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天文學著眼,看古代神權觀念與思想統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這句話引自唐代名臣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講的是,要想使樹木生長得茂盛,必須穩固其根部,因為根深方能使枝葉繁茂;要想使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其源頭,因為源遠才能使水流長。

同理可得,而要想使中國傲然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繼承中國古代優秀文化便是我們不可忽視的立身之本。

有一個比喻很好,“歷史是一個富有而小氣的老奶奶,你如果不去關注她,她就不會把壓在箱底的寶貝給你。

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就花了40多年的時間,將他從歷史這位老奶奶身上,挖掘出來的壓箱底寶貝彙集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稿經過了千錘百煉,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其中蘊含了無數人心血的結晶。全書分為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14個方面。是通過近世考古發現與傳統文獻相結合的“古史新證”,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圖景。

全書以輕鬆簡潔明瞭的筆,用細緻的圖片生動的展現了文字所描繪的細節,讓人通俗易懂。增加許多的閱讀趣味。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天文學著眼,看古代神權觀念與思想統治

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文化自信”的核心之一,我們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古代天文學,作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項輝煌而璀璨的文化成果,其中也蘊含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從天文學著眼,從細微之處,也可一覽當時社會的神權觀念和思想統治處在何種進程之中。

01 古代輝煌的天文學成果:七政,四象,十二次

中國天文學是世界上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就有某些星名,日食,月食的記載,再往後,《史記》中有《天官書》,《漢書》中有《天文志》,所以,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學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那麼為什麼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如此之快呢?

一方面,古代的詩人都喜歡將天文學的星宿名字作為辭藻,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另一方面,我國古代是一個農耕社會,而農業生產則需要準確的農業季節,所以古人觀察天象非常精勤,而農業生產又是一項大眾化的活動,這也使得古人天文知識十分普及。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清.顧炎武)

所以說,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天文學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七政,四象,十二次正是古代重要的天文學成就。

1)七政

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結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其實在現在也是被多數人所運用,例如星座,屬相,取名之類,其實在古代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他們合起來又稱五緯。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因為它的光色銀白,亮度很強,詩經有詩曰:“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形容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時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時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木星古名歲星,逕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週,每年都會經過一片特定的星空,故古人會利用歲星來紀年。

水星古名辰星,木星古名熒惑,火星古名鎮星。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營室,即室宿),《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個例子。

所說的火也並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史記.天官書》所說的火,才是指火星(熒惑)),《詩經》“七月流火”,就是一個例子。

2)四象

古時有二十八星宿,人們將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想象成的四種動物形象,稱為四象,分別為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以東方蒼龍為例,從角宿到箕宿看成為一條龍,角像龍角,氏房像龍身,尾宿即龍尾。再以南方朱雀為例,從井宿到軫宿看成為一隻鳥,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翮。這和外國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為某些動物的形象(如大熊、獅子、天蠍等)很相類似。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天文學著眼,看古代神權觀念與思想統治

四象

而這四種動物在當時被看成四大神獸,東之青龍,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中為黃龍。與金木水火土對應。青龍為木,白虎為金,朱雀為火,玄武為水,中央黃龍為土。

這四種神獸在古代都是神靈的化身,帶有神話色彩。

3)十二次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做十二次。

我國古代創立的十二次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大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換,例如說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將中交大寒等。第二,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著以紀年,例如說某年“羅在星紀”,次年“歲在玄枵”。

以上這些都是古人關於天文學的一些論述,它們不僅對當時人們的農業生產,生活活動等產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今天人們發展天文學仍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02州國分野之中,暗含神權因素

《史記。天官書》說“天則有星宿,地則有州域”,可見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繫起來看的。

這也就牽扯到了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概念——分野。

所謂分野,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也有反過來說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的。

例如《漢書地理志》曰:“齊地,虛危之分野也。” 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來說,就是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國相對應。古人認為,州國的吉凶可以通過觀察天象,觀察該州對應的星宿占卜出來。

例如《論衡.變虛》篇講到熒惑守心的時候說:“熒惑,天罰也;心,宋分野也。禍當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天文學著眼,看古代神權觀念與思想統治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迷信。但是從古人的這種觀念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思想中固有的深厚的神權色彩。

而這種神權色彩為何會根治於人們的思想呢?

其實早在在上古的時候,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神,也有人說是上帝,在上古的時候,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

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莽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對自然有著太多的不解和疑問,在演進的過程中,人們理想化出來了“神”這個角色,其目的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卻也表明了當時人們渴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淳樸願望。

而這種神權色彩到了後期,則是與王權相結合,成為了統治者集中統治的一把利刃。

03古時的天文學,帶有政治性的思想統治色彩

古代中國的天文學可謂繁榮,但由於科學技術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與神權相聯繫,併為封建統治服務的。

而神權與統治是如何結合起來的呢?

早在夏商周時期,維護統治地位的集權統治還沒有形成,於是統治者們都將自己比作是黃帝的後裔,他們宣稱自己是名副其實的、血統意義上的天神之子,而他們所下達的命令,也是上天之“神”借他們之口傳遞給百姓的,由此,藉以神權的外衣,實行統治之實。

而這種皇權即神權的思想,一直綿延到了後代。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從天文學著眼,看古代神權觀念與思想統治

森嚴的等級封建

秦初時,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目的就是為帝王提供一個無所不包的統治理論,其關鍵就是按天道的法則行事。天道的法就是"月令 ”,可以由天文觀測確定。

例如,“孟春之月, 日在營室旦尾中,昏參中。”意思是天文位置一旦確定,其他所有的事物,從氣候到物候,從音律到歷數,從動物到鬼神,從禮儀到祭祀,統統由此確定。而天子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和空間,按規定方式,舉行禮儀和祭祀。

如此一來,他就可以按"天命”來統治國家。而這個時候臣民們該做的,就是以帝王為榜樣,在規定的時間做該做的生產、宗教和社會活動。如此一來,天下就可以風調雨順,萬事順遂。如百姓們不按照月令辦事,那就會出現“風雨不時“ ,“水潦為敗”等災異。

古時的占卜祭祀雖是迷信,由天文學引發的思想統治卻深刻在人們的心中,指引著人們的生產,宗教等一系列活動,成為了當時的思想特點之一。

04繼承與批判並行,方為學習之根本

古代天文學繁榮與腐朽並重,繁榮的技藝,腐朽的是統治,站在當今的年代,在學習古代文化常識時,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中國文化傲然地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而同樣的,若是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若是我們可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習得些許優秀的文化,加以利用,便也值得讚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