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間特徵研究

鹽池縣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間特徵研究

鹽池縣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間特徵研究

提要: 寧夏鹽池縣自然地理環境獨特,生態環境脆弱,這對聚落地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鹽池縣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進行統計,可將之歸納為地貌、水文、動植物、土壤、氣候等類型。自然要素的分佈受自然地理實體的制約,也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鹽池縣聚落地名各自然要素呈現不同的空間特徵,文中就其分佈及成因進行探討。

關鍵詞: 鹽池縣; 聚落地名; 自然要素; 空間特徵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其構成形式一般情況是由專名 + 通名構成。專名錶徵了同類地物的不同特徵,由一種或多種地理要素複合而成,其自然要素體現了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認識和選擇。

鹽池縣位於寧夏東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常年乾旱少雨、風多沙大、年平均降水量 280mm 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 2100mm。年平均氣溫為 8. 1℃,最冷月月平均氣溫 -8.3℃,最熱月平均氣溫為 22. 6℃,氣溫年較差在 30℃以上。鹽池縣地貌多樣,降水稀少,生態環境脆弱,這些自然地理環境對聚落地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聚落地名從表面上看似雜亂無章,無序可循,造成對地名認識的困難,文中就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進行統計、分類,探討其分佈及成因。一方面可以認識鹽池縣聚落地名的形成規律,二則可以認識地名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1、材料和研究方法

聚落是人類進行各種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場所,自然村是聚落的最主要的類型,文中以自然村地名中的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鹽池縣聚落地名來源包括 1: 50000 鹽池縣地形圖、1: 350000 鹽池縣政區圖、寧夏地名詞典、鹽池縣第二次地名普查資料、鹽池縣地名志、鹽池縣誌等。鹽池縣自然村地名有 799 個,其中自然要素數量為 618 個( 表 1) ,自然要素數量與自然村數量之比為 0. 77,足見自然地理環境對聚落的重要影響。需要說明的是,自然村地名由一個或多個自然要素複合而成,對自然要素分開統計後,自然村可能被重複統計。

採用統計法、分類法對鹽池縣聚落地名自然要素進行處理,可將之歸納為地貌、水文、動植物、土壤、氣候等類型。在統計基礎上利用 GIS 技術,以 1: 150000 政區圖為底圖繪製自然要素分佈圖,以發現其空間分佈規律。

2、鹽池縣聚落地名地貌要素的空間特徵

鹽池縣聚落地名中的地貌要素達到 24 種,有梁、窪、臺、山、坑、石、灘、掌、沙、圪、塬、口子、峁、坡、崾、峴、沙窩、嘴、圪嶗、岔、崗、崖、陡、嶺、坪等。有些地名要素是南部所專有的,有些則在中部、北部的比例較大,這是鹽池縣地貌類聚落地名的基本特點。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2.1 南部黃土高原區地貌要素空間特徵

2. 1. 1 南部專有地貌要素

塬、崾峴、圪嶗、峁、嶺、崗等聚落地名類型只在鹽池縣南部有分佈( 圖 1) ,包括麻黃山、大水坑、惠安堡等鄉鎮。

鹽池縣以塬命名的自然村為 14 個,以崾峴命名的自然村有 5 個,分佈在南部麻黃山鄉和惠安堡鎮。黃土塬由黃土組成的範圍很廣的平坦高地,四周被溝谷的溝頭所蠶食; 黃土塬受溝谷長期切割,面積逐漸縮小,這時兩溝頭向中心伸展而很接近,溝頭之間剩下一條極窄的長脊,稱為" 崾嶮"。鹽池縣圪嶗、峁類聚落地名分別為 3 個、8 個,分佈在麻黃山鄉和大水坑鎮。圪嶗為兩山結合部的山腳,意為山旮旯之地,也為"山之凹部"。黃土峁是孤立的黃土丘,平面呈橢圓形或圓形,峁頂地形呈圓穹形,峁與峁之間為地勢稍凹下的寬淺分水鞍部。

以上幾種要素為南部所專有的地名類型。其成因: 1) 鹽池縣黃土地貌只在南部有分佈,決定了其分佈範圍; 2) 人們對於地形部位的選擇,不是所有的黃土地貌都是可以作為居住地的,地勢平坦、接近水源、抵禦寒流風沙的地貌是優先考慮的。中國人傳統中理想的居住地是背山面水,鹽池縣南部山區水源缺乏,但在地形的選擇上有很大的空間,以圪嶗、崾峴、峁命名的聚落有高大的地理實體為屏障; 以峁為名的聚落既以山體為屏障,又接近水源; 以塬命名的聚落選擇的是其平坦的地勢,有利於土地的開墾。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2.1. 2 以南部黃土高原區為主要分佈區的地貌要素

鹽池縣南部黃土高原區除了專有的地貌地名之外,還有一些地貌地名以南部為主要分佈區,但也存在於其他區域,有窪、山、掌、口子、畔、嘴子等( 圖 2) 。

窪在鹽池的地名中有兩種意思,一是地勢低窪; 二是指緩坡,在當地方言中呈緩坡狀地勢為窪,是山坡椅狀地形部位。掌是黃土高原的一種掌狀侵蝕地貌,在鹽池縣的南部黃土高原區向中部過渡的地帶極為常見,分佈在惠安堡鎮、麻黃山鄉、大水坑鎮一帶。在南部黃土高原區的口子即為山口,以口子為地名的在鹽池的南北都有。山嘴是山區山腳伸出去的尖端的部位,以嘴命名的地名分佈在南部的麻黃山鄉和惠安堡鎮的山區。

以上地名分佈的成因,一是這些地貌在鹽池縣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常見,這是南部分佈密集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是人們選擇的結果。如窪為緩坡,與方位複合成地名反映了人類對於居住地方位的選擇,如雨陽窪、李陽窪、陽窪等反映了人們對太陽能直射的南面山坡的選擇。掌的特點是中間地形平坦,四周地勢較高,方便人們活動,抵禦風沙的侵擾。因此,人地互動是地貌地名在南部分佈的成因。

2.2 中部過渡區地貌要素的空間特徵

從鹽池縣地形圖上看,杜記溝 - 狼布掌 - 擺宴井 - 莎草灣 - 高新莊 - 紅井子村一線以北,馮記溝 - 張記場 - 路家紅莊 - 貓頭梁一線以南的區域,等高線較之南部山區明顯稀疏,與北部沙區相比,沙地面積小。因此將此範圍稱為南部黃土高原向北部風沙區的過渡區,簡稱中部過渡區。

中部過渡區分佈的地貌類地名要素有山、坑、臺、梁、圪塔、窪、口子、灘、沙等。臺和坑在中部的比例較大,在全縣的聚落地名中,中部過渡區以臺命名的地名佔據了全縣以臺為名的地名總數的 51. 3% ,坑類地名的比例為 52% ,二者比例相似。疙瘩、岔類要素在中部數量比例也較大。

鹽池縣臺、坑、圪瘩、岔要素( 圖 3) 在中部過渡區分佈相對集中,無專有地名類型,這可以稱之為地名的過渡性。首先各地貌類地名在南部、北部都存在。其次從地名所揭示的地貌高度看,臺、坑、岔從形態上要低於塬、圪嶗、崾峴等地貌類型。地名過渡性是由本區地貌過渡性的特點所決定的。

2.3 北部風沙區地貌要素的空間特徵

北部風沙地貌區即為中部過渡區以北的區域,包括了現今的花馬池鎮、高沙窩鎮、王樂井鄉三鄉鎮。由於北接毛烏素沙漠,受到風沙的侵蝕嚴重,區域內沙地遍佈。鹽池縣境內現已形成五條較大的流沙帶:其中第一條是興武營 - 殷家塘流沙帶,西面從陶樂縣黃河沿岸起,經靈武縣橫城進入鹽池縣,寬 3 ~ 9km,長達 30km; 第二條魏莊子 - 馬場流沙帶,寬 8 ~ 12km,長達 77km; 第三條是餘莊子 - 黃沙窩流沙帶; 第四條是二道川 - 駱駝井流沙帶,第五條是鹽池縣腹部流沙帶,寬 2 ~ 7km,長達 59km。這幾條沙帶都處在本區域,故稱為風沙地貌區,以梁、沙窩( 圖 4) 等自然要素為代表。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鹽池縣北,部植被稀少沙地分佈較廣。對於周圍都是沙漠的居住地以沙窩之稱鹽池縣聚落地名中以沙窩命名的有五處,其中四處位於北部風沙地貌區,且都是因為居住地附近有沙漠,如黃記沙窩因居住地周圍遍地黃沙,居民以黃姓為主而得名。梁是對呈條狀的黃土山崗的稱呼,在鹽池北部梁的地名遍佈,成為一道獨特的地名景觀,最北部的花馬池鎮和高沙窩鎮分佈比較密集。北部風沙地貌區還有臺、山、坑、灘、窪等地貌類地名,數量少且所佔比例不大,不具有優勢。

從北部地貌類聚落地名類型及分佈看,特點是趨向於對凸出地貌的選擇,其因是緣於北部地形比較平坦,凸出的條狀地形在防風避寒中具有很好的作用。東西走向的山樑,南部朝陽,有利於植物生長和人類居住,是常見的聚落選址之地。

綜上所述,聚落地名與地貌因素關係密切,地貌是地貌類地名形成的基礎,人類對於地貌的認識和選擇是地貌類地名形成的主觀條件。從地貌地名的總體分佈看,鹽池縣南部山區的地貌類地名密度大於中部、北部地區,是與南部地形破碎、地貌多樣密不可分的。

3 鹽池縣聚落地名水文要素的空間特徵

3.1 鹽池縣主要水文要素分佈

鹽池縣的土質普遍偏沙,在汛期受到雨水的侵蝕,形成眾多的溝壑,在鹽池縣以溝命名的自然村有 81 個,在聚落地名中佔據了重要的比例。在地名上,鄉鎮一級有馮記溝以及併入王樂井鄉的鴉兒溝鄉,鄉鎮地名大多形象生動,地域文化色彩濃烈,具有極強的指位性。在上述兩鄉之下還散佈著 11 個以溝為名的自然村,實際上以溝命名的聚落在鹽池縣分佈較廣( 圖 5) ,以三條東北 - 西南走向的條狀分佈,這是與當地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南部黃土高原與邊緣地區易受到流水侵蝕,溝壑廣佈,是形成南部與南部、中部交界處溝地名帶狀分佈的原因。鹽池縣北部溝與南部相比寬闊,平緩,這有利於水分的保存,方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便在此形成聚落,北部溝類聚落地名帶因此形成。

由於地表水資源匱乏,人們不能從地表獲得生產生活所需的水資源,飲水源為水井或溝水,少數為窖水。鹽池縣因井而得名的聚落達到了 34 處之多,其分佈特點是集中於分佈於南北中軸帶上,而北部數量較大( 圖 6) 。井類聚落地名分佈的成因一是因中部的人口分佈相對密集,更倚重水井獲取地下水以維持生產、生活的正常需要。二是與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有關,鹽池縣地下水主要有毛烏素沙地第四系地下水、毛烏素沙地基岩地下水以及承壓自流水和南部山區地下水。地下水總體上呈現出從北到南水量逐漸減少、埋深逐漸增加的趨勢。鹽池縣南部由於黃土的特殊性質,使得該地區地下水奇缺,因此南部井類地名數量較小。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3.2 地貌與水文雙重意義的自然要素

鹽池縣當地人稱之為塘有以下兩種情況: 1) 地勢低窪、平坦之處稱為平塘; 2) 池塘也稱為塘。二者是因水而形成或因水得名,因此可作為水文地名。鹽池縣地表水缺乏,平塘在無水情況下也是一種低平的地貌,因而具有地貌學的意義。鹽池縣以塘命名的聚落地名達 20 個,在南北都有分佈( 圖 7) ,從北向南呈下降的趨勢。灣作為地名,多指水流彎曲的地方,屬於水文地名。在鹽池縣灣多指山灣,具有地貌的意義,從灣類地名的分佈( 圖 8) 看,從北向南呈增加的趨勢。

塘、灣水文地名的地貌化是區域的乾旱性所致。南北分佈由於北方地形較為平坦,因此塘類地名數量較多,而南部山地較多,形成眾多的山灣,因此灣的聚落地名較多。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4 鹽池縣聚落地名動植物要素的空間特徵

4.1 植物要素的空間特徵

鹽池縣南部地區,由於土壤、水分條件較好,植物狀況較好,覆蓋度達 50 ~ 70% ,向北到中部緩坡丘陵地區,生長逐漸下降,覆蓋度為

30 ~ 50% 。荒漠草原分佈於北部地區,主要有短花針茅和白草群系,受水分條件限制,生長較差,覆蓋度在 30% 左右。從聚落地名上看,有影響的植物包括楊、蒿、草、柳、麥、蘆、黃米、麻黃、石蔥、杏等( 圖 9) 。

北部風沙地貌區,植物類地名要素有蒿、草兩種類型。以蒿為名的有苦蒿溝、黃蒿渠、黃蒿溝等; 以草命名的有草泥窪。中部過渡區植物類聚落地名類型比較多,有蘆、莎草、黃米、芨芨草、冰草等。南部植物地名類型有石蔥、杏,以與人們日常種植的植物來命名地名,如石蔥灣、杏樹灣。另外麻黃、柳、麥則在鹽池南、中、北部都有分佈,如因柳樹而得名的聚落北部有柳樹樑、柳楊堡,中部有柳葉窪、柳條井,南部有麻黃山鄉的柳樹塘。

從植物類聚落地名的分佈上看,南部植物地名數量較多,是對當地植被狀況的真實反映。中部過渡區中部具有可耕種性,適合於農業的開展,因此植物地名的類型多,聚落地名具有多樣性。北部是風沙地貌,適宜於乾旱類植物的生長,且植物稀少,所以在此區域存留了大量作為沙漠阻擊者的植物,因此聚落地名多以草為主。

4.2 動物要素的空間特徵

動物在生態系統中位於消費者層面,對地理環境具有很強的指示性,鹽池縣用於聚落命名的動物要素有牛、狼、羊、燕、兔、鴉、虎、狐、貓等幾種( 圖 10) 。

狼處在營養級的頂層,在下面有一個龐大的生物鏈,植被是營養級的基礎,狼地名的存在反映了生態系統狀態。同時,狼與人類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以狼為名聚落的存在也能反映一個地區當時人口、生產力及開發狀況。由於狼與人類的競爭關係,所以人類對於狼具有很強的感知性,對命名方式產生的重大的影響,有狼洞溝、狼子溝等,分佈在中北部。狼洞溝因過去人煙稀少,溝中有狼洞,村以溝名。打虎店、野湖井是大型野生動物中虎、狐狸在地名上的反映,野湖井原名野狐嶺,相傳早年這裡野狐狸很多而得名,根據諧音而命名。另外因燕、兔、黃羊、青羊、鴉等地名都反映了鹽池縣的野生動物的種類以及當時的地理環境。

動物類地名在北部分佈較多,馬、牛、羊等要素佔有很大的比例,與北部畜牧業生產方式相關。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5 鹽池縣聚落地名土壤要素的空間特

鹽池縣以土壤命名的聚落地名主要依據土壤的顏色,有白土和紅土兩種。以紅色土壤命名的有紅井子、路紅莊、紅山溝、紅溝梁、紅莊、紅西、紅東、紅土溝、宋紅溝等,在鹽池縣南北都有分佈; 以白色土壤命名的有惠安堡的白疙瘩、南部麻黃山的白峁子。

鹽池縣土壤類聚落地名與當地的土壤有密切的關係,鹽池縣中北部主要分佈著灰鈣土和風沙土,南部以黑壚土為主,鹽土在中北部有分佈( 表 2) 。而用於命名的紅土在這一帶一般來說是古近紀晚期的紅粘土,在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一般在黃土和風沙土之下零星出露,因為不太普遍,所以有顯著的標誌意義,因而用於命名。南部用於命名的白色土壤土也與黃綿土、黑壚土顏色相異。因此區域有典型意義的土壤不適合用於地名,而其他顏色相對較為鮮明,是一種很好的地理標誌,於是聚落地名以此類土壤為名。以與區域的主要土壤顏色相異的土壤命名是鹽池縣土壤要素類聚落地名命名的特點。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6 鹽池縣聚落地名氣候要素的空間特徵

氣候因子地名。人們對於冷暖的感覺與氣溫、風速、溼度三個因子具有相關性。鹽池縣與氣溫有關的地名有火山子、涼風掌、平涼臺幾處。涼風掌因由於村莊坐落在山腰平臺處,常有涼風徐徐吹來,因此得名; 平涼臺因由於村莊坐落在山腰平臺處,常有涼風徐徐吹來,得名平涼臺,這兩個地名都從感覺上對地名進行命名的,氣候涼爽是鹽池的主要特點。火山子則因此處地勢較高,霜冰較遲,傳說晚上能看到磷火而得名,火山子位於北部風沙地貌區,沙地在白天易於形成高溫,高於氣溫,直至晚上還保持一定的溫度,可以達到磷火的形成需要 40 度的溫度,在夏季是可以達到這一條件的。

與降雨有關的地名有雨陽窪、雨強等處。雨陽窪因天池塘村高姓為種地方便,在向陽的山坡上打窯臨時避雨休息,人稱雨陽窪,位於麻黃山鄉。雨強位於中部的馮記坑,在周圍存在有沙漠,降水量稀少,村民修廟求雨,乞求雨水一年強似一年,故名雨強。

氣候類地名中南部氣候地名特徵表現出氣候涼爽特徵,中部則是乾旱缺水的特徵。

7 結語

自然要素在鹽池縣聚落地名中所佔的比例較大,類型較多,包括地貌、水文、動植物、土壤、氣候等,每一種要素在空間上都具有自身的特徵,其成因也不完全相同。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是自然要素形成的基礎,為客觀因素; 另一方面,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認識和選擇對聚落地名也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這是主觀因素。兩方面的因素使有些自然要素與自然環境分佈具有一致性,如地貌類聚落地名,有些則不一致,如土壤類聚落地名,但不管怎樣,聚落地名的自然要素都是自然環境的真實反映。總言之,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間分佈是人地互動的結果,聚落地名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盐池县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的空间特征研究

文章來源:《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2年11月第26卷

選稿:常宏宇

校對:方夢瑤

審訂:朱小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