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 子 九 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不仅要慎其独,还要善思,并将思分成九类。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其思维的维度之高深,概括之意赅,让后人仰望、膜拜,甘为弟子。

君 子 九 思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回答学生司马牛时说道:“君子不忧不惧。”意思是说: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的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孔子在这里讲了成为君子后的样子,没讲如何成为君子。其实在《论语》中谈到了成为君子的两个重要方法一个是慎独,另一个就是九思。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九思。谈到“思”或者“思考”,大家会不会有些熟悉又陌生呢。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三思都很难何况九思。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类似的短视频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显然此类节目击中了人们的痛点:一方面渴望文化与娱乐,一方面没有时间或者舍不得花时间,于是能够“速成”的办法就格外受欢迎。

君 子 九 思

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很可能会让你欲速不达、南辕北辙——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人们在快速浏览中很容易迷失,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下降,思维表面化。国内外都曾做过实验,在浏览社交媒体若干分钟之后,再让用户去背诵文章和做数学题,正确率都会明显下降。在这里,我呼吁大家要重视思考。君子九思告诉我们思考的九种形式、九种状态。他们就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我想问各位,是先有思还是先有明?思是因明是果,还是思是果明是因。

我认为,先有思才有明,先有思路,然后通过做、行去论证、检验、修证思路,随着更多的实践出真知后,就形成思想。所以,先有想法后去做事,越做越明。而依样葫芦做事,越做越迷。咱们只有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才能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才能真正利用好碎片时间学习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