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夺门之变是怎么回事?

伸手碰星星


朱祁钰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带着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本来以为瓦剌军会不战而退,谁知道,土木堡一战,明军惨败,连自己都被瓦剌俘虏。明朝大臣于谦等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削弱皇帝被俘的影响,向皇太后提议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样身在敌营的英宗就被退位了,虽然后来瓦剌送回来英宗,但是本来注定要在太上皇的位置上待到死的明英宗,却在景泰八年重新夺得了帝位。这是一次意外,还是必然。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石亨

首先,明英宗有十分强大的后族支持。当时的孙太后是英宗的亲生母亲,因此,孙太后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可谓煞费苦心。在土木之变之变的第六天,孙太后深知自己的儿子暂时是回不来了,于是当机立断立亲孙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企图把孙子扶上皇位。但是当时朱见深在两周岁,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如果幼主继位,那么国家的前途更加渺茫。于是,满朝大臣议论纷纷,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大臣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劝说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同意了大臣的意见。然而,她也时刻想着重新扶持自己的儿子登基。等到石亨、曹吉祥等人准备发动政变时,孙太后密下懿旨表示支持,懿旨说:“天子疾大渐,殆弗兴,天位久虚。上皇居南内,于今八年,圣德无亏,天意有在,以奸臣擅谋,閟而不闻,欲迎立藩王以承大统,将不利于国家。”有了太后的懿旨,石亨等人自然更加方便行事了。

明英宗(剧照)

其次,郕王朱祁钰即位后的做法不仅令英宗朝的一些旧臣失望,也令一些忠臣大臣寒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钰即位后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打击英宗朝的旧臣,这种做法令这些旧臣心中一直存有迎英宗复辟的想法。另外,朱祁钰的有些做法确实有失大度。比如在易储问题上,当时的太子是英宗皇帝的儿子朱见深,但是哪有皇帝不想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却传给侄儿呢!然而满朝大臣明知皇帝心思,却没有一人主动提及这件事,朱祁钰为了获得大臣支持,分赐给内阁学士每人黄金五十两、白银百两。堂堂皇帝为了一己私欲,竟然行贿赂之事,以至于当时的老臣王臣说:“此何等事,吾辈愧死矣”。

最后,朱祁钰的亲生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一命呜呼,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驾崩是迟早的事,到时必然要选立新君。朱祁钰无后,到时新君很可能还落在英宗一脉上,因此,这也给了石亨等人发动政变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任中原编著:中国通史

2. 《明英宗实录》

3. 张廷玉:《明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季我努学社


一、兵败土木堡。

公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太师也先率骑兵兵分四路,攻击辽东、甘肃、宣府、大同,战争全面爆发。本来朝廷已派出驸马井源出兵大同,但死太监、帝师王振把持朝政,他怂恿少不更事的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二十万大军竟准备不到五天就仓促出征了!兵部尚书邝埜、四朝元老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一同出征,朱祁钰监国,兵部侍郎于禁代理兵部事宜。

结果由于不懂军事的王振瞎指挥,全军覆没,朱祁镇被活捉,只有石亨逃回。从以下奏折中可知损失之大: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九月十二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干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支,大炮八百尊。(九月十三日)

朱元璋、朱棣要是泉下有知,定会敲碎棺材板!

二、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朱祁钰摄政开朝会,于谦力排众议,建议全城抵抗,誓死也不南迁。于谦这名国士下令自八月十九日帝国大军集结北京,很快聚集二十二万。八月二十三日,王振同党侄子王山、毛贵、王长随、马顺被杀,王山被割了上千刀才死。

随后,九月六日,于谦等大臣扶朱祁钰上位,此为景泰帝,英宗成了太上皇。

新兵部尚书于谦下达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九门分派九员大将守护,于谦亲守京城北门德胜门!并且下达军战连坐法,临阵脱逃格杀勿论!于谦又向兵部侍郎吴宁下达命令: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结果也先被打得屁滚尿流,也先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被迫撤退。于谦留芳百世。

三、太上皇回国被囚禁。

朱祁钰登基,朱祁镇的股票狂跌,后来被冷冷清清地接回,被囚禁于南宫。朱祁钰下令不许放任何人去看望朱祁镇,所有生活必需品由外界定期定时送入。

朱祁钰居然把哥哥住所旁的树也砍掉了!一个少监阮浪去服侍祁镇,孤独的祁镇心灵大感慰藉,祁镇把一个金绣袋、一把镀金刀送给阮浪,大大咧咧的阮浪转送王瑶,结果被王瑶自以为是朋友的锦衣卫卢忠向朱祁钰告密,罪名是阴谋复辟,祁钰好不得意,想趁机哥哥下杀手,谁知阮浪、王瑶至死未招供有什么阴谋。祁镇逃过一劫,兄弟俩势同水火。

四、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兄弟矛盾升级。

早在朱祁钰被临时推为皇帝之时,老谋深算的孙太后早已立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言明祁钰后由见深即位,祁钰当时答应了。

但祁钰皇位稳固后,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景泰二年(公元1453年)朱见济死了。

御史钟同上书: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太了薨逝,遂知天命有在。意即:天意在祁镇一支。郎中章纶又上奏折:要求复立,还要朱祁钰逢年过节向哥哥祁镇请安。祁钰抓捕后,一顿猛揍!全国掀起“复储之议"。祁钰火冒三丈,动用廷杖,钟同当时见了阎王,章纶残废。

五、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无法去主持郊祀,大臣们趁机上书让他早立太子(见深)。

正月十一日,夜。侯爵石亨找到三个同谋,曹吉祥、张軏、徐有贞。徐有贞点拨派人联系南宫的朱祁镇。

正月十四,朱祁钰病重,朝堂上为立何人为皇位继承人争吵不休。祁钰下达谕令:十七日再议,复立沂王(朱见深)之事,不行!

当夜,在石亨家中,军师徐有贞提出计划:

A、利用边警消息,让都督张軏率千人入京;

B、利用石亨保管的宫门钥匙打开内城,放千人军队入城,以防朱祁钰的军队反扑;

C、去南宫释放朱祁镇,带太上皇入大内宫城,趁祁钰病重,宣布复位。

正月十六日,晨,于谦、王直、胡濙决定推举朱见深复立太子。让状元商辂上书皇上,病重的朱见深估计会同意。

正月十六日,夜,徐有贞家中聚集了还乡团的全体成员,天一亮,新太子将被选出,他们将捞不到一点油水。

这帮家伙铤而走险,结果如他们所愿,太上皇复位!

许多大臣的命运由此改变!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关于“夺门之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土木堡之变”说起,明朝正统14年(即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但是兵败被俘,英宗皇帝因此成了瓦刺的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于谦等人在北京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后,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击退了瓦刺军队,保住了北京。

随后代宗对明朝的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国力有所恢复。不过代宗皇帝却不想从瓦刺迎回英宗,瓦刺在抓获英宗一年后,因为多次被明军大败,所以也想放回英宗,同时借机与明朝求和,不过代宗皇帝不想让英宗回来,后来在于谦等朝臣的坚持下,代宗才勉强答应让英宗回来。英宗回来后被尊为太上皇,但是没有任何实权。同时,代宗派人把英宗安排在了南宫(即今天的北京南池子绸缎胡同)内,实际上是在监视和软禁英宗,南宫的居住环境很差,根据史料记载,英宗在南宫的时候“不特室宇秋溢,侍卫寂廖。”

景泰四年,代宗皇帝的太子夭折,朝臣开始热议储君问题,不过代宗皇帝一直久拖未决,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皇帝生病,立储之议再起,彼时,有人开始支持英宗复辟,其主要人物有宦官曹吉祥,右副都御史徐有贞,武将石亨等人,正月十六日晚,曹吉祥一伙胎着英宗出了南宫,直奔紫禁城,第二天英宗复辟,同时代宗皇帝被废,不几日英宗就派人勒死了代宗皇帝。

英宗复辟后,开始了复仇计划,以发泄长期遭受冷落的不满,其中大量代宗皇帝时期的大臣被杀,其中就包括于谦。英宗复辟后,宦官再度掌权,明朝政治有一次陷入黑暗。


青年史学家


明英宗

夺门之变本身就是个悲剧,而这个悲剧的祸根就在景泰帝继位的时候种下了。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北狩,也先拿着当人质,到处讹诈明朝边关将帅,乃至围攻京城,敲诈财物,甚至以朝见英宗为借口,诱朝廷大臣也去当人质。好在当时朝廷主意比较正,也先没有得逞。

这时候明朝上下都比较恐慌,皇位空悬,觊觎的人也多。当时至少出现了三个人选,分别是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宪宗,其次是英宗胞弟郕王,也就是景泰帝。除此之外,还有仁宗的儿子、宣宗的弟弟、英宗的叔叔襄王。

宣宗死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英宗和景泰帝两个儿子。宣宗驾崩时,英宗还很小,当时就有人提议立襄王为皇帝。但这时候宣宗的生母也就是仁宗的皇后张皇后表示,坚定支持英宗登基。原因很简单,英宗是她的亲孙子,而襄王并不是她的亲儿子。

英宗北授时,宪宗还年幼,而这时候朝廷上下都比较恐慌,正是所谓”国赖长君“的时候,所以他很快就被排除了。这时候又有人提出来迎立襄王,但英宗的养母、宣宗的孙皇后支持立宣宗的小儿子、英宗的弟弟郕王。

原因也简单,郕王当皇帝,孙皇后好歹也还是皇太后,但是襄王是宣宗的弟弟,如果当了皇帝,孙皇后很尴尬,宣宗的位置也很尴尬。他又是英宗的叔叔,如果他上位,英宗基本上就没啥指望能回来了。就算英宗回来,就更加尴尬了。总不能叔叔当皇帝,侄儿前任当太上皇吧?

孙皇后

孙皇后也不是英宗的生母。但是在宣宗的时候,先立的胡皇后无子,又无宠被废,孙皇后悄悄抱养了宫人的儿子抚养,当成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所以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史无明载。英宗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英宗本来就是孙皇后当初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抱来的,结果张太后去世后,英宗被王振诱导,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北狩,她又没什么依靠了。

如果英宗是这个年龄突然驾崩,国内外还比较太平,孙皇后的选择其实想都不用想,当然会是立英宗的儿子宪宗。虽然英宗不是亲生的儿子,怎么说是自己抚养大的,也跟儿子差不多,儿子的儿子当然也就算是最接近亲生的孙子了。

郕王就不同了,郕王出生时,英宗已经被确立为太子,所以郕王的生母吴贤妃也还在。如果郕王登基,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他会尊称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孙皇后虽然也是生母,但毕竟人家是皇帝的亲娘,远近亲疏是不同的。

但问题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弄个娃娃皇帝,朝廷上下没有主心骨,大明帝国能否安然渡过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就很难说了。为大明帝国安危计,只能另立长君。襄王疏远,宪宗年幼,那么就立郕王好了。

一般而言,皇帝外出亲征时,被留下”监国“的人,一般也都会被大臣默认为皇帝已经默认了这个人是有资格在特殊情况下继位的。襄王之所以先后三次被提出来当作继承人,就是宣宗在亲征汉王时襄王和郑王奉命留下监国。而英宗亲征瓦剌时,留下监国的人也是郕王。对出发时的英宗而言,这个决定其实并不奇怪,只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还太小而弟弟郕王已经成年了而已,都是和他血缘上比较亲近的人,而且这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对大臣和留守的人来说,在英宗被俘之后,就会出现继承权之争。

孙皇后在《明史·后妃传》上的形象一般,至少没有”贤“这种最常见但也是对后宫妃嫔最高的评价。但很显然的是,她是很精明的,在关键时刻也很有主意。在胡皇后以无子请求逊位的时候,孙皇后就曾表示谦虚,说皇后现在生病,说不定哪天病好了就生了儿子呢?这显然是在精明强干的宣宗面前卖乖固宠的手法。

英宗被俘之后,北京人心惶惶,孙皇后自然很清楚,这时候如果她非要坚持立英宗的儿子,危险是比较大的,但立郕王她又于心不甘,所以,她做了一个看上去折中的决定,同意立郕王为帝,但同时指定立英宗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宪宗为太子。

这就是说,她做了一个”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决定。为自己选择继承人,这是任何一个主权者自然而然的权力,天经地义。不要说贵为天子的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以谁为自己的财产继承人,也是他的权利。当这个权利也不完整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这种隔代制定继承人的做法,孙皇后当然不是第一个。

明宣宗

宣宗的父亲仁宗就因为过于仁厚,成祖并不喜欢,成祖更喜欢阴险狡诈而且好勇斗狠的汉王高煦,曾多次明确表示想要易储。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仁宗皇后张皇后很会做人,很得成祖夫妇欢心,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解缙在成祖咨询意见时很委婉的说了句”好圣孙“,也就是说,虽然仁宗并不像你,但是孙子很像你啊,这不是一样的吗?所以,成祖在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立宣宗为皇太孙,也就是说,为仁宗指定了继承人。

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做法意味着:第一,公开表明自己并不喜欢现在这个继承人,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第二,现在的皇帝的权力是要受到约束的,主权是不完整的;第三,也是更为明显的,隔代指定的继承人才是自己真正愿意承认的继承人,只不过是他现在因为各种原因,还不能继位,所以由目前的继承人临时性的看守而已;第四,向继承人明确表示,这不是属于你的东西,早晚要还回去的。

仁宗与景泰帝不同的是,仁宗短命,而景泰帝却不短命。

仁宗登基后,宣宗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但仁宗只有十个月就驾崩了,宣宗就顺利上位了。虽然仁宗以仁厚著称,但那是他当太子的时候,还没有享受过皇权在手生杀予夺带来的快感。他登基后,曾因为大臣在朝会上当面和他争论,他就下令把这个大臣给囚禁起来,直到临死还惦记着这件事。如果他当皇帝时间长一点,宣宗是否还能保得住他的太子位,就不一定了。

也可以参考宣宗本人的做法。宣宗的第一个皇后胡皇后,是永乐十五年,由宣宗的爷爷亲自主持给他娶的,而且指定立为皇太孙妃。也就是说,胡皇后之于宣宗,和宣宗的太子位之于仁宗,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成祖指定的。但宣宗并没有因此就特别客气,而是在他登基才三年的时候,就下诏废黜了胡皇后,另立孙贵妃为皇后。

但景泰帝不但不短命,而且在他为核心的大明帝国中央的领导之下,安然渡过了英宗北狩带来的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危机。要知道,他登基的时候,面临的不仅是乘胜而来的强大敌人,而且朝廷比较重要的文武大臣都被英宗带着亲征去了,留下的都是原来并不在帝国核心决策权的文武官员。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也被英宗带走了,也先扣关时,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盘,当时才二十三岁的景泰帝居然也翻盘了,成功抵御了来势汹汹的也先,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也就是说,景泰帝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的社稷而言,还是对朱家的皇权而言,都是有大功的。

对这样一个皇帝来说,他自然不甘心被人当作傀儡和皇位的临时看守。所以,景泰三年,他下诏废掉了太子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同时,他还做了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废黜了反对废掉现任太子立自己儿子见济为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此外,为了安慰已经回銮被幽禁在南宫的太上皇英宗,另立英宗的两个儿子为亲王。

夏五月甲午,废皇太子见深为沂王,立皇子见济为皇太子。废皇后汪氏,立太子母杭氏为皇后。封上皇子见清荣王,见淳许王。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用意非常明显。第一,表明国家局势已经基本恢复稳定;第二,朝廷已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可以无视大臣的反对来废立太子和皇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向朝廷内外公开表明,现在他才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核心,并不是临时看守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他说了算。

此前,在英宗回銮之后,他无视大臣的反复请求,拒绝去南宫朝见英宗,也拒绝大臣朝见英宗,并且,为了防止有人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不仅锁了南宫的门,连锁芯都灌了铅,让人打不开。而且,他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而尊他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也就是说,他不仅不会把皇位还给英宗,而且也废除了孙太后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的发言权。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的是,他什么都算到了,却没有想到,他自己的儿子见济在被立为太子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点,就夭折了。而他只有这一个儿子,没有其他儿子。而且,有史料称,景帝后宫挺混乱,比较好色,甚至从教坊司多次找过妓女,其中著名的就是李惜儿。但他如此广种,却没有什么太子之外的收获。

到景泰八年,他病重的时候,还没有太子。群臣请立太子,他”不听“。这里的原因不难理解。群臣所谓的请立太子,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求他恢复英宗的儿子宪宗的太子位。但他这时候才三十岁,多少还有些侥幸心理,觉得自己还是有康复的可能,于是表示拒绝。

一般而言,碰到这种情况,自然而然的选择就是从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继承人。但他麻烦的地方在于,他唯一的亲兄弟英宗也当过皇帝,而且还在世,英宗的长子又曾经做过太子,而且是被他自己废黜的。如果他不想打自己的脸,那么就只有在英宗其他的儿子中选择继承人。如果他反对英宗一系的近支继承,那么就是当时又有人提出的,迎立襄王。如果他肯就坡下驴,在这个与他执政的八年相始终的太子问题上向大臣妥协,那么立宪宗为太子相对而言是比较顺理成章的,而且也符合当时大臣的期待。

明景帝

他还没来得及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安排,他意料之外的政变发生了,也就是夺门之变。英宗复位后,宣布将景泰帝的帝位废黜,恢复为郕王,连他生前为自己营建的陵寝都被销毁了。一个月后,郕王薨,没有能进入帝王陵寝,而是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至于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英宗下了黑手,没有定论。一直到宪宗继位,才又给他恢复了帝号。

而在徐有贞、石亨发动夺门之变之前,他们曾经向孙太后请示,孙太后表示同意他们这么干,帮英宗复位。虽然无论孙太后是否同意,他们都会这么干,但有这个程序很重要,因为这个程序标志着他们的行动的正当性、合法性。当初群臣表请郕王继位,郕王逊谢,群臣正是在请示孙太后之后,以太后的名义敦请,郕王才继位成了景泰帝。而英宗复辟成功后,她又恢复了皇太后的地位,景泰帝的生母又被剥夺了皇太后封号,改称宣庙贤妃。

所以,皇太后、皇后这种身份平时看着似乎用处不大,但在关系到皇位继承的时候,她们的决定往往是能够左右结果的。这也是皇后之所以与天子同为生民父母的意义所在,就因为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皇帝的主权,在某些关键的”决定时刻“,她们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孙太后幸运的地方在于,她和英宗的身体健康状况都还可以,熬到了景泰帝病危,皇权继承出现了危机,而他们也等来了恢复权力的机会。虽然孙太后为景泰帝指定的继承人未能顺利继承景泰帝的皇权,但英宗复辟的结果对她而言,要比宪宗继位更好。

更重要的是,景泰帝被废之后,以亲王之礼下葬,宪宗虽然为他恢复了帝号,也修缮了陵寝,但没有为他确立庙号,后来也未将他迁葬明朝帝陵所在,这就意味着,宪宗之后的明朝诸帝也未承认他的领导核心地位,而是把他当作临时性的帝位看守者。也就是说,景泰帝在位期间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并未达成,他的地位甚至不如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兴献王还有睿宗的庙号,可以拊主太庙,而景泰帝却不能。


萧武


明朝的夺门之变其实就是一次权力争夺。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瓦剌进犯,太监王振力劝明英宗带兵亲征,于是贸贸然地就出征了,然而整个过程就是灾难性的。这场惨败的主要责任人就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太监王振。王振已经成为大明朝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等他还想当个军事家的时候,就闹出了土木堡的滔天大祸。号称50万的明军面对几万瓦剌铁骑,居然彻底崩溃掉,主力被全歼,皇帝被捉走,军事家王振被打死。之后,国不能一日无君,明英宗的弟弟被推上了皇位,原本说好等英宗回来就归位的。可是之后,英宗真的被瓦剌释放。当时的弟弟,即景泰帝并不愿意归还皇位,就只能变相的软禁英宗在宫中。

然而,景泰帝一直都没有继承人,而且身体每况愈下。直到快不行的时候,朝中有人提出要迎接景泰帝的侄子来继位。这个时候,英宗被推到了历史的前面,要赶紧复辟。因为这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很有可能是性命攸关。

景泰八年(1457),英宗朱祁镇在将领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的迎立下复辟,改年号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的发生相当偶然。许多因素碰巧凑在了一起,才促成了这件事。如果景泰帝身体健康,夺门绝不可能发生。如果景泰帝的儿子没有死,夺门事件也绝对不可能发生。如果元月十七日早朝提前召开了,落实了太子问题,那么夺门事件也不会发生。但就在这个关键点上,它爆发了。


国家人文历史


“夺门之变”就是太上皇夺了皇帝的皇位,拗口吗?我简单的给您解释一下来龙去脉。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不听大臣的劝告,听信小人谗言亲征瓦刺,被俘,英宗被瓦剌作为政治条件要换取明朝的利益,于谦力排众议,为了社稷选择放弃英宗拥立朱祁钰,瓦剌因此恼羞成怒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军队发起北京保卫战,后来胜利击溃瓦剌。

英宗因此变得不值钱,养之无用,瓦剌又兵败,想求和的瓦剌就选择让朱祁镇回北京。英宗就变成了兄弟辈的太上皇被软禁起来。


代宗皇帝朱祁钰太子的夭折成了英宗复辟关键,当时代宗生病,需要选择接班人。石亨等人都支持朱祁镇,一伙人将朱祁镇接出来直奔皇宫,守将不开门,朱祁镇大喊,我是太上皇,守将最终害怕妥协。第二天英宗复辟,同时代宗皇帝被废。



之后不久朱祁钰就死了,于谦因放弃朱祁镇被记恨,亦死。于谦也只能如他自己的诗一样“粉身碎骨浑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间”了。可怜于谦为了大明却死于非命。


泊图泊途


《明史》记载:正统末年,京师发生干旱,街巷小儿做土龙来祈祷下雨,一边拜,一边喝道:“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一时之间,街头巷尾,传唱不已。没过多久,便有了监国即位之事,后来又有了英宗复辟之举。后人说,雨帝就是与帝;城隍就是“郕王”朱祁钰。再来土地就是复辟。想不到,这首歌谣竟然预测了正统年后十数年的大明朝局的变化。下面我给大家仔细讲讲夺门之变(南宫复辟)之事。

一、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边报传至朝廷,满朝皆惊。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明英宗决定亲率大军出征,令皇弟朱祁钰监国。结果,五十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王振被部将所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二、朱祁钰临危称帝

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京城人心惶惶,朝中大臣纷纷建议南迁,唯独于谦一人为了保住京城百姓,要求拒守京城,最后在孙太后等人的全力支持下,拥立郕王朱祁钰为代皇帝,由于谦全权负责京城保卫战。于谦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终于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三、英宗回朝,被囚禁南宫

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又多次击败瓦剌,于是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愿意与大明重新修好,愿意放回朱祁镇以表诚意。明朝文武大臣闻言后,纷纷喜出望外,只有景泰帝满脸的不高兴。《明史》记载:

“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 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
(《明史》)

意思是说,大臣王直等人纷纷商量采取什么仪式迎接太上皇朱祁镇,但是景泰帝却不高兴,说道:“我本来不想登基称帝,当时是你们要我当这皇帝的。”于谦看透了景泰帝的心思,从容地说道,“如今帝位已定,怎么还有可能改变呢?太上皇我们还是要接的,如果他有什么其他想法,我有话说。”景泰帝见其如此说话,便笑着同意接回明英宗朱祁镇了。

可是,当使者杨善迎回太上皇时,朱祁钰亲自到东安门迎接,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两人互拉双手,泪涕沾襟,嘘寒问暖了一番,朱祁钰随即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在这七年中,景泰帝变本加厉,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

四、易储风波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风雨飘摇,孙太后为了稳定时局,命朱祁钰监国,代理皇帝,乃是形式所迫,当时还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张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

可是朱祁钰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保国有功,不仅不归还皇位,还不顾朝臣的反对,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五、夺门之变

景泰帝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一时之间,众臣议论纷纷,十六日,于谦联合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

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官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害怕太上皇,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百官如往常一样,于五更前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闻宫中钟鼓齐鸣,官门大开,众臣入殿后,发现龙椅上并非景泰帝朱祁玉,而是太上皇朱祁镇,一个个惊讶不已。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重病卧床的景泰帝朱祁钰听到钟声,问周围的人说:“这是于谦吗?”。周围的人回答说:“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钰说道:“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

六、离奇去世

夺门之变后的第二天,明英宗下令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


清风明月话历史



“夺门之变”又称之为“南宫复辟”,“夺门之变”发生于明朝明代宗在位时期。

经过

土木堡之变时期,明英宗被瓦剌虏走时,郕王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或是明景帝。后来,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向瓦剌和议以及将英宗送返回京。

回京后,照理来说,明代宗应把帝位让回给英宗,但朱祁钰对此表示不愿意,曾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把我推上皇位的是你们啊。”但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后,把英宗迎接回京。

尽管如此,景帝只愿把他迎接回宗及成为太上皇。景泰八年(即1457年),在对抗瓦剌时立下大功的石亨为了得到好处,于是有意把英宗复回帝位且拉拢身边人商讨后,与宦官曹吉祥、都督张?、左都御史杨善、太常卿许彬以及徐元玉等人行事。

在“夺门之变”发生前夕,徐元玉想出了“以备非常为名,纳兵入大内”的


诺子鱼乐


明朝的夺门之变其实就是一次权力争夺。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蒙古人分支)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但兵败英宗皇帝被俘,5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明英宗)


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于谦等人在北京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朱祁钰即位后对明朝的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国力有所恢复。明军又多次击败瓦剌,于是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愿意与大明重新修好,愿意放回朱祁镇以表诚意。景泰皇帝迫于于谦等朝臣的压力,勉强答应让英宗回来。


英宗回来后被尊为太上皇,朱祁钰随即把哥哥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帝无视大臣哀求,拒见英宗同时为防止大臣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景泰帝登基时,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都被英宗带去亲征,只留下非帝国核心决策权的文武官员。也先扣关时,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这种危情下当时才23岁的景泰帝居然成功抵御了来势汹汹的也先,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景泰帝无论是对大明帝国社稷,还是对朱家皇权而言,都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代宗)

他为坐稳皇位和传位给自己儿子,景泰三年(1452年)他下诏废掉了太子见深,立自己的儿子见济为太子。同时,他还废黜了反对废现任立新太子的皇后汪氏,另立新太子见济的生母杭氏为皇后。

不料次年,朱见济(太宗唯一儿子)便夭折身亡,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帝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


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将南官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夺门之变)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连他生前为自己营建的陵寝都被销毁了。明英宗论复辟功,对石亨、徐有贞等人分别加官进爵,同时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


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没有能进入帝王陵寝,而是以亲王礼葬于西山。至于景泰帝究竟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英宗下了黑手,没有定论。


一直到宪宗继位,才又给他恢复了帝号。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明朝代宗朱祁钰时,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蒙古人分支)俘虏,其弟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景泰帝。(目的是让瓦剌人失去皇帝这个筹码。)

之后,在于谦带领下明军成功抗击瓦剌,并与瓦剌议和,瓦剌眼见朱祁镇已经无用,于是同意让朱祁镇回北京。朱祁钰不愿意退位,曾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把我推上宝座的,是你们啊。”(权力使人改变,之前朱祁钰的确不想当皇帝,当了之后就不愿意放手了。)

朱祁钰

他还废了太子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个朱见济没几年就病死了,朱祁钰也没有别的儿子,之后太子位悬空。)朱祁镇回到北京,居于南宫,被尊为太上皇。(实际成为阶下囚)南宫宫门不但上锁,而且灌铅,食物仅能从小洞递入。这个太上皇衣食各方面的待遇都很差。

景泰七年,将领石亨为了自身利益,有意迎接朱祁镇复位。(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投机)石亨与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合谋行事。

景泰八年,朱祁钰重病。一个月黑风高夜,石亨等人开始动手,顺利地到达了南宫。众人用巨木在南宫墙上撞了一个洞,一拥而入。

朱祁镇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朱祁钰派人来杀自己(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惊慌失措。不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之后众人簇拥着朱祁镇直奔皇宫,将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

众臣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镇。朱祁镇宣布:“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只好跪倒参拜。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时,朱祁钰正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片刻后,宦官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好,好,好。 ”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

朱祁镇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论复辟功,对石亨、徐有贞等人分别加官进爵。废朱祁钰仍为郕王。不久,朱祁钰去世,以亲王名义下葬,谥曰戾。(即朱祁镇不承认朱祁钰曾经当过皇帝,所以明十三陵里没有朱祁钰的墓,这两兄弟的仇怨极深,都是皇帝之位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