼這種心態怎麼可能創業!


創業從另外一種角度理解就是一種心態——不斷地學習創業,然後你內心有一個創業的夢想,而不是為了五斗米折腰,要能夠做一些對別人有價值的產品!


若真想創業,就應該加入一些民辦企業,初創公司,去加入一些今天我們看起來好像在做不靠譜事的公司。

進入之後,去投入地學習,摸索如何做一個產品,如何去了解用戶,如何做市場,最後這家創業公司的成敗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跟著一群人共同成長,積累經驗,用別人的錢去交學費,受過歷練後,你才知道創業是怎麼一回事,創業需要幹什麼東西,通過幹這一件事情,你能學習到什麼東西,人的進步離開學校之後,學習不再是上課,不再是等著別人來教你,而是一種認知,你跟很多人打交道,最終才能夠走上你的創業之路。


因此,大多數人對創業非常極端的想法,哪一天等我創辦了公司,我才會努力的工作,我今天在別人公司打工,我能混就混,那這樣的人就連一個小老闆也成不了。


我跟別人最大的不一樣,我從來不覺得我在給別人打工怎麼樣了,或者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在給別人打工,去刻意完成工作任務,那些在公司混日子的人,拿工資,以為自己佔了天大的便宜,其實真的沒有,因為公司不會因為你混日子,公司就會損失什麼,公司是一個集體,團隊。等你混過了一段時間,終於被老闆,領導發現,把你給開了,你啥都沒學習到,你再去應聘另一家公司,你的能力,競爭力在哪呢!所以,最後混的是自己,浪費自己的價值!

對於創業者,無論你有多麼高遠理想,還是要想想你的第一步怎麼去邁,把所做的事情考慮至少有個七、八成成熟的認知。


創業首先考慮學習怎麼做一個優秀的員工。因為做過員工的人,才懂得怎麼當老闆,如果從來都沒有做過員工,一下就當老闆,這種老闆也不能體諒員工,怎麼可能做好事情,在創業的這個階段,老闆是在創業,你在享受這創業的過程。


現在隨便開一家公司,算不上什麼難事,隨著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創辦公司流程不斷簡化,門檻大為降低,任何具有正常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均可以申請註冊公司,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詞語“寬進嚴出”。


因此,創業絕不是非得創立一家新的企業才叫創業,如果有些人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做出新意,做出價值,這同樣是在創業,我們更應該保持更寬廣的心態看待創業。


此文寫於2017年自己剛創業的感悟


「創業思維」創業者的認知四部曲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