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分幾部分怎麼分?

趣旅遊V孫彥生


今早忽得一問,巨喜。此正合我,甚願答之。獲一學習之機,何樂而不為?!況吾為師,後可以教人,為生傳之、解之,此乃樂事。

曾聞活到老學到老,我又何嘗非應如此?無奈生活羈絆,瑣事纏身,鮮有閒暇,只恨春日短。近發文任重,進展緩慢,數日辛勤,兩度熬夜至子夜,然欣從之。故而急起,速速籌備早餐。雖如此,尚需略作準備,嚴肅認真,冷靜從事。

言歸正傳。《弟子規》乃成書於清,廣為流傳之兒童讀物,旨在對孩童啟蒙教育,為將來成才與發展奠定基礎。《規》闡釋了弟子在家、在外和接人待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應具禮儀與規範。

《弟子規》全文先是總敘,然後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七部分。書短而深刻,傳承中國古代歷史文明,依孔子教誨編寫而成,乃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做人之道,學習之典。

弟子規人人可為,指導人們處理人際、人財之關係,涵蓋家庭、工作、學習等方面。學習非一朝一夕,乃一漫長過程,貴在行動與堅持。

弟子規看似簡單,做到不易。只要行動,又有何難哉!既如此,則生活中以良師益友為師,以好書佳義為師,定能言行舉止皆變,且影響一生,受益終生。



高大的廣玉蘭


《弟子規》共360句,三字一句,全文共1080字。

內容結構上 ,開篇前8句就是全文的綱目,現在通常叫它“總序”,也可以看作一個目錄。

根據這個目錄,就可把全篇劃分為一篇“總序”和5個部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

當然原文沒有這種劃分,這是為方便教學劃分開的。

有人總結說裡面一共講述了113件事,這應該是指字面上具體點到的事情,但給孩子講解時不必受此拘泥。

國學啟蒙的經典,如“第三百千”(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是韻文,宜於孩子記誦,類似現在的兒歌,但在字詞句章的層次結構和邏輯順序上比現在的兒歌要嚴謹得多。

這必然導致語意受限,如果只按字面上解釋,不但會殘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完整意思,還要面臨一條時代造成的裂隙。

比如第一部分:從“父母呼,應勿緩”到“事諸兄,如事兄”,這部分內容對應的是孔子《學而》篇中的“入則孝”一語。

作者在這一部分裡列舉出的幾個規範都圍繞“孝”字,以定長幼人倫之序,從小知道自己該如何去維護好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和睦。

給孩子講時,對父母的“孝順”當然不止於“應勿緩、行勿懶、敬聽順承、冬溫夏清、晨省昏定……”

現代教育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些時候孩子不聽你的話,但TA並不一定就是錯的。

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在講這幾句時就必須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把孩子的“個性發展”與“順從父母”融入到同一規範內,既符合“孝”的本意又給孩子發展有足夠的空間,讓兩者不至於衝突?

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社會條件下,“孝”的表現與“敬聽順承”已經有了極大的延展,不再是幾條禮儀規範所能界定得了的,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確保孩子的個性發展不能違背基本的倫理規範。

這就需要把握一個“度”,既講好中國文化裡一脈相承的精髓脈絡,又結合生動鮮活的生活實例。

比如給孩子講什麼是“孝”。

“孝”字的本意,上面是“老”字,是長輩,下面是“子”字,是晚輩,“一個孩子伸手扶住一個老人”,這就是“孝”。

給孩子畫一畫這個甲骨文的形象,然後讓孩子自己試著畫一個,孩子都會非常喜歡。

舉生活中的實例時,要從千篇一律“扶老奶奶過馬路”的“模板”中延展到生活裡更有溫度的各個方面,否則孩子們都會覺得你“虛”,因為他們基本上沒這種機會去“扶老奶奶過馬路”。

那麼在家裡呢?電視裡在播:孩子端著滿滿一盆水去給媽媽洗腳,這個例子好不好?

當然好。

可是一定會有孩子說:在家裡媽媽根本都不讓我去碰水,她會打我的……

那再換一個:

現在疫情時期,媽媽要出門去,孩子立刻提醒說:媽媽,口罩口罩,戴上口罩。

這個例子好不好?算不算孝?

當然好,當然算。

我們再來看一個場景,你和孩子都戴著口罩去街上,孩子看到一個路人沒戴口罩,於是他轉過頭對媽媽說:媽媽,那個人應該戴口罩。

這說明什麼?說明孩子已經有了這個意識:戴口罩是對自己好,也是對他人好。

你看,從家裡到大街上,“孝”的內涵延展了,這就是推己及人,這個例子是不是也可以從“入則孝”延展到“泛愛眾”?

所以《弟子規》幾個部分可以劃分成幾個單獨的部分來講,但前後之間它有邏輯性,由點到面,推己及人,給孩子講解時可以前後參照,這樣也便於從整體上理解《弟子規》,更好的傳揚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朵雲流觴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撰寫而成。故名思義:是教育啟蒙小孩子的文章

全文共1080字,三字一句,共360句,講述113件事。

文章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共8部分。

文章講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學習、言語、孝親尊師等方方面面的規範準則。

文章名字為弟子規,看似教育小孩子的啟蒙書,但其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日常行為規範,人人皆可學習。





書香居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弟子規分8部分:

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唿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叄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唿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唿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煺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煺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煺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煳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叄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塬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子巖說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清康熙年間秀才,以教書為生。李毓秀根據當時童蒙教育需要,結合教書實踐,寫成《訓蒙文》。後經清代賈存仁修訂,改為《弟子規》。

《弟子規》依據《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等儒家典籍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禮、義、忠、信。它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開篇,列舉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禮儀,三字一句,共360句,一共1080個字,講述了113件事,淺顯易懂,音韻諧美,知識豐贍,是目前社會大眾開展道德教育,規範言行,防邪存誠,培育忠厚家風的德育讀物。

在迫切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的今天,《弟子規》在幫助現代人傳承中國文化,養正人格品行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不可忽視的是,在教育孩子如何立身做人的同時,也要求家長必須按《弟子規》的要求,身教在前,率先垂範,成為子女效仿的楷模。所以,《弟子規》是一本全民道德教育的經典讀本。


方向7129


《弟子歸》原名《訓蒙文》,清康熙年間李毓秀(1662一1723)所作。其內容以《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指導思想,以孝悌文化為基本,綜合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精華編纂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賈存仁(1736一1796)對《訓蒙文》進行了修訂,並改名為我們今天普遍使用的《弟子規》。其書內容分八個部分;

1,總敘部分。點明瞭只有通過父母親和孩子一起學習踐行弟子規,才能更好地促進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和諧。

2。“入則孝”部分

讓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基本道理。

3。“出則悌”部分

在尊長面前,使孩子懂得謙虛恭敬,但不能限制孩子活潑的天性。

4。“謹”部分

使孩子懂得從小養成勤奮自覺良好的生活習慣。

5。“信”部分

使孩子明白是非,要知書達理,謹言慎行。

6。“泛愛眾”部分

使孩子懂得與人和諧相處,理解相貌與才識的區別。注重道德規範。

7。“親仁”部分

使孩子懂得多親近善良的人,遠離有惡習的人。

8。“餘力學文”部分

使孩子懂得不要浪費了時間,多讀書多學習的益處。

《弟子規》短暫的1080個字,由淺而入,通俗易懂,道理清晣地闡釋了“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的理念。人人都是為人子女,人人都是為人弟子,因此,人人都有必要學習《弟子規》。


用戶言午澤群


概括來說,《弟子規》分8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詹順清書法


1、《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根據孔子在《論語》中“學而篇“ 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

2、《弟子規》除總序外,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睿為企業法務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為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


全篇先為總敘,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七個部分。


中華文化傳播人


分8部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汙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汙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 愛 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 力 學 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