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神秘莫测,有大巫师、国徽、图腾等种种说法,您认为是什么?

玩古赏今


个人比较赞成图腾说,这也比较符合史前文化的共性。最近还看到了一种比较新的观点,认为神徽与战斗也有关。这个观点的灵感是来自东南亚达雅克人跳【战斗舞】时的一种装束。


  • 东南亚达雅克人跳【战斗舞】时的装束


良渚的神徽与这张图的构图实在太像了。当然,说像不是说良渚文化的神徽与此有关,而是可以尝试按照这个思路来探讨良渚神徽的内涵。


  • 构图比较



大家可以就两张图比较一下。良渚的神人兽面纹是半人半兽的组合,其中神人头部戴的羽冠、束发带、护甲,恰好与东南亚达雅克人跳【战斗舞】时的装束类似。


而看神人兽面纹中神人似乎是骑跨在兽的身上,有【人驭兽】的感觉,若是在战斗时,身为部族或是国家领袖,骑跨在猛兽的身上,确实是很有威慑力的。但这主要是说此图形形成的根源。对于神人兽面纹,应该还是属于图腾。神人应该就是首领一类的人物,很可能还兼有巫师的角色。




此外,在良渚带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上可以看到,在神人兽面纹这一纹饰的表达手法上,格外突出了神人的羽冠及兽的大眼。兽的眼部比例格外的大,而其它部分则用了【阴刻】的手法,这样的结果就是,神徽整体一眼望去,会更有威慑力。


史前的很多文化都有半人半兽的图案,如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山海经》中也多有人面兽身、人面蛇身、人面鸟身的记载,后世流传下来的女娲像也多为人首蛇身。显然,良渚文化也遵从了这一规律。一种图案,若是像良渚这样大规模的出现在一种器物上,不论这种图案的来源、发展、内涵是什么,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它是这个部族的图腾,所以才会广泛的刻在玉器上,是这个部族的标志,也有强化权利的作用。


我是阿斗,喜欢阅读,喜欢逛博物馆。欢迎父老乡亲捧场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承蒙邀请,不甚感谢。

良渚文化,是公元前5300至4500年前的以良渚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人们生活发展的文化史实,其文化中心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姚地区的良渚遗址,特别是玉文化具中国历史之最。


以国之王者为例,谈谈本作者的拙见,与各位朋友共同商榷。

此王者,头戴发冠,双目圆睁,鼻孔挺扩,嘴巴大张,呲牙爆唇,双手插腰,两腿盘膝而坐,不怒自威。虽然,身着盔甲,扎腰束带,仍然遮不住双乳爆突,甚至乳头乳晕都隐约可见。盔甲精美无比,肘、膝、肩、臂、胘,背、腹、头、臀、腿,各关节衔接自然,结构合理,各个单元件之间用丝蝇穿系,技术娴熟,绳穿流畅,穿着合体,盔甲上,大都刻有蝌蚪纹,也叫着祥云图案。

经过以分析来看,此国之王者是位己身着战甲的已婚女性,从她的气质气势和威仪表现的都比较强势霸凌,严然是一个部落首领,作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重要领导,为自己的部落努力拼搏的形象,被表现的活灵活现,生动无比。


既然是部落头领,也是部落的权力、经融、文化、军事的象征和标杆,更是被神话、崇拜、象征图腾的徽标,因为,她是领导核心。


笛荡晚霞



慕容寒星


良渚神徽是龙首人面像,代表的是真龙化身成的雷神,指的就是龙,另一方面也指伏羲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龙的传人,神徽就是伏羲的龙图腾。

关于良渚的神徽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觉得都不对,他们都没有看清楚和研究清楚。良渚神徽上神兽的眼睛是突出的,雕刻就突出,从另一方面的细节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个细节是设计者设计好的,神徽上面神人的右手四个手指头放在了右眼的前面,左手四个手指头放在了左眼的后面,这充分说明了神兽的眼睛是突出的,甚至很突出,有一种说法龙具有虾的眼睛,所以神兽就是龙,其它兽、鸟禽都不是。再来看看神兽的嘴,龙的很多图片都是有獠牙的,所以良渚的龙有獠牙很正常,这样有些兽、鸟禽可以排除了。最后再说说爪,龙和鸟禽都像,但上面两点已经排除了鸟禽,所以只有龙才是。综上所述,良渚神徽上的兽就是龙,良渚古城的神徽应该叫龙首人面像。

远古时期华胥国有一个姑娘叫华胥,有一次她在雷泽湖游玩,雷泽里面有雷神,在湖边留下一个巨大脚印,华胥看到后觉得好奇,就在大脚印上踩了一下,身体有了感应,然后就怀了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山海经》曰:雷泽有雷神,龙首人颊,鼓其腹则雷。龙首人颊就是龙首人面,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像良渚的神徽,是的,就是良渚的神徽,良渚的神徽很直观,一看就是龙首人面,所以良渚的神徽应该叫龙首人面像,它代表的是雷神,龙的化身,就是真龙,子孙后代都是龙的传人,伏羲就是第一位龙的传人,是真龙天子,良渚的神徽同时也说明历届的帝王都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平时我们所说的龙的传人中的龙就是化身成雷神的龙,神徽可能是伏羲所设计的,神人就是以自己为蓝本的,良渚古国是伏羲或者伏羲部族所创立的,良渚文化是伏羲文化。



天下探索


良渚玉琮上的驾龙神人是方脸,符合古书上“句芒方脸、驾两龙”的记载,而且该神人戴着芒刺编成的帽子,这些都符合该神人是句芒的条件。句芒就是良渚国王,带领族人北迁山东后与当地大汶口文化的太皞族群融合形成山东龙山文化(其蛋壳黑陶技术来自良渚文化,其玉琮也成为后代王朝的礼器),古书记载:“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句芒到达连云港后建胊国。


周乙探史


这种纹饰的寓意是快速把王者的灵魂送上天。

1.双臂撑起,就代表是天体,如同两面下卷的玉剑璏。

2.天体上外围,我认为是顶,同里面的鼻子,寓意带动升起。

而这个顶又正好戴在头上,如同古代帝王所戴的冕。说明非帝王莫属。上下条纹代表飞行快所形成的阻力。

3.天体下,圆形的双眼代表转动升起的速度很快,原因是周身所形成的回旋纹饰。下面带表上支的力度很大。

由于心情原因只是糊里糊涂表示一下自己的心得

古人对级别划分非常清楚:凡是破天的器物都是帝王所拥有的,刚顶天的属于王级的,其它……


天地间的小生灵


良渚神像是以松树为原型的地母神。也就是后来的社神。中间是地母神的乳房而不是眼睛。具体参看这篇:http://www.donglaiyun.com/newsshow-3-165.html

顺便说说社字。社的本字是土。而土也是肚的本字,本义是孕妇肚子,引申为地母神的肚子,才有土地之土义。再说示补,示的本义就是地母神,是用树干来表示地母神,与良渚人的观念是一致的。良渚最重要的祭祀物玉琮就是用来祭祀地母神的,玉琮是天圆地方的形象。琮字的主体宗,也来自示字。


棹雪而来92754


良渚玉器来自于良渚文化,它们属于新石器后期,大概是在五千多年和四千多年之间,位于夏商周之前,那时候应该还没有形成文字。一些玉器上雕刻的图案应该跟他们当时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有关。神人兽面只是众多图案的一种,也有其它动物的。

这些图案有不少应该是当时存在的动物,还有就是他们信仰祭祀的东西,这跟当时的文化习惯有关。这个的图案上的人周围都被类似铠甲的东西裹住,应该是一位强大的守护神,整体上看这个图案又像一个人的面孔,其中的意义我们很难理解。个人认为这个脸的主人是比守护神更高的神明,穿着铠甲的守护神只是他派来的神将而已。


帝子周


很清楚,就是大酋去控御白虎。

当时中华人分五部族:朱雀部.玄武部.大本营部.青龙部.白虎部。

现考古已证:

朱雀部内一分支在四川金沙滩,只不过由三玄鸟的太阳芒金箔,及金杖刻的鱼凫标示罢了。

玄武部的一分支由玉龟体现。只不过玉龟上下甲间夹的令箭芒的九宫异形图案。

大本宫就是中央居者。后世称为中塬.中廓.中州.河洛.中原。

青龙部是C型玉龙体现的。

白虎部除贺兰山岩画的多虎刻画外,就是玉琮上微雕。

微雕上的羽冠人是大酋长,现北美洲印第安人仍如此装饰的,而双手夹兽头的重视头,现中国辅首仍如此,商朝出土的鼎上有人头,南美洲印伽文字都由头配其它为定型的,且其图案旁配饰仅中国青铜器饰纹与玉器纹刻相类,而中国戏剧王及帅将都保留头戴雉鸡翎的造形,孙悟空回花果山成王也戴翎冠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间我,是传沿几万年的中国人的常用口诀。

其中:

朱雀,朱为红色,表示醒目,代表公开公明,雀为飞鸟,代表高飞,从而意为公开侦察。

玄武,玄为黑色,表示隐藏,玄为蛇武为龟,蛇龟善守,但食时动作快如闪电,意守护。

青龙,青为草木色彩,表示隐身于环境里不易见,龙大时翻云布雨倒江翻江,小时如泥鳅钻行于泥塘底,用为保护。

白虎,白显彰无可遁形,虎最大捕食者,意公开出击取获。

中央大本营收集四方讯息及发布诣令处。

这五项是迁徒者阵列:

.......口 口 口

...口口口 口

.......口 口 口

前一个是前进队形,后一个是驻宿队形。

..........玄武 后或北

白虎 中央 青龙 右或西 中间 左或东

..........朱雀 前或南

图案是其人群职司图标。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你讲的有一定道理,但是称为国徽是不正确的。可以真正称的上国家这个概念只能从秦开始,以前只能称为加盟共和国。

由于未留下文字记载与相关的历史传说,对所有的图案命名都属于后人臆造的。因为古代所有的文化都有其根脉,在后来的文化里,未发现相关的传承,那怎么能断定其名称对否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