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農村能在城裡買房的都有哪幾類人?

找米客


出身農村能在城裡買房的都有哪幾類人?

應該說,出身農村能在城裡買房的人,在以前都是發財了的一幫人,現在卻變成普普通通的農村人,在有些地方,幾乎家家戶戶都奔著在城裡買套房。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演變過程呢?晏子就從我向邊的農村人進城買房現象進行簡單分析。

一、改革開放早期進城經商者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這個地方曾經設立了一個叫“農民進城辦公室”的機構,就是引導農民進城經商,所以,當時有一批農村告別農村生活,進城經商,撈取了第一桶金。這幫人實際上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左右,就已經在城市買了房,並且在城市定居下來,並逐漸把親戚引進城市。

二、進城打工取得一定成績者。

改革開放以來,很多農村年輕人進城打工。他們憑著聰明才智的吃苦耐勞的農民精神,在城市工作崗位上贏利尊重,不斷提升,或者成為城市白領,或者成為正式職工。這幫人,或者自己出錢購房,或者參與單位福利性的購房,在城市定居下來。

三、農村人的兒子們!

為什麼這麼說呢?隨著一撥一撥的農村人湧進城市,或者說經濟大潮的衝擊,或者說拜金主義的影響,使得一些過去純樸的農村人,也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失去了自我。特別是目前女少男多的社會現象,使得農村男青年找對象成為難題,要求在城裡有房,幾乎成為目前農村婚姻問題的一大瓶頸,“有房子就是丈母孃,沒房子就只能叫阿姨”,這已經不是玩笑,而是一種共識。所以,農村人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找對象,不惜舉債或貸款,也要在城市給兒子買上房,而自己成為新型的老房奴。

這幾年回農村的老家,已經很難見到40歲以下的年輕人了,他們都已經在城市定居,他們的房子,大多是父母舉債為他們購買的。而農村的父母,奔死奔活的還房債同時,一邊又要過著夫妻分居的生活,為啥?兒子們一旦在城裡買房結婚,看孩子就是農村母親的任務了,農村50至60歲的婦女,現在多數湧進城裡給兒子當義務保姆了,只剩下一幫老男人還在農村掙扎,同時他們還要把米麵油源源不斷地送到城市兒子家中!

所以,我以為,現在農村人進城買房,已經成為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沒啥稀奇的,有能耐的在大中城市,沒能耐的在小城鎮,看起來異常繁華的城市,近二三十年湧進了大批的農村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