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心理操纵术:与人打交道,需分辨一个人的假热情和真热情

曾国藩在京城工作早期,很多时间都是在研究如何与人打交道。他必须这样做,清朝建立以来,大部分官员都是满人,而且很多汉人官员也是软骨头,并以认识满人官员为荣。因此,只要是汉人官员,稍微有一点举动,都会遭到弹劾。

曾国藩做事谨慎,自然不希望自己经常被人弹劾。他必须处理好和周围同僚的关系,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


曾国藩的心理操纵术:与人打交道,需分辨一个人的假热情和真热情


01

在腐败的大清王朝,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好,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捷径,那就是银子。

只要舍得花银子,关系自然会处理的很融洽,可曾国藩偏偏就缺少银子,加上他不想去贪污,更不会以权谋私,每年除了他的工资外,就没有多余的收入,日子自然也就过得十分艰苦,就更不会花银子去找关系了。

自己再穷,人际交往还是要的。曾国藩自然有自己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对周围的人,都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清楚地知道,与人打交道,需分辨一个人的假热情和真热情。

深谙《麻衣神相》和《冰鉴》的曾国藩,分辨一个人是否是假热情和真热情,有一条简单的标准。每个人的心理变化是跟随他的眼神和面部肌肉而变化,如果是假热情,面部的肌肉会比较僵硬,眼神会游离。

真热情就不一样了。一个人内心的真诚,随着心理变化反映到脸上后,是很自然的,眼神也很和谐,断不会出现“言不由衷”的表情。

这一点,曾国藩运用的游刃有余。


曾国藩的心理操纵术:与人打交道,需分辨一个人的假热情和真热情


02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1843年3月),被贬为翰林院候补检讨6个月后,33的曾国藩迎来他人生第一次大升迁。在穆彰阿等人的推荐下,曾国藩再次见到了道光皇帝。此次,道光皇帝对曾国藩勤俭节约,学识出众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在曾国藩受到翰林院同事们的嘲讽打压的时候,一道圣旨下到翰林院:升曾国藩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

一个汉人官员连升四级,这在大清的历史上屈指可数,不仅翰林院的官员愕然,整个朝廷都轰动了。当然,大家都知道,这除了曾国藩有穆彰阿这个一品宰辅的帮助外,也说明他已经赢得了道光皇帝的青睐,按照当时的话来说,是皇恩正隆。

曾国藩已经不是以前唯唯诺诺的曾国藩了。对他百般打压的上司叫赵楫,一个汉人官员,他在朝廷中对满人官员百般巴结,一副地地道道的奴才相。

赵楫是四品官员,虽然曾国藩升了官,但依旧在赵楫属下。可赵楫天生奴才的嘴脸,知道曾国藩的后台是穆彰阿这个满人高官后,很是惶恐,生怕曾国藩打击报复。

曾国藩升了官后,却好像早已将以前被打压排挤等不愉快的事情忘记了,每天依旧到赵楫的办公室里请安,十分真诚。

为了考验曾国藩是不是真心不记恨,赵楫故意给曾国藩很多棘手的工作,每次,曾国藩丝毫没有半句推辞和怨言,都是十分畅快地接受。

曾国藩的心理操纵术:与人打交道,需分辨一个人的假热情和真热情


当然,曾国藩并不是不讨厌赵楫这个上司,而是将真热情和假热情融为一体,让赵楫无法分辨了。这就是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

后来,赵楫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但曾国藩都是一笑而过,从来不说赵楫的不是,更不会在穆彰阿和皇帝面前说他半句不好。

后来,赵楫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对曾国藩开始尊敬起来,还逢人就夸赞曾国藩,说他是一个有肚量的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必定能做大事。

曾国藩就是靠这种面不改色的胸怀,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