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院"如何教學?從古至今,書院離不開這些規則

導語:

一般書院都訂有明確的"學規"(或叫學則、教約)。學規的內容很廣,有教學規則、學生守則、學習內容與目標、學習程序與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指出學習方向與道德修養的途徑。宋代最著名的學規是朱熹制訂的白鹿洞學規,它成為後來學規的範例。

中國古代

一、學規對書院的影響

學規對道德品質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如南宋呂祖謙所訂"乾道五年規約"中提出:"不修士檢,鄉論不齒者,同志共摒之。"明代胡居仁掌教白鹿洞書院所訂學規也有"克治力行,以盡成己之道","推己及物,以成廣物之功"這樣的條目。王守仁的龍場"教約"則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項,其重心全在道德教育。可見道德教育自古以來就頗受重視。書院重視學術研究。書院的主持人-般都是博學多才的名儒大師,書院的名氣大小往往也由主講教師的學識才器、社會聲譽所決定。所以學術研究風氣盛行的地區,往往也是書院集中的地區。由於有學者名流主講,故"請益之人,不遠萬里而至"。這樣,就形成了學術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局面。學者以自己的學術成果教學,教學過程中又促進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的產生。

中國古代

二、重視學術交流活動

書院有時互相邀請學有成就的大學者到書院共同討論或講解自己的學術主張,如南宋的陸九淵就曾經到朱熹所主持的白鹿洞書院講學。明代書院學術活動的形式是講會,大家聚在一處共同講辯,類似現在的學術討論會。王守仁學派的講會活動較多,他去世之後,他的學生錢德洪、王畿繼續從事講會活動,"於是涇縣有水西會,寧國有同善會,江陰有君山會,貴池有光嶽會,太平有九龍會,廣德有復初會"(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十五《南中王門學案》)。 可見當時學術研究風氣之盛。書院在教學上特別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學。張載提倡學習要有懷疑精神,懷疑才可以促進思考。

中國古代

他說:"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橫渠理窟大學篇》)他認為提出大膽懷疑、勇於獨創是做學問的一個重要條件。王守仁要求學生立志,發奮讀書。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他還要求學生確立自己學術的專業方向,敢於創新。與此同時,書院還強調學習要善於思考,學習要有韌性,要與自身的躬行踐履相結合。也提倡師生之間共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互相詰難。

中國古代

結語:書院的師生關係比較融洽,要比太學師生關係親密得多。師長對有才能的弟子非常重視,用心傳幫帶,常命高才弟子代為主講,採用以商才教後進的教學方法,使高才生在教學實踐中儘快地成長起來。如陸九淵命其弟子代為主講,朱熹也要他的弟子黃幹代接講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