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四谛”与中医学的相通之处在哪里?

在菩提树下得道的35岁的悉达多,首先来到波罗奈城,召回了离他而去的5位侍者,在鹿野苑中向他们讲解了自己证悟的佛法。这5位侍者不但成为第一批聆听佛法的人,而且都皈依了佛法,成为释迦牟尼的第一批弟子。佛教史上将这次说法称作“初转法轮”。“初转法轮”标志着作为宗教传播的佛法的三个主要部分的具备和佛教的产生。这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三宝”,即佛、法、僧。佛,便是得道的悉达多·释迦牟尼;法,指苦、集、灭、道的“四谛”;僧,是指出家弟子,初转法轮时只有侨陈如等5人。

“四谛”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佛学的四条真理。具体地说,“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将观察世俗世界和人生而得出的认识归纳成一个“苦”字。其中除生、老、病、死四种苦以外,还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共八种苦。集谛分析世间人生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由于贪嗔愚痴等错误的行动和语言造成的,即所谓身、语、意三业。“业”作为佛教的专门用词,有着特定的含义,在佛学中使用非常广泛。灭谛是说要断除造成苦果的一切原因,从而达到“解脱”“涅槃”这样的佛教最高理想境界。而道谛是指到达最高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苦、集、灭、道四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表述过程,正像从病情观察,病因分析,到医疗方案的制定和施治。苦谛所列举的八种苦和痛苦时的苦,快乐结束时的苦,不苦不乐被无常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此所谓三苦的列举类聚,正是致病的原因。先秦诸子有关养生的许多论述,同佛家这些基本论点有许多相通之处。两汉时期渗透在艺文典籍中的许多养生观点也证明了这一点。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学与佛学的关系,可以从其思想理论基础上加以认识。

佛学“四谛”与中医学的相通之处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