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写道: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01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怀女儿的时候,我曾祈祷上天赐我“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的‘白雪公主’”。

果然,女儿肤白颊红,我欣喜万分,视若珍宝。

女儿小的时候很乖巧。有一次我胃病犯了,反酸反胃,时常止不住就要呕吐。


才1岁多的女儿总是迅速地搬过痰盂,轻拍我的后背,并递过一杯清水给我漱口,一连串的动作真的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从小,女儿就很粘我,只要我在家,她总是寸步不离地跟着,直到上小学,也还是常常要跟我睡。

我一直小心地照料着她,直到她长大。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虽然也经历了别家孩子有的叛逆期,但总体来说,我和女儿是默契的,宛如姐妹般滔滔不绝的“电话粥”总是让人羡慕,我也十分享受“小棉袄”的幸福。

“知道了,知道了。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烦?”不知从何时起,女儿开始嫌我唠叨了。

是我老了吗?女儿不再需要我了吗?满满的失落充盈着我的心房。

当我们习惯于牺牲自己的时间和自由,全身心呵护孩子成长的时候,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

孩子的叛逆正是对父母干预过多的反抗,是自我成长的强烈愿望,作为父母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比起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的是放手、自由和信任。

02

早几年的一个冬天,我得了一场大病,病后身体很虚弱。

我妈一天一个电话打过来问我想吃些什么。我总是说,不要操心,想吃什么家里都有,让她照顾好自己。

可是,她仍不放心,炖好补品,冒雨硬是给我送来。

“下着雨呢,你再摔一跤可怎么办?”见到妈妈我顿时“咆哮”了起来。

妈妈见我不高兴了,放下东西便匆匆离开。

在接下来的几天,妈妈仍旧每天一个电话问情况。

“你可不可以不要这么烦?”而我常常是这样一句话把她的关心挡了回去。

直到有一天,我跟女儿抱怨起她外婆的“烦人”。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女儿的一句话竟令我无言以对。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对于孩子,父母有千百种教诲、千百种苦口婆心。目的都是一个,为了他们能够更好。

一面是母亲的唠叨,一面是对女儿的唠叨,这大概就是母爱的传递吧。

你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你的孩子就会是什么样的人。

乌鸦尚知反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与其唠叨,不如以身作则,多点时间陪伴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爱的榜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03

记得是在女儿4岁的一个周末,孩子爸当天在单位加班,我一人带着女儿去游乐场玩。

第一次来游乐场玩耍,女儿很兴奋,很快就跟小朋友们一起追逐嬉戏了起来。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一个不留神,女儿被旋转的木马撞上了,额头上开了一道长长的血口,鲜血直流,我抱起女儿打车冲向医院。

医生一见就说要马上止血、缝针,女儿吓得哇哇大哭,当时我整个人都蒙了,浑身瘫软,根本无力配合医生。

我妈妈得知后,迅速赶到医院,帮助我按住女儿配合缝针。

眼睁睁看着医生拿着雪亮的手术缝针从女儿白嫩的额头上穿过,我的心如刀割一般,眼泪哗哗地往下淌。

“很快就好的,你别哭啊。”妈妈一边帮我按住女儿,一边带着哭腔安慰着我。

后来,听在场的医生说,我望着女儿在哭,妈妈望着我在哭。

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我也是我妈的心头肉啊。

家乡有句俗话:房檐的水总是往下滴的。用来比喻父母总是爱孩子多于爱长辈。

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母爱的无私。

为了孩子,父母甘愿倾其所有。

而相比倾其所有的爱,懂孩子、信任孩子,给他自由的空间快乐地成长,更难能可贵。

04

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伟大作家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位相当开明、达观的旧式女性。

然而在鲁迅的婚姻问题上,却仍旧承袭了那个时代封建家长大包大揽的一贯做法,没有给予鲁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安于鲁迅,仅此而已。

鲁迅的母亲不仅害了自己的儿子,也耽误了朱安的一生。

“母亲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鲁迅这句话真切地道出了他对母亲纠结复杂的情感态度。

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们一贯想得深远,于是爱得辛劳,包办无异于绑架他们的人生,不如放手目送孩子成长。

爱到深处,无言最真。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真正的爱,从来不以占有为标准,真正的爱,是全然地付出和祝福,比起包办,更多万倍的深情。

母爱是伟大的,但千万不要成为束缚孩子的“湿棉袄”。

05

作家纪伯伦用一首小诗告诉天下所有的父母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次看到这首诗,都不免有些心生悲凉。

世上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爱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爱他,就给他自由,让他独立。在生命之旅中,我们的上半程没有孩子与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们也不可能与之共度。


“你怎么这么像你妈?”因为女儿的一句话,我失眠了……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的是“目送”而不是“追随”,干预过多,反而会遏止他们的自由和创造力,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作者简介:宁静致远,自由撰稿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爱好心理学、教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