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亲自为襄城县《房村街》赐名?

襄城名村——房村是襄城县西北25里的一个村子,属襄城县王洛镇,紧邻郏县,离郏县冢头镇约10里。襄城县这个村子之所以被称为襄城名村,和历史名臣——唐朝宰相房玄龄有关。房玄龄和此村有何渊源?这要从此村的出处说起。


隋炀帝末,各地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不满隋朝腐朽的房玄龄,感到隋的统治即将覆灭,就通过各种关系选择合适的地方隐居下来,等待机会辅佐名君。最后,房玄龄选择了襄城此村,因为这里地处交通要道,又离隋的陪都洛阳较近,全国各地人都经此地集散,便于打听各种利于自己的消息。
后来,房玄龄得知李渊得势,其儿子李世民是个求贤若渴之人,就主动去渭北军营里求见李世民。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李世民就任房玄龄为幕僚,协助策划军机要事。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任秦王府记事参军,逐渐成了秦王的亲信和得力助手。玄武门之变,他也是参与者,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一起并功第一,赐梁国公爵位。李世民即位后,任房玄龄为中书令,630年为左仆射,行宰相之职。由于他博览群书,且文采出众,擅书法之草隶,被授文学馆学士,还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相传房玄龄受封时,襄城县此村还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村名,他随意说了一个村名“xx村”,李世民随口说道:“怎么是xx村,乃房村也!”意指此村名应改称“房村”。
现在,你若漫步房村各个角落,不难发现,有许多古物还保留着,如古宅、古石磙、古石碑以及古墓里的件物,让人联想起古代的房村是如何发达。我们仔细看,发现这些古物件不但有禹州青石,而且有襄城首山红石,更能显现古代那里是交通枢纽。房村值得介绍的古迹有很多,最应该介绍和最有纪念意义的就是三个大遗留物,即“桥”、“庙”和“磙”。现在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桥上桥,庙上庙,九棱磙谁知道?”房村人才辈出,据统计,明朝后期,单冯家就出生员、秀才、举人、进士多达四十多人。新中国成立后,全村有国家级干部20多人,县级以下20多人。真不愧为襄城名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