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的肖洛霍夫的诺贝尔奖作品《静静的顿河》?

歌者二向箔三体


如果要了解俄国的哥萨克,就看《静静的顿河》。

时年23岁的肖洛霍夫,写出的《静静的顿河》,堪称百科全书,不仅是了解哥萨克,也是俄罗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画卷。

只要涉猎过俄罗斯文学的人都知道,俄国文学不乏大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都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

而对当代世界影响最大的苏联作品无疑是《静静的顿河》。阅读《静静的顿河》,人的感觉会随着小说情景演进,书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复杂多变桀骜不驯的格里高利,放荡妖冶的达利亚,忠贞贤惠的娜塔莉雅,狡黠又笨拙的福明,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人物好像从书里跳了出来,跃然眼前。没有雕琢的真切感,是艺术真实中高贵的“诚挚”,他们不是简单的临摹白描,而是包含生动的笔触,让人物自己活跃起来。这种艺术魅力无法复制,却可以重复,任何时代都可以无障碍地对其艺术形象解读。

当初阅读 《静静的顿河》,我就觉得他与同时代作品不同,我甚至认为《静静的顿河》不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当时苏联文学创作基本方法)。小说中没有正面人物没有评价,没有一句说教。。当你读完,总有一种在历史巨大帷幕下个人命运的苍凉感,挥之不去。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普通人的命运往往为涌动的东西所裹挟。

《静静的顿河》是最纯粹的文学,个人认为它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大于思想价值。那种认为《静静的顿河》是了解哥萨克也是关于人类生活场景的百科全书的说法,迄今也不过时。

《静静的顿河》被译成92种语言,上百个国家多次再版,发行量超过一亿册。1965年,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奖。

肖洛霍夫,是继托尔斯泰之后最伟大的俄国文学家。

2019.6.27






掌上三言两语


这是一部冲破了苏联时期政治禁忌,敢于真实地描写政治、战争、军事、人性、民俗、文化的伟大作品。作者将顿河哥萨克乡村的乡土气息描写得可感可触,扑面临怀。作者把笔下的每一个哥萨克人都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恍若如在眼前。由于作者本人就是哥萨后裔。其对顿河哥萨克世界了如指掌。他把顿河两岸的草原、田野、山坡的一草一木,一稼一禾,一山一石等用磅礴细腻的笔触描写得是那样清晰真切,并将一个犷悍多情,英勇善战的民族风情、人物、牛羊、马群、古歌融汇其中,构成了一个非常有史诗气魄及艺术感染力的世界。读者只要一打开本书,立即就会陶醉其中。让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天才的创造力。说实在的,世界名著我读了不少,还没有哪一部让我如此折服,也没有哪一部让我觉得如此有魅力。作者肖洛霍夫经历了一战、二战、国内战争,创作出了这部全世界公认的史诗巨著,而遗憾的是我国很多作家也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国内战争,却没一人创作出这样一部世界公认且卷帙浩繁的伟大史诗性作品。中国作家需努力、再努力……


一览众山小688568


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像《静静顿河》那样,被不同意识形态的甚至互为对立的阵营都认可赞同,从而获得广泛的赞誉。无论是文学精英或者说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在本土或者全世界范围;无论是作家同行还是文学理论权威;无论是读懂它的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还是读不懂它的普通百姓;无论是位高权重的政治领袖,还是腰缠万贯的商贾大咖;只要提到《静静的顿河》,除了说一句“那是一本好书”之外,还有滔滔不绝的赞颂。匪夷所思的是,《静静的顿河》带给读者的远远超越了一本书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静静的顿河》震撼了阅读它的读者的心灵!

其一,革命的风暴,摧枯拉朽,顿河的哥萨克深陷无序与混乱的命运摆布。古老的顿河静静的流淌,低沉哀婉的歌谣不绝如缕;格里高利骑着战马,挥舞着马刀,他冲杀在流血的顿河平原,却又陷入迷惘之中。革命的血腥与哥萨克的排奡,直接导致了格里高利的反复无常……

其二,阿克西妮娅的爱情亘古厚重,她既有哥萨克人的敢作敢当,也有吉普赛的野蛮专横;只是阿克西妮娅的恋情坎坷,与格里高利的婚姻一唱三叹。丰满的阿克西妮娅是哥萨克人独一无二的,尽管她的生命没有走到辉煌的尽头。

其三,格里高利是革命者的真实写照。反映了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革命是残酷的,特别是革命胜利以后对革命者的认识,单纯的歌功颂德和粉饰,都掩盖不了革命者的多面和混乱的认识。具有警示作用。革命者的成长注定不是一帆风顺。

其四,《静静的顿河》是人类艺术史上的杰作。其写作手法,是没有手法,所谓大道之行也。因为是俄罗斯的语言,无法对其说三道四。

其五,作者是迷。


2347722676163


静静的顿河,写了顿河本无事,结果被阶级斗争闹出了事。

问题是斯大林承认这是一部好书。

我不知道斯大林是怎么想的。

但斯大林说对了。

说明斯大林的文学水准超越了同时代的领导层。

这是静静的顿河留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同类的作品被骂的狗血淋头。

我们民族的文学修养只能在低层次徘徊。

好的东西自己看不见。

以臭为香。

这是静静的顿河留给中国人的思考。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年轻时都喜欢读小说,高中阶段(1956~1959)多读英法的译著,借太多图书馆甚至不准我再借阅,解放后俄国小说当然特别多,也确实好,托尔斯泰、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尤其屠格涅夫最爱,大学时代就读他们。因涉及到苏联革命战争,我把《静静的顿河》视为苏联现代文学,先借阅后自己买了一部,常置案头。66年来势汹汹的文革来了,67年还有大武斗,中苏关系破裂,虽然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我想这套书是标准《封资修》,万一红卫兵发现非同小可,批斗游街也忍受不了,弄得不行性命交关,吓得在一个晚上把书中有本人姓名的扉叶撕掉,然后扔到拉圾箱里。虽然是有辱斯文,但当时不失为未🌧️绸缪的自我保护措施。


徐汇义


以前跟着朋友去拜访过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化人,文学史研究方面的,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很无聊的一件事情。那时他问我的年龄,意味深长地对我讲,正是写小说的好年纪,年纪大了就不行了。像我,他说他自己,已经写不了小说了。那时我不理解他话的涵意,现在当然一切都明白了,不过我不想说了,我也已经说过了,有时候卖个关子,故弄一下玄虚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能不能写小说,写长篇小说已经成为一个作家能不能挤身一流作家行列的硬性指标。前两天偶然看到一段文字,说李敖认为大陆把鲁迅高估了,因为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而他李敖写过!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谁有能力把他抬到文化教主的位置上。有谁去世了群众能自发地在他尸体上盖上“民族魂”作为锦衾,那些抬棺的哪个不是大腕,而这一切都发生在解放前,绝对没有半点官方性质,民间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出殡。最重要的是他的那些经典无比的作品早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不要说现代,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群众耳熟能祥的名篇如此众多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人吧!

曾经的小说被认为是细枝末流,难登大雅之堂,而现代却成了评价一个作家文学水准的硬杠,真是哆哆怪事!人们以此来攻击伟人,你不觉得这有点太low了吗?

苏联的那帮作家,曾经他们的大名甚嚣尘上,尤其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乎成了有志青年的必读书目,曾经我也是带着满腔的热忱和期待打开那本书,结果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知道那些喊着感动的,到底是感动的what,以为那是一本多么另人心潮澎湃的书,结果看得我是一点感觉没有,白白浪费我宝贵的时间。《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打铁的还是卖醋的?那是世界名著,获过诺贝尔奖呢!得得得,少给我扯那些淡,你们这帮人我是看透了,随便拿本书你们就叫名著,害得老子书一买,又掉坑里去了。这回说破大天我也是不看了,有那工夫还不如去泡马子,整天捧着个书,叫一些弱智教你怎么热爱生活!我用你给我教?





骑驴去高考


静静的顿河最震撼人心的是他的真实,这种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说它是描写哥萨克生活的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小说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哥萨克地区壮美的草原,辽阔的山川,奔腾的河流,以及哥萨克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人性的真实,是这部作品泼墨的重点。男主人公葛里高利,敢爱敢恨,只要是自己爱的女人,就一定追到手,并且一往情深,小说结尾,他钟爱的女人死在自己的怀里,每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流下眼泪。小说真实地描绘了顿河哥萨克人造反的过程,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哥萨克人的思想认知,作者对男主人公的思想觉悟没有拔高,也没有贬低,对他积极参加顿河起义军,反对布尔什维克红军的行为,进行了真实的描写,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展露,是一部令人深思,非常值得认真细读的好作品。


dt1963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品,读完后,我在扉页上写下“这是文学的圣经,也是我的圣经”这书可以读一辈子,可以放在床头,随时拿了读一两页,我都会陶醉其中。当然,也要感谢译者金人,作为译者,我认为现在和过去,没有哪一个能超过金人的,又太寂寂无名了。


Samuel明


静靜的顿河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很出名。主人公葛里高利被作者写的很真实,很生动。尤其是对葛里高利的个人思想表达的栩栩如生,没有半点虚假。这本书应该读一读!


岸边激浪325


肖洛霍夫写的靜静的顿河写的很好,主耍描写了顿河流域普通农村人们的爱情生活,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