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給明王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的統治加在一起只有短短十一年,但這段歷史時期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間可謂是人才濟濟。仁宣之治本質上就是要將明朝的國策由洪武、永樂年間的強力戰略擴張轉向內部改革,從而達到了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目標。就此而言: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父子倆的統治是成功的。他們只用了短短十一年時間就完成了明王朝的戰略轉型:正是隨著朱高熾、朱瞻基父子的寬鬆治國休養生息方針的推行使之前被戰亂破壞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增加,政府稅收增多,官營民營手工業陸續發展,商業城市增多,東西南北商業流通暢快。然而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仁宣之治作為明王朝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略轉型在當時實現了休養生息的既定目標,使明王朝得以避免像秦朝、隋朝那樣因濫用民力而引發大規模民變的命運;然而也正是這次戰略轉型為後來的歷史進程埋下了一系列隱患。當然這是朱高熾、朱瞻基父子所無法預料的。

朱瞻基給明王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明宣宗朱瞻基在文治上是當之無愧的賢君,然而武功方面則未能相稱。明成祖時期的極限擴張使明朝揹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邊疆事務也讓政府頗感繁雜。朱瞻基以休養生民為念提倡節儉財政開支,為此他在處理邊疆事務時往往採取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放棄。越南歷史上曾有相當漫長的一段北屬時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派大軍越過嶺南征服了生活在如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的百越民族,當時秦軍一路推進到了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秦朝在嶺南地區大量移民並設置了三個郡進行管轄,而這其中的象郡就管治著如今越南北部地區。在此後的上千年間西漢、新莽、東漢、東吳、南朝、隋、唐等朝代一直是將越南納入郡縣直接管轄的。直到公元10世紀當地的割據政權靜海軍節度使才利用唐末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北宋王朝在南征失利後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管轄的領土。公元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了篡奪越南陳朝的胡朝國君並佔領越南。一開始朱棣打算冊立原來的陳朝宗室後裔為越南國君,然而後來得知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自永樂五年(1407年)佈告天下諸國設交趾布政使司以來當地雖屢有叛亂,但當時正處於全盛時期的明朝完全有能力平息這些叛亂。宣德二年(1427年)交趾叛亂首領黎利詐稱陳氏有後,明知有詐的朱瞻基仍決定藉此息兵,於是他宣佈自交趾撤離軍民官吏,隨即廢止交趾布政使司。次年黎利復奏稱本不存在的陳氏後人已死,轉而請求明朝冊封自己。至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明朝終於冊封黎利之子黎麟為安南國王。今天的越南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然而在當時的人看來越南本就與中華文明同根同源,即使只從朱棣重新在當地設置郡縣管轄算起20年以來該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事實上在當時的人看來越南與中原內地的文化差異其實比雲南、貴州等地還小,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對這種莫名其妙放棄這樣一塊疆土是頗為震驚的。

朱瞻基給明王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放棄交趾帶給帝國的直接影響當然是從此少了一塊疆土,不過這次放棄還帶來了一系列後續的連鎖反應:由於明朝放棄了交趾,所以明朝對南洋的影響力大為減弱,從此外番多不來朝貢。本來朱高熾繼位後就宣佈停止永樂年間的下西洋行動,然而在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再次命鄭和遠航海外,不過這已是明朝最後一次下西洋了。此後明朝的遠洋水師逐漸衰微,飄揚在印度洋的大明旗幟漸成幻夢。1407年明成祖朱棣冊封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正式設置大明舊港宣慰司,其轄區包括如今的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爪哇以及泰國、菲律賓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明朝的海洋戰略轉為收縮之後舊港最終終於被崛起於如今印尼爪哇島東部的滿者伯夷王朝攻陷。到了公元1511年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然而直到9年後身為馬六甲王國宗主國的明王朝才得知這一消息。葡萄牙人用武力佔領馬六甲是對當時以中國為主導的朝貢體系這種東亞國際秩序的直接威脅。《明會典》上所載63個朝貢國有2/3位於馬六甲以西,一旦失去馬六甲則意味著朝貢體系有動搖、瓦解的危險。儘管葡萄牙人佔領馬六甲距離朱瞻基去世已過去76年,但不得不說當朱瞻基放棄海外開拓事業時就埋伏下了這一事件的禍根。從公元1518年起明王朝與葡萄牙人先後爆發屯門之役、新會西草灣之役、雙嶼港之戰役。從1553年起葡萄牙人開始盤踞澳門,1624年荷蘭入侵臺灣。明朝放棄海外開拓事業為西方殖民者的東來大開方便之門,與此同時隨著明朝對印度洋方向的控制力度的減弱又反過來影響到了西南地區的穩定。明初在繼承延續元朝在西南地區的疆域基礎上設立了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三大宣撫司和車裡宣慰使司、緬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養宣慰使司、老撾宣慰使司,合稱“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時期的領土一度覆蓋過整個緬甸並擁有印度洋出海口。儘管明朝對三宣六慰地區一直採取羈縻統治,當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對比較獨立的自主權限,但這並不能改變這一地區在歷史上曾屬於中國領土的客觀事實。當時的中國商人從滇西重鎮永昌(保山)、騰越(騰衝)等地沿大盈江和瑞麗江接伊洛瓦底江貫通緬甸的南北水陸交通線往來活動,中國的絲綢、瓷器、陶器和緬甸的棉花、玉石通過這條交通線或輸入中國內地或銷往印度洋沿岸地區。然而隨著明朝對印度洋地區的控制了日益減弱就使這條貿易線逐漸湮沒於歷史塵埃之中。嘉靖五年(1526年)緬甸宣慰司為孟養、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聯合所滅,宣慰使莽紀歲之子莽瑞體在戰亂中潛逃東籲母家並建立東籲王朝,從此緬甸結束明朝統治,走向了獨立和統一的道路。緬甸獨立後走上了擴張之路:莽瑞體的繼任者莽應龍派人招誘隴川、幹崖、南甸三宣撫司的眾多土官,向大明朝公然挑釁,覬覦中國領土。最終明朝在如今緬甸境內的領土幾乎全部被東籲王朝吞併,如今的中緬邊界由此大體形成。頗為戲劇性的是:在明王朝土崩瓦解之際南明永曆帝逃入緬甸避難,結果卻被緬甸王誘捕後交給已降清的平西王吳三桂。

朱瞻基給明王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洪武二十年明軍將領馮勝率大軍二十萬於金山戰勝元朝舊臣納哈出,見大勢已去的納哈出這才歸順於明,東北地區由此納入明王朝的版圖。明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餘年中明朝派遣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出使黑龍江下游地區,在此設置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大致囊括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永樂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欽差大臣身份巡視奴兒干。在這次巡視中亦失哈等人在滿涇站左側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偉瑰麗的寺廟——永寧寺。修建永寧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觀音以祈願奴兒干地區與人民永世昌寧;於此同時還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寧寺記”碑文。碑文記載了明朝建制奴兒干都司、興建永寧寺和亦失哈巡視該地區的經過。碑身左右兩側分別用漢、女真、蒙、藏四種文字鐫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為都指揮同知,亦失哈受命統領官兵二千餘人護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來到奴兒干城後看到永寧寺已被人破壞。經詢問才得知這是當地吉烈迷人乾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後從爭取當地各族人民出發並沒有追究、懲罰參加拆毀永寧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組織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後的寺廟及塑像華麗壯觀超過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為了記述永寧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題為《重建永寧寺記》。它與《永寧寺記》碑一樣鑲刻著漢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種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確的——奴兒干地區各族雜居,必須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為習慣。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分佈著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達斡爾等民族,他們多以漁獵為生。明政府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傳,密切了奴兒干同明廷的政治聯繫、經濟往來和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滿涇站,中經四十五個驛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龍江雙城縣境內),經遼東都司直達北京,全長達兩千五百公里。宣德九年(1434年)後奴兒干都司逐漸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實上史籍中從未記載過明朝曾正式於某年撤銷過奴兒干都司這一軍政機構,可它就這樣不聲不響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在宣德九年(1434年)之後明朝對東北的管控力度呈弱化趨勢:《大明一統志》中甚至將東北的女真人劃入與朝鮮、日本並列的“外夷”條目。宣德九年(1434)建州左衛都督僉事範察奏報:有野人楊木答兀糾結七姓野人來襲,殺死都督猛哥帖木兒等人;得知消息的明宣宗竟說:“彼之相仇乃常事,朕豈應疲中國之力為遠夷役乎”。

朱瞻基給明王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事實上奴兒干都司從明代典籍中逐漸消失的時代正值明王朝進入全面的戰略收縮時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設置了烏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冊封當地土司的方式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今天的緬甸、泰國等國,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設置使越南一度納入明王朝的版圖,而在南洋的蘇門答臘舊港也一度出現了明王朝設置的舊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進入仁宣時代後就逐漸改變了永樂年間主動出擊的外交態勢,轉而採取全面的戰略收縮:這一時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舊港宣慰司均被放棄。明朝一開始設置奴兒干都司的初衷其實主要是為掃平蒙古諸部——自元順帝北逃以來蒙古就始終是明朝最大的外患,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同樣是一支彪悍的漁獵騎射民族,但由於女真各部的實力實在太小,實際上淪為明朝與蒙古爭奪的對象。事實上整個有明一代在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間搖擺不定的不確定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奴兒干都司的設置正是為強化對女真各部的管理,從而切斷蒙古與女真的聯繫。在經歷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兩代雄主持續不斷的打擊之後蒙古勢力對明朝的威脅已大為下降,這也意味著奴兒干都司對明朝的戰略意義的下降,也許這也是後來明朝對奴兒干都司疏於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與之前絕大多數中原王朝一樣都以中原為基礎,對不適宜農耕的苦寒之地興趣不大,而進入仁宣時代後明王朝整體上處於戰略收縮狀態,基本已放棄對外開拓,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奴兒干都司逐漸從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明宣宗以休養生民為念,不再繼續發展成祖的擴張事業,這在當時的確起到了節省財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戰略收縮政策不僅使中國永遠失去了繼續向北開拓西伯利亞地區的機會,同時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力度——奴兒干都司逐漸從明代史籍中消失後明朝仍直接管理著今天的遼寧地區,至於其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則以衛所制度進行統治,因此並不能說在此之後明王朝就已徹底放棄了對東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對東北的控制力度的確在此之後大為下降,而這也為日後努爾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筆。事實上努爾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賜予的建州左衛都督,這證明直到此時明王朝對東北的女真部族仍在進行管轄,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正式起兵反明,東北地區至此徹底脫離明王朝的管轄。28年後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演變而來的清王朝趁明軍與農民起義軍激戰之機入關奪取了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