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家有二寶,兩個娃吵架是爸媽最頭疼的事情。為了避免吵架,爸媽萬事一碗水端平,萬事求公平,買玩具買兩個,買衣服買兩套,什麼都是一樣的,可是到頭來,家裡相同的東西有很多,但是他們依舊照吵不誤。兩個孩子之間兄弟不像兄弟,姐妹不像姐妹,感情越來越淡,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吵架。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為什麼爸媽所謂的“公平”,在孩子的眼裡反而成為了吵架的導火索?一碰就炸!有研究指出,“公平感”根植於人類大腦,與生俱來;但是,“公平感”更是個人的感受,是因人而異的。父母做到公平或許不難,但是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公平,這往往很難。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何謂實質上的公平?

實質上的公平是不是指“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這樣的公平只能助長孩子內心“不公”種子,萬事求公平,到頭來反而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①公平不是“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

父母都以為,兩人有了一模一樣的玩具就不會吵架了,但是愛比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性。當你給孩子玩具之後,你會先看到他們各自玩的很開心的場面,但是過一會兒,你就會發現,一個走到另一個身邊,把他的玩具拿起來仔細比較一下,目的是想確定父母沒有偏心把好的給了另一個。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公平在乎的是實質上的公平,從來不是物質上的假象。物質上的公平只能維持一時的和諧,卻不能給孩子們持久的共處。

②公平不是大的讓小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這樣教育大寶:弟弟或妹妹比較小,要多讓著她點。但是你可曾想過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大寶是何感受?我曾經看到一個孩子,爸媽每天都對他說要讓著弟弟妹妹,他很聽話的忍讓了,以為忍讓就會獲得爸媽的認可與愛,可是忍讓的結果卻讓他變成弟弟妹妹的出氣筒,每次弟弟妹妹不高興了就打他一頓,爸媽不但沒有關心他,反而一直責備他沒有帶好弟弟妹妹,直到哥哥得了抑鬱病,爸媽才因為醒悟。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二胎家庭中,我們應該注重每個孩子的心靈成長,對孩子投入一樣的情感教育。我們教導大寶“兄則友”的同時,不要忘了告訴小寶“弟則恭”,讓孩子們瞭解感情是從來都是相互的,不是單行道,單向的感情永遠開不出美麗的花。

③公平不是無論對錯,一律懲罰。

二寶家庭,我相信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兩個孩子打架,於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就讓兩個孩子一起去面壁。雖然兩個孩子打架是錯誤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有時候卻忽略了一個步驟:問清事情的原委。我們在讓孩子認錯的同時,也要找出錯誤的根源,給予孩子不同的懲罰,要不然,錯誤得不到糾正,只會在他們身上延續,打架的情況依舊會發生。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孩子們的內心其實有一杆秤,這桿秤不叫“公平”,而是父母的愛,只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孩子內心的天平就不會傾斜。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為什麼父母一直強調“物質公平”,反而被公平所累?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每個孩子最終都會成為父母后來的樣子,我們事事尋求公平,也會給孩子種下“公平”的種子,反而會養成孩子斤斤計較的性格。

①“物質公平”之下,兄弟反目只是時間問題。

我曾看到這樣一個家庭,以前兄弟兩個住一個房間相安無事,但是他們搬了新家之後,兄弟兩個每人一間,反而沒有了以前的兄弟和睦的關係。老大因為老二房間多出了0.75平方,認為爸媽偏心弟弟,處處跟爸媽對著幹,也不跟弟弟玩,從此兄弟兩人天天吵架。經過了解,原來爸媽總是提倡“公平”,卻只注意到了孩子物質上的公平,卻造成了他們對愛理解的偏差,導致兄弟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產生糾紛。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PS:家有二寶,不要輕易跟孩子談“公平”,你最公平的教育是應該教孩子如何共享,如何愛。

②“物質公平”下的孩子,很容易對父母心生怨恨。

父母講求“公平”,可是在孩子的眼裡,卻不這樣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公平的價值體系,永遠不可能對等。

朋友父母老家拆遷分房分錢,可以得到兩大一小3套房,結果老人在分配上給了老大一套大的,給了小的一套大的,看似公平的分配,可孩子卻不這樣認為。老大認為平時照顧父母多,應該多分一點,老二覺得雖然沒有照顧老人,但是每個月給老人錢,也應該多分一點。他們對父母的分配都不滿意,從此老大也不照顧父母了,老二也不付贍養費。後來老人生病住院,沒有一個孩子到醫院照顧。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PS:看似公平的背後是每個人不對等的價值體系,我們無法統一孩子的價值體系,但我們可以教孩子“對”與“錯”。

③物質公平之下,很容易滋生“心理病態”孩子。

總是談物質上的表象公平,卻讓我們無形中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每個孩子都有“獨佔”心理,在一定意義上,他們喜歡爸爸媽媽只屬於自己。二寶的來臨,大寶肯定會心有不甘,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還要在“物質公平”上給孩子找平衡,是無法撫平大寶內心愛的缺失。

曾看到一個案例,大寶5歲,媽媽生了2寶,剛出生的寶寶自然要給與多一些關注,可是媽媽卻忽略了大寶的心情,每次都用禮物來填補對大寶的忽視。有一次,二寶一直哭,大寶二話沒說把她拿起來扔到了地上,幸好被子包著,孩子沒摔著。

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說過: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

PS: 愛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就算是二寶來臨,也不要忽視愛的表達。當二胎來臨的時候,不妨讓大寶一起參與進來,跟大寶共同一起期待新生命的到來,讓大寶獲得參與感與愛。二寶到來的時候,時不時的關注大寶的心理變化,時刻給孩子愛的燃料,告訴孩子:就算二寶來了,對他的愛也不會少一分。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二寶家庭,父母如何做,才能實現兄弟和睦的和諧畫面?

①有勇氣面對孩子的抱怨。

兩個孩子之間,有爭吵是正常的,我們允許孩子爭吵,也允許孩子抱怨,但抱怨之後請告訴孩子:愛從來沒有區別,也不分大小。不要因為孩子的一次抱怨而對他們進行物質上的補償,讓孩子的抱怨綁架你愛的行為方式。

當孩子吵架的時候,也是教導他們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妨讓他們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遊戲規則,一起制定的規則,自己就會遵守,就算錯了,孩子也會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②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家庭資源共享與分享

家庭資源是共有的,不是一個人獨佔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孩子理解“家庭資源共享”的概念,全家人都要學習為整個家庭著想。所以在二胎家庭中,我們完全不用一個玩具買2個,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更是對孩子教育的缺失,當孩子想要2個的時候,你可以試著跟孩子溝通,給孩子灌輸共享和分享的概念。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對於家中資源的分配,林則徐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教導孩子,我們應該要教導孩子憑自己力量打天下的志氣,而不是把孩子養成啃老一族。

③觀察孩子的行為,更要明察背後的原因。

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有他們想要掩蓋的真相,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看表面的行為,有時更要深挖孩子內心的感受,不要用物質上的平等掩蓋精神上的無知。

老大之前很乖,但是有了二寶之後總是故意搗亂,你以為他真的想搗亂嗎?搗亂也許不是他的本意,他的行為也許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讓父母重新愛他。如果這個時候只是用物質來填補孩子內心愛的缺失,也許孩子會變本加厲,自暴自棄,認為父母真的放棄他了。

④教導孩子彼此照顧分享,培養親密的手足之情。

二胎家庭,父母平時可以試著讓大寶照顧二寶,把一部分責任與信任交給大寶,同時教他們互相照顧,當你離開的時候,你會發現,兩個人之間,只有彼此的親密與照顧,完全沒有吵架。爸爸媽媽應該儘可能多的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遊玩項目,分配角色,分配任務,形成合作機會,在過程中給予幫助,最後積極肯定。這是一個由生疏,到建立感情,到熟練的過程,在遊戲的過程中教孩子互相合作,互相鼓勵,讓孩子感受團結的力量,在遊戲中建立親密關係。


二胎家庭,“公平”只是爸媽安慰自己的假象,孩子們可不這樣想


寫到最後:

我們想生二胎的初衷就是想讓孩子們生而有伴,彼此扶持,互幫互助,讓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在家庭養育的過程中,不要讓“公平”的心給孩子種上了“不公”的種子,公平不重要,愛更重要,讓他們在愛的環境中和諧共處才是重要的,別忘了,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