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給溥儀的400萬兩銀元,有多少購買力呢?

看不見的角落


有關溥儀晚年回憶中的所謂四百萬白銀的年俸,確有其事,根據當年雙方簽訂的《清帝遜位詔書》,裡面的規定是對整個大清皇室的優待條例,其中說的非常清楚,這400萬是用於廢帝的,只要溥儀選擇退位,那麼一定每年給白銀四百萬兩贍養,等到新政府確認改完市面上混亂的貨幣,統一為銀元之後,就改為四百萬元。



首先我們要確認一下,這個四百萬兩對於清廢帝多不多?不多但也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清廢帝溥儀繼位之前,慈禧太后風光下葬出殯過程就花了足足兩百多萬兩白銀,更不要說居住在“寶地”紫禁城,那裡有歷代皇室珍寶與館藏,隱形財富十分驚人,清末掌管大內珍寶的內務府一年開支竟然可以到達二百四五十萬兩白銀,這是說“四百萬兩贍養費”不多的一方面,但它又確實也不少。

它的多的一方面我們要從它的購買力來推算,一年四百萬兩白銀的供奉對於民國政府來說是一個相當巨大的開支:在清末民初時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雖然比不上前代(由於白銀的大量流入),但依然不是普通的東西,到底還屬於貴金屬,既然是貴金屬,它的購買力絕不會低多少,我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得知所謂的“米買一百斤要付兩千五百個銅板”。

也就是說,在清代末年,一百斤大米等於兩千五百文錢,又因為在清代末年一兩白銀是一千文錢,為了方便計算,暫且說在清代末年一兩白銀可以購買五十斤大米,若是強行對比,那四百萬兩白銀足足可以購買大米兩億斤,按照今天的物價算法,一斤大米相當於四塊五,那就足足相當於九億的現金,實在是非常多了。



等到民國政府完成了貨幣重鑄統一市場後,市面上都不流行用銀子算錢了,而流行使用“袁大頭”——銀元。而四百萬銀元又是一個什麼水平呢,非常遺憾的是,這對於清廢帝是一個大坑,因為變成銀元之後,價值縮小的不是一點點了,具體縮水縮了多少呢?我們可以先看這麼一個數據,在當時一份報紙是三分錢,而一塊銀元等於100分,也就是說一塊銀元可以買到三十份報紙,那麼四百萬塊銀元就能買到一億兩千萬份報紙,一億兩千萬份報紙按照現代一份報紙兩塊錢算,換算到現在就是兩億四千萬,比起以前真的是縮水大半,幾乎是斷崖式縮水。

所以說,袁世凱還是很雞賊的,這個坑讓廢帝心甘情願的跳了進去,袁世凱簽訂了這個條約,僅僅付出了相當於現在的兩億四千萬人民幣,就成功的忽悠隆裕太后廢帝心甘情願的退位了,實在是高,而後來袁世凱甚至還恬不知恥的表示如果隆裕太后不嫌棄,還可以納為小妾充實自己的“後宮”,不知道那個時候的隆裕太后是什麼表情。

至於有人說為什麼溥儀不利用這一大筆錢來招兵買馬,我們來理性分析一下,溥儀這筆錢照料自己倒是綽綽有餘,但一旦涉及到招兵買馬,恐怕就非常不夠看了,簡單來講,就是招兵買馬所需費用非常巨大。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又云,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在當時的北京城,溥儀要真打算招兵買馬,就算袁世凱完全不在意,這個花費足夠拖垮溥儀。

在民國時期,溥儀原來應該有的禁衛軍早已經被編入民國陸軍,所以溥儀若想重新招兵買馬,必然待遇不會低於北洋陸軍,而北洋陸軍的月薪很明確,袁世凱確實大方,就是一人一月月薪十五塊大洋,當然後來軍隊擴編後月薪變成了五塊大洋。

這是沒辦法少點的,不然人家憑什麼不去投北洋軍,要投你這廢帝?還有武器,就按最便宜的“老套筒”漢陽造來裝配,一把就需要八十至一百的銀元才能買下,一個大頭兵一日三餐要管吧,一個月怎麼也得三塊大洋吧,這麼一來,溥儀養一個兵一年就至少要花三百至四百塊大洋不等,這還沒完呢,溥儀本身的皇家開銷還要吧——太妃們的贍養、皇族們的接濟、內務府的開支還有一個非常要命的隆裕太后出殯和他自己大婚二連。



別的軍閥尚且不論,單單說那個五千兵馬的張勳辮子軍,作為復辟的忠實粉絲,一年採購武器的軍費就要百八十萬的,復辟那些日子,也沒看到張勳對溥儀的那點攢下來的可憐年俸動過心啊。

所以說,從溥儀退位到他逃到天津這麼長時間裡面,他一來處於北洋政府嚴密監控下,二來他的那點錢確實不夠養兵。


夏目歷史君


北洋軍閥的袁世凱答應溥儀一切照舊,並且承諾每年再給溥儀400萬兩銀元作為清宮所有人員的吃喝拉撒費用,那麼400塊銀元大概有多少購買力呢。大家隨著我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1919年魯迅賣了紹興老宅,和弟弟合夥在北京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衚衕的一座四合院,院子特別大,有好多間房子,四合院花了三千塊大洋,加上裝修一共3500百塊大洋,1924年魯迅和二弟鬧翻不得不從八道灣衚衕搬了出來,又到阜成門的衚衕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這回才花了800塊大洋,當然這個比較小,畢竟當時魯迅一個人沒必要買大的。



四百萬大洋購買,還是相當驚人的,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一塊大洋等於100塊來算,四百萬相當於現在四千萬,當時清朝滅亡溥儀身邊的人也不多了,四百萬作為一年的費用足夠了。


當然也比錢個慈禧太后那時候是不算多的,別的不說單從慈禧太后去世到下葬整整一年裡,就花掉了二百萬兩白銀,清朝末年掌管大內的內務府一年的開銷高達二百四五十萬兩白銀,袁世凱的銀元和純白銀還是有所不同的,二百五十萬兩白銀價值遠遠高於400百萬的銀元

總結:這筆錢對於溥儀的生活是夠了,但是北洋軍閥也不是每年都如數奉上有時候還剋扣一些,但是再怎麼說生活還是過的去的,溥儀要想招兵買馬那是萬萬不行的。


佳寧姐姐說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400萬元是鉅款了,我們看看大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1918到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管理員,月薪8塊銀元。

他的工作其實很輕鬆,只需要管理15種報紙,清理書架,打掃房間,登記閱覽者的姓名。

毛回憶因月薪經常拖延,導致生活有些困難。但客觀來說,單身漢在北平每月拿著8元錢,生活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寫到這裡,想起有趣的事。

毛澤東曾經有一次被民團抓住,非常危險。然而毛澤東給了2塊銀元行賄,團丁就把他偷偷放了。

毛澤東說:“後來,我給了團丁兩塊銀元才得以脫逃。看來還是銀元管用!兩塊銀元救了我一條命。”

看看,一條命不過2塊銀元,可見當年銀元多值錢。

根據《民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在1919年1塊大洋可以在北平買20斤米,8斤豬肉。

那麼,一個成年男人光是吃飯,1個月2塊大洋足夠了,還剩下6塊大洋用於租房和零花,綽綽有餘。

其實我們可以大概類比,今天北京圖書管理員月薪多少?

網上的薪資數據,至少5300元。

4塊大洋就是2650元,400萬大洋就是26.5億元,很驚人了。

這筆錢,可以維持4萬多個單身漢1年的生活。

那麼,對於溥儀來說,這筆錢多嗎?

並不算多,因為紫禁城的開銷非常巨大。

大家也許不知道,即便是中國當時頂級軍閥,全家不過一百多口人而已。

除了自己的妻妾、孩子、父母,一般最多二三十口人,其餘的都是各種僕人。

然而,僕人數量終究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包括廚師到轎伕什麼都有。

而就算養活著一百多人,開銷也是不小的,軍閥們都要減少僕人數量。

然而,溥儀手下的人是軍閥的幾十倍。

溥儀有個內務府,是清代宮廷為服事皇室而設立的機構,類似於今天的國務院辦公廳。

但溥儀下臺以後,內務府就無需處理任何政務,只需要維持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即可。簡而言之,內務府負責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種事務。

照常理來說,內務府的開銷應該不大,因為溥儀只有一妻一妾,另外還有幾個老太妃,主子級別的一共也不過六七人。

這區區六七人,有個一百多個僕人,應該足夠了。

然而,內務府的規模卻非常嚇人。

溥儀時期的內務府,自己計算數據如下:除去王公大臣的薪水,民國4年內務府開銷高達260多萬兩白銀。

而溥儀一家六口吃飯,每月就要花費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隻雞鴨,加上招待客人的飯菜,就吃飯每個月就得一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兩一錢九分白銀。

而內務府官員共計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衛軍、太監和蘇拉),而溥儀時代的太監也有近千人。

僅僅是內務府官員和太監就有2000人,這樣開銷能小得了嗎!

另外,內務府還有嚴重的貪汙問題,而且有一二百年曆史。

《南亭筆記》記載,咸豐皇帝登基,想修修尚書房的門樞。誰知內務府獅子大開口,張口就要五千兩維修費。咸豐皇帝剛剛上臺,想要立威,大怒之下命令重新計算費用。

內務府官員趕緊改口,五千兩變了五十兩。

看看,費用能夠虛報100倍,就算金山銀山也被他們貪汙光了。

《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裡的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萬兩白銀以上。除了貪汙和盜竊以外,他們還會受到各種行賄,以保證自己物資對皇宮的供應。當時御用的貨物等於是今天在央視做廣告,很多商人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商品御用,自然要打點行賄內務府了。

如此奢侈加上貪汙,雁過拔毛,溥儀就算一年有4000萬兩撥款,也一樣剩不下幾個錢。

溥儀拿著400萬兩這筆錢(且不談能不能拿到),也就勉強維持收支平衡而已,招兵買馬是做夢了。


薩沙


袁世凱:如果皇帝答應退位的話,我們每年給皇室400萬兩白銀,怎麼樣?

隆裕皺了皺眉:400萬兩?

袁世凱:400萬兩已是一省收入,400萬兩可養一省之人,難道還養不了皇室?更何況,真讓革命黨打過來了,別說400萬兩了,恐怕一兩也撈不到。

隆裕聽到“革命黨”三字,臉色頓時一變:好,我答應你。

不過,雙方在談判時雖然說的是400萬兩白銀,可是所簽訂的“清室優待條件”中的數字實際上是400萬元,畢竟是中華民國了,更何況中國當時白銀流失太多,所以不再適合用白銀充當流通貨幣了。

所以,清室優待條件中規定:“清帝遜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付。”

這個條件中所說的400萬元,說的便是400萬銀元。

中華民國給溥儀的這400萬元到底是多少,又具有怎樣的購買力呢?

陳存仁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寫到:我在中醫專門學校讀書的時節,每月由四伯父給我零用錢二元,包括鞋襪及膳費車費。那時一頓午餐,吃得省儉一些是銅元八枚,要是吃得豐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當時,一塊銀元可兌十角小洋,可兌三百餘枚銅元,所以,陳存仁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費最低可能只用2元銀元,如果偶爾奢侈一下,恐怕也不會超過5元。

試想一下,如果將陳存仁每月的生活費作為一個平均數去計算當時一個五口之家的生活費的話,這個五口之家每月最低也只是10元,最高也不過25元。

溥儀從中華民國政府手裡拿到的400萬銀元工資,便足夠這一個五口之家最多能夠使用33333年,最少也能用13333年,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

後來,陳存仁又在上海愚園路5200塊銀元買了3畝7分地,每畝地也不過1400塊銀元,這便意味著溥儀能用400萬銀元購買近2900畝地皮,這近2900畝便差不多有3個紫禁城大小。

即便是陳存仁後來花了2萬去購買一座位於繁華地段、佔地一畝的房屋,溥儀手裡的400萬元也能購買200座這樣的房屋。

魯迅當時在北京每個月的工資只有350塊銀元,每年的收入在4200元左右。後來,魯迅為了安置家人,特意在北京購置了一套“三進四合院”,花了3675塊銀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資了。

不過,魯迅在買房的時候一次性可拿不出這麼多錢,所以他還將紹興的老宅給賣了。

可見,北洋政府給溥儀的400萬,不論是放在當時,或是放到現在,也是一筆難以估算的財產。

當然了,這筆錢對於任何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幾輩子也賺不到的數目,可是對於溥儀來說,確實也不算什麼。

為了保持所謂皇室的體面,溥儀退位之後花錢花的更厲害,因為他不用自己掙錢,更不用像清朝時期一樣花個錢還得看看官員同不同意,各省支不支持。

溥儀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可謂是花錢如流水。

溥儀吃一餐,單單是菜餚便有三桌之多,再有點心、米膳、粥品又是三桌,開胃的鹹菜一桌,不管吃不吃得完,先上了再說。

隆裕每一餐的菜餚更是多達百種,要用六張所謂的“膳桌”去擺放。

此外,算上宮裡的太妃、皇親和太監、宮女的伙食,紫禁城裡單單只是伙食費便已經是一筆鉅款了。

除了伙食之外,還得穿,反正一年到頭在做衣服,只溥儀一人,每年用在做衣服上的錢便多達近2.6萬。

這是溥儀和皇室為了享受生活,所花的錢。

此外,溥儀作為一個皇帝,即便是一個已經退位的皇帝,可是他想讓人繼續伺候他,便少不了要給人發工資,發了工資還得時不時給一些“小費”——賞賜。

1915年,溥儀給“內廷”發的工資總額高達52萬兩白銀,用於賞賜的也高達10萬兩白銀,用於東、西陵的錢也高達36萬兩白銀,再加上林林總總的支出,溥儀這一年花費了2794718兩白銀。

這2794718兩白銀兌換成銀元的話,按照晚清時期白銀和銀元的兌換比率,實際上也已經接近了400萬銀元,卻還不包括皇室的日常開銷。

所以,400萬銀元顯然不夠用,後來物價上漲,400萬更加不夠用了,這也是溥儀為了錢自己從皇宮裡“偷”寶貝出去倒賣的原因。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皇宮,溥儀出宮時也偷偷帶了不少好東西出去,否則的話,他在天津那幾年恐怕更難過。

因為馮玉祥修正了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的工資從400萬元銳減到了50萬元,這對於溥儀來說和打發要飯的沒什麼分別。

不過,溥儀早已經遣散了很多太監宮女,去了天津之後也低調了一點,不然的話,這50萬還不夠溥儀一個人花的。


流浪的侯爵


基本上,一個齊裝滿員的北洋滿編陸軍師一年需要170-190萬銀元左右。一個兵開幾塊銀元月餉是至少的吧,軍官要給更多,步槍,機槍,火炮如果要不斷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必然就要損耗。平時的吃喝拉撒也是開銷吧,臨戰事了要給開拔費吧。

北洋陸軍第四師編制是兩旅加一個補充團。月軍餉是十五萬八千元。一萬人師的話,估計100-150萬元。所以,給溥儀皇帝的生活費,可以養2個北洋師,如果是雜牌師,那可以養至少4-5個師。

大清吃回扣價格日本30式步槍加刺刀不過25塊銀元送到家,子彈40元千發。到了北洋時期武器禁運經銷商暴利,也不過是,美式1917步槍加千發子彈45美元,日式三八加千發子彈42美元。1門克氏野炮也不過是15000塊銀元,400萬可以買至少200門野戰炮。

在飯店當學徒,一年才能拿到8個銀元。可想而知銀元的珍惜程度!那會普遍吃不飽飯,生女多的家庭,就會把女兒送到家裡條件稍微好點的人家,只為女兒能吃上一口飯做童養媳。十幾塊到幾十塊銀元就能買丫鬟,取小妾。

民國時期,那些敢死隊上戰場前發大洋,一次才五個,十個的。民國13年徐海東在武漢幫人擔水,幹了半個多月累到大病一場,工資為2塊銀元。這兩塊銀元徐海東捨不得用縫在棉襖裡跟隨他多年。民國15年,第七軍北伐,當時第七軍士兵工資為2角銀元每天,可養活一家人含房租。

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裡面描寫祥子準備買一輛新洋車大概110塊大洋,拉兩年車才能回本。400萬銀元,在民國可以養活5-10萬人。


深度軍事


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下達退位詔書,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但清朝滅亡後,袁世凱並沒有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而且還保留了溥儀的皇帝待遇(僅限紫禁城後半段)。

作為溥儀的退位條件,北洋政府還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承諾每年會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費用400萬銀元。同時,還派了專門的衛戍部隊來保護溥儀的安全。


當時北洋政府給溥儀每年400萬銀元的生活費用,平攤下來一天的生活費/1萬多銀元。對於當時的普通家庭來說,400萬銀元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完。不過,溥儀自幼當皇帝花錢大手大腳慣了,而且他又不會理財,所以經濟方面總是捉襟見肘,竟然還要不斷變賣宮裡的古董和珠寶。

因為每年雖然有400萬銀元的生活補貼,但除了溥儀自己的開銷以外,還要勻給那些太監、侍從、宮女,而且還要照顧前清的皇室遺老。所以這筆錢看似很多,但其實根本不夠用,更別說用來招兵買馬了。
(解放後,溥儀家也買了黑白電視劇)


不過,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購買力倒是很高的,當時3塊大洋就可以買一頭耕牛,而且魯迅在北京教書的時候買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

考慮到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的緣故,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塊~800塊。因此,400萬銀元就相當於現在的24億到32億左右。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世界人文通史


題主,白銀是論兩的,銀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銀幣,沒有400萬兩銀元這個說法,民國時期流通發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過於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面值壹元,每個銀元標準重量7錢2分,按當時的重量標準,50錢為1兩。一個銀元的購買力非常強,就說當時的北京,一個3口之家,頓頓能喝點兒酒天天能吃上肉,這樣的小康水平一個月的生活費大約需要8個銀元。酒店飯館兒裡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個銀元足夠了,當時權貴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鮑魚海鮮宴也不過40個銀元。米店裡的1斤米不過幾分錢,豬肉是3角錢左右。大致是這樣,民國時期通貨膨脹再劇烈,銀元的購買力也是逐漸的慢速的下降,紙幣能成廢紙,銀元還是民眾青睞信任的硬通貨。400萬銀元絕對是鉅額的財富,只是沒見過這麼大的財富,具體有多大實在無法想象。不過民國政府許諾給清遜帝溥儀每年不管是400萬兩白銀還是400萬銀元,基本上沒怎麼兌現過,溥儀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私人田產“皇莊”的收租子,更多的是變賣皇宮裡的珍寶文物


立志成蟲


1912年2月12日,清皇室頒佈了《退位詔書》,宣告著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滅。

同日中華民國通過了《清室優待條件》:

1、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2、歲用四百萬兩,由中華民國撥用; 3、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4、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5、大清皇帝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清室優待條件》裡的400萬銀元到底值多少錢


其實民國初期的“袁大頭”還是相當值錢的,6塊銀元在當時可以購買1石大米(約178斤),也就是說1塊銀元能得米大概30斤,按照米價3元1斤來算的話,1塊銀元能值人民幣90元,400萬銀元就是3.6億人民幣!

400萬銀元夠不夠用

400萬這個數字聽起來驚人,用來維持“小朝廷”的開支肯定是綽綽有餘的,但是事實上滿清皇室一直面臨著嚴峻的經濟形勢。

民國政府拖欠優待費:民國政府雖然之前承諾每年支付給清皇室400萬銀元的優待費,但是中華名國“口惠而實不至”,優待費年年拖欠,“小朝廷”自己又沒有經濟來源,久而久之經濟形勢自然困頓無比。

皇室開銷大:溥儀雖然成了亡國之君,但是遺老們皇親國戚的排場一點沒減。溥儀、婉容、太妃這些人就豢養著八九百名的太監宮女,三四百名的護軍,此外位皇家服務的師傅、侍衛、醫生、花匠、畫匠等等更是數不勝數,再加上內務府貪汙的侵蝕,開支就更大了。

而且溥儀本人也是個揮金如土的角色,光寵物狗他就養了近百條。其中很多是國外進口名犬,一條就得好幾千大洋,溥儀消費之巨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因為收不抵支,溥儀後來便讓太監拿著很多古董去典當,
由此損失的珍寶不計其數,讓國家財產遭受了重大的損失,惜哉!痛哉!


曉史才能明事


溥儀退位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的對滿清皇室的優待條件裡確實有一條是每年向其撥款400萬元,但是且不說北洋政府從來沒向皇室全款支付過這筆錢,就算是支付了,這些錢也不夠紫禁城裡滿清遺老遺少的生活支出。

原因是,雖然清帝退位了,但在紫禁城裡已然還存在著一個管理皇室生活的機構—內務府,內務府的官員負責皇室成員起居生活的一切費用支出,而他們本身是非常腐敗的,這也就導致了溥儀不管有多少錢最終都會被這幫人所貪汙,所以何談用這些錢招兵買馬?更何況,1924年北京政變後,馮玉祥修改了優待條件,其中將原先撥給清室的400萬改為50萬,說是每年繼續給溥儀50萬,但馮玉祥將他趕出紫禁城,這筆錢馮玉祥能給嗎?後來溥儀不得已而逃到天津日租界,尋求日本人的庇護,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根本不會給溥儀錢了,事實上溥儀自退位後也經常變賣宮內的文物珍藏來支撐自己的生活。

當然了“溥儀沒有錢”也只是相對於曾經的皇室生活,而在當時他還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優待條件規定紫禁城裡的一切都屬於他個人財產。但是從小在深宮中長大的溥儀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是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復辟的,沒這個心也沒這個膽。

那麼拋開溥儀有沒有錢不談,我們再來看看當時銀元的購買力,以此來想象一下,400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

1元袁大頭重量是7錢2分,其中含銀6錢4分,佔到了整個銀元的89%,由於成分含量都有嚴格要求,所以袁大頭成為當時的主要流通貨幣。因為民國不同時期銀元購買力也不同,所以這裡也只能分析一個大概。

民國時期,一石大米在6~10塊銀元左右,一石是160斤,平均下來1元銀元可買16~26斤米,如今的米價平均一斤3元,這麼算來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一元銀元就相當於今天的48~78元?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不能忽略銀元所在的那個特殊時代,那個時代大米還是比較貴的食物,普通人很難常常吃到,所以如果論購買力的話,一元銀元可比現在的100塊要強的多,而價值也絕對比今天的100塊要值錢。

1918年,曾有外國學者調查過北京郊區人們的生活水平,最終得出維持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水平需要100塊銀元,平均下來每月還不到1塊銀元,如果以這個數據作為一個參考值的話,一元銀元在那時候的購買力確實很強。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些數據,魯迅先生在北大當教授時月薪是300塊,他曾經花了800塊在北京買了套四合院,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平均在6塊左右,毛主席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月薪是5塊。

所以400萬銀元的購買力有多強,大家心裡應該有個大體認識了吧,能在北京買5000個四合院,但是4億人民幣能在今天的北京城買這麼多四合院嗎?


鹹魚閒聊


先說當時的大洋與白銀的兌換,一塊大洋可兌換小錢1000枚,一兩銀子可換小錢1670枚。也就是說一兩銀子約合1.67枚現大洋。

這個兌換比率大概就是清末明初時的兌換率,按此兌換比率計算,400萬兩銀元約合668萬現大洋,不過實際上民國政府後來就改為大洋400萬元。

在民國時期,市場上流通的主要銀元有四種,印著袁世凱頭像的“袁大頭”;印著孫中山頭像的“孫小頭”;還有海外流進來的墨西哥“鷹洋”;以及清末光緒元寶“龍洋”。

一塊錢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大約可以買60斤大米,大約可供100人吃一天,購買力大概相當於200元,不過由於當時生產力的問題,物價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當時的400萬元大洋,還是一筆非常可觀的鉅款。要知道當時的北洋時期,雲南一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才600萬元。

不過溥儀想要招兵買馬,先不說溥儀所處的環境,就單單說這400萬元,想要在當時的情況下拉起一支軍隊是不可能的。

光緒三十三年,北洋陸軍一鎮的軍費就需要大概160萬,不過等到清朝滅亡之後,北洋時期編練的陸軍,一個師一年所需軍費就達300萬元。

所以說一年給溥儀的400萬元,是根本不夠支撐一直可供復辟的成建制軍隊,溥儀想要靠這些錢組建軍隊是不可能的。

民國政府在答應支付溥儀每年的400萬元,是經過考慮的可供溥儀最低消費的錢,一年下來,宮裡的吃吃喝喝各種花費,就把錢花的差不多了,想要有餘錢組建軍隊是不可能的。

也許可以假設溥儀為了復辟新王朝,省吃儉用(不過不太現實),那溥儀的處境也是有錢花不出去,根本買不來軍火。

溥儀雖然可以以特殊的身份生活在紫禁城之內,但是對這樣一位前朝的皇帝的監視還是非常嚴密的,溥儀自己想直接建立軍隊是不可能的。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