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湘軍就此崛起

1858年太平軍相繼取得了浦口和三河鎮之戰的勝利,整個太平天國運動的形勢出現了新的轉機,洪仁玕在1859年到達天京後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促使太平天國的政治局面也出現了改進,這些條件促成了太平軍在1860-1861年間一系列的軍事勝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太平軍的軍威東到上海,西至武漢,遍及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在這勢如破竹的軍事勝利的形勢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發生在1860年的二破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湘軍就此崛起

眾所周知,太平軍曾於1856年6月攻破過江南大營,當時的太平軍可謂精銳雲集,秦日剛、石達開、楊秀清等太平天國裡能打的狠角色都來了,這一仗不僅殲滅了清軍在此的主力而且還逼死了江南大營總司令向榮。然而隨著太平天國的內鬥,清軍在之後又重建了江南大營,而且兵力比之前還多,封鎖更嚴了,事實證明,只要江南大營存在一天,天京城就被圍一天,天京之圍不解,則太平天國在軍事形勢上始終難以掌握主動。鎮江是天京的東大門,守衛那裡和天京城都需要相當多的兵力,而此時在西線,湘軍對安慶也是虎視眈眈,必須部署相當多的兵力加以警戒。

在這種情況下,忠王李秀成提議他離開浦口外出求援,同時,洪仁玕還同他進行了三次談話,內容都是如何破解天京之圍,最後商議的結果是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太平軍主力攻打杭州,調動天京城周邊的清軍回援,太平軍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湘軍就此崛起

1860年1月28日,李秀成從浦口前往蕪湖,帶著部下譚紹光、陳坤書、陸順德等一起,於20日抵達南陵,匯合左軍主將李世賢從皖南入浙江,24日,李秀成佔領廣德州,留陳坤書、陳炳文守城,帶著譚紹光、陸順德、吳定彩他們與李世賢一起連克安吉、長興等地,之後兵分兩路,李世賢打湖州。李秀成部化妝成清軍直奔杭州。3月9日,太平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西湖山中,11日開始攻打杭州錢塘門、武林門等地,13日,太平軍做疑兵於城西南萬松嶺一帶,17日太平軍在西湖岸邊紮營十多座,19日李秀成督譚紹光、陸順德、吳定彩等以先鋒1250人,將杭州城西清波門轟塌,太平軍趁勢攻入城內,清軍大亂,杭州將軍瑞昌困守滿城頑抗。

聞聽杭州被圍,江南大營立刻在3月10日派出總兵張玉良從天京馳援。23日,李秀成在確定清軍中計之後,於24日主動撤出杭州,經餘杭、臨安、孝豐入安徽廣德,4月8日佔領皖南入蘇要道建平(今郎溪)。李秀成當即會合中軍主將楊輔清、左軍主將李世賢、右軍主將劉官芳、定南主將黃文金、平西主將吳定彩以及賴文鴻、古隆賢、陳坤書、李遠繼等高級將領,在建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路進援天京。在此期間,英王陳玉成帶著部隊從皖西經廬州、全椒進攻滁州,伺機進援天京。

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湘軍就此崛起

此時的天京周邊,一共有五路大軍準備聯合行動:

第一路:忠王李秀成部從溧陽、句容直趨淳化鎮、紫荊山。

第二路:英王陳玉成、前軍主將吳如孝和靖東主將劉瑲琳等自全椒南下,經東西梁山渡江,從江寧鎮直撲板橋、頭關,善橋。

第三路:中軍主將楊輔清、定南主將黃文金等從高淳、溧水直撲秣陵關、雨花臺。

第四路:左軍主將李世賢等,從溧陽、常州、金壇、句容,直趨洪山、燕子磯。

第五路:右軍主將劉官芳、求天義陳坤書等從溧陽北上攻打高橋門。

五路大軍行動統一,密切配合,4月11日建平會議結束當天,楊輔清就佔領了高淳、東壩,13日李世賢、劉官芳攻佔溧陽,18日楊輔清、黃文金拿下溧水,22日攻克秣陵關,同日,李世賢下句容、切斷了江南大營的退路,27日李秀成佔領淳化鎮,佔據馬鞍山,29日各路大軍雲集天京城外,城內的守軍也從七橋甕、上方門、安德門等地分路出擊,5月2日總攻開始,五路大軍齊頭並進,5日陳玉成在城內外夾攻下擊破清軍在天京城西南的長壕,清軍陝西延綏鎮總兵黃靖、副將馬登富、雷安邦等被擊斃,清軍被打死不下萬人,提督張國樑派來的援軍,在上河、毛公渡一帶遇重圍不得入,於是自行切斷上方橋,企圖固守東小水關清軍大營,誰知當天夜裡四面槍炮齊鳴,小水關附近南北各處清軍營壘皆被集中,太平軍喊殺聲不絕於耳,包圍了天京城兩年多的江南大營就這樣被太平軍第二次攻破了,戰至5月6日,天京解圍戰太平軍以全勝收場!

太平天國二破江南大營,贏了戰術輸了戰略,湘軍就此崛起

太平軍二破江南江北大營,最高興的是曾國藩。江南江北大營本來就是咸豐皇帝和曾國藩一滿一漢對立矛盾的產物,按照咸豐帝的設想,湘軍在外廝殺,江南江北大營在內圍困,等時機成熟下山摘桃子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對於這兩座大營,咸豐皇帝格外重視,經費、糧餉優先,全國最好的兵都送到這兩座大營去了,可如今這兩座大營都被太平軍打破了,軍敗人亡,咸豐皇帝無奈,只得重用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此舉也得到了朝廷內漢族官吏的同聲稱讚,左宗棠認為是“天意”的“轉機”,胡林翼認為這樣可以使“天下士氣為之一振”,顯然,它加強了滿漢的團結,化解了清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就曾國藩個人而言,他和湘軍開始受到重視,他本人既得到了督符,又得兵符,東南軍政大權從此落入他手,他再也不會像當年那樣到處受氣,像個小媳婦一樣任人擺佈、呼應不靈。一時間皖南督辦軍務大臣張芾、浙江巡撫王有齡、江蘇巡撫薛煥、閩浙總督慶端、江南團練大臣龐鍾路、江北團練大臣晏端書等非湘軍嫡系地方實力派,先後被曾國藩彈劾罷官,湘系子弟開始出任地方實缺。有了朝廷不得已的信任,有了地方嫡系的統領,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在糧餉充足、地盤增大的滋養下,勢利一天天的壯大,最終成為太平天國的勁敵。由此可見,1860年的太平天國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輝煌成就,但僅僅是戰術上的勝利,在戰略上不但沒有扭轉局勢,反而給了清廷內部處理矛盾的機會,為最終的覆滅引來了掘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