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儒山書院,據清乾隆二十七年《海澄縣誌》載,“在(海澄縣)城北晏海樓前”。晏海樓今還尚在,儒山書院卻已幾乎消失殆盡,只留下兩根石柱孤零零地立於晏海樓東側。

石柱上刻著一副對聯:帝顧眷多方細流土壤成高大,子來攻不日錯節盤根美奐輪。雖歷經兩百多年風雨的洗禮,字體依舊清晰如初。對聯稱讚的是書院建造時眾人的出力和規模的宏偉,也形象地說明了儒山書院的特點:公辦民助。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始於前任 繼於後任

儒山書院始建者是海澄知縣嚴暻,時為清乾隆二年(1737年)。

據《海澄縣誌》記載:嚴暻改建完晏海樓後,就在樓下建書院講堂一座。縣丞陶名世積極響應,“捐俸購助齋舍屋基”。為提供辦學經費,嚴知縣特撥了東門外教場邊若干畝實耕田為學田。乾隆六年,又於陶縣丞所捐之地建了四間齋舍。至此,一所小型書院已初具規模。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晏海樓舊照

其後,知縣汪家琭又增築了三間學舍,續撥龍潭堡及西江埭共三處鹽浸田為書院學田,確保了書院的持續運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繼任知縣王作霖對儒山書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原講堂西部,新增了一座講堂;講堂後,建了一座藏書樓,與晏海樓東西相回伏;講堂前是大亭,亭前是下馬廳,左翼以學舍,右兩進為花廳,花廳之西,又增建了學舍。新舊書院之間是一條狹長的池塘,池上一座精緻的小拱橋。站在橋上,書院全貌盡收眼底,隱約還能聞到舊書院東側蓮池飄來的荷香。縣城東北,一座中型書院已完美落成。書院內,學子們的野心在優雅地滋長。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儒山書院

心繫一方 八方支援

熱心捐助公益事業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一點在儒山書院的開辦過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除了前面的縣丞陶名世外,《海澄縣誌》裡還記載了其他人對書院的捐助:

有捐地捐房的——邑紳葉顒,監生吳亨傑、生員吳邦基叔侄倆及貢生郭祖啟等先後購買房屋、地基捐贈給書院。

有捐私產為學田的——乾隆二十五年,舉人許師義呈請將一段苗田充公。乾隆二十七年,捐助義舉更是連綿不絕:邑庠生蔡士林、處士曾本恆,監生陳時佐、李文璋,里民楊進、楊結、楊雄等將各自的苗田、海泊、溝口蠔埕等呈請充公,由知縣王作霖批准充為書院膏火之資。有了眾多熱心人的捐助,書院也就有了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經費了。

常言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書院的建造和運營也需要一幫熱心人共同出力。嚴暻創建書院時,“其蓋造則邑紳士黃琮、陳玢、周曾惠、李朝陽等董其事。其歷年經理院事,倡率同儕,則監生蘇大川、生員劉輝光、蘇燮等之力。”王作霖擴建書院時,“經始首事,生員李朝陽、蘇燮、劉輝光,監生蘇大川、江煥、許鍾密等皆同心協贊,而終始區畫以董厥攻則監生葉旪章實總其成雲。”真的是“向義充公,闔邑紳士俱有力!”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清乾隆版《海澄縣誌》“儒山書院”記載之一

杏壇風暖 騰蛟起鳳

大學之名,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這是現在普遍的看法。書院,不在於藏書的多少和院落是否宏大。而在於是否有優秀的領頭人、山長、書院的主持者兼主講者。

儒山書院的山長,前面提到的蘇大川、劉輝光、蘇燮等人,《海澄縣誌》只是一筆帶過,記載稍為詳細的唯嚴光遠一人。嚴光遠,字四被,海澄南坊人,雍正十三年舉人。年輕時文才就很出名,為奉養老母,他不去外地當官,只在近處以授徒講經為業,被儒山書院推為山長。光遠竭盡所能,傾心培養了很多人才,到他七十多歲去世時,其門生已經“公超成市”了。

任過儒山書院山長有據可查的還有兩個外地人,其一是鄧來祚,江西南豐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1754年)進士,先後受時任海澄知縣陳鍈、王作霖的聘請,和葉廷推等人主修《海澄縣誌》,同時還兼任儒山書院山長。彼時有生徒百餘人,前面提到的蘇燮也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洪應心(1714-1784),字星元,號華圃,泉州南安縣石井鎮古山村人。他從小聰穎過人,六歲能誦詩書。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應海澄縣浮宮郭秀才之聘,掌教儒山書院三年。鄧來祚、洪應心的到來,打破了“有狀元學生,無狀元老師”的怪圈,形成了“進士當老師,學生多中舉”的大好局面: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五年的鄉試,海澄縣共有九人中舉,比以往稍有增多,這和他們應該不無關係。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南安古山洪應心“老嗲厝”

百年書院 無奈終結

漳州有書院始於唐代初葉,多為名儒講學與讀書之所。漳州第一位進士——唐朝的周匡物,曾在周潘書院就讀;宋時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在白雲岩上筑紫陽書院並在那裡講學、注經;明末,黃道周在鄴山書院講過學。那時的書院,更多的是知識分子傳播理念、揮灑才情的舞臺。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白雲岩

中國書院制度也曾走出國門,扮演文化傳播交流者的重要角色。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我國與沿途各國經貿往來頻繁,人員交往日漸密集,更多由華僑尤其是僑領興辦的中國書院在外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興起,普及了中華文化,與所在國民眾和文化互動融合,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促進了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如由僑領陳秀連、陳春、陳新禧倡議,依照廣州陳氏書院樣式,在吉隆坡創建的陳氏書院就是其中一個縮影。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吉隆坡陳氏書院

可惜到了清朝,書院逐漸成為諸生月課八股試帖,準備科舉應試的場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科舉制度,設立新學校。和全國各地大多數書院一樣,儒山書院,這位滄桑的百歲老人,疲憊地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儒山書院:公辦民助的典型書院

海澄縣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