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立雪:一場名留青史的大雪

程門立雪:一場名留青史的大雪

最近讀書讀到“程門立雪”的故事,頗為感動。其實這個故事我很早就知道,但只知道個大概意思,並未深究。這一次我對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發生了興趣,他就是楊時。楊時字中立,號龜山,祖籍陝西華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人。先後學於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同遊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並稱為“南劍三先生”。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楊時被認為是在程顥、程頤和朱熹之間承上啟下的理學人物。

這個故事是怎麼樣的呢?《宋史·楊時傳》裡記載:“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翻譯過來就是:楊時去找程頤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他去拜見程頤,透過窗戶看見程頤坐著睡著了。他和同去的遊酢兩個人既沒有見狀離開,也沒有去打擾程頤睡覺,而是安靜地站在屋外等候他的老師醒來。不知道過了多久,程頤終於睡醒了,楊時這才和同伴進去拜見老師。而這個時候外面的雪已經下到了一尺深,程頤看見兩個“雪人”走了進來,抖落掉身上的雪,才知道是他的學生楊時和遊酢。


這段話的畫面感非常強,我讀的時候總覺得這是一種浪漫主義。這段文字並未交代雪什麼時候下的,只交代了程頤醒來、楊時進去的時候雪已經一尺厚了。如果宋朝的“尺”和今天的“尺”是同樣的度量單位,我想這個雪肯定是“暴雪”,至少得下一天。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楊時他們去之前就已經下雪了,而不是去了之後才下的雪。當然,這並不重要,無論楊時等了一個時辰,還是十個時辰,這場一千多年以前的大雪和楊時一起,已經名留青史了。

為什麼說我對楊時感興趣呢?其實楊時之前的老師是程顥,而程顥是程頤的哥哥,兩個人都是那個時代的大師,屬於宋代理學的扛把子角色。前面說道楊時四十歲的時候去找程頤,這個時候才正式拜程頤為師。為什麼呢?因為他原來的老師程顥,也就是程頤的哥哥在楊時三十三歲的時候已經死了。楊時“設靈位並於寢門大哭”,哭的就是明道先生程顥。這中間差了七年,楊時幹什麼去了呢?原來是他的繼母和父親相繼過世,他回家守喪去了。等到楊時四十歲的時候就去了洛陽找程頤,正式拜入伊川先生程頤的門下。楊時學成離開的時候,程頤目送他遠走,並說:吾道南矣。意思就是我的學說要傳播到南方去了。

說了這麼多,現代的人可能會覺得,四十歲的人還去拜師學習?放到今天,四十歲很多人都功成名就了,不是這個總,就是那個總,不是千萬富翁,就是億萬富豪了。最起碼也是個中產了,孩子都快上高中了。

那你們對楊時這個人就是大大的誤解了,楊時這個人其實很牛逼,比今天很多這個總那個總的都牛逼得多。最牛逼的事情就是敢罵蔡京,蔡京這個人四起四落,擔任宰相長達十七年,最後落了個“奸相”的罵名。除開書法確實有一手之外,蔡京基本沒幹過太多好事。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蔡京,很多人巴結都來不及,還敢罵?就算有人對蔡京恨之入骨,也只能在背後過過嘴癮罷了。蔡京、童貫、朱勐、王鞴這四大奸臣為了巴結宋徽宗,給宋徽宗修建龍德宮,光是運送奇花異石的船隻就有2400多艘。你想,這些人為什麼這麼給皇帝賣力氣,沒有油水他們才不幹呢。老百姓怨聲載道,但卻敢怒不敢言,這個時候楊時站了出來,一個小小的餘杭知縣,以筆為刀,拿命直諫!他在《餘杭見聞》裡寫道:“免夫之役,毒被海內,西城聚斂,東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蓋嘗罷之,詔墨未乾,而花石供奉之舟已銜尾矣。今雖復早前令,而禍根不除,人誰信之?”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們這幫人橫徵暴斂的,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之前雖說要禁止,不能在這麼幹了;但是話說了還沒多久,裝載奇花異石的船隻都已經排成長隊了;今天又說要禁止,不要這麼幹了,但是真正的原因誰都知道,說那麼多,誰會相信呢?看完這段楊時的文字,你服不服?我是服了。一個小小的知縣,敢把矛頭對準當朝宰相甚至是最高統治者,發了這麼大的“牢騷”居然還沒丟官害命。對自己的老師,他可以站在雪地裡等一天,只為不打擾老師睡覺休息;對貪官汙吏,他可以奮筆直書,痛斥權貴。千年之後的我看到這段,嘖嘖稱奇,牛逼的人果然做牛逼之事。

其實楊時四十歲拜程頤為師時已經很有名了,並非無名之輩。我看到有人編故事,說楊時去拜師,書童讓楊時進屋躲雪,楊時不肯,就在外面等著。等到程頤醒過來,書童報告了情況,程頤說,還有這麼肯求學的人?那就讓他進來吧。這純粹是編故事,楊時之前是程頤哥哥程顥的學生,程頤怎麼可能不認識呢?一般用這種虔誠精神求學的人大家可能都會認為資質一般,所以“程門立雪”讓普通人記住了程頤,而忽略了楊時。因為這個成語典故突出的是“程門”,而非“楊時立雪”,就像我們知道懸樑刺股,卻不知道孫敬;我們知道囊螢映雪,卻不知道車胤和孫康;我們知道鑿壁偷光,卻不知道匡衡。其實楊時小時候就是個牛逼人物,八歲就能賦詩,九歲就能作賦,十五歲的時候就在學子中已經有了名氣,二十四歲考中進士。文天祥知道吧,多牛逼的人物,怎麼評價楊時的呢?“維我先生,天立作傅。七歲能詩、八歲能賦。五星聚奎,鼻祖為祖。譭棄三經,和議排阻。鄒魯鴻傳,道南有補。”宋代大儒朱熹,後世稱“程朱理學”,“程”就是程顥和程頤,“朱”就是朱熹,他怎麼評價楊時呢?“孔顏道脈,程子箴規,先生之德,百世所師。”一個人牛逼不牛逼,不是他自己說了算,要看那些真正牛逼的人怎麼評價他。朱熹說楊時的人品是“百世所師”,這個評價可是極高的。朱熹可是宋代理學的泰斗級人物,孔廟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的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就是這位老人家。有人把他尊稱為“朱子”,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學,就是老朱的理學學說。啥是官方哲學?就跟我們今天信仰馬克思主義基本上是一個道理。這樣牛逼的人說楊時是後代百世的人都應該學習的,你琢磨楊時是啥量級的人物。

楊時從地方官幹到了朝廷的堂官,皇帝讓他當工部侍郎,也就是副部長,他堅決不幹,後來做了一個龍圖閣直學士。“包龍圖”記得不?就因為包公也當了龍圖閣直學士。所以才被後世稱為““包龍圖”。聽起來好像挺牛逼的樣子,其實只是宋朝特有的一種“加官”,相當於現在的“授銜”,比如英國女王給你授個什麼“爵士”,大致就是這個意思,是一種榮譽稱號,也是個虛職。

前幾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說有個專家,建議我們放開移民政策,把非洲黑人都大量引進進來,這樣我們就再也不用發愁廉價勞動力了。這個欲為“中國製造”降低成本的“好心”的專家,卻被網友們問候了他的十八代祖宗。我給大家看看一千多年前這個叫楊時的專家是怎麼給朝廷(國家)建議的,他寫了一封信給朝廷,這封信名字叫《與執政論時事札子》,他在這封信裡說,現在的社會精英和官員們都不敢對天下大事暢所欲言,都是害怕丟官失財,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天下動盪不安,他們還能保全他們自身的這點利益嗎?楊時不光提意見,還給出瞭解決方案,他從“慎令、茶法、鹽法、轉般、糴買、坑冶、邊事、盜賊、擇將、軍制”十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進辦法。

一般來說,這種人都是極受領導歡迎的,最怕的那種就是光會提意見,一說怎麼解決就乾瞪眼的。可惜朝廷奸臣當道,楊時的上書基本上相當於泥牛沉海。我估計他後來也是心灰意懶了,所以才不願意幹那個工部侍郎了,你想,上面有那麼多奸臣,他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副部長還不得給他們弄死?不幹都知道乾的結果,那又何必去幹呢?

皇帝也是夠小氣的,像楊時這種人當宰相都可以,當個副部長這不是屈才嗎?這就充分說明了當官和做學問是兩碼事。這又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人,明朝的海瑞,海剛峰,我就納悶古代的讀書人怎麼就那麼有氣節呢?真的是讀聖人之言,就敢行聖人之事。反觀我,讀書就是為了寫作。我看到很多作家都會寫閱讀對他們的成長有多大價值,卻沒看到幾個作家寫:寫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想這個問題,是寫作的第一要義,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問題,我想對於一個作家而言,將是曖昧和痛苦的。

扯得有點遠了,其實“程門立雪”講的是一個尊師重道的故事。幾乎每次下大雪,我都會想起這個典故。公元1093年的某一天,40歲的楊時和同伴站在洛陽的鵝毛大雪之中,只為拜見老師一面,當面求教一些問題。他不會想到,這將是一場名留青史的大雪。


927年之後,這幅畫面成了我腦海中儲存的最美的一幅中國畫。


鄭佔錄

2020年3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