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用戶2867716561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武漢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地區生產總值1.48萬億元。截至2019年末武漢戶籍人口約為908.35萬人、流動人口約為510.30萬人。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的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武漢的城市發展目標是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與此同時武漢也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盤龍城遺址的源頭出發的武漢歷經滄桑,身經百戰而愈發激昂。目前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臺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大約距今3500年在如今的武漢境內誕生了一座商朝方國宮城——盤龍城。

在武漢市長江兩頭有兩座山:位於漢陽區的龜山前臨大江、北帶漢水、西背月湖、南瀕蓮花湖。形勢險峻的龜山上不乏名勝古蹟:關王廟、藏馬洞、磨刀石、太平興國寺、桂月亭狀元石、禹王宮、月樹亭、桃花洞羅漢寺、龍祥寺、魯肅墓、向警予烈士陵園、紅色戰士公墓......與龜山隔江相望的武昌蛇山又名黃鵠山,綿亙蜿蜒,形如伏蛇,頭臨大江,尾插鬧市。武漢長江大橋的南岸和漢陽龜山的北岸為一橋飛架的南北交點。武漢長江大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座公路與鐵路兩用的長江大橋,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美譽。作為大橋南北基址的龜蛇二山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曾得龜、蛇二將相助,龜將馱著神土“息壤”築堤防、造陸地、堵決口,防止氾濫;蛇將用神尾擺動畫地,開闢江河,導水洩洪。大禹把大山攔腰斬斷,江水奔騰瀉去,洪水終於被制服了。大禹為了不讓洪水再度逞兇就令龜、蛇二將鎮守大江兩邊,最後形成了龜蛇二山。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當時這裡是江夏郡沙羨縣管轄之地。東漢末年在今天的漢陽區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天的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值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因此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東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這座瞭望塔就是日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黃鶴樓坐落在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同時黃鶴樓也是武漢市的地標性建築。西晉滅吳後本來作為瞭望塔的黃鶴樓的軍事作用逐漸弱化,此後黃鶴樓逐漸演變為官商行旅、文人墨客遊玩的觀賞樓。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絕唱使黃鶴樓遠近聞名。站在黃鶴樓上極目遠眺可以將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

南朝時孫權所築的夏口城擴建為郢州。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到了唐代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從此武漢便有”江城“之稱。兩宋時期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兩宋之交武漢成為了一處軍事戰略要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在此後的明、清兩地武漢仍延續著作為省級行政單位治所的地位。熟悉武漢歷史的人可能知道武漢是由武昌、漢陽、漢口三部分組成的,事實上武漢發展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城市歷經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間先後順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一詞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城市,而是指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餘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5-1487 )年初漢水改道入江,漢口始形成市集。然而這時的漢口每到夏天漲水之際就會飽受洪水肆虐,因此人們仍無法安居。明崇禎八年(1635 年)通判袁焻創築長堤(上起礄口,下迄堤口)以解決水患問題。後人為紀念袁焻的築堤之功將此長堤命名為“袁公堤”,如今武漢的長堤街就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長堤築成後漢口逐漸發展成為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這時的武漢已是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九省通衢”的說法也源於此時。截至清代嘉慶年間漢口居民已達36929 戶,129183 人。不過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這時的“武漢”概念仍是武昌、漢陽雙城的合稱。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天津條約》規定:漢口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咸豐十一年(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闢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開埠後的漢口逐漸開啟了初步的工業化進程,衝擊著舊有的社會秩序。在武漢近代工商業發展的過程中海關性質的江漢關大樓,為通商提供金融支持的匯豐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怡和洋行、天主堂醫院、英國禮拜堂等各式洋樓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於兩江之畔,最後形成了一段長達數里的帶狀沿江早期現代化市區,這幾乎是現代武漢城市格局的最早雛形。

光緒十五年(1889年)晚清洋務運動名臣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蘆漢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貫通南北。朝廷批准了張之洞這一建議,具體的計劃方案是:北段由直隸總督主持,南段由湖廣總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築。清廷隨即調張之洞任湖廣總督,由他負責南段工程。張之洞在他主政武漢的18年期間使武漢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眾多高校的前身都誕生於張之洞主政武漢期間。1890年張之洞在武漢籌建漢陽鐵廠。1893年9月漢陽鐵廠建成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漢陽鐵廠是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第一家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因此被後世史學家視為中國鋼鐵工業的起步,也被西方人視為中國近代覺醒的標誌。1894年張之洞主政武漢期間的另一家重要企業落成——這就是漢陽兵工廠。1904年漢陽兵工廠對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進行了改進: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改進了照門......由此誕生了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漢陽造“。張之洞主政武漢的18年間武漢一躍發展成為超過廣州、與天津爭勝、直追上海的全國最大的現代工商業中心。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湖北繅絲局等鋼鐵、軍工、紡織大型企業相繼問世,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漢口大智門至北京正陽門全長1200餘公里的京漢鐵路也在此時開通,武漢的商業地位更加凸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是今天的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

1911年以“漢陽造”武裝起來的新軍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從起義門開始的革命最後蔓延到了全國,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16年後的南昌起義部隊的主要裝備也是“漢陽造”,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的塔頂更是雕刻了一隻花崗岩“漢陽造”步槍,以此紀念這塊滋養了中國革命的地方。漢口在民國初期一度被譽為“東方芝加哥”,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興盛的工商業水平。孫中山在其所著的《建國方略》中暢想過各種“未來”的武漢;“世界最大都市之一”、“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略如紐約、倫敦之大”。北伐戰爭期間武昌作為從廣州北上的關鍵地帶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26年10月北伐軍完成了對武昌、漢陽和漢口的軍事佔領,與此同時三鎮的合併重組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麼做是著眼於使武漢三鎮能更好地形成合力作用,發揮各自優勢,一個月後國民政府做出行政區劃調整:將武昌、漢陽和漢口合併為全新的武漢市並把政府首都從廣州遷移至此地。從盤龍城遺址的源頭走來,先是漢陽和武昌的相繼崛起,到後來漢口隨著時代造就而異軍突起,同飲一江水的默契終於使武漢三鎮最終走向聯合的命運不可逆轉。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中國軍隊在此戰中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鬥數百次,最終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然而由於雙方的實力懸殊,致使武漢最終失守。但從另一個方面而言:此戰解除了國軍被日軍圍殲於沿海地區的危機,為戰略物資轉移到大後方爭取了寶貴時間。同時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武漢會戰作為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從整個戰局而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相當大的契機。抗日戰爭結束後武漢三鎮曾經歷過短暫的分割時期:1945年9月國民政府收復武漢後將武昌和漢陽組成新的武昌市,商業貿易發達的漢口則作為直轄市而存在。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進入漢口市區、武昌及漢陽,成功將武漢三鎮接管於新中國統治之下。

新中國政府本著輻射於整個華中地區發展的要求將武漢三鎮重新合併為武漢市。建國初期武漢是作為中央直轄市、中南地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而存在的。直到1954年6月武漢才被併入湖北省,同時被賦予湖北省省會城市的身份。抗戰時期的武漢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貢獻著自身的一份綿薄之力;而進入到和平時期的武漢則仍舊延續著捨我其誰、敢於擔當的精神:作為區域乃至全國中心城市繼續發揮著帶頭楷模的作用。早在民國二年(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國立北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工科德國籍教授喬治·米勒就帶領夏昌熾、李文驥等13名土木門學生到武漢來對長江大橋橋址進行初步勘測和設計大橋的實習。然而在武漢修建長江大橋的計劃卻在此後一拖再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1949年9月63歲的橋樑專家李文驥聯合茅以升等一批橋樑專家向中央人民政府遞交了《籌建武漢紀念橋建議書》,建議建造武漢長江大橋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的紀念建築。同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1950年初“武漢大橋測量鑽探隊”正是成立,開始大橋籌備工作。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作為中國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動工建設。1956年5月31日武漢長江大橋進行8個江心墩的施工建設;10月武漢長江大橋完成各橋墩下沉管柱和從管柱內向降低巖盤鑽孔的全部工作。1957年3月16日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橋墩建設工程;5月4日武漢長江大橋鋼樑順利合攏並舉行了慶祝大會;7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完成最後一根鋼樑安裝並完成合龍工程;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工程竣工;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交付使用。武漢長江大橋是武漢三鎮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實現陸上連接,使得一個完整地武漢城區最終構成。過去的三鎮因為有長江作為不可抵抗的天然阻力而使彼此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如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武漢長江大橋使武昌、漢陽和漢口更加密切地結合為一個整體,也讓“大武漢”的心理認同更加深入人心。

新時期發展的要求使武漢原有的三鎮行政劃分已不能滿足作為一個大都市所充分發揮職能的必要性。因此在原來武昌、漢陽和漢口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更小範圍內的轄區分割,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武昌區、青山區及洪山區(由原武昌演化而來);江漢區、江岸區、及礄口區(由原漢口演化而來);漢陽區(原漢陽)。與此同時武漢城區還向周邊不斷延伸,通過兼併一些市縣先後形成江夏區、蔡甸區以及新洲區等。一個全新的武漢城就這樣誕生了。武漢這一路走來可謂是篳路藍縷:在武漢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萬眾矚目的成績,也遭遇過坎坷挫折。然而武漢人以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直堅持走到了今天:“教育是百年大計”,科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武漢成為教育重鎮的歷史始於近代救亡圖存時期。如今在經過逾百年的發展之後武漢目前的高校數量接近100所,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名靠前,是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1998年洪水肆虐之時武漢人民抗洪搶險眾志成城;2003年抗擊非典之時武漢人民團結一心共渡難關;2008年抗擊雪災之時武漢人民勠力同心迎來春天;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運會在武漢舉辦,擎起“和平的薪火”,共享友誼、同築和平,那一刻武漢讓世界驚豔。如今的武漢正在經歷一場與疾病的戰爭,但武漢絕不是獨自在戰鬥: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都在馳援武漢,全國的醫療物資企業都被髮動起來夜以繼日地生產。1月25日裝載有日本民間捐助的100萬隻防疫口罩的3U8086“東京-成都”川航航班抵達成都雙流國際機場,隨後這批物資通過汽運緊急馳援武漢。1月27日受日本政府派遣前往武漢撤僑的專機向中國捐贈了一批醫療物資,以幫助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同一天作為武漢友好城市的日本大分市向武漢市捐贈了3萬枚口罩。有黨和政府的領導、有全體醫護人員的努力、有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有世界人民的援助,我們相信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一定會打贏這場與疾病的戰爭。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武漢,一座寫滿光榮的城市

打開任何一部中國近代史,你都會看到武漢這個閃光的名字。殖民籠罩下的屈辱和洋務奮起中的圖強,在武漢這片土地上催生了足以改變整個中國命運的首義運動。開埠後湧進的新思想,“漢陽造”滋養下的武昌起義,由起義門、大智門蔓延至全國的新革命,都是三鎮重地武漢值得榮光的過往。

開埠後的漢口,裹挾著新思想新觀念的殖民統治,這片長江北岸的農墾之地開啟了初步的工業化進程,衝擊著舊有的社會秩序。帶著洋務興國的偉大夢想,張之洞在漢陽的18年耕耘,為武漢留下了曾顯赫全國的“漢陽造”等一大批工業種子。發生在武漢這一較為後起的腹地都會,武昌起義從醞釀、爆發到取得成功,歸因於漢口開放帶來的思想開化和漢陽洋務帶來的工業積累,想必也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 武漢就以一個繁榮的商業手工業市鎮而聞名。隨著商業貿易的繁盛和近代工業的產生,海關性質的江漢關大樓,為通商提供金融支持的匯豐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怡和洋行、天主堂醫院、英國禮拜堂等各式洋樓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於兩江之畔,最後形成了一段長達數里的帶狀沿江早期現代化市區,這幾乎是現代武漢城市格局的最早雛形。

在張之洞治理武漢的18年間,武漢一躍發展成為超過廣州、與天津爭勝、直追上海的全國最大的現代工商業中心。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湖北繅絲局等鋼鐵、軍工、紡織大型企業的相繼問世,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其中的漢陽鐵廠,是當時整個亞洲的第一家現代化鋼鐵企業。漢口大智門至北京正陽門全長1200餘公里的京漢鐵路也在此時開通,武漢的商業地位更加凸顯。京漢鐵路的貫通,不但使武漢的貨物流通更加暢快,也為武漢的革命儲備了必要的交通條件。

1911年,以“漢陽造”武裝起來的新軍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從起義門開始的革命最後蔓延到了全國,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16年後的南昌起義部隊的主要裝備也是“漢陽造”,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的塔頂更是雕刻了一隻花崗岩“漢陽造”步槍,來紀念這塊滋養了中國革命的地方。

張之洞在《籌議海防要策折》中陳述自己的洋務規劃時提出,要把“儲人材”、“制器械”、“開地利”“三者相濟為用”。這種“先重後輕”的經濟、政治規劃理念,是如此有先見之明。毗鄰武漢標誌性景點黃鶴樓的“紅樓”—武昌起義紀念館,威嚴莊重的氣氛裡向後人們述了那血與火、光與熱的曾經。

武漢,這座楚地明珠、李白筆下“五月落梅花”的城市,這座兩江交匯、九省通衢的城市,這座孕育了“漢陽造”、滋養了中國近代革命的城市,也是一座“差一點成為首都”的城市。孫中山在所著《建國方略》中暢想著各種“未來”的武漢;“世界最大都市之一”、“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略如紐約、倫敦之大”。孫中山建國設想始終沒有離開武漢,既是對於武漢地理優越的喜愛,也是對於武漢“首義”之功的感激。從漢口、漢陽到武昌,從開埠、洋務到首義,從洋樓、漢陽造到紅樓,兩江切割出的江漢平原城市武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華麗篇章。武漢,一座寫滿光榮的城市。


張小中


我對武漢這座城市其實沒什麼別樣的好感。

滿城的霧霾,從到這裡開始我的鼻子就鬧彆扭了,鼻炎嚴重的時候徹夜難眠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了幾天。

而武漢這座城市也給了我最好的歡迎儀式——讓我長了好幾顆痘痘外加毛孔堵塞。大概是我和這座城市都互相不喜歡吧。剛開始沒幾天其實我就把這例入了我不喜歡的城市之一。

武漢啊它真的是有很多缺點啊,總是一大清早就聽見轟轟轟的修路修房子聲音,詩句裡面被鳥語花香叫醒簡直是夢。

從床上坐起來腰痠背痛打開水龍頭捧起一捧水洗了下臉清醒一下,打開窗戶外面依然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頭的房子,這就是武漢啊。

出門一下樓就是一陣冷風襲來,沒有雪但是又很冷的天氣是真的傷不起,忍不住裹緊了領口走到小賣鋪買了一瓶加熱了的牛奶,小賣鋪阿姨突然說了一句“最近要降溫啊,多穿點啊姑娘。”我呆了一下點點頭,付了錢就走了。

今天的牛奶好像比平常熱一些啊,喝了一口感覺胃都暖了點。買了份武漢熱乾麵大叔居然幫我拌好了熱乾麵,估計是今天人少的原因。

喝飽吃足了我想著有些生活用品快要用完了又往超市的地方走去,看見剛好打折就多拿了幾個去櫃檯結賬,收銀員問我有沒有會員卡,我搖搖頭。

“這個東西是會員才打折呢。”

“那我就換一個吧。”

“不用不用我拿我的會員卡給你刷一下,你可以辦一個會員卡總是要用的……”

我提起東西,說了聲謝謝就往酒店走著,走在路上我突然覺得,武漢這城市好像也挺不錯的。


貳更旅遊


關於武漢,是我們湖北省的省會,中原的文化經濟中心,也是眾多高等學府所在地,但我不想說這些,這些個在任何新聞與論壇裡都可以瞭解看到,我想說說我對武漢真實的見聞。

1992年那年我21歲,到武漢青山區的青山商場做了一名搬運工,最後因為倉儲部經理做事不公我辭職不幹了去另外找工作,結果勞務介紹所給我工作沒找到,把我的錢全騙光了,後來我自己在漢口的老糖果廠裡找了一個私人開的麵粉廠裡面做工。

那時糖果廠已經倒閉了,裡面出租了,麵粉廠就在裡面,裡面那時還有一個塑料廠,在那裡我第一次被一個武漢小老闆打了一耳光,就是那個塑料廠的小老闆,因為我們在上面粉時車子擋住了那車子出去的路,因為裡面地方窄不好讓車,我就給他說只等幾分鐘我們就裝車完了,他非要馬上讓,爭執了2句就捱了他一下。

所以我一直對武漢人沒什麼好感,雖然我是湖北人。

25歲那年我去漢口的漢正街進貨,在漢正街錢被一個扒手偷了,一個擺在街邊批發衣服的老闆把衣服往人群裡一扔,剛好扔在我身上然後掉到了地上然後想訛我,最後一看我們同行的有幾個人沒訛成。

還有一次我去龜山的電視塔玩,就在龜蛇鎖大江的長江大橋上好心幫人用零錢換整錢被騙了好幾百元錢,然後去電視塔玩,因為我也姓向,便去看了向警予的烈士墓,最後回到青山住處時發現剩下的錢又全被小偷偷去了。

這些賬我也記在了對武漢不好的印象之中。

自從我去漢正街進貨以後我就在也沒有去過武漢了。

所以我對武漢人沒有什麼好印象,雖然我在新聞與網絡中說武漢現在如何如何發展的好,但我從沒有想要故地重遊的想法。


荊山之雲


武漢,第一次到武漢,是去報道,出武昌火車站的時候只能看見黑壓壓的人頭,從小地方到大城市,第一次看見這麼多人,心裡很害怕,因為人多,也因為到陌生地方的焦慮,沒有對大學的期待,沒有對未來的嚮往,我就是那麼的不愛自己的新生活

後來經歷了寒暑,原來火爐不是浪得虛名,我的體溫調節中樞差點就在武漢崩潰了,感覺所有的地方都是熱的

在後來開始實習之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喜歡了這個城市,有幸福有溫馨有感動有眼淚有汗水,我在二醫院實習的,最主要的是我瘦了十多斤,這對一個姑娘來說的確是讓人開心的事情

這次再遊武漢,感受到的還是人多,還是很冷,但依舊親切


大腦梗知識


舉個栗子。我上高中的時候,武漢剛剛開通地鐵二號線。剛進地鐵的時候,上的人和下的人擠成一團,互相不謙讓,一個拼命要下來,一個拼命要上去。車間內有大聲說話的,有吃早餐的,有搶座位而爭吵的等等。讓人窒息,想快速逃離車廂。


我上了大學後,地鐵開通的條數越來越多,每個星期都可以坐地鐵回家,幾條地鐵的轉換旅程在經歷過五年時間後以一種難以察覺的方式逐漸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無論是二號線還是四號線都能明顯的在站臺上看見門兩邊兩條長隊,中間空出來留給下車的乘客。雖然有時候人多了也會擁擠,但是我也體驗過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地鐵,大多隻能做到這種地步。車廂內也時常能看見有人讓座,也鮮有亂扔垃圾吃熱乾麵的乘客,進出站安檢也都有自發形成的隊伍,不需要安檢人員專門強調。


從這些細節的改變讓人感受到了年青一代逐漸加入了這個城市,因為他們的參與,城市越來越好。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武漢這座城市。或許你十年後再來到武漢你恍然就發現這座超大城市根不是當年城市映像。“武漢每天不一樣”不在簡簡單單是一句標語已經融入到每個生活在武漢的人。武漢的發展速度是有跡可循,多一點耐心,包容城市發展所帶來的陣痛,時間會給我們答案,這座城市會越來越好。


持範


讓武漢人自己都迷路的一個城市。外地人轉了一天還不知轉的是武昌,漢陽,還是漢口的一個城市。外地遊客說我到武漢,司機把我丟在了武昌,不知是我錯還是司機錯的一個城市。漢口的士司機說武昌我不熟不去,武昌的士司機說漢陽我不熟不去,漢陽的的士司機說武昌漢口我都不熟怎麼去讓的士都犯難的一個城市。一遊客轉了一天光谷回去說武漢沒有我的城市大讓人誤解的一個城市。為什麼不寫武漢武昌火車站,為什麼不寫武漢漢口火車站的讓外地人懵逼的一個城市。她是世界上唯一個隔兩江,合三名城古鎮的一個城市。她是歷史上唯一與上海能稱"大"的一個城市。她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的一個城市。她是除北京之外唯一大學最多的一個城市,她是一個還有許多要說的一個城市。


秋在這裡


望著天空的的雲捲雲舒,彷彿是天花板上的活地圖,讓人忍不住回想自己在武漢四年浪跡過的每一個角落。

在這個夏天暴虐,冬天溫和(來自北方的我),同時是最好又是最壞的城市,或許我們的故事多多少少會有些相似。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那些故事就是你在這個城市的根,一端連著這個城市的土地,一端連著你的回憶。

那個城市,與我們相伴始終,完整地烙下人生特殊的一個印記。城市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館,承載著歷史,記錄著人生,滲透著風情。

武漢的美,沒有北上廣深的繁華,沒有西安的厚重歷史,不同於廈門的海濱小資,不同於西藏的神聖靜謐,不同於麗江的名族風情,但它就是遺留的另一種美!武漢的美,只有來過的人才知道。

每天朦朧著眼穿越車流滾滾的楚雄大道去上課(我居然還好好的活著), 在桂竹林裡試圖尋覓初吻,在鑑湖的草坪上曬太陽,去圖書城淘打折的衣服,在南湖的荒地上上風箏,街道口堵得人要暈倒,雷五明的課最難搶(大三搶到一個職業規劃指導,嘿嘿),這是留在我記憶中的理工大校園。

我始終不覺得,要特別有錢才能感受到武漢的好,只要足夠熱愛生活,兜裡有多少錢都能把日子過好。

於我最要緊的是每個大學周邊的舊書攤很多,一些小販從畢業生手裡低價收來的舊書總是很便宜.花個幾塊錢或十幾塊錢淘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然後找一方樹陰下的草坪,安靜地讀到天黑.東湖梅園、黃鶴樓和磨山都要門票,就一直沒去過,深以為憾.

最有特色的武漢味道要數熱乾麵了,江漢路步行街上就有熱乾麵發明者的塑像.武漢人的早餐幾乎千篇一律都是熱乾麵.每個早晨,整個城市便籠罩在一片熱乾麵的獨特的香味之中(直到四年之後我還是適應不了那個怪味道)

黃鶴樓永遠如黃鶴舞翩翩,欲飛去。江城的傍晚,雲霞濃郁如萬丈光芒,猶如高塔上的火把,要把這座偉大的城市看得更清楚。《武漢2049》提出,35年後的武漢,是更具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而每個人的故事就是每個人的根,經歷過了風雨,就會長成參天大樹。故事已經發生,而它怎麼結局,那些結果不是我們所能掌握,但終將成為我們人生精彩的一部分但是。

無論流浪到何處,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懷念武漢東湖的美麗風景,熱乾麵的芝麻香味,公交車裡那些悄悄溜走的可愛時光。

(忘不掉美食周黑鴨鴨脖,就是學生時代囊中羞澀,只能偶爾解解饞)


植夫親子家庭教育


武漢,我的故鄉。待在那裡的18年,從來沒覺得有多麼特殊,但北上求學後,我發現,武漢,滿足了我對城市的所有嚮往。有山有水,有繁忙之景,也有桃花源境。早上過早,晚上宵夜。在武漢,能感受到城市帶給你的歸屬感,帶給你生活的意義。這就是武漢,我永遠深愛著的土地。


李李李毋言


是個讓我至今還沒弄清楚為什麼沒愛上的城市。

我很喜歡用一兩天的時間到一座城市,隨手坐上一輛公交到終點,然後坐回起點,看城市斑斕繁雜,淺淺品味一下那座城市的滋味。應該晃悠過不下四十座城市了吧,到一座城,不管是國際範還是鄉土味,總能找到他的美,然後幻想融入其間的生活。

當時是到武漢讀大學,充滿著幻想和期望。在珞瑜路的一個車票代售點,排隊到了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清楚那個售票大媽說了些啥,被其一臉恐嚇的吼開了。

或許年少不經事,這下給我的大學四年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這座城市的也許不醜陋的醜陋,全城髒亂差,538起點拿扁擔趕人上車,公交車上過早,一口一個xx養的一個闆闆的,雄楚大道的灰塵漫天,虎泉夜市的混亂不堪,往華科財經政法旅途上的荒涼等等等等。當心態都已經選擇拒絕了,當然不可能愛上他,也讓自己沒有擁有一個良好的大學生活。

當自己畢業十年了,成熟了平和了,會笑話那時候的自己,偶爾會想念武漢,重新去找到點他的真的美。

武漢,浪費了過去的三十年或者五十年,有完美的地理位置,有近代歷史留下的重輕工商業城市實力,享受著國家資源政策的傾斜,由比肩上廣淪落到了眾多人不待見的境地。

當然,各種優勢在這兒,擺正姿態就能輕輕鬆鬆趕超其他城,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連草都喂到嘴邊只等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