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中有提出中国中原华夏京师的概念吗?有没有明确记载?

燕山电影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中国”、“中原”、“华夏”、“京师”这四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因为甲骨文有单字五千个,能被认出的只有一千五百个。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因刻写于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契文、殷墟文字等。最早于1899年在商朝晚期的国都遗址“殷墟”中被发现,后来在其它地区也有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出土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共15万字,单字约五千个,已破译的有一千五百多个。

“中国、中原、华夏、京师”四个词有七个单字,其中见于甲骨文的有“中”、“国”、“夏”、“京”、“师”五个字。“中”字在甲骨文中的本义是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居中的位置。“国”字在甲骨文中的本义指疆域,地域。“夏”字在甲骨文中本义是指夏族人(即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京”字在甲骨文中的本义是人为的最高丘,又指国都、首都。“师”字本义是部署的军队,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的词有“文师”。

没有在甲骨文中出现,或未被破译的字有“原”、“华”。

“中国”一词在甲骨文中没有出现过,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是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里的“中国”是指西周王朝的都城,也叫周国,被分封的诸侯国围在中央,并非现在所指的中国。商朝是把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商”,把周边的国家分别称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这些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是有记载的。

同样,“京师”一词也没有在甲骨文中出现。它最早出现在《春秋·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原”字见于西周金文,本意是指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平原。“中原”一词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中原蛮貊,罔不率俾”。而《武成》记载的是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相传成书于公元前1046年,即西周元年。可见“原”字应该出现得更早,甲骨文应该是有“原”字的,只是没有被破译出来。而且可以判断在西周王朝之前,“中原”一词就已经是一个地域概念词了。

“华”字也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指草木的花。但上古时期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叫华胥氏,她出生在华胥国,而且华夏和中华的“华”字都源于华胥的“华”。可见,“华”字出现得非常早,甲骨文中肯定有“华”字存在,只是没有被破译出来。“华夏”一词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该书成书于商末周初,甲骨文也应该有“华夏”一词。

综上所述,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出现的词是“中国”和“京师”。而“中原”和“华夏”应该在甲骨文中有出现,只是我们还没有破译甲骨文中的“原”和“华”字,故找不到证据。


画月成眉


很荣幸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我是雅趣邢军,如有见解欢迎关注,指正,讨论。

甲骨文,有中这个字,还没有中国连在一起用。有华夏,分别指的也和今天不是一个含义。

“华夏”这个词语就跟“炎黄”一样具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在中国,我们经常会说自己是华夏的子孙,是华夏人,只要一说这个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而且华夏,要早于炎黄,因为华夏的华,华胥,是黄帝的始祖母。咱们往下看。

甲骨文里,还没有中国的概念。

“中国”一词,目前已知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阳的史实,“中国”一词在这里是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河南地区了。

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

华夏这个词出现的就很早了。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边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而周武王统治的周王朝定都之地是丰镐二京,即今西安,是古时华胥氏族的活动范围内。关于“华夏”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华夏”的由来与中华始祖华胥以及人文始祖伏羲密切相关。

这个华胥,据说是中华祖先黄帝的始祖母。

这个伏羲一画开天地

“夏”字形似一人穿着重重的鞋手捧大大的“页(面)”慢慢行走、缓缓思考。“夏”与“忧”的繁体字十分相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夏”拿得起放得下,而“忧”永远放在心里,放不下。能够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恰是华夏儿女的代表,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夏’本义‘中国之人也’”。

伏羲一画开天,推演阴阳,思考天地,发明易经,与“夏”字关系密切,字典中在解释“夏”字时使用伏羲画像非常恰当。故,华夏之“夏”与伏羲密切相关。

最后说下京师,这个词就相对晚些了。三国时候大枭雄儿子小才子曹植最早用出京师。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三国·魏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夏其实最早的时候是一个人坐在哪里,在研究什么的形状。在《说文解字》对夏的解释也是人的意思:“夏,中国之人也。


雅趣邢军


“中国”一词最早发现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上,中国邮政的标志即是参考这个青铜器上文字的形象。由于西周跟商代一脉相承,在国家治理上相似的地方很多,所以这个词极有可能在商代就有了,只是甲骨文多以占卜和简单记事为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书”,所以,这个词可能很难找到,不过不排除它在甲骨文中是存在的。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但并不是地域概念,最早的中原概念叫“中州”,见于《尚书》里面的《禹贡》篇,是“九州”里面对豫州的称呼,战国时代著作,商代主要统治地区集中在今河南一带,那时的社会发展,经济文化都远不如周代,尚不会让人产生中原与周边的差距。

“华夏”一词是周代流行起来的,与“蛮夷“相对,但从起源来看,”华“指一种商花,“夏”指一种虫子,由它发展到代指中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这个词在商代就有了,甲骨文应该可以找到对应的词。

“京师”最早见于《公羊传》指首都,首都是国家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发达程度才会出现的城邦,商代疆域虽大,但条块分割明显,首都的概念并不显著,这个词也与商代的词汇明显格格不入,很可能那时没有这个词。



学渣庆哥


具我所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

分析下题主的题目:商代甲骨文中有提出中国、中原、华夏、京师的概念吗?想有这些概念,那首先得有“国家”的概念,而后有“其他国家”的概念。“国”和“家”在甲骨文中是有的,如下图:

、但是,在甲骨文中,“国”和“家”是分开的。就是说,古人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国”,自己的家是“家”,国王是“商王”。对于异民族,古人则称之为“鬼方”或“巩方”,没将其作为人看。换言之,古人虽然有国家二字,但其实际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国家是有一定区别的。

回到题主的问题,“国家”都没有,更遑论“中国”和“华夏”了。“中原”的概念至少是在西周时期,甚至东周时期才会出现,毕竟甲骨文所在地区都是“中原地区”。“京师”的概念要等到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才会出现。


物质文化史


用“国家”这样的概念去考察考证研究近代才有了国家建立之前的一切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等于是用外孙或孙子的模样要强行的绘制定性其太太爷就长的是那样的一样的可笑和幼稚!特别用现代西化思想去认识华夏文化文明史,是更可笑和幼稚的,入手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得到的夏商周等历史就是误判强定的而已!一一杨牧青随记


杨牧青SH




内黄县二安书画协会


宝鸡出土何尊,是西周时期周成王五年铸造,是记载中国一词最早的青铜器铭文,中国一词,原意天下之中!


勇哥0501


扬搏士,您好!按您的说法囯家制定的历史敎科学夏商周历史年表是胡说八道!我第一次听有人这样说!这些教授编写的敎材不是误人子弟吗?請扬老师把正确的历史年表说一下,让大家也長長見识!


老朱头2015


应该是没有,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首次出现"中或"(中国)的字样,才显示出当时人们开始具有初步国家城市的地理概念。


迈克刘


在商代,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神灵崇拜”,人们信神、敬神、奉神并且,殷人的这种宗教性,有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我们称之为“直接神圣性”

殷周之变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什么?一、首先是给周朝带来的变化:分封制和礼乐文化[旺柴]在“德治”的政治纲领下,周人统治的重心不再是人与神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分封制”和“礼乐文化”应运而生[旺柴]

周人通过分封制的实行,利用“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了人与人的政治等级,上至周天子,中至诸侯、卿大夫,下至士和庶民,各有其等级尊卑秩序,各安天命!华夏之称西周以后才有[灵光一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