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我认为司马迁应当是得到了秦始皇陵墓建造的相关史料,主要是从修建陵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工程管理上来看。

01

从人力资源管理上看,秦始皇陵墓修建时间长,活下来的工匠多。

认为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墓内部结构的描述是虚构的说法主要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说是秦始皇陵墓建成后,把所有参与建造的工匠都陪葬在陵墓内了。既然没了活口,那陵墓里面的情况自然就无从得知。但这里有个问题,秦始皇陵墓是征发了72万工匠民夫,最多时到了80万,历时39年,能够参与建造陵墓的工匠民夫必然是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秦汉时期男子平均寿命为49岁,在39年这段漫长的修建过程中难免会有工匠民夫年纪大了或者工伤失去劳动能力,史书上并无秦军成规模屠杀陵墓修建完成前的失去劳动能力的工匠民夫的记载,说明这些人要么被发还回家,要么集中看管,如果是前一种情况,秦始皇陵墓里的结构外泄毫不意外;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在集中看管期间,工匠民夫或者私逃,或者和看管的秦军交谈聊天,导致陵墓内部情况外泄,也不奇怪。


02

从工程管理上来看,这么大的工程不可能没有图纸,而图纸有很大可能保存下来了。

秦始皇陵墓由丞相李斯设计,少府令章邯监工,由于项目大,工期长,两人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有记录各处设计细节的文件供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和工匠使用,必然是有施工图纸,而且会不止一份。文件多了,加之项目部也必然十分庞大,在机构管理还没有那么严格的古代,或人多手杂,或粗心大意,有些文件泄露到外面也是很有可能的。

由于秦始皇死得突然,死的时候陵墓尚未修好,自然不会下令销毁陵墓图纸。而胡亥和赵高以及负责工程的李斯、章邯等人不是忙着搞政治斗争就是忙着到处和反秦武装打仗,未必有心思专门处理工程文档。

此外,还有件事可能也导致陵墓工程文件被保存下来了:刘备入咸阳后,萧何派兵把丞相御史府包围起来,安排人将存放在里面的秦王朝户籍、地图、法律等档案都保护收藏起来,其中就很可能有秦始皇陵墓的工程图纸文件。


书读得少君评说:司马迁在动笔写史记时,离萧何抢救咸阳档案文件不过100年,这100年间保存国家重要文件档案的长安并无重大灾难发生,秦始皇陵墓文件应当保存完好,而当年活下来的工匠也必然有口述或其他形式将秦始皇陵墓内部结构传述下来,作为史官的司马迁,是有机会接触这些史料的。当然随着岁月的变迁以及无数动乱的发生,秦始皇陵墓的图纸文件和知情人都烟消云散了。


长史如歌


秦始皇陵里面是怎样,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实,或许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完全知晓。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内有机关无数,还有用人鲛油制成的不灭灯,水银制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秦始皇躺在黄金棺材内在水银上飘荡。经过专家用精密仪器测量,秦始皇陵内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水银制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实性。

秦始皇陵占地56平方公里,前后修建陵墓耗时39年,动用劳工多达73万人,这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没有比秦始皇更为壮观的陵墓。秦始皇自认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规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为三个批次,最后是由章邯负责主持陵墓修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让丞相李斯负责监造,秦始皇去世后,则是由秦二世负责监造收尾过程。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为何能够对秦始皇内部构造能够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种说法,说给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工全部被杀死,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其实这种说法是故意夸大,是为了摸黑秦始皇与秦朝。



修建陵墓耗时39年,前前后后动用劳动力73万,这在当时整个秦朝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且都是青壮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都杀了岂不是自毁长城?被杀的劳工应该是负责收尾工程,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为了保密杀死了他们。但是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对于入口与机关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杀他们没有必要。他们中许多人存活了下来,也就把秦始皇陵内的一些构造泄漏了出来,司马迁在游览民间的时候便收集来,写在了《史记》上。


传奇历史观


这个我有权利说说了,我有个邻居就是姓司马,我一直认为他就是司马迁的后人。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9年的时间,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不过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在史记中可以说描写的是非常详细了,它的修建时期是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08年。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不得不说,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写是非常准确的。秦始皇陵选定骊山之后,有七十万人前往骊山进行修建。秦始皇陵中还有各种机关,以防盗墓贼。不仅如此,还用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和江湖大海,再用机械将这些水银互相流通。

现如今看来,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写是非常准确的。那么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为什么司马迁还能够如此准确的描写呢?首先司马迁的史记是根据很多人回忆的,或者是根据当时的史籍资料进行记载的。这样一来司马迁就会听到很多人说出秦始皇陵的各种传说。

秦始皇陵总共花了有三十九年啊!怎么可能会没有人看到呢?就算再想怎么隐瞒,那也无法遮掩得严严实实的,那肯定就会有人将它记载下来。并且参与这个大工程花费了非常大的人力,无法保证所有人都不泄密。而且在这三十九年里面,设计者以及监造者肯定也换了好几批,那泄露资料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之大了。所以司马迁能够将它详细地记录下来也并不奇怪了。


回答到此圆满结束,喜欢的请转发、点赞、评论!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来撩!

謀略國學


古代帝王视死如生,从即位之初,就会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坟墓,在古人看来,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因此,他们在营造陵墓之时穷尽奢华,在阳间所享受的一切荣华富贵他们要原封不动的搬到阴间,这也就是秦汉流行厚葬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野心,他的霸气也全部都体现在了自己的陵墓之中。秦始皇陵从他登基为秦王之时就开始动工,前后历时39年,到秦始皇在沙丘驾崩,这浩大的工程都没有完工,秦二世登基之后,才草草收尾,将秦始皇葬入其中,盖棺定论。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占地约有56.25平方公里,面积大致相当于7900个现代足球场,仿照咸阳秦王宫的样式建成,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无人能出其右。

更为神秘的是,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虽然地表建筑已经因为战乱被大肆破坏,但内部却没人能够盗掘,即使是现在,由于科技的不成熟,担心发掘之后无法将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国家也没有轻易开工,因此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又珍藏了哪些珍贵宝物,秦始皇的尸身是否还在,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了2000多年。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曾不止一次描写了他所认识到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中陪葬了大批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嫔妃,工期完成后,为了不泄露陵墓秘密,大批工匠被活活困死在了墓道中。

还有墓穴中设置了重重机关,一旦有人靠近,弓弩就会万箭穿心,置人于死地,另外墓穴中有大量水银,犹如地表的江河湖畔,又用“人鱼膏”做蜡烛,千年不灭,犹如天上繁星。如此一来,江河所至,日月所照,浑然一体,匠心独运!

司马迁把秦始皇陵描绘的有声有色,各种机关与细节也都能讲的明白,就好像他真的进去过一样。可问题来了,当年建造陵墓的工匠不都是被杀死了吗,司马迁又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秘密?是道听途说还是有真凭实据?

司马迁说不定还真看到过

我们都知道,汉承秦制,除了废除了秦朝的严酷刑罚,秦朝的制度和典章被汉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当年刘邦攻入关中,秦王子婴献城投降,正当所有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有一人进入了咸阳皇宫,将秦朝的法典与文献保护了起来,此人就是萧何!

作为王朝的帝王陵墓,在设计之初必定有设计图纸与方案,作为宫廷密档,外人自然是见不到,这种珍宝萧何自然不会放过,说不定成为了日后汉代皇帝陵墓建造的标杆,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翻阅宫廷旧档也是合乎常理,只不过后来这些图纸随着历代的战乱毁于战火,我们没见到,不代表司马迁没有见到。

对秦朝的暴政有些夸大其词

秦始皇陵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39年,累计征发民工72万之多,要把这些人都杀死,我想有些夸大其词,并且有对秦始皇抹黑的地方。

工程的建造应该是分批进行的,毕竟没有哪一个工匠或奴隶能在工程中连干39年之久,当时的情形应该是,一批人做了一段时间,徭役期满再换下一批,如此反复,才会有72万人的记录。

而杀掉的工匠只不过是最后一批封土的人,对于之前在陵中务工的人来说,有部分秘密被他们带回了家,而且口耳相传的传了下来。

况且,工匠被杀掉了,监工总不至于被杀,当年秦始皇陵的总监工正是章邯,对于陵墓的秘密他应该了如指掌,他一直活到了秦朝灭亡,投降项羽后直到楚汉战争中才在与刘邦的作战中兵败自杀。当然,还有一些小监工,秦汉交替之快,有不少人也许摇身一变又成了汉朝的官吏,他们把这些秘密汇聚成册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司马迁的道听途说

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周游各地,收集资料,了解民俗,许多历史资料由于年代的久远而销声匿迹,司马迁也只能通过民间的传说来甄别、判断,最后采用一种他认为最合理的一种写入史书。

当然,我们并不是怀疑太史公治学的严谨性,只不过在汉代之前,由于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和秦朝统一中国对六国史料的破坏,使得许多史料都无从可考,只能通过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也许对于秦始皇陵的描述就是司马迁遍访各地,通过民间的传说的方式记录下来,而司马迁听到的也许有很多个版本,但他通过对历史的判断而记录下来了《史记》的这种说法。

所以,我们对司马迁所记录秦始皇陵的说法不能过于苛求,只能等待日后科技的发展来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秦始皇陵,到时候再对照《史记》,是真是假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


小小嬴政


作为现代人对于100多年前的事情都是通过祖辈的口口相传或者相关历史文献来证明过去发生的事情。可这100多年来有太多的谜题并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很多人都会怀疑过去发生的事到底是不是事情的真相,因为不是亲眼所见,耳听为虚。

既然我们都会有如此怀疑,那么作为编写《史记》的司马迁怎么可以将汉朝以前的事情记载清楚呢?

作为史官,司马迁力求每一个字都真实可靠。这个可以从他为李陵求情最后被宫刑上可以看出,他为人十分正直,敢于直接顶撞汉武大帝,面对李陵降敌的问题上,他始终坚持李陵是迫不得已,最后也是为了留下命继续为皇室效力。当时汉武帝正在盛怒下,他都敢站出来,性格可见一斑。那么他在《史记》中将秦始皇陵里面记载的这么清楚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想要知晓司马迁为何能记载如此详细,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陵的记载。

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里将秦皇陵内的细节都描述出来,通过现在我们对秦兵马佣的挖掘,在皇陵附近的泥土上采集到高浓度的水银,也证明司马迁写的是正确的。这让人感觉司马迁好像进过皇陵一样。可是《史记》中还有另外的记载:秦二世为了防止后世有人打扰秦始皇的死后安宁,下令处死了修皇陵的工匠,杀了很多人,按照道理来说,人都死了,为何司马迁会知道呢?

修筑皇陵的背景

秦始皇13岁继位之后就开始修建皇陵,最高峰的时候动用了80万人,一共修了几十年。当时有一百多万人在修筑长城,80多万人在修皇陵,秦国人口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相当于举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在修,很多人从小年到青年再到中年,为皇陵付出了最好的年华。等皇陵修好了,本来以为回家了,但是却没想到等到的却是死亡。

司马迁写皇陵的推测

在这个背景下,司马迁能知道皇陵里的事情就不陌生了。因为秦始皇不可能将这70多万人都杀掉。据个人猜想,很多人都是在皇陵呆个十几年就会回家的,这样这部分回家的人就会在街坊邻居喝酒聊天的时候说出皇陵内的情况,就这样被流传下来了。而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他不可能只听一面之词。他会走遍大半个汉朝,如果很多人说皇陵里面的样子都是一个样子的话,那么可信度就非常高,最后他将所听到的记录下来。

但是有一个问题,为何司马迁写到了水银,却对兵马俑一个字不提呢?秦兵马佣作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气势恢宏。可能从皇陵退下来的农民说自己在做人形陶俑,司马迁觉得不可信吧,这应该是唯一的一种解释。

读者们,你们觉得呢?


历史每日说


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死前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恢宏的“宫殿”。秦始皇死后自然是不会让盗墓的踏入自己的皇陵,所以他采取了很多严密的保密措施。在皇陵开始修建的时候就是严格保密的,而司马迁知道皇陵结构,一是因为皇陵的布局设计图曾被泄露,二是因为司马迁通过考证,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首先秦始皇所修建的皇陵是非常庞大的,以至于在秦始皇死后,这座陵墓都没有修建完成。但是工程还是在继续,此时没有了秦始皇这个君主镇压国家下面的人民,社会便开始动荡不安。而且秦始皇的接班人还是对人民实行暴政,这就让各地的起义接连不断。这样就牵扯到修建陵墓的奴隶,他们也想要反抗秦二世,所以秦始皇的陵墓结构图就被泄露了出来,如此重要的设计图,自然会广泛流传于民间。

虽然布局设计图被流传了出来,但每一个都是有残缺的。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又没有全部聚在一起讨论出完整的陵墓布局设计图,这就需要游历很多地方,找到修建陵墓的详细信息。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所以司马迁能够整合获取来的皇陵布局信息。

综上所述,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并没有被杀,所以司马迁能够找到关于皇陵结构的信息,并且司马迁能够详细的介绍秦始皇陵,主要还是由于司马迁游历各地,找到了全部分散的设计图信息。


手机与生活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讲历史,快速有趣学知识,下面且听搜史君来答题。



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秦始皇陵横穿整个骊山,挖穿地下有三口泉水,而且秦始皇陵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制作的机弩箭,如果有人想要宠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且在地宫中以水银制成百川江河和大海,整个墓中天上的星象,地上的山川,都在里面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地宫中还用人鱼膏作为火烛,使之永远不灭。而当秦始皇陵修建完毕之后。参与修墓的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墓中,没有办法出来。

大家可能看到这就有点疑惑了,根本就没有人出来,这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地宫的构造呢?



要说的话,其实离秦始皇陵并不远,但是秦始皇陵竣工期到司马迁出生的时期,也仅仅只有60年左右,好比今天我们要想了解60年前的一些事,其实根本就不用查阅史书,只要咨询一下,比较了解的人就可以知道。

那么就有人说了,修建皇陵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是谁都能知道,谁都能了解的。所以首先搜史君个人认为司马迁很多说法都是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猜测。

所以搜史君觉得司马迁所说的地宫的一些具象,不可完全相信。

司马迁记载,疑点重重



咱们可以理性的来分析一下,如果说有某一种物质可以在地宫中长久不灭,最有可能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想不出来了吧,没有任何东西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长久的燃烧,所以司马迁所说的人鱼高也就不可信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是他所说的山川河流皆用水银作为具象,你想想如果天下的山川河流都用水银体现在墓中,这需要消耗多少水银?就算等比例缩小,这个水银的体积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你不可否认古代真的有某种技术可以提炼出水银,但是可以将天下的山川河流作为具象体现在墓中,那需要的水银是人可以提炼出来的吗?就算可以那提炼水银的原材料又需要多少呢?

而那么就有人说,今天科学勘测也发现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搜史君个人认为这些水银很有可能是当地一些矿石所含有的。按这样解释来也比较合理一点。

七十万人被处死

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70万人真的被处死了吗?这个问题很重要,搜史君个人认为70多万人全部被处死是一个很浮夸的说法。



当年被处死的很有可能是设计陵墓以及设计某些机关知道如何打开陵墓或者是规避机关设置的人,对于一些普通出苦力的工匠应该不会被处死。

这样对于司马迁能记载出秦始皇陵也比较合理了。

但是搜史君以为这些人不会知道,均是黄龄所有的全部构造,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推理将这些告诉司马迁,司马迁也只是将他们的说的话记录下来,至于秦始皇陵中是不是真的犹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了。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时间相差近百年。相传,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皇陵内部结构的呢?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样描述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而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毕,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仔细品读,我发现上文中有5个信息。

1.始皇陵的位置在骊山。

2.有七十余万人参加了修陵工程。

3.始皇陵的大致结构和布局。

4.陵内臧有奇珍异宝。

5.修陵的工匠“无复有出”,全都死了。

既然修陵的工匠全都死了,司马迁描写皇陵内部结构的依据从何而来?我遍查史料,估计有三种可能。

一,据史料记载:始皇陵的设计者是秦朝丞相李斯。那么丞相府肯定有皇陵的设计图纸、图样等,秦亡后,图纸可能被李斯的后代收藏,司马迁找到李斯的后人,看到了图样。

二,始皇陵的总监工,为少府令章邯。皇陵工程浩大,负责具体监工的官员,肯定不少,他们并没有被处死。有关皇陵的信息,从他们的当中泄露出来,也是有可能的。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秦帝国危在旦夕,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骊山徒众,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的骊山徒,抗击起义军。根据史料推断,修陵的骊山徒,并没有被全部处死,死的很可能只是负责收尾工程的那部分人,还有大部分人在章邯的带领下,去抗击起义军。战后,幸存者把皇陵内部信息说了出来,流传民间。司马迁通过走访、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得知始皇陵大致结构。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正确欤否,仅供参考。



段辉时


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几十万工匠全部都被秦始皇处死了,按理说后世人应该无法了解秦始皇陵墓的具体构造,但司马迁却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皇陵内部的构造。

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在我看来,司马迁能够这么详细的描述皇陵内部的构造,一方面是从汉朝保存的秦国典籍中寻找资料,另一方面是参考民间流传的一些传闻。

要知道秦始皇陵墓这么大的工程量,需要从全国各地采购大量的物资,自然会遗留下来很多信息,这给予了司马迁很大的帮助。

此时秦朝灭亡的时间不是很久,汉朝还保存了一些秦朝典籍

司马迁所在的那个年代,与秦始皇时期相距不是很久,因此当时的很多典籍都还能够保留下来,司马迁可以查阅这些有关于秦朝的历史典籍,并通过多方考察验证,最终确认皇陵内部的结构。



司马迁本人不是个信口开河之人,他所编纂的史记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就比如史记中记载,皇陵内部有汞做的河流,现在通过仪器检测之后,确实发现秦始皇陵墓之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汞。

修建皇陵的七十多万工匠不可能全部都被杀害

秦始皇的陵墓动用了七十余万民夫,虽然史书记载这些民夫全部都被坑杀。但在我看来,这些人不可能全部都被杀害了,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幸运的躲过了一劫,那么就能留下一些皇陵内部构造信息。

而且也没必要全部杀害这些工匠,这些人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触到最核心的内部构造,很多人都只是为皇陵提供物资,这些人自然能够存活下来,同样也留下了一部分皇陵信息。

这样来说,司马迁的消息来源就比较广泛了,汉朝保留的典籍他可以查询,再通过验证民间流传的消息,最后才能在史记中详细描述皇陵内部的构造。


东方大史


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为什么司马迁还能够如此准确的描写呢?

我猜测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当时很多人回忆的,或者是根据当时的史籍资料进行记载的。

这样一来司马迁就会听到很多人说出秦始皇陵的各种传说。不过最为基本的是,秦始皇陵修建了39年的时间,不可能没有人看到。这样庞大的工程,无论是怎么隐瞒,肯定都会有人知道。修建的时间达到了39年,这样一来肯定会有人记载一些资料。

还有就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这样的人数下,想要确保不泄密,肯定是非常难的。修建秦始皇陵的39年时间中,对皇陵的监造者或者设计师都肯定换了很多人,在这样的过程中肯定会造成一些资料的泄露。

这样看来,司马迁能够详细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就不足为奇了。现如今,秦始皇陵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