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工笔画很少选入国展呢?

星月斋主


工笔画是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崇尚写实,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在中国画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于工笔画在参展中很少入展,又因为很多现代的局限性。首先,工笔画画的好,并不一定符合参展要求。现在参展都有具体的参展要求,也就是命题参展。并不是绘画功夫足够好,有足够的耐心、细致的画工、完美的作品就能参展。其次,元素创新很重要。现在的参展要求并不是单纯的比绘画功夫,比画工好坏,还要体现时代元素,要有好的创意和创新理念。再次,新时代要用新的绘画语言来诠释。时代在变,表现时代的绘画语言也要变。要用现代的笔墨语言为现代艺术服务。用创新的绘画特点表现当今社会的特点,讴歌时代!服务社会!

所以,笔者认为,并不是工笔画不好,很难入展,而是没有找到能够恰当表现时代绘画潮流的契合点,仍然保留了最传统的笔墨绘画表现形式。以至于很难跟上当今时代的绘画潮流,难以在当代绘画潮流中焕发光彩。

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部分“金奖”作品及介绍。







大国传承


看现在的全国性中国画展,展出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尺幅、满构图、描绘繁复,国画风格多,工笔写意少,所以有人说,现在的画展,实则是中国画展;也有人说,国展中的中国画已经不像中国画了,更像是宣纸上的油画、素描,过于追求肌理和视觉冲击力,草堆的那种工细,几乎达到了密集恐惧症的地步,虽然大多工笔画着实下了很大功夫。但如果你拿这类作品去参展,去掉名字题款,我敢保证,连初选也绝对选不上。

为什么会出现工笔画很少入国展这种情况呢?

首先这跟国展评选的条件有关,国展的入选条件或者说套路无非几个,一是主题题材好,这个不多说;二是提倡创新,要有“新意”,有与传统或以前展览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材料,或者是画法,或者是构图新颖,有冲击力,因为每届展览组织者都想出新成果;三是如果没有创新,就要见画画的功夫;四当然是圈子熟人关系,作为评委的老师,肯定要先评自己的学生和朋友。

而创作一幅工笔画要有所创新何其难?所以很多没有路子的画家就开始琢磨材料,走“技术派”,在“新画法”上想办法,于是抛弃笔墨、宣纸,用各种你根本想不到的材料来弄,最后弄出来的效果还挺好,评委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弄出来的,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技艺呢;大部分则多在细节上做文章,在造型、色彩上、描绘上下功夫,画一棵树的树叶,用它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致细打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来雕琢,画满整个大画幅,不信点不亮你评委的眼睛。

所以国展上除了那些和评委老师风格极像的作品外,其他的多是这种类型。所以有那么多的“高研班”,专门教你如何创作参加国展的作品。

第二个原因是,新生代的中国画画家,100%都是经过早期素描、色彩、造型的严格训练,以西画方法来画画,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他们习惯了素描、油画、水彩,加上画理和观念上深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从艺考到大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书法都不做要求,受这种教育体系出来的画家,你怎么能指望开出“写意”之花呢?很多人转行画中国画,你叫他在宣纸上画,自然而然就画成了素描、油画、水彩,追求肌理,讲究视觉效果,只不过是材料不同而已。“新水墨”之所以兴起,想必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水平的工笔写意画确实很少,而工笔画的技法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被训练出来,要画好国画的写意画,先得有学问,诗词歌赋文,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和学习理解能力,对传统绘画也有扎实的基础,同时最重要的,得有灵性悟性,有特立独行的人格。你看历史上的徐渭、八大、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写意画家,莫不如此;张大千的变法也有代表性,没有他前期的“工”,就没有他后期的“写”,大泼墨泼彩。齐白石算是个例外,他主要靠灵性。而现在很多画家,基本的“童子功”还未练就,就开始“逸笔草草”,上天入地,当然没有高品味高格调。评委老师与其选一幅被人骂的大写意,还不如稳妥地选一幅下了“功夫”的山水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工笔化或西画化吗?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中国画的精粹所在,强调以书法入画,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具象,讲究神似,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直抒胸臆,具有潇洒自然之美,所以一直被中国画家所推崇。那么什么是“写意”呢? “写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意”的传达;第二是绘画语言具有挥洒自如、平淡率真特质。

有人说,工笔也是写意啊,宋画这么美,不也是工笔吗?油画也讲写意呢。没错,诗词歌赋文、雕塑雕刻、版画漆画、剪纸瓷画---任何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是写意的,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内蕴的,就是宋画的“工”,也不是现在我们这种刻意的“工”,这个就不讨论了。事实上,除了真正的工笔画家,那些评委也好,入了国展拿到了美协会员的画家也好,他们除了参加展览,平常谁还会那样画?谁会没事一幅画磨它一年?大多数画家在展览外,还是在追求那些写意的、或兼工带写的作品,因为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审美习惯,也是中国画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工笔画要创新,肯定不是越画越细,越画越大,越画越像油画、素描,也不是越画越不像工笔画而还是统归中国画,而是越画越有中国“写意精神”的画。所以,工笔画的潜质攻坚还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下面:展示一下我毛根发小同学王宣的近作(他有多幅作品参加过首都全国性画展)








建设者筑迹


要我看来工笔画入国展是发展的方向。那为什么以往与目前工笔画作品入国画展那么不容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靣:①工笔主要是以写实为重,但国画大展主要则重与写意,这是一种多年来画介的传统意识。②工笔画在大部分艺朮家认为是基础的部分,创意性低,也就是内涵润味低。③工笔画须要相当的时间才能完成,很占时间,大部分的艺朮家成名后其作品都有了相当的价值,不在愿意占用很长时间来完成工笔画作品,相对来说收入就少了。比如:齐白石其初也是画工笔的,成名后为了生活,收入要高些,快些,就改写意了,但细节细画主题还是工笔。如虫,鸟之类等。④当今江湖大师盛行,拿钱买名气,这类画家根本就没有工底,只有名气,随意随手乱画出作品,但也是名人字画,其作品价值不非,冲乱了画界艺朮的本质,美其名曰:朦胧,大写意也。这类画家根本不是字画名人!

总的来说就这几方面的原因。但工笔画将来必定会走向市场,也会随观念的改变走向辉煌。每个真正的画师如工笔画不好,那说明其基础基本的内涵就没有,也谈不上是艺术家,从古至今,成名大师画家工笔都是很过硬的,看作品的好坏,首先要看其工笔如何。画和字是一样的,书法大家不管写什么样的字体,其楷书写的都很过硬!所以工笔画将来一定会走上艺朮画界的顶峰!


胜民333


首先要讲历史,在过去艺术史是为政治服务的,为君王服务的,画什么要经过批准,不能乱画。

国画在过去历史上分为:宫廷画、文人画;现在称呼工笔和写意。

宫廷画=工笔

文人画=写意

宫廷工笔画因其为君王绘制,必须非常的细致,重形,重神是最高境界,比如十大传世名画《步撵图》《五牛图》《簪花仕女图》等都是工笔画作。

但传承到现在的工笔变了味道,只是一味的追求细致,追求极致(说白了跟照片没区别),已经失去了画画的艺术美,失去了画画的意义。还不如拍一张照片放大来的更好。

写意画重神不重形,在过去文人士大夫为了抒发情感而创造,显得飘逸、豪放,不拘束。宣泄感情,不为欣赏,而为宣泄。所以备受好评!但因其对政治有影响,所以在当时不入流,不受政治欢迎!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毛主席提出艺术为人民服务,创造人民需要的,从此以后文人画(写意画)真正兴起了,人民随心创作,备受欢迎,写意画进入了鼎盛时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意画最能体现这一点,最能表达心声,也是艺术的精髓,自然备受关注,自然参展的主角!


智者文水


个人认为看现在的全国性中国画展,展出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尺幅、满构图、描绘繁复,工笔多,写意少,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画展,实则是工笔画展;也有人说,国展中的中国画已经不像中国画了,更像是宣纸上的油画、素描,过于追求肌理和视觉冲击力


天网大师


历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的优秀作品都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创作者的功底雄厚,作品的格调纯正,这一届尤其明显。

我常常想,宋元之后传统中国画分成两大体系: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这是艺术发展之必然,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与情趣,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工笔画构思和创作程序的填密、精细与周到,决不意味着它容忍有任何匠气,工笔需要的是匠心独运。但是,从事工笔创作的人也容不得半点工夫的虚假,因为没有扎扎实实的造型功力,没有营造画面的本领,是很难在工笔画坛有所作为的。

工笔不排斥写意,犹如写意画家常常从工笔画中获得启迪一样,工笔画家们也常常从写意水墨中吸收营养。

我们看到不少工笔画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写意水墨的技法,丰富了工笔重彩的表现语言。当然,这是在发挥工笔重彩绘画语言特色基础上的借鉴,而不是以削弱工笔重彩的特色为代价的挪用。


弹指醉流年


这个说法错了,恰恰国展上得最高奖的都是工笔画,为什么呢?每个评委其实心里都想写意得个奖,但是,所有的写意都达不到他们想要的样子,因为中国画,一脉相传下来,都没什么风格,换言之,就是格调不高,最后选来选去,觉得工笔画整体也还行,造型也不错,要表达的东西也表达啦,没什么瑕疵。最后就干脆选工笔画作最高奖啦!


凸笔


关键是要看是谁画的,徐悲鸿用工笔画几匹马看看,张大千用工笔画一副山水看看,齐白石用工笔画几只虾看看,这些人用工笔画出来的画都会选入国展!


坐井观天象33


因为工笔画看起来比较文静、内敛,而国展作品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具备活泼、大气、豪放、张扬的特点,而写意画最能展现作者的真性情,具有洒脱、雄浑的艺术特色,更能使作品传神,更能体现作品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力,更能感染观众,极大的烘托国展的气氛。同时,写意画更能体现参赛者的绘画功底,更能展示作者的艺术灵性和天赋。综上,本人认为国展大多以写意画或工笔兼写意作品入选为多。


龍游雲海1965


首先这跟国展评选的条件有关,国展的入选条件或者说套路无非几个,一是主题题材好,这个不说;二是提倡创新,要有“新意”,有与传统或以前展览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材料,或者是画法,或者是构图新颖,有冲击力,因为每届展览组织者都想出新成果;三是如果没有创新,就要见画画的功夫;四当然是圈子熟人关系,作为评委的老师,肯定要先评自己的学生和朋友。

而创作一幅画要有所创新何其难?所以很多没有路子的画家就开始琢磨材料,走“技术派”,在“新画法”上想办法,于是抛弃笔墨、宣纸,用各种你根本想不到的材料来弄,最后弄出来的效果还挺好,评委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弄出来的,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别的技艺呢;大部分则多在细节上做文章,在造型、色彩上、描绘上下功夫,画一棵树的树叶,用它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来致细打磨,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来雕琢,画满整个大画幅,不信点不亮你评委的眼睛。

所以国展上除了那些和评委老师风格极像的作品外,其他的多是这种类型。所以有那么多的“高研班”,专门教你如何创作参加国展的作品。

第二个原因是,新生代的中国画画家,100%都是经过早期素描、色彩、造型的严格训练,以西画方法来画画,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他们习惯了素描、油画、水彩,加上画理和观念上深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从艺考到大学,对中国古典文学、书法都不做要求,受这种教育体系出来的画家,你怎么能指望开出“写意”之花呢?很多人转行画中国画,你叫他在宣纸上画,自然而然就画成了素描、油画、水彩,追求肌理,讲究视觉效果,只不过是材料不同而已。“新水墨”之所以兴起,想必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水平的写意画确实很少,不像工笔画的技法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被训练出来,要画好国画的写意画,先得有学问,诗词歌赋文,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和学习理解能力,对传统绘画也有扎实的基础,同时最重要的,得有灵性悟性,有特立独行的人格。你看历史上的徐渭、八大、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写意画家,莫不如此;张大千的变法也有代表性,没有他前期的“工”,就没有他后期的“写”,大泼墨泼彩。齐白石算是个例外,他主要靠灵性。而现在很多画家,基本的“童子功”还未练就,就开始“逸笔草草”,上天入地,当然没有高品味高格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