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前言:嬴政自稱“始皇帝”是為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呼的開端,皇帝的稱號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在這期間出現了許多的皇帝,那麼同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其評價為何遠遠不如楊堅呢?今天我們就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公元266年的二月,剛繼承司馬昭政治遺產沒幾個月的司馬炎篡位了,他逼迫曹奐把帝位讓給他,美名其曰為“禪讓”,其過程可以說是充滿了虛情假意,據《晉書·帝紀第三》的記載,司馬炎為了早點登上帝位,就讓手下的人攛掇著曹奐下了一封詔書,其大致內容就是說司馬家族輔佐曹魏一族有功,那麼這皇帝的位置就應該順應天命由他司馬炎來坐。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晉書


經過這麼幾次的“推讓”,司馬炎最後“無奈”之下做了皇帝,然後改國號為晉,不久便派兵攻打東吳,統一了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局面,其過程非常的順利,畢竟是“三代步局,一朝登位”,司馬炎的帝位已經被他們一家人鋪平了道路,而司馬炎在統治期間更是開創了“太康盛世”

都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歷史上與司馬炎相似的就是隋朝開國君主楊堅了。兩人繼承皇位的過程非常的相似,《隋書》是這樣記載的:高祖再讓,不許。

跟司馬炎一樣,楊堅也是“推讓”了幾次,才在大臣們的“眾望所歸”之下繼承了皇位,建立了隋朝。同樣,隋文帝即位不久便統一了全國,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從兩人的經歷來看,司馬炎和楊堅可以說是非常的相似,但是歷史上楊堅的評價可以說是遠遠高於司馬炎,並且在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中,司馬炎也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那一個。雖說隋朝二世而亡,但是司馬炎建立的晉朝遠遠不如隋朝,那麼造成這個的原因是什麼呢?

那就是身為開國君主處理各方勢力的能力!

提起晉朝,最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士族門閥,那麼我們不妨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來分析一下,司馬炎以及晉朝為何比不上楊堅以及他的隋朝。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一、“土皇帝”般的士族門閥

士族門閥的起源很早,周朝的時候便已存在,之後更是不斷的發展壯大,從東漢末年開始,直到隋唐,這個封建社會的特權階層存續了數百年之久,其中最鼎盛的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這些實力強大的家族聯合起來足以左右朝政,甚至於可以掌控整個封建社會,稱他們為“土皇帝”一點都不為過。

《孟子·離婁上》曾說過:“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其主要意思就是說,先秦時期的時候,君王治理國家並不難,只要不得罪這些“巨室”就行,這裡的巨室指的就是世家大族,可見剛開始的士族門閥的實力就已經有了動搖一個王朝的資本了,之後到了東晉更是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整個皇室還要看那些門閥的臉色。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門閥有一大部分都是從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演變而來的,而東漢末年形成這些世家大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漢朝統治者推行“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政策造成的,漢朝統治者把儒學與入朝為官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而這些為政措施也催生出了一大批的累世公卿的儒學世家。

就比如東漢末年的袁紹,他的家族就號稱“四世三公”,在那個時候袁家也就是整個東漢的士族代表,他們不一定精通儒學,但是他們一定與儒家儒學息息相關,並且還擁有一定的實力,這也就是東漢末年到晉朝之前的世家大族,到了晉朝時,隨著司馬家族的強勢崛起,這些世家大族也就逐漸的演變成為了門閥。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已經演變成了由那些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利益集團,他們如同“土皇帝”一般操縱著政治,享受著醉生夢死的生活,這種情況持續到了隋唐時期,直到黃巢的一場起義,這些士族門閥才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差點被黃巢的這場起義給趕盡殺絕。

士族門閥就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他們的數百年的興衰史中,司馬炎和楊堅是繞不過去的兩個話題,所以我們才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來分析司馬炎為何比不上楊堅。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二、司馬炎:士族門閥發展壯大的助力

要分析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我們從兩人在位期間的政治措施就可以一探究竟。

東漢時期之所以形成世家大族是由察舉制和闢除的兩條選官途徑造成的,其主要表現就是這兩條途徑被那些大的家族牢牢的掌控在手中,而且這兩條制度考察的是一個人的才能和品德,這些世家大族在這方面可以說是佔盡優勢,不過普通人想要出頭雖說比較難,但還是有機會的。

等到了魏晉時期,普通人想要出人頭地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了,因為出現了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幾乎斷絕了普通人為官的希望,《宋書》曾記載:“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這句話說的是設置九品中正制的目的,但是在設立之初,九品中正制就已經跑偏了,做官的途徑遠遠的掌握在了士族門閥的手中。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九品中正制:士族門閥佔據主要位置


並且當初提出這個制度的還是這些世家大族,他們怎麼可以讓皇帝削弱自身的力量呢,所以曹丕在處理這些世家大族的能力上也不成熟,這項制度的實施讓那些人實力大增。

而司馬炎的為政措施更是為士族門閥的形成提供了助力,司馬炎廢除了“屯田制”改為了

“佔田制”,這個制度沒有年齡的限制,而且規定男子一人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不過那些官員以官品高卑貴賤佔田,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土地都被士族門閥所掌握了。

前文咱們說到入仕為官的途徑都被這些人掌握了,為官者基本上也都是這些人,那麼普通人只能佔有晉朝規定的土地,剩下的土地自然都被大族以及官員佔領了。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晉書·食貨志》雲:“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均平,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

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普通人想要擁有土地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司馬炎也是士族出身,他的這些政策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執行下去,而且從西晉開始,司馬家族就處處受到了士族門閥的鉗制。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司馬炎剛上臺的時候就立馬分封同姓王,這一下子就讓歷史倒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漢朝不斷的削弱分封制,眼見已經成功了,到西晉卻被大肆的破壞了,甚至司馬炎還允許他們收稅以及建立軍隊等等。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司馬炎


司馬炎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士族門閥對西晉的控制,因為司馬家族之所以能夠掌權就是因為勾結了那些世家大族,之前司馬家的人不斷的殘害與曹家交好的家族,並且在自己身邊拉攏聚集了一大批以司馬家族為首的高級士族馬仔。

等到他上臺之後,他已經意識到了士族門閥的恐怖力量,所以想要分封皇室,來與之抗衡,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司馬炎失敗了,並且還為後來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佔田制和分封制表面上穩定了西晉的政局,開創出來一個“太康盛世”,但實際上整個西晉已經是千瘡百孔了,而且不斷的壯大了士族門閥的實力,所以,我認為司馬炎就是士族門閥發展的一大助力!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而且他在處理門閥的事情上嚴重的能力不足,如果司馬炎能夠有魄力反對士族門閥的話,那麼整個晉朝也不會在歷史上這麼的不堪,歷史上與司馬炎相對應的就是隋朝的開國君主楊堅了。

三、士族門閥毀滅的助力者:楊堅

要是論出身的話,楊堅的家族背景不比司馬炎的背景弱,楊堅出生於弘農楊氏,其祖上也是名人輩出,他的父親在北周時就被封為了隨國公,而楊堅就是繼承了他父親的政治遺產,成了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這樣一個貴族門閥出生的人,開啟了士族門閥的毀滅之路。

楊堅給士族門閥的最致命的一擊就是創立了科舉制度,選官方面對士族門閥最有利的九品中正制被廢除了,這項制度使得平民百姓有了入朝為官的途徑。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科舉制度等級


《隋書》雲:“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左右武衛等府。”

楊堅在位期間還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不斷的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對朝廷控制力,這就跟司馬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但楊堅有些操之過急了,他不斷削弱貴族的做法也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可以肯定的是隋朝的滅亡就是關隴集團以及山東士族搞的鬼。

四、分析問題: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有句名言說的很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司馬炎明顯能力不足,掌控不了背後的士族門閥,為了皇位他還非要篡位,如果沒有司馬懿、司馬昭的鋪墊,他想要篡位成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再看看司馬炎在位期間實施的幾項措施完全就是給士族門閥加油助威的。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跟司馬炎差不多出身以及經歷的楊堅的能力就強上不少,雖說他也是藉助士族門閥登上了皇位,但是他有削弱這些門閥的魄力,雖說當時的科舉制度還不完善,但是卻為後面的唐朝提供了一個很好消滅門閥的方法,司馬炎想要搞一個權術平衡,可惜他是在玩火自焚。

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司馬炎,他以及整個晉朝留在歷史上留下的只有恥辱,沒有他的分封同姓王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八王之亂”,更沒有了“五胡亂華”,反觀楊堅和隋朝,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楊堅晚年雖有不好的一面,但是他的這些功績卻不能抹殺,特別是在士族門閥的問題上。


從處理士族門閥的能力角度,分析司馬炎為什麼不如楊堅


五、總論

問題又回到了我們的題目上,同為開國君主司馬炎為何遠遠不如楊堅,因為兩人對士族門閥的處理能力導致了兩人在歷史上的評價不同,這兩個人,一個開啟了門閥制度,另一個開啟終結門閥制度之門

,並且兩人也同為士族門閥出身的,司馬炎的能力遠遠不如楊堅。

還是那句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司馬炎的位子說是天上掉下的也不足為過,沒有那個能力,卻偏偏相當皇帝,玩弄權術,下場可想而知。這也就跟我們現在一樣,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要不然終究害的是自己,一不小心還遺臭萬年了。

參考文獻:

《孟子》

《宋書》

《隋書》

《晉書·食貨志》

《晉書·帝紀第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