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與三葉》

大家好,這裡是柔與韌讀書會。

今天,連雲港書友嘉茵為我們推薦的書是《花萼與三葉》。

今日薦書|《花萼與三葉》

這是一本“作文本兒”,是葉聖陶的三個公子至善 、至美和至誠,在學生時代寫的作文集,由“花萼”(1942年)、“三葉”(1949年)兩個文集組成,後來彙編成一本書。

七八十年來,本書經過了多次再版。最近一次是2018年,被稱為“給孩子們的43堂作文課”。豆瓣評分8.8分。

作為中國著名教育家的後代,他們少年時代會是怎樣的生活?記得我讀到大公子葉至善寫的序時,眼前浮現一幅溫馨畫面:晚飯後,三個孩子圍坐在父親葉聖陶身邊,聽父親一邊讀,一邊分析他們的作文稿。他說:“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採回來的野花,蓬蓬鬆鬆的一大把,經過了父親的選剔跟修剪,插在瓶子裡才還像個樣兒。”

這種暖意和幸福,我小時候也感受過。我的父親也會和我頭挨著頭,一邊用筆在我的作文本上標記,一邊說:“這句放前面,是不是會更順暢?那句是不是和主題無關?”

葉聖陶是父親最崇拜的語言學大師。父親一直在研究他的語文教學方法,寫了好幾部著作,有的被當作大學教材。父親那兒還藏有《葉聖陶全集》共20多冊。

葉氏三公子(老二至美是女公子)行文風格都有所不同。我讀的時候,會不去看作者,單憑文風去猜出自誰手,能猜中十之八九,真是文如其人。

葉至善的風格細密而明確,能看出他經過了紮實的訓練。我想這也自然,他是家中長子,無論是責任,還是用功程度,都會是最讓人放心的。後面的道路也看出,葉至善是一生都走在寫作和編輯這條路上。

而至美,女生的筆觸是細膩而生動的,每個人物的動作、表情、語氣噴薄於紙上,讓讀的人感覺,面前就站著這樣一個人,而且好像就是我們身邊的某個人。

最小的至誠,出彩的作品也不少。他的性格是活潑的。語句靜短,很乾脆利落,帶著那麼點任性,卻依然將生活刻畫得極有滋味。

三個公子學生時代的作文豐富、質樸,在他們的觀察和思索中,生活中到處都有可以寫成文的素材。

每篇文章,都在以我手,寫我心,寫他們看見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語言清新自然,沒有任何詞藻的堆砌,卻動人心絃。最讓人欽佩的是他們的文字:“通順與繁簡得當,竟有為老作家或名作家所不及的。”(宋雲彬序文)

他們寫身邊的普通人:擦皮鞋的,司機們,門房等等。比如葉至美寫照顧他們兄妹生活的傭人江大娘,母性純良自不必說,晚上乘涼時,她的故事讓孩子們的想象在夜空散發著,飄向另一個真實而儉樸的世界。

出身書香門第的葉聖陶三公子,作文中寫了很多窮苦人的生活,觀察之細,描述之真,總能將那些不幸和質樸,寫得讓人感同身受。“教讀者愛上這些人物,這些人物的世界好像與讀者隔得那麼遠,可是又靠得這麼近似的。”(朱自清序文)

他們寫學校裡的秩事,比如考試、借書、寫日記、理髮,平常小事,寫得意味深長。某些敘事中,我們還能看到對教育體制弊端的思考。

寫自己的感悟,自然更能產生共鳴。比如學游泳,苦樂參半,讀了讓人不禁在心裡微笑起來;寫病中情味,遊離的思緒,家人的關切,讓讀者的心也隨之起伏。寫在外實習,看到年輕人的不甘沉淪,有催人奮進的力量。

當然,生長在亂世,戰爭、轟炸的影響,也常常闖入他們的生活,這也成為他們作文的一部分,以孩子的視角去看抗戰大後方的林林總總,稚嫩的覺醒顯現於字裡行間。

這是一本讓人百讀不厭的書,因為他們一直在踐行父親葉聖陶的兩條作文守則:“寫的時候要寫自己的話,寫完之後自己用心改。”

我一直覺得,青少年常常是成人之師。如今的學生,如果作文都能以此為範,不僅文風讓人感覺順暢真誠,就連社會風氣,也會因之一變了。

無論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或者你是孩子父母,這都是一本有料有趣有用的經典“作文本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