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永璜,乾隆的长子,为何被乾隆厌弃?

不婚不恋不生


乾隆的皇长子永璜运气不好,在人生关键节点上,没有去揣摩乾隆的心理,被乾隆厌弃,最终郁郁寡欢而病故。



“爱和亲人计较”在“康雍乾”三代君王中是有传统的。

翻开清朝的起居录、奏批等史料,你会发现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清朝的皇帝的生活气息更重,权谋的影子实际上根本不如电视剧里面的重。康雍乾三朝的皇帝都会为亲情、孝道跟兄弟、儿女们斤斤计较;为是非对错跟大臣们辩驳。


康熙自己很孝顺,他的一大半时间似乎都是陪在孝庄的身边伺候孝庄,到了孝庄晚年,康熙更是为了伺候生病的孝庄,连着几十天和衣而睡。所以当时自己到了晚年,最见不得的就是儿孙不孝顺、兄弟不和睦。批人的由头通常也是因为谁生病了,阿哥没去看;谁病故了,谁没有悲痛之状。


在这一点上雍正会便显得更加激烈一点。比如胤祉在夺嫡一直到雍正继位,应该说还是谨小慎微,安全过关的。但是老十三胤祥病故的时候,就因为面无悲痛之色,结果被雍正一顿批,结果连爵位都丢了。

所以到了乾隆13年(1748年)的时候,乾隆自己的一生挚爱孝贤纯皇后(富察皇后)驾崩。这不只是死了一个皇后的事情,这简直就是乾隆朝,乃至整个清朝悲剧的开端。因为这一年乾隆性情大变,变得比晚年的康熙和雍正,更斤斤计较,心胸更为狭隘。


也是整个乾隆朝“由宽变严”的开端,但是乾隆的这个“严”不是对吏治的严格,而是“唯我独尊”的专制严格。一切只要不符合他心意的,后果都非常严重。

皇长子永璜在无意间迎来了人生逆转的机遇,却未能敏感察觉。

皇长子永璜虽然是侍妾所生,但是由于他是长子,乾隆也曾非常恩宠永璜,所以孝贤纯皇后死的时候,便是由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的。


原因很简单,孝贤纯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琏和永琮都死在了孝贤纯皇后之前。

乾隆的嫡长子永琏的名字就是雍正当年御赐的,乾隆一即位就立即秘密将其立为的太子。乾隆3年,9岁的永琏病故,乾隆帝极为伤感,赠谥号“端慧皇太子”,可见感情之深。

永琏死后,乾隆一直未秘密立储。一直到乾隆11年,孝贤纯皇后又为乾隆生了皇七子永琮,乾隆再起立储之意。然而乾隆12年,永琮出痘死了,这对于乾隆简直又是一个重击。

而到了乾隆13年,连孝贤纯皇后也死去了。乾隆彻底崩溃了。而此前的乾隆未受过重大挫折,却在乾隆12年和13年之间,突然遭受如此大的挫折,性情大变是可以理解的。

而此刻,20岁的皇长子永璜和14岁的永璋在执祭的时候,乾隆认为他们表现得不够伤感,因而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也不懂礼节,实际上就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储资格。

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事情永璜很冤,但却无处申诉。


对于乾隆这辈儿开始,皇室子弟们其实都已经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而来。

由于秘密立储制度,大臣们已经不再围绕皇子单独下注了。而且对于乾隆这样一个“立嫡狂”,也没人过于青睐庶出的永璜。所以永璜虽然已经20岁,但他只不过是个孩子,作为皇长子,他身边并没有聚集一帮谋士为其出谋划策。

永璜的表现,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表现。既非亲生母亲死了,自然不可能呼天抢地,抱头痛哭。但是乾隆却不这么认为,我都这么痛苦,你怎么能不痛苦呢?你有没有点良心啊?

但问题还不完全在于此,还在于这事怕引申。


乾隆的嫡妻死了,乾隆又是一个标榜学自己皇爷爷康熙的人,所以必然尊重儒家宗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现在无嫡只能立长,那立长还能是谁嘛?只能是永璜了。所以乾隆一引申,原来永璜是开心在这里,所以悲伤不起来。历史是惊人相似的,胤禔的事情过去还没多少年呢。

历史并没有讲永璜对储位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心理包袱一旦背上,后果就严重了。


然而由于没有和乾隆感同身受,永璜却无辜吃瓜落,还被怀疑。最终郁郁寡欢,不久便生了病,一年多以后,于乾隆15年3月病逝。

但当永璜真的死去了,乾隆帝还是感到了后悔,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啊。可是就算是后悔也已经晚了。

于是乾隆追封皇长子永璜为亲王,封号定,谥号安。其亲王爵由其长子绵德承袭,后来绵德因为过错被降爵后,定亲王爵由次子绵恩承袭。


炒米视角


永璜贵为皇长子,却遭父亲乾隆厌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永璜性格忠厚愚钝,天资不如其他皇子。众所周知,清朝帝王从所有皇子中选择后继者立儲,天资聪慧的皇子具有极大优势,毕竟管理好一个国家是需要智慧的。在乾隆皇帝的众多皇子中,永琏、永琮等都是聪慧过人、乖巧讨人喜欢的儿子,相比之下,永璜却木讷呆滞许多,也就自然不能博得父亲乾隆的欢喜了。

其次,孝贤纯皇后去世,永璜表现得不够伤心,彻底激化了其与乾隆的矛盾。富察氏皇后因为痛失两个孩子,悲伤过度而逝,乾隆生平与孝贤纯皇后情感又极为深厚,所以命令好生操办后事,让大家都好好追悼纯皇后。可就在这节骨眼上,天生迂腐的永璜仍然如日常一般起居、饮食、生活,全然没有表现出一点悲痛之情,这一点被乾隆看在了眼里,被骂作“不忠不孝”的逆子,父子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到极致,所以永璜一直被乾隆厌弃。

最后,永璜虽然贵为皇长子,但却是庶出身份。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立嫡立长”一直被奉为圭臬,嫡长子的身份是最为尊贵的,也是最受君王喜欢的。永璜的生母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早在雍正时期就成为皇四子弘历(乾隆)的侍妾,但是侍妾毕竟还是妾,地位不够尊贵,母凭子贵是古代真言,但儿以母荣也是常有的,所以永璜的庶子身份,自然不被乾隆待见。







小陈的日子


清朝乾隆皇帝弘历虽然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个风流帝王,不过他的子嗣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旺。永璜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个儿子,虽然是庶出但终究是长子,原本也颇受宠爱,不过永璜最终却被乾隆皇帝斥责郁郁而终。

永璜失宠于乾隆皇帝,无非两个原因:

  • 第一,生母早亡无依无靠;

  • 第二,在孝贤皇后丧仪上失礼被认为觊觎储君之位。


弘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永璜生于潜邸,其生母富察氏是弘历的一名低阶侍妾,虽然与弘历嫡妻富察氏同出一姓,但家世有云泥之别。尽管如此,作为长子的永璜仍旧很得弘历疼爱。

然而就在弘历登基前不久,富察氏离世,年幼的永璜失去了生母的照拂。弘历登基后,永璜按照清朝规制养在了阿哥所。由于生母离世,除了日常被问起功课外永璜甚少与皇帝见面,在父亲心中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加上其他皇子尤其是富察皇后的嫡子等相继出生,永璜的处境就更加艰难。



而永璜真正失宠于乾隆皇帝,导火索还是因为孝贤皇后的丧仪——仅因在嫡母丧仪上不够伤心自然不是永璜失宠的真正原因。

乾隆皇帝弘历与富察皇后鹣鲽情深,由于对嫡子的重视,富察皇后生育皇二子永琏与后来生育皇七子永琮之后不久,弘历就动了立储的心思。永琮两岁夭折,在其丧仪上弘历公开表明了之前希望永琮继承大统的心思,这让永璜心里非常失落——毕竟自己是长子,自己的父亲竟然宁愿册立两岁的弟弟也没考虑过他。



由于接连丧子的打击,孝贤皇后不久后离世,这下好了,父亲的元后没了而且也没留下嫡子,永璜心里有点小激动。在嫡母的丧仪上,面无表情没有伤感的样子。

乾隆皇帝自然火冒三丈,一来孝贤皇后终究是诸皇子的嫡母,永璜作为皇长子竟然没有伤感之色;二来,清朝自雍正后秘密立储,乾隆皇帝也非常忌讳诸皇子对储君之位有觊觎之心,永璜的所作所为让乾隆皇帝大为光火。乾隆皇帝公开斥责永璜,作为皇子毫无孝道,从而实际褫夺了永璜继位的可能。之后不久,永璜郁郁而终。

不过澹奕认为乾隆也是伤心过头,当时也是一时冲动,对于永璜也没有到厌弃的程度。永璜离世之后,乾隆皇帝痛心不已,追封其为定亲王的爵位。相对于之后继后所生的永璂,永璜在乾隆心中的地位其实还算可以的。


澹奕


乾隆皇帝在自己宠爱的富察皇后去世后,执政风格大变,在此之前乾隆执政从宽,此后是政治高压政策,主要是乾隆痛失爱人造成的性格大变,是一种自我宣泄悲痛在政治上的表现。(乾隆和富察皇后剧照)

1727年,在清廷选秀时,16岁的小富察被雍正皇帝一眼看中,许配给乾隆做嫡福晋。富察皇后崇尚节俭,很少穿戴华丽贵重的服饰和服装,治理后宫井井有条,深得乾隆喜爱。她为乾隆生下皇次子永永琏和皇七子永永琮,可惜的是两个儿子都没有活到成年,自己也于1748年去世,乾隆皇帝非常悲痛。(永璜剧照)

乾隆为何厌恶皇长子?

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乾隆的皇长子爱新觉罗.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表现不是特别悲哀而被乾隆皇帝所厌恶。此时的皇长子已经20岁,经常被乾隆安排处理一些政务,富察皇后死后,皇长子和皇三子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人选,有些飘飘然了。乾隆皇帝当众斥责永璜说:

以彼愚昧之见,必谓母后崩逝,弟兄之内惟我居长,日后除我之外,谁克肩承重器,遂致妄生觊觎。或伊之师傅谙达哈哈珠色太监等,亦谓伊有可望因起僭越之意,均未可定。

皇长子自己内部肯定认为自己能被立为太子,内部有点高兴的太早了,而且表露于外,被乾隆皇帝觉察了。乾隆明确表示,皇长子丧失立为储君的资格。乾隆皇帝悲伤过度,拿自己的皇长子开刀了。

皇三子永璋只有14岁,也是在葬礼上表现不好,被乾隆皇帝斥责:

今看三阿哥,亦不满人意,年已十四岁全无知识。此次皇后之事,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皇长子和皇三子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表现非常不佳,这和他们背后支持者应该有很大关系,乾隆皇帝也洞察将来可能发生争夺储君的内部争斗,不想重蹈康熙帝时期的覆辙。将自己两个看不上眼的儿子直接断了立储的念想,防患于未然。(永璋剧照)

乾隆悲痛有点失控,长子吓得不轻,从此郁郁寡欢,1750年永璜病重之时,乾隆皇帝亲自到他府上看望,有些后悔,为时已晚。1760年,皇三子永璋也病死了。

不单单是乾隆的儿子被斥责,很多大臣也被乾隆皇帝处罚。虽说有些发泄情绪,但也防止了可能的立储争夺战。


穿越再现彼岸


直接原因是富察皇后死后,乾隆发现爱新觉罗永璜表现得不是特别伤心,所以被乾隆厌弃。

这跟永璜自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永璜年幼丧母,从小缺乏母亲的关爱,而其能力也不乾隆所有皇子当最出众的,也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情。正是这样的性子,永璜才会对突如其来的责骂,更为敏感伤怀。

富察皇后的去世,对乾隆的打击非常巨大。而他也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于外,迁怒于人,许多大臣都因富察皇后之死遭了秧。其中乾隆发现永璜表现得不是特别伤心,尤其是“祇如照常当差,并无哀慕之忱。”永璜竟然还照常上班,而没有哭得呼天抢地。正好拿永璜出气,给他安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对其大加训斥,更暗示其会被取消立储资格。永璜更从此郁郁寡欢,没多久便于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逝。


岳剑


普通人家,可以做到父慈子孝;富贵人家,儿子多了就会引发财产纠纷;帝王之家,儿子多了就会引发夺嫡之争。皇帝的儿子有很多,但帝王家毕竟不同于寻常百姓,可没有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种说法。

在宫廷,皇帝与皇子在一起的时间原本就不多,在加上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其说皇帝与皇子是父子关系,倒不如说他们是君臣关系。伴君如伴虎,皇子稍有不慎就会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就是如此。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永璜出生于雍正六年,是乾隆的第一个儿子。按理说,不管在那个朝代,皇长子身份都是皇帝继位人的有利优势。然而,这位永璜的运气实在不在好。

众所周知,乾隆对富察皇后的爱是其他妃子难以望其项背的,爱屋及乌,富察皇后先后生的两个儿子,也几乎“公开”成为了太子。连续两个接班人都不是自己,这就让永璜的处境比较尴尬了。

富察皇后生的两个皇子接连夭折了,接着富察也去世了,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在了,这时的永璜也已经成年,似乎夺嫡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了。然而,他高兴的有点早。

在富察皇后的葬礼上,永璜表现得平淡无奇,没有流露出很大的悲痛之情。当时,乾隆痛失爱妻,性情大变,看谁都有点不顺眼,看到永璜也是,觉得他是“面痛心喜”。

皇后的梓宫刚到通州,乾隆下了一道圣旨,指责大阿哥在丧礼中言行举止不得体,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皇后丧礼刚满百天,乾隆又当着群臣的面严厉斥责永璜对富察的去世“并无哀慕之忱”。

清朝以孝治天下,永璜一旦被指责不孝,基本就玩完了。乾隆的批评并未结束,直接挑明永璜对富察的死感到幸灾乐祸,有觊觎皇位之心,还说绝不会立永璜为太子。乾隆的这顿痛骂,完全宣告了永璜夺嫡之路的终结。

乾隆处于丧偶期,心情不好,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经常指责别人,对别人发脾气。加上他又是皇帝,完全可以强词夺理,骂人也不需要自圆其说,甚至借口也能免了。永璜在此时既没有扮演好孝子的角色,运气也有点差,撞上了乾隆的火山口。

幼年丧母,让永璜失去一大屏障

永璜的生母是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然而,此富察非彼富察,她出生低微,只是满洲正黄旗的包衣,与名门望族的富察皇后没有任何关系。

雍正继位不久,永璜的生母成了弘历的妾,这与正宫差别还是挺大的。在子凭母贵的宫廷,直接影响了永璜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幸的是,永璜的生母还没等到乾隆继位就去世了。

从后面乾隆对她的追封以及下葬规格来看,此富察在乾隆心中的地位虽不及富察皇后,但还算比较受宠。失去生母,永璜就少了一坐靠山。

抓典型,敲打其他人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的去世,是乾隆前期与中期的分水岭,给乾隆带来很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其执政风格。

如果说之前的乾隆是行仁政,做仁君,如同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那之后的乾隆就变为带法家风格的帝王,做事也不留情面,如同正午的烈日。

借着批评永璜的机会,告诫其他人,不要议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那是我个人的事,也借此宣告大清进入中年乾隆的时代。

永璜受到乾隆的眼里批评,终日心惊胆战,心理压力过大而身患重病,没过两年就一命呜呼了。

永璜身在帝王家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他是乾隆的儿子。乾隆翻脸比翻书还快,永璜适应不了“天气”转变,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


秋媚读史


当皇帝看到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对皇后的仙逝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悲痛时,皇帝怒斥二人不识大体,对嫡母的仙逝毫不在意。满肚怒火的皇帝当着王公大臣的面训斥道:我百年之后,你们两个谁也不能继承皇位!我念在父子的情份上不忍杀了你们,你们应该心怀感激,以后安心度日。如果以后仍然不知悔改,甚至自不量力,各怀异志,必然会导致兄弟相杀。与其让你们兄弟相杀,倒不如我这做父亲的先杀了你们!!皇帝这样杀气腾腾的训斥把两个皇子吓得不轻。皇长子永璜更是从此精神恍惚,寝食难安,两年之后就一命乌呼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


茹叔敬


表面上来看是乾隆觉得他在其母去世时不够伤心,便被乾隆斥责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其实真实原因应该与其是嫡长子,富察家族欲拥立为太子,对乾隆的心意,以及权位的威胁有关。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