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赵国才30万军队,为何王翦认为灭楚国需要60万大军?

大侃历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即位后,眼见历代贤明君主治理的秦国国力已是东方六国无法比拟的,于是雄心壮志的嬴政从亲政开始,便积蓄国力,拉开扫六合的阵势。

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至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国在灭掉韩国后,开始了攻灭赵国的战役。秦国乘燕、赵两国交兵之际,嬴政任命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打赵国,夺下邺等十余城。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乘赵国饥荒,就亲率主力东出井陉。同时王翦还使反间计让赵王令赵葱、颜聚代李牧为将。嬴政十九年(前228),王翦大破赵军,平定东阳地区,代替李牧的两位将领赵葱战死,颜聚逃亡。转瞬秦军南下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之子王贲灭掉代国,俘虏了公子嘉,至此,赵国最终灭亡。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投入战争的总兵力大约在四十五万左右,而王翦只是率领了三十万大军就灭掉了赵国。可是在后面灭掉楚国的时候,王翦却请命六十万大军。这又是为什么呢?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嬴政开始打起了灭楚国的算盘,于是他询问当朝大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能够拿下楚国。年轻气盛的李信说二十万足矣。问及王翦,王翦却要六十万。同样年轻气盛,嬴政自然笑话王翦将军老了。于是,嬴政便派遣李信和蒙武为帅,让他们率二十万大军,乘楚国发生内讧的时候,分兵两路进攻楚国。

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两人不负众望,大败楚军。此后,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于是一路高歌引兵向东,会师城父。楚王立即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便是楚汉之争中项羽的祖父。项燕率兵尾随秦军,连续追击了三天三夜,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项燕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落败的李信只得带残兵逃回秦国。

后来,嬴政亲赴频阳王翦家,请他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六十万归其指挥。而后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掉楚国。王翦要兵六十万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来,王翦这时候南征北战为秦国立下了太多功劳了,但是历代秦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性格,他怕了。白起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若是仅用十几二十万的兵力灭掉楚国,可能他也离被灭掉不远了。加上楚国灭掉后就只剩齐、燕两国,极大可能当他率兵灭了楚国以后,就会不得善终。否则,王翦是多么聪明的人,他诚心想率兵打仗怎么可能报出如此荒唐令人瞠目的数字:六十万。很显然是他在示弱,以期能得善终。

另一方面,比及赵国,楚国实际上地大物博,虽说楚人擅于诗词歌赋,满腹才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国力已被削弱不少,但民间的民族气节却不可小视,都说哀兵必胜。六十万虽然有夸张之嫌,可能用不了这么多,但也不会是场轻松的战役。王翦一生不打无准备的仗,是以他报出了六十万这一数字。

独善其身、急流勇退的王翦不得不说,是一个能伸能屈的大丈夫,在关键时刻示弱,活得通透,因此得以颐养天年。王翦报出六十万兵力,极大可能是因为不想打仗了,希望秦王知难而退。


邓海春


秦灭楚之战,是战国末期秦统一战争中关键的一战,楚国和其他五国的亡国之战一样迅速灭亡的亡了国,战争从公元前226年开始到公元前223年结束,仅仅持续了四年战争立国八百年之久的楚国就轰然倒塌。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秦始皇本纪》、《楚世家》和《白起王翦列传》三篇文章勾勒出了楚国的这场亡国之战。


公元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贲带领秦军对楚国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在这次接触中楚军大败,并且丧失了十多座城池。秦军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开始向伐楚前线大量增兵,准备一举灭亡楚国。

据《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始皇在伐楚之战前分别询问了王翦和李信需要多少军队可以灭亡楚国的问题,王翦回答认为需要至少六十万大军,而李信却认为二十万军队就足够了。秦始皇听完李信的回答后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是勇壮,其言是也。但最后灭亡楚国的,还是秦始皇派出了老将王翦。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用了老将王翦和蒙武率军大举伐楚。秦军首先占领了从陈以南至平舆一线的楚国边境地区,紧接着继续向楚国腹地推进。楚国的大将项燕集结楚国全国的军队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军由项燕率领已经说明楚国旧贵族已经彻底失势,因为楚国之前一直由三大姓昭、屈、景掌控,有历史记载楚军的领兵大将均出自这三姓。

那么秦军真的出征了如此多的军队吗?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的六十万秦军为楚军所阻挡,一直处于守势,这是及其不可能的情况,其一、楚军在之前对秦战争中几乎没有胜利,此次秦军又是主力大军伐楚,楚军最有可能的处境必定是与秦军一战后败退。而且,根据此时楚国国力来判断,楚国也根本无法动员高达八十万的军队。在《秦始皇本纪》和《楚世家》的记载中,楚国是很快就被秦军灭亡了,并没有遭遇过于激烈的战争,而在灭赵的战争中秦赵之间大战,如此激烈的交锋也不过动用了30万大军,因此灭楚之战兵力不会大于30万以上。那么李信所说的20万军队似乎也有合理之处,因为秦始皇也表示了赞同,也比较符合对抗已经衰弱的楚国所用的兵力。


浮沉的历史


秦国与楚国针锋相对时,已经是战国中后期了,之前在秦国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击下,韩国、赵国、魏国都已破灭,秦国军队可以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楚国军队落荒而逃,国土丧失,连都城也搬迁了。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嬴政想要王翦出战,而王翦想要六十万军队才能出兵,嬴政认为王翦年事已高、胆小怕事,所以没有允诺。而是任用年轻的将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但是万万没想到,李信辜负了嬴政的期望,年轻终归败给了经验。没办法,嬴政只能向王翦认错,让他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征。大将军王翦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深知楚国难以平定,如果不以重兵一击摧毁的话,恐怕日后还会死灰复燃。而大将军王翦一定要求秦王嬴政六十万军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楚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战线太长不适合作战,后备补给很难跟得上。众所周知,楚国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历史,那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高,楚怀王时期吞并了越国,国土板块迅速扩大。在秦国军队猛烈攻势下,打败楚国,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军队落荒而逃,迅速转变都城,依靠广阔的国土,可以与秦军打持久战。相对于其他的国家被攻破都城,早就灭国,俯首称臣了,而楚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楚国人民本身性情彪悍,勇猛顽强,再加上楚国人本身就非常痛恨秦国军队,所以想攻破楚国并非简单。

二,楚国与周王朝的制度非常相似,都是施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多个诸侯国,但是,楚国王室软弱,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当秦国军队进攻楚国时,那些楚国的诸侯国们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起抵抗外敌的侵略,所以单靠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军队是很难抵抗兵力众多的诸侯国的。

所以,王翦需要六十万军队是有道理的,灭掉势力的楚国,只有重兵出战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文艺青年Right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按照王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时已经进入到大兵团吃小兵团,从来都是靠战力优于对方取胜。

实际上到了战国后期,能够存活下来的国家基本都是强国,土地面积人口都较春秋的时期的”大国”大了许多,当时一般比较大的战役动员的兵员都达到了数十万之多,而楚国是当时除秦国以外最大的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带甲之士百万”,能动员的兵力至少不下三十万如果只是打一场战役攻取对方的一些土地,可能20万够了,但是要打一场灭国级的战役,就需要非常多的兵力,王翦估计是60万人,实际上也是非常合理的。


那么60万人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呢?我们大概分析一下。

楚国地域广袤,需要足够的兵力把守各要处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大概看出,当时楚国虽然有近乎一半的国土已经被秦国占领,但仍拥有大约至少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王翦发动的是灭国战役,就需要占领楚国的全部领土,尤其是在深入楚国腹地的时候,后方的各要口需要有足够的兵力把守,不然一旦遭到对方攻击,断了补给路线,几十万大军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楚军仍然有一定的战斗力,需要足够的兵力消灭

从李信带领20万军队进攻楚国大败而归可以看出,当时的楚国仍然拥有一定的战斗力,尤其是楚军主将项燕,也是一位战力非常强大的统帅,如果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与项燕硬罡,王翦估计自己胜算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兵力强于对方的情况下,王翦才能够游刃有余。

王翦也有自身的考虑

王翦知道,打完这一仗基本就没有仗可以打了,军功也就到头了。应该也是出于自身的考虑,找秦王要60万军队,相当于当时秦国的全部家当,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秦王的全力支持(全部家当都压给你了,不全力支持还能怎的)这样的话,才能要官有官,要钱有钱,不然等到打完了再要钱要官,估计就很难要到了。


事实也是如此,王翦带兵出征以后,不时地找秦王要封赏,不是要钱就是给自家人要官,这些秦王都答应了。后来王翦打赢了,好处自然也就得的盆满钵满了。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基本就是这三点。


老威观史


在王翦领兵灭楚之前,嬴政就灭楚需要多少士兵问过王翦和李信,李信只要二十万士兵,当时王翦就提出非要五十万士兵才能灭楚。 果然,李信二十万士兵出战,后来落得惨败。 之后王翦领兵五十万出征大胜。 王翦灭楚为什么一定要五十万士兵?要知道,五十万士兵是当时秦国全国的兵力总和。 其实,答案书中就有描述,嬴政也问过王翦这个问题, 嬴政问:为什么将军一定要五十万士兵?以前五霸打仗的时候出兵也就用几万人,还反反复复的用。 王翦: 五霸那个时候打仗更像竞技游戏,是有规则是讲究道义的,现在呢,一打起仗来就是几年,一动起兵来就是几十万,一杀起人来就是几万几十万,像楚国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即使五十万士兵我还恐怕打不赢,哪能少于这个数! 嬴政服了,答应了王翦,将全国兵力五十万士兵交给了王翦。 对于这个问题,王翦给出了他的答案,我还有我的想法。 纵观秦国灭楚国整个过程,其实楚国并没有五十万士兵,那王翦为什么一定要五十万士兵呢? 很明显,王翦对嬴政的回答是故意的,故意强调对手的强大,特意强调灭楚兵力非五十万绝不可少,五十万是底线。王翦其实是虚夸敌情,目的只是想要嬴政给他五十万士兵去灭楚。 既然王翦对嬴政的回答只是想要嬴政给他五十万士兵去灭楚,纵观秦国灭楚国全过程楚国都没有五十万士兵,那王翦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一定要五十万才能灭楚呢? 其实看看李信攻打楚国就明白了。 李信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开始大胜,深入楚国后大败。 说明什么? 俗话说打下江山容易,守住江山难。对于战争也是一样,能把楚国大门攻开容易,要把楚国那么大地盘占为己有难。 看看整个战争中王翦如何使用这五十万士兵的。 这五十万士兵中,王翦真正用来打仗用来冲锋陷阵的也就二十万左右,其他士兵都用来占领楚国地盘,防止楚国反扑。 要知道当时楚国地盘是七雄中最大的,这么大的地盘虽然难打下来,但秦国士兵战斗力强,将帅勇猛,能把楚国打下来的大有人在。 难就难在打下楚国后如何防止楚国反扑,楚国在他们自己地盘里组织反扑是极其容易的, 秦军要想巩固楚国地盘,要想楚国不在他们自己势力范围里不对秦国反扑,没有充足的预备留守兵力如何能做到?


邯郸令


这可能与王翦的战法有关,王翦的战法是步步为营,步步推进,稳重而扎实,不打无把握之仗,而当时楚国,面积很大,据《战国策 秦策四》记载:“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意思就是说如果连横的话秦国称霸,如果合纵的话楚国称王,可见楚国在其他六国之中是什么地位。虽然此时的楚国不是鼎盛时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难用少量的兵力彻底占领,王翦综合考虑,觉得60万大军比较合适。

而李信和秦始皇都有些轻敌,并且先前有王贲(王翦的儿子)十天攻下楚国十城的先例,所以觉得觉得20万就可以摧毁楚国。后来李信的失利也证明了王翦看法。


岳剑



虽然灭赵国30万军队,但是秦赵之战持续了八年才结束。灭赵之战,可以说是秦灭六国过程中,最为艰难的战役。秦赵之战中,赵国抵抗之猛烈、持久,一度让秦军濒临失败的边缘。秦赵之战,总共前后持续了达八年之久,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前后达4年的时间可以说是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赵国强力遏制住了秦国的东进步伐。而第二阶段则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中间有三年秦军休整阶段,可以说是秦军进攻阶段。战国时期的秦赵之战,总共持续了八年之久。



公元前225年,一心想统一六国的秦王蠃政开始谋划进攻楚国。出兵前,秦王问大将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是连年征战的猛将,屡获战功,略露轻敌之心地说二十万人马就足够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胆怯,勇气减退,因此任命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以二十万兵马进攻楚国,王翦则告老还乡。李信初战告捷,一举攻下平舆,又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

这时,一直在观察秦军动向的楚军主力见秦兵已深入楚国腹地,水陆并进,迎击秦军于西陵,并派副将屈定,在鲁台山一带设七处伏兵。秦楚两军西陵开战,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猝不及防,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全部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急速撤兵,李信伐楚之役全面告败。



满怀必胜信心的秦王嬴政,闻后恼怒不已,下令削除李信的官职。此时王翦已经告老还乡隐居了。秦王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收拾残局。王翦推托不过,答应出兵,但坚持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军。秦王不解的问将军:“何故非六十万不可?”王翦道:“古时打仗,先约定曰期,事先摆好阵式,交战中都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用兵数量不需要很多。现在情况巳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列国争斗,都是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杀人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军队人数大大增多,打仗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今曰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的地城,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之众参战,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万兵马还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说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要求,随即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讨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一反常态。两军对垒,王翦却坚守不出。王翦命大军扎于天中山下,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曰阵前挑战,他都置之不理,概不应战。日复一日,项燕便以为王翦年迈无用,惧怕楚军,渐渐骄傲轻敌了,楚军中也渐渐放松了警惕。秦营中,王翦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饮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



王翦一面劝阻士兵出战的请求,一面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的游戏。通过游戏,增加了士兵的体质,提高了技能。同时,他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去砍柴,抓获楚国边境百姓要给以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楚边境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变得安定和亲近起来。如此相持一年多,项燕总不能求得一战,便认定王翦力弱怯战,更加放松了戒备。楚营中,士兵松松垮垮,对战争已全无警觉。而休整操练了一年有余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憋了一肚子气,士气正高。王翦将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认为时机已到,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他突然下令秦军向楚军发起全面进攻。王翦选两万精兵打先锋,又分兵数路向楚军同时发起猛烈攻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人,便可各自为战,向楚国纵深进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军将士,突然发起攻击,势如破竹,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松懈麻痹的楚军士气低下,突遭秦军猛烈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没怎么抵抗就败下阵来。楚军大败溃散,主将项燕只好率兵东撤。王翦乘胜追击,又攻克永安城。未及数月,秦军先后攻占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县(今安徽曹县西南),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大将项燕也被迫自杀。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国得以并吞楚国,秦灭楚之战结束。

秦灭楚之战我们看到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的最终还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国力已经大大削弱,已经大不如前,而且经过秦国由于韩赵魏三国常年受秦国征伐,国力已经严重衰退,而偏据南方的楚国,并未遭到秦国大的征讨,国力并未损失多少。秦国以征韩赵魏的方式去征伐楚国,且全国上下都轻视了楚国,以为和赵魏韩三国一样。仅派李信蒙武兵分两路共计二十万征讨,实际力量十分薄弱。楚国名将项燕麾下主力部队就有25万人,更何况项燕十分治兵事。王翦清楚楚国的实力所以他坚持出兵六十万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慕藩怪谈


楚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七大战国中楚国的面积最大,可以说其他六国加起来面积也只有楚国大。楚国境内多高山,多河流,部族林立,击败楚国王室军队容易,全面剿灭楚国各大世家难。因此王翦认为灭楚需要60万大军,小部分用于攻击楚军,大部分用于守卫已占领的楚地。另外王翦不想跟楚国打游击战,他想用绝对的兵力优势诱使楚军全面集结,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全歼楚军。事实上王翦率大军跟楚军对峙了一年有余,等楚军松动后,发起了雷霆一击,彻底将楚军歼灭,让楚国再无法翻身。

楚国的领土面积太大,仅仅是攻灭楚国的都城,无法确保楚国就此亡国了。历史上楚国的都城多次被外敌攻占,楚王逃奔他地,在各地楚军的支持下,楚国依然存在。一个王之所以是王,那在于他有军队,没有军队的王还是王吗?春秋晚期,吴国大军攻破了楚国国都,楚昭王逃亡他国,各地楚军纷纷勤王,秦国又派出大军协助楚国,于是吴军大败而归,楚国避免了亡国之危。战国中期秦国战神白起攻占楚国都城,楚王迁都陈城,再次建立楚国,继续跟秦国对抗。

楚国鼎盛时期,灭国五十余个,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有县三百余个。李信率二十万秦军入楚,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深入楚国腹地,这时楚军在项燕的率领下反击秦军,一时之间秦军陷入楚军的层层包围之中,李信拼死突围而出。二十万秦军伐楚,丧军七万有余,楚国趁势收复部分失地。根据楚国地大人众的特点,王翦才用了稳步退进的策略,让楚国集中全部兵力跟秦军决战,然后用时间消耗楚国的粮草与士气,进而让楚军阵脚出现松动,然后一举消灭楚军。

王翦率六十万秦军,项燕率五十余万楚军,两对对峙于平舆城,秦楚两国百万大军会战,实在是惊天动地!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项燕大军刚刚撤离,王翦便发动雷霆攻势,全面攻击楚军,一战消灭楚国全部精锐。楚国主力大军被灭,秦军长驱直入楚境,俘虏楚王及其宗室,楚国正式灭亡。楚国大地被秦国划分为南阳郡、九江郡、长河郡、会稽郡共四郡。


大秦铁鹰剑士


我是兴安杂谈 我来回答。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晋国开始还能和楚国实力相当,但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国仅为晋国三分之一还需要30万,打楚国用60万是必要的,王翦谨慎一些理所当然。

1、传统强国实力不俗。楚国在春秋时期就是最早崛起的大国,那时候楚国就开始了向南的扩张,而且不服周王管理,闹出“楚王问鼎”事件,早期的君主楚庄王很有作为,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作为传统强国实力不容小觑。



2、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看看地图就明白了,楚国占了战国版图的接近一半,而且是独霸南方,不像韩、赵、魏、燕等国始终都是腹背受敌,没有后顾之忧,这点只有秦国能够和楚国相比,秦国崛起也有这个因素。


3、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楚国地盘最大,这里物产丰富,楚国也很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较好,国力富足。楚国人口众多,而且比较浪漫,生育率很高,在那个时代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军队。

4、人才济济励精图治。哪个国家强大,最根本的因素都是人。楚国前半期历代君主都比较贤明,虽然末代的楚怀王不太靠谱,但前几任的基础够好。楚国多人才,就连亡国后还出了项羽、刘邦等人,可见楚国人才之多。

所以,王翦谨慎一些攻打楚国是很正确而且很必要的。


兴安杂谈


灭赵用兵30万足矣,是因为赵国屡经秦国摧残,国人士气以丧,国力也大受折损,人才也己不足…总之赵国己经具备了一切该被灭亡的条件!因此秦军以30万军足以灭之。

而楚国则不同于赵——虽然楚国也被秦国抢去了许多土地。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历史积累造就了楚国那庞大的身躯:楚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财力雄厚,兵力也充沛。

这样的国家,如果被调动和激发起一切潜力,那么他必将爆发出极大的抵抗力和杀伤力。因此务必要在楚国可以调动起一切抵抗能力前,就将其佂服,而不是与楚国打“持久战”!

王翦要以60万大军,对楚国打“闪电战”!只有这样才能赶在楚国人的抵抗意志,被全部激发出来前,就实现灭楚的战略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