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載灃為何要殺袁世凱,是為光緒皇帝報仇嗎?

etleon


1908年,慈禧光緒先後駕崩,兩歲的溥儀繼位,載灃晉號為監國攝政王,成為清廷的實際掌權者。而身為軍機大臣的袁世凱還不知道,載灃已開始對他磨刀霍霍了。那麼載灃為何要急於除掉袁世凱呢?



這其中除了想為哥哥光緒報仇以外,更重要的是上:殺袁世凱幾乎成為皇族親貴的一致意見。

自清末新政以來,從官制改革到預備立憲,漢人勢力不斷強大,特別是袁世凱年富力強,手握10萬北洋精銳之師,黨羽遍佈朝野內外 ,豈不能讓這些皇族憂心忡忡!慈禧死後,已經無人可以牽制他了,如不對袁世凱做出迅速處理,勢必養虎為患。無論是肅親王善耆,還是鎮國公載澤與恭親王溥偉,都異口同聲說殺掉袁世凱,永絕後患 。載灃也感覺到:即使沒有光緒往日仇恨,以袁世凱如日中天的勢頭,自己早晚必至大權旁落,徒有虛名。


當然,載灃也不敢輕易殺掉袁世凱,必須爭取朝中大臣的支持。於是,載灃與隆裕太后請來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密商此事。奕劻早就被袁世凱拉攏下水,對殺袁世凱的事不置可否。就連一向與袁世凱水火不容的張之洞,一聽這話,跪在地上練練磕頭:“國有大敵,不宜誅戮舊臣。”

載灃一看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便有密電徵求北洋某些統制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想殺袁世凱他們不反對,但先請解除他們的職務,以免兵士有變,致辜天恩。不僅軍隊將領不同意殺袁世凱,就連洋人也出來為袁世凱說好話。

載灃意識到貿然殺掉袁世凱,恐怕會後患無窮。好,你們不讓殺袁世凱可以,我不用他總行了吧!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皇權體制下,載灃一句“袁世凱有足疾”就將袁世凱罷官免職,打發回河南老家養病去了,而那些位高權重、支持袁世凱者也只能無可奈何。

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調北洋軍去鎮壓,可北洋軍對他的調令根本不感冒,於是,載灃派自己人去指揮北洋軍,根本指揮不動。無奈只得再次請袁世凱出山,一個電報打過去,任命袁世凱為湖光總督,去鎮壓武昌起義。袁世凱回電:腳疼,去不成。載灃心裡明白,這是嫌官小,那就再升一級,任命為欽差大臣,總督江南四首軍務。袁世凱又回電:還是腳疼去不成。眼看革命的烽火愈演愈烈,袁世凱再不出山,大清就要完蛋了。載灃不得已和袁世凱直接攤牌:你說要多大的官,你才肯出山?袁世凱回電四個字:總理大臣。載灃一看,說為了大清的江山,我把一切權力都交給袁世凱,自己回家抱孩子算了。就這樣,袁世凱奪得了清朝的實際統治大權。

載灃沒能殺掉袁世凱,對清朝的皇室來說是一種幸運。縱觀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莫不是伴著血雨腥風的大屠殺。如果沒有袁世凱,就沒有溥儀退位之說。革命的力量勢必會席捲北京城,那對愛新覺羅家族將是一場滅頂之災。


洛水清風


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信漢人。這是少數民族政府獨有的特點,元朝的時候比清朝還過分。

清政府雖大剌剌說什麼滿漢一家親,但真到了關鍵位置上,那些皇帝們是萬萬不會讓漢人當部門主要負責人的。東三省那麼富,也只是滿族的地方,漢人禁止出入。吏禮兵刑戶工六部,滿人當正部長,漢人當副部長。滿人為主的八旗軍和漢人為主的綠營軍雖都是國家的正規部隊,但八旗軍的工資永遠要比綠營軍高。後來綠營逐漸取代八旗的主力軍地位,但總督、巡撫、這些管事的大員也必須滿族人當。直到太平天國時期,由於滿族人實在扯淡的厲害,才不情不願的讓漢人走進領導中樞。

換言之,滿清政府的軍權長時間其實是由滿族人掌握的。清政府對於漢人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信任過。他們之所以啟用漢人,只是因為旗人不堪大用,國事艱難,迫於無奈。這裡麵包括曾國藩,也包括袁世凱。

自湘軍勘定太平天國以後,兵力總規模高達五十萬人。清政府論功行賞後,光提拔的軍官便有十幾萬人,三品官職的一萬人以上,提督、總兵這些高級將領,上千。各地區的軍政長官,遍佈湘軍同僚。走到哪兒,都會想起那些年我們打過的長毛兵。

很明顯,這時候的清朝軍權已經到了漢人手裡。所以,清政府開始警覺了,今天找點毛病,明天試著開幾個人。每天有意無意地點曾國藩,湘軍權力過大,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曾國藩何許人也,於是便裁撤湘軍,最後退居二線。1909年這個權柄顯赫的大人物,位高功重,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瘟神,只有幾人送行,人走茶涼的悽慘景象,讓袁世凱銘記終身,靜靜地望著灰暗的天空,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悲憤交加,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他發誓我一定還會回來的,一定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讓那些阿諛的小人和政治仇敵付出血的代價。袁世凱在河南安陽,佔地200畝的豪宅建成,袁世凱喬遷入府,可見大清己經不可救藥了,己經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有誰能拯救大清日落西山的危局,為了讓政敵放鬆警惕,袁世凱在安陽豪宅洹上村,遊山玩水,賦詩作文的生活,頭戴斗笠,身穿蓑衣坐在弧舟上垂釣的照片,以洹上漁翁為標題讓報社報道出去。還賦詩一首以表心跡,表示自己憂國憂民,還不是擔憂自己榮華富貴,高官厚祿,自己想當皇帝稱王稱霸。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候,思量天下無磐石,嘆息神州變缺甌,散發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袁世凱表面裝作不問世事,隱居鄉野,其實卻時時刻刻關注北京動向,在隱居洹上村兩年多時間裡,袁世凱與京城朝中官員和親朋好友保持緊密聯繫,來往書信達750封,大清局努也在不斷惡化,朝廷也不斷傳出袁世凱復出的傳聞,在袁世凱精心編織大網中京城每處都能做到心知肚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武漢三鎮落入革命黨人手中,請出黎元洪宣佈就任湖北軍政府大元帥。滿清貴族思維,表面上滿漢一家,但在朝中重要中樞要職上,總是由滿人牢牢掌控,漢人只能當副手打雜,奴才是自己人,臣子是外人,漢人連奴才的資格都沒有的時候,大清的江山就象落日西陽,日薄西山。


緣來也搞笑


有那個意思,但不是主要。假如載灃只因為家仇殺袁世凱,袁世凱早死了。

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信漢人。這是少數民族政府獨有的特點,元朝的時候比清朝還過分。

清政府雖大剌剌說什麼滿漢一家親,但真到了關鍵位置上,那些皇帝們是萬萬不會讓漢人當部門主要負責人的。東三省那麼富,也只是滿族的地方,漢人禁止出入。吏禮兵刑戶工六部,滿人當正部長,漢人當副部長。滿人為主的八旗軍和漢人為主的綠營軍雖都是國家的正規部隊,但八旗軍的工資永遠要比綠營軍高。後來綠營逐漸取代八旗的主力軍地位,但總督、巡撫、這些管事的大員也必須滿族人當。直到太平天國時期,由於滿族人實在扯淡的厲害,才不情不願的讓漢人走進領導中樞。

換言之,滿清政府的軍權長時間其實是由滿族人掌握的。清政府對於漢人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信任過。他們之所以啟用漢人,只是因為旗人不堪大用,國事艱難,迫於無奈。這裡麵包括曾國藩,也包括袁世凱。

自湘軍勘定太平天國以後,兵力總規模高達五十萬人。清政府論功行賞後,光提拔的軍官便有十幾萬人,三品官職的一萬人以上,提督、總兵這些高級將領,上千。各地區的軍政長官,遍佈湘軍同僚。走到哪兒,都會想起那些年我們打過的長毛兵。

很明顯,這時候的清朝軍權已經到了漢人手裡。所以,清政府開始警覺了,今天找點毛病,明天試著開幾個人。每天有意無意地點曾國藩,湘軍權力過大,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位置。曾國藩何許人也,於是便裁撤湘軍,最後退居二線。

袁世凱境遇跟曾國藩差不多,光緒末年,袁世凱身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旗下黨羽遍佈各個北洋新軍的軍政部門。完全屬於軍政大事一把手的實權派人物。

這樣的袁世凱完全是曾國藩第二呀,於是,慈禧在自己彌留之際便免去了袁世凱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實權職位,給了一個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的虛銜。到了宣統繼位,載灃攝政時,老袁又因為早年間因為戊戌變法給慈禧打小報告擺了光緒一道的原因,本來打算痛下殺手,之後由於慶親王、張之洞說袁世凱位高權重,害怕引起軍隊譁變的建議。載灃才把袁世凱罷黜回家。

所以,由上可知。載灃實際上代表的除了他哥光緒,還代表整個滿清貴族的利益。袁世凱不論殺還是罷,都不是載灃一個人可以做主的。同樣,袁世凱能招來載灃的仇視,也不只是家仇,清政府貴族的利益也佔有很大原因。在袁世凱走進清政府統治階層的一刻起,他漢人的身份便預示著他不會有一個光彩的結果。


王老先僧


清朝未年,朝政、國家一團糟,己經無法挽救了!而清朝最後的穩定器慈禧太后和公認的名義上的皇帝(光緒)先後死去後,加上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老臣的凋零,朝內己經失去平衡了,再也無法由滿清貴冑們一手遮天了!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的力量開始顯現出來了,與新晉位的掌權人攝政王載灃的矛盾與衝突也就難以避免了!況且載灃也確實對袁世凱當年出賣光緒皇帝的事,多有不滿。為了儘快掌握實權,也為了充實滿清貴胄的實力。無論於公於私載灃都要拿下袁世凱,並削平袁的勢力和影響。

所以,說載灃試圖殺袁是為光緒報仇的說法有些偏頗了。

不過載灃雖居攝政王的高位,但他的政治經驗還是太嫩了點。無論是智商還是情商都無法與其所居的高位相配!在洞悉政治風雲變幻走向與政策正確決斷方面也是嚴重的能力不足!按實際能力來說,其實他並不具備掌控清未複雜的政治走向能力!所以絕不是攝政的最佳人選。只是時代的錯誤才將能力不足的他推上了高位!

載灃想對付袁世凱不假,但是他卻太小看袁世凱的能量了!在袁世凱內掌北洋軍實權,外有洋人支持並且心腹黨羽遍佈朝野的情況下,想殺他談何容易?!最後載灃也只能找個"袁世凱有足疾"的荒唐借囗,將他開缺罷官了事。但是此舉卻令袁世凱對清廷徹底失望。他那點原本就不堅定的忠心也隨之一掃而空。剩下的只有坐觀風雲變化,靜待投機了!

最終辛亥革命暴發,清廷無力鎮壓。只能請出袁世凱掌權應對。而此後袁世凱是怎樣選擇的就眾所周知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125878215蜂獾


真象是因為袁世凱是清朝最後一根稻草了

孫中山在南方健政府後 大清唯一指望就是君主立憲而不是被趕下臺 這是袁對大清同意的 說和南方談 當時為了這個事 傅儀他媽拿出了宮裡面最後一點黃金三萬兩

結果袁世凱又放風 要改主意了 革命黨不同意

大清最後的權貴們都絕望了 不止載灃 是整個滿族人都恨死袁世凱了 都想殺死他 道是對革命黨人沒那麼恨了


超超9918


從心裡學的角度,一個人恐懼到了極點就是憤怒,載灃和袁世凱的瓜葛不僅僅從哥哥光緒帝戊戌變法失敗開始,首先袁世凱並不是科舉出身,這和傳統意義上

的入閣拜相之路有很大不同,不光載灃,體制內的很多官員對他是看不上的,而後除了一次次自身努力的結果,和李鴻章,榮祿,包括鉅貪慶親王的一路扶持分不開,所謂打狗看主人,載灃和以上幾人的矛盾也體現在了袁世凱身上,最關鍵的是後期,清室感受到了袁世凱實力的強大和政治強人的壓力,所以在慈禧去世後,載灃成立了皇族內閣,基本排斥掉了漢族大臣的領導權,而袁世凱就是漢族大臣的標杆!


歷史逗你玩


光緒他媽都沒想給他報仇,載灃肯定不是閒的沒事幹麼,有袁世凱在他那攝政王肯定沒多爾袞那個風光啊,所以他要幹掉袁世凱


Barbarossa


光緒帝有遺詔必殺袁世凱,只因袁世凱於維新變法之時,向慈禧告密,致使變法失敗。

朝廷注重金編練新式陸海軍北洋六鎮皆由袁世凱統帥,馮國璋,段祺瑞,徐世昌等將領皆是其心腹,整個北洋新軍,對袁世凱唯馬是瞻。

隆裕太后下詔任命其為胡廣總督前往剿滅革命黨。湖廣總督為當朝一品,袁世凱卻嫌官小,要求封他為內閣總理大臣,足見其狼子野心。朝廷無奈只得照做,袁世凱這才心滿意足。不料最後袁世凱卻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密謀,實行逼宮走向共和,推翻清政府。

鑑於以上種種攝政王載灃有什麼理由不想將袁世凱挫骨揚灰。可惜當他有這種想法的時候,袁世凱已經尾大不掉,想要除掉,為時已晚。


老趙講古


有這麼個原因,更主要是為了滿洲貴族政權,防止袁世凱尾大不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