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打城池时,为何总有士兵愿意第一个爬上云梯?

shi兔子


原因很简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时,一支队伍的气势非常重要,你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你就有了一半的胜算。而气势是由这支队伍中将士们的士气、勇气来决定的。

人类活动中存在着羊群效应,就是群体往往会跟随领头者行动,在军事活动中也是如此。第一个攻入敌阵,或者在攻城时第一个登上高墙的人,就是一只领头羊,对于后来者有很强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撕开了对手的防御,给对方的心理防线施以强大的冲击与震慑,瓦解他们的斗志。

也因此,古代人在作战时,往往会对这些率先登城者、率先闯阵者给以重赏。这些重赏可以是金银、财物,比如攻陷城池之后一般都能得到大量的财物和女子,在分配这些胜利品时,先登者得到的数量会比别人高得多。奖励也可以是官爵,比如朱元璋帐下的胡大海就是一员猛将,经常“搴旗斩将或操蝥弧以先登”,屡立奇功,官职也升得很快,迅速做到了右翼统军元帅。

再比如,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任命新城侯张辅佩挂征夷将军印,担任总兵官,率领数十万大军远征安南。张辅联合云南的沐晟军队,兵分两路进入安南。在多邦城之战中,安南守军数量庞大,建起来一道高高的土城进行防御,城下深挖城濠,沟濠之中布置了大量的竹刺,沟濠外面也有大量的陷井。

张辅安排明军在别处佯攻,分散安南军队的注意力,又派都督黄中组织起一支敢死队,每个人“持炬火铜角”。张辅鼓励他们立功报国,谁能最先登上城墙,将有重赏。

夜深时刻明军开始行动,大家悄悄越过城濠,靠近城墙树立起云梯。一位名叫蔡福的都指挥第一个登上城墙。死士们跟随而上,在城头吹响号角、一齐燃起火炬。安南守军顿时陷入混乱,明军趁机鼓噪入城,经过激烈的混战最终夺下多邦城。

以后蔡福升任都督同知、都督等,但后来他被安南人俘获,帮助过他们,后来安南人把他送回,被明宣宗处死。

明朝建立以后,在奖励军功方面有一些变化,把财物奖励和功名奖励分开。一个人立功之后,可以选择银子,或者选择升职。比如明末的辽东大将满桂在战场是一员猛士,每战都有斩获。可他每次立功,都选择银子,所以官职一直不高。

也有一些时候,将士们抢先登城,不是为立功,而是被逼迫。比如双方苦战良久,攻城一方会驱使士兵拼死夺城,否则处死。大家明知道退却是死路一条,不如硬着头皮闯一闯,也许会有活命的机会。


于左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有个词叫捷足先登,这里面的先登两个字,在古代就是指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作为吃螃蟹的人,第一个登上城墙的勇士,所面临的是十死无生的风险,不过正所谓富贵险中求,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只要能第一个攻入敌城,并且活了下来,那后世的荣华富贵自然是享之不尽。

《韩非子》里记录了一个吴起攻打小亭的故事,攻城前,吴起给士兵是这么做心理动员的:“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再说唐朝名将张士贵,就是那个小说里陷害薛仁贵的那位,这人打仗特别勇猛,一次跟唐太宗出征时,他第一个攻上了城墙,战后太宗是这么和他说的:“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不说以后的提拔重用,就这些赏赐也够吃上一辈子了。

而秦末时,刘邦攻打下邑,最先登城的是周勃,攻打濮阳,樊哙是第一个上去的人,想想这俩人在汉朝是什么地位,就知道为啥打仗要冲在最前面了吧?

另外在现代战争里,我们也经常能见到一些所谓的敢死队,原理基本都差不多,无非就是爱拼才会赢。

不过能先登的人,大都是真有本事,有勇有谋的人,要是只靠着一腔热血,没脑子的往前冲,那最后的结局就基本上就是当了炮灰。所以先登虽好,也得量力而为,毕竟人没了,有钱也没啥用呀。


杨过的大仙


古代军事术语当中,称第一个登上城墙的同志为“先登”,而“先登”的一般在战争结束后会评为首攻,所能得到的赏赐甚至超过了敌军阵前斩将夺旗。

对于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自然就有人会愿意去尝试,去拼一拼,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这份功劳不是那么容易挣的。攀云梯登城者,需要顶着羊马墙后,城墙垛口,射楼上和城墙后高台上等几个方向的火力攻击。


正面攀爬云梯的时候,他们不仅仅会遇到手持利刃的敌人,迎接他们的还有滚木擂石,金汁和油罐等杀伤性武器。比如那个油罐,一般使用酒坛子装满烧热的油,然后从城墙上对着攀爬云梯的人砸,当油罐碎裂后再放火箭引燃热油,所以攀爬云梯之人有两个下场,不是被热油烫个皮开肉绽就是被大火烧死。

虽然这个是个高风险的工作,但是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总是有许多不怕死的勇士愿意第一个站在云梯上,拼尽全力为战友打下一个缺口。而但凡是经常先登者都会成为一个牛逼的将领。

比如曹操的爱将乐进,曾被人成为“先登之王”,在濮阳击败吕布,雍丘击败张超,莒县击败乔蕤,在南皮击败袁谭,乐进都有先登之功,而他也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将成长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综上,先登之人除了拥有丰厚的奖赏之外,能有得到军队的最高荣誉,成为先登者同时也是当代军人的梦想,就是现在我们还有好些部队被称为“登城第一连”。


胡来说史


《孙子兵法》有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由这可知攻城往往都是最后的选择,是不得以而为之。

在那个没有重武器的时代,坚固的城墙是所有军人的噩梦,他们必须要凭借着肉体与城外的敌人殊死搏斗,与此同时还要防备来自城墙上的敌人。为了靠近城墙,他们流血流泪,用自己的身躯躲过火箭避过大石、越过护城河,来到城门之下,然后顺着梯子向城头攀援。


在攻城战中,云梯是非常危险,在云梯上,你运动范围有限,因此对于来自羊马墙后(前方),城墙垛口(斜上方),射楼上(斜侧上方)和城墙后高台上(正上方)四个方向的火力的躲避也是非常有限,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一命呜呼。

那么,攀云梯这么危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第一个爬上城墙呢?

答案只有一句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秩序!”

第一个登上城墙,在古代被称为“先登”,又被称为“首功”,其赏赐的额度非常之大,甚至超过了斩将夺旗,但凡经常能够先登者,都是武艺高强之人,往往之后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汉朝,霍去病在与匈奴的封狼居胥战争中屡次先登,战功卓绝,史记这样记载说“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现在认为这是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唐朝以后,对于先登的奖励也是非常之高,例如,李如松率领明军攻打日军盘踞的平壤城时,就曾下令:“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在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300人民币,5000两就相当于现在的150万元,其赏格之高,令人咋舌。

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那个战争时代,动乱不堪,能用命去搏一搏荣华富贵,谁不想呢,因此总有勇士用自己的生命去为战友打开一个缺口。


有时,古代军队还会专门组织勇士,组成“先登部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敢死队,例如曹操手下就有“先登死士”,以800人击败袁绍的上万人,还有就是吕布手下大将高顺带领一支700人的陷阵营在小沛击败刘备的上万人马。还有就是韩信在井陉之战以万人击败赵国二十万人马。



先登是一种待遇,但是更是一种荣誉,能成为先登之人是对你能力的认可,更是一位军人的自豪和骄傲。

最后送大家一句老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为自己的国,为自己的家而战,虽死无憾。


一缕风尘854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攻城战中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被称为“先登”,这虽然是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高难度成就,因此历朝历代对“先登”的奖励都极为丰厚。

惨烈的攻城战

在古代,攻城战对于攻击方来说一般都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只要城墙足够坚固,器械足够完备,粮草足够充足,对攻城一方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性的。据统计,古代攻城战,攻守双方的伤亡比例一般为6:1,足见攻城战至惨烈。虽然攻城方也会准备相应的攻城器械,但守城无疑更具有优势,在没有火器的冷兵器时代,攻城战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登城面临的威胁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成为“先登”都需要面临哪些威胁,经历哪些过程。

城外血战:你首先需要和城外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这时候不仅要注意正面之敌,还要提防来自城墙上的冷箭。好了,好不容易把敌人打败,攻城战总算是开始了。

准备工作:接下来,你必须冒着城头的冷箭完成以下工作,你需要跟着大部队越过敌人设置的陷坑之类的陷阱,然后将护城河填平,再跟着弟兄们将云梯运至城下。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可以开始登城了。

冒死攀登;攀登云梯可是十分危险的行为。你不仅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需要极好的运气。因为你要顶着来自来自羊马墙后(前方),城墙垛口(斜上方),射楼上(斜侧上方)和城墙后高台上(正上方)四个方向的火力,还要随时准备经历滚木礌石以及金汁的洗礼。好了,这些你都成功躲过,终于来到了城头上,你终于成为“先登”了。

保证活命:你终于成功的第一个登上了城墙,但是此时问题来了,你必须保证自己活下去,不然再高的奖励也都没了。此时站在城头上,放眼望去全是敌军,是不是很绝望?这时体现你高强武艺的机会来了,你必须保证自己在战斗中活下去。

综上所述,要想成为“先登”简直跟买彩票差不多,好不容易买中了,你还得保证有命领奖才行。当然,这些都是在攻城战胜利的前提下的,如果战斗进展不顺利,问题又来了,攻城的时候你是冲在最前面的,撤退的时候你是不是更加尴尬?

丰厚的奖励

与危险相对应的,奖励自然也极为丰厚。在古代,先登”也被称为“首功”,赏格甚至超过了斩将夺旗。秦朝末年,刘邦攻打下邑、啮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濮阳和城阳,樊哙第一个上城头,于是这两个人凭借着自己的武勇,成为了西汉开国大将。三国时期的吴国甚至还设立了一个先登校尉,要知道在汉朝,校尉相当于是总司令的职位,三国时期虽然贬值了,但也不是小官。

到了明朝,对于先登的奖励也都很高的,动不动就是加官进爵,赏赐美人,可以说是一下子从底层小兵升到了高富帅。

当然,有人说就算奖励再丰厚,我也不想去,那可由不得你。古代军法极为严苛,如果你不听将令,闻鼓不进,只会落得军法加身的下场。既然同样是死,士兵们也就只能去搏那渺茫的生机和丰厚的奖赏了。


香茗史馆


答案很简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看史料如何记载:

《韩非子·内储说上》:“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上宅。”

《汉书·郦商传》:“从攻 长社,先登,赐爵封 信成君。”

再看刘邦手下周勃和樊哙的事迹:刘邦攻打下邑、啮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打濮阳和城阳,樊哙第一个上城头。这两人的待遇,就不用多说了吧。都是刘邦亲信。樊哙还是吕后妹夫!

三国时,吴国为了奖励先登者,甚至设一个职务叫先登校尉。这个先登校尉,可是授兵二千,骑五十匹。相当于现在的团长了!登个城头,就能从小兵到团长,你说,功劳大不大,赏赐厚不厚!

到了唐朝:“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这个奴婢八十口!相当了不得,现在谁家养得起八十人?那个公司要是有八十人,老板都算是大老板了。

当然,也有不为钱和名的,例如戚继光。戚继光这样的猛人,都喜欢亲自率军登城!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当然,还有我军战士,那都是为了保卫国家,勇往无前。

所以,不仅钱财能招来勇士,为国捐躯的精神更能鼓舞士兵争先登城!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受电影电视的影响,观众对攻城战有很多误解,总以为古代攻城战乱作一团、尸横遍野,无任何章法,认为冲在前面的都是炮灰,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古代战争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强攻城池的。到了非攻不可的地步,也是先围困,再强攻。攻城前将帅会精心谋划、反复论证,找到薄弱防守位置,选择强攻。第一批攻城的肯定是精英中的精英,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相当于现在的尖刀连,他们作战顽强、敢打敢拼,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信任和荣誉,同时攻城时城下会有投石车、弓箭给予掩护,不会让人白白送死的。

古代军队除了对于成功攻城的第一批人员高额的赏赐只外,同时大幅度的提升军阶,历代名将比如张世贵、常遇春都是在早期通过首登一步一步走上将军大位的,和赏赐相比,功成名就对于普通士兵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当时战争写照。

同时战场上杀声振天、你死我亡的紧张气氛,足以使每个人血脉喷张、分外眼红,向前冲也是死,退后也可能死,不如一博!这是军人与生俱来的素养,同时也是一种信念!不经历过战争你永远不会明白。



傲世万年雪


你说对啦,第一个登上城墙的确实有奖励。古代军队攻城对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人,或者斩杀敌酋会有丰厚的奖励,人们可以一下变成士大夫阶层,变成统治阶层。


在艰难的攻城战发生之前。首先会进行战争动员,讲明赏罚。首先登上城墙者,可封千户侯万户侯,后退的会被当场处死。在开始攻城的时候,先锋官会带领大家一起冲锋。

在军官带领下,以及可以改变命运的的重赏,严苛的处罚。任谁都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公信宝cion


这种事情总得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说是这样说,但是也不是谁都想吃这个螃蟹的,也不是谁都愿意第一个爬上攻城云梯的。而那些人愿意第一个爬上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三个:

1.古代行军打仗讲求服从,就是我们常说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长期的训练中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当下达攻城的命令时你也不会去想那么多了,而更关心敌人的刀剑。何况叫你上的时候,你也必须得上啊,古代打仗是有督战队的,你不上?直接被督战队干掉,那还不如爬上云梯博一下呢,说不定还能活下来。



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古代打仗的时候对于第一批攻上敌人城墙的人奖励是非常大的,如果胜利活下来了,那就可能是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了。像唐朝的张士贵、汉朝的樊哙、周勃等人都曾经做过第一批攻上城的人。



3.将领带队的激励作用。古代打仗的时候都是需要有先锋将军的,一方面起着指挥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士兵勇敢杀敌。将军都上来拼命了,你一个士兵还有不上的理由?


小凌说史


提起古代攻城作战,相信很多人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进攻一方,明知道首先投入进攻的部队将会是伤亡最大的部队,尤其是首先登上城墙的官兵,在明知道自己很可能九死一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总有人会奋不顾身的冲在最前头?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就好比自己的国家遭到外敌入侵时,为什么会有人冲在最前头选择第一个献身一样,战争来了总要有人冲上去挡枪,尤其是军人,这是一个军人的命运和职责,在这方面是不能用个人私利去考虑的。



当然考虑到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中原军阀内战时,在那个国家感和民族感还不算强烈的时代,当时的军人可能不会具备崇高的爱国观念,更多的是在想着如何生存和养家,在这样时代背景下,为什么仍然会有很多的军人奋不顾身呢?

答案其实也比较简单,除了军人本身的血性之外,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封建社会军人不怕生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管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不管国家感和民族感存不存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白白发动,参与的军人也不会毫无利益投入到这场战斗中,利益的刺激往往也是军人在战场上选择生死搏杀的重要因素。



尤其在封建社会,军功是一个军人获得利益的重要保证,战场上击杀敌人数量、对攻作战能否第一个撕破敌人的防线等,都是鉴定一个军人军功的重要保证,而攻城作战更是如此,在缺乏热兵器的年代里,依靠冷兵器去夺取对方城池是一件挑战性极大的战斗,因此军功上的刺激也更是巨大,在很多朝代进攻对方城市,首先攻上城池的军人都会获得极高的奖励,这也是有很多军人能够不顾一切拼死攻城的重要原因。

例如公元1629年后金皇太极第一次绕蒙古进攻明朝内地,攻打河北遵化的战役中,后金士兵萨木哈图第一个冲上遵化城墙,之后直接被皇太极由士兵提拔为备御(往上就是游击将军)并赐以金银和牲畜,可见在军功面前足以刺激太多的军人充当亡命徒,但除了军功以外,首攻之人或者群体能够拼命,更依靠后备部队提供坚强的保护。



可以说攻打城池,首先进攻的人自然会遭到巨大的风险,但自然也会获得极强的保护,毕竟首先投入进攻的人往往也是部队的精华,不会轻而易举的在这样的进攻中白白损耗,后备部队甚至军事统帅也会提供强大的支援。

比如古代云梯、楯车和楼车的发明,通过一个制作精良的移动堡垒保护进攻士兵向城池靠近,尽可能的对进攻人员提供防护,或者在进攻人员即将攀上城墙之前,后备部队利用弓箭和抛石器,对防守方的人员和城墙进行破坏杀伤,比如北宋灭亡北汉,直接用石炮砸塌城墙,明朝末年宁远之战,仅两天的防守战作为防守方的宁远明朝守军就收集到后金军队射来的20多万支箭,可以说进攻的士兵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但军人也是一只军队最宝贵的资源,军队也会尽可能提供各种资源对于进攻部队提供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