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恩生於害”,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孔子所引用這四句古詩,用得很妙。“唐棣”是一種植物,像栗子一樣,臺灣也有栗子,五月間開白色的花。這詩上說到看見唐棣開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時的感想,瞭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有些事所以一時看不清楚,都是因為它太親近,反而使自己受到矇蔽,其實,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裡一樣,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謂“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便是此意。

南懷瑾:“恩生於害”,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


唐棣之花的四句詩,它包含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說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點。第二是映射偏差的過失,是由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作事業或作人,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淺近之處和偏信最親近的人。由人生的經驗以至歷史上的教訓,我們便可知道,一個人的失敗,整垮你的不是敵人,往往是你左右最親信的人。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你,而是他無意犯一個錯誤或太多的錯誤,結果卻幫忙你拆垮了臺。

所以人最不容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親近的事。好像我們戴眼鏡,可以看見外面的事,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眼鏡,把鏡片撞破了,也把眼睛傷害了。我們有愛好,就有偏私,有了偏私,往往就看事情不清楚,越親近的事物越看不清楚。這要特別注意。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這是孔子結論,他說實際上都是自己不肯用心去深思,才看不清楚。其實,最高遠的道理,就是最平凡、最淺近的。我們往往把擺在面前的事情看得漫不經心,不屑去考慮,才種下失敗的種子。

摘自《論語別裁》

南懷瑾:“恩生於害”,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捱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

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特別要注意。

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這種人並不一定是存心害對他有恩的人,像拿破崙在兩個人的心目中,被認為他不配當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個是他的一個老朋友,因為太親近,相處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會做出一些有害的事來。

南懷瑾:“恩生於害”,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


這都是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現在青年人談戀愛也知道,愛得愈深,恨得也愈深,這也就是“恩生於害”的原理,也是生克的法則。

摘自《易經雜說》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經常引用曾國藩的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因為曾國藩深懂老子的道理,深懂道家。也有的人說只看大處,不必斤斤於小處;當然做事不能斤斤計較於小的地方,要顧全大局。但小處也要注意到,因為“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小的、不相干的事,常常會產生大紕漏。所以人生要想成功一件事情,沒有任何一點小事可以馬虎的。

歐陽修有兩句名言,我經常上課時引用。他說:“禍患常積於忽微”,大禍經常出在小地方,很不注意到的地方。那些毫不相干的小毛病累積起來,就成為大毛病。還有一句,“智勇多困於所溺”,一個人有智慧,有學問,有大勇,可是他有時一點都用不出來,因為你有所溺愛,就會有偏向。甚至情緒上的一點偏向,習慣上的一點偏向,就把你矇蔽了,你的智慧判斷就錯誤了。這是“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道理,所以“大事必作於細”,也就是這個道理。

摘自《老子他說》

南懷瑾:“恩生於害”,一個人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


太公《陰符經》說“恩以生害”。你對他太好了,好到極點了,也會害了他。你看歷史上反叛你的人,都是你對他最好的,都是你自己培養出來的,決不是敵人。敵人推翻不了你,每一個人事業垮掉,都是由於自己最親近的人、最心愛的人發生了問題。皇帝都是死在最親近人的手中,一個人的事業,也往往敗在自己最親近人的手裡。

摘自《易經系傳別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