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權的奧祕: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導讀:

朱元璋去世後,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將大侄子朱允炆趕下了皇位,奪取天下、即位稱帝。登基之後,很多大臣們面服心不服,朱棣內心也非常掙扎、恐懼,所以,他一方面大肆殘殺建文重臣,試圖以政治高壓堵住悠悠眾口;另一方面公開宣稱自己的母親是馬皇后,打算以嫡子的身份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朱棣宣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

按理說,皇帝認誰當媽,不該引起太多質疑,但偏偏朱棣這個皇位來路不正,所以這個問題就引發了各方強烈關注,直到今天,史學界還為其爭論不已。

今天,小確幸就和大家一起,撥開朱棣生母疑雲,從明朝皇室的宗法制度入手,聊聊皇位繼承權的邏輯和原則。

一、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

關於這個問題,綜合官方和民間的史料,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朱元璋的髮妻馬皇后。這種說法的重要支撐就是《太祖實錄》這部官方史籍,後來的《太宗實錄》《明史》也沿用這個說法。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非常之高,又深受大臣們的擁護和愛戴,如果朱棣是馬皇后的兒子,繼位的合法性則將大大增強。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馬皇后畫像

但是,這種說法有其致命的邏輯錯誤,據《明史·黃子澄傳》記載:

“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

意思就是,周王是燕王朱棣同母胞弟。而據《明史·太祖成穆孫貴妃傳》記載:

“妃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行慈母服三年。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

也就是說,周王作為庶子,給孫貴妃服了三年孝,這就坐實了周王朱橚的庶子身份,進而通過推論可以得出,朱棣也是庶子。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朱棣登基後對《太祖實錄》進行了大篇幅的修改,關於朱棣的論述可信度太高。因此,從官方史料的自相矛盾來看,朱棣生母是馬皇后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朱棣杜撰的

第二種,朱元璋的嬪妃碽妃。

這是《太常寺志》記載的說法,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禮樂的機構,其對孝陵(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陵墓)神位的記載如下: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可惜的是,《太常寺志》失傳了,相關記載只出現在《國史異考》《三垣筆記》等書中。再後來,大才子錢謙益和李清利用祭祀孝陵的時機進入寢殿,“入視果然,乃信”。也就是說,明孝陵裡的神位確實顯示,朱棣的母親是碽妃。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明孝陵

除此了以上兩種說法,還有洪吉喇氏說、達妃說、翁氏說,但由於缺乏史料依據就不再詳述。其實,不管真相如何,爭論的焦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朱棣是嫡子還是庶子!

那麼,朱棣為何千方百計要證明自己是嫡子呢?因為洪武年間,朱元璋編纂的《皇明祖訓》明確提到: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也就是說,繼位者必須是嫡母所生之人,如果朱棣不是嫡母所生,他將失去合法的繼承理由,這對打著靖難旗號起兵的朱棣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皇明祖訓

至此,引出了第二個問題,朱元璋為何制定這樣的繼承製度

二、宗法制度有何歷史淵源

宗法制度在夏朝興起,在商朝進步,在周朝日趨完善,進入封建時代後,就逐漸演變成為由政權、族權、夫權組成的制度體系,對歷代封建王朝具有深遠影響。而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則,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其核心就是要樹立一個標準:嫡長子擁有第一繼承權!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制度?古代中國實行一夫多妻制,國王(皇帝)普遍擁有眾多的妻妾和孩子,所以,在財產、權力的繼承中,會產生大量的矛盾衝突。為保持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被削弱,同時確保統治階級內部傳承有序,夏朝開創了世襲制,並在商朝不斷髮展完善,形成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傳統。

“宣公病,讓其弟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我其立和。”《史記·宋世家》

到了周朝,宗法制度開始規定嫡長子擁有優先繼承權,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雛形,後來逐漸完善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裡,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嫡與庶的概念。嫡,指正妻,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生、嫡子,代表正宗;庶,指妾,妾所生的兒子就叫庶子、庶出,代表旁支。注意,嫡庶的概念只適用於兒子,女兒沒有嫡庶之分。

所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就是即使正妻生了好幾個兒子,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只可能是正妻的大兒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就是即使正妻的大兒子不是所有兒子中年齡最大的,他也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簡而言之:皇位的繼承人,必須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就算正妻沒有兒子,也要選擇地位最為尊貴的妾的兒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嫡長子繼承製下的繼承權順位

弄懂了嫡長子繼承製的根本原則,我們才能很好的理解明朝皇位繼承的一些異常現象。比如:朱允炆作為孫子輩的人,為什麼朱元璋一定要傳位給他?因為他是嫡長子朱標的嫡長子(他大哥朱雄英早逝),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繼承順位比朱棣更為靠前。

又如:

朱棣這麼喜歡漢王朱高煦,為什麼不傳位給他?因為他的大哥朱高熾是第一繼承人,大侄子朱瞻基是第二繼承人,長幼有序、尊卑有別,朱高煦命該如此!

再如:萬曆皇帝為什麼賭氣28年不上朝,朱常洵也沒有當上太子?因為朱常洵出生晚,母親又不是皇后,只是一個普通庶子,就算萬曆再喜歡他,也拗不過朱元璋立的鐵規矩,改變不了滿朝文武的死腦筋。

綜上所述,宗法制度其實就是統治階級的繼承法!以嫡長子繼承製作為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公平公正,比的就是誰投胎技術好,無法作弊,有利於穩定人心、穩固政權,實現皇權平穩過渡。

三、嫡長子繼承製的天然缺陷

誠然,嫡長子繼承製以先天既定性的優勢,最大限度促使了別有用心的皇室成員安分守己,保證了皇權交接的平穩過渡,但其也有天然的缺陷與命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嫡長子年幼導致大權旁落。皇帝君臨天下,皇權就是皇族的私人財產,絕不可能允許其旁落。但實際情況中,會有皇帝英年早逝,由年幼的皇子繼承皇位的情況,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兒童皇帝”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共出現過29位娃娃皇帝,其中以東漢尤為突出,從漢和帝劉肇起,連續10位皇帝登基時的平均年齡僅8.7歲。皇帝無法親自理政,大量權力就集中在了太后、權臣、外戚手中,他們會根據自己政治需要,肆意廢立甚至誅殺皇帝,釀成了一幕幕政治鬧劇,最終國家在一片混亂中走向滅亡。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東漢皇帝列表

二是嫡長子無能導致天下大亂。皇族雖然血脈尊貴,但歸根到底也是普通人,需要後天的培養鍛鍊,才有可能雄才大略。事實上,好多繼位的嫡長子都昏聵無能、累及天下,甚至斷送了大好江山。比如,白痴皇帝晉惠帝司馬衷,智商堪憂、不學無術,寵信佞臣、政局混亂,最終發生“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生靈塗炭。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晉書·惠帝紀》

又如,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對朝政漠不關心,就喜歡乾點手藝活,木工技術直追魯班,皇帝當得奇差無比,在他手上,外有努爾哈赤鯨吞蠶食大明國土,內有魏忠賢禍國亂政殘殺東林黨人,最終導致大明王朝危機四伏、積重難返。

“天啟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災難時期,在明朝沒出息的統治者中,天啟皇帝的名聲最壞。”《劍橋中國史》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天啟皇帝朱由校

三是嫡長子爭奪導致同室操戈。前文已經介紹,所謂的嫡、庶,與皇子母親的身份貴賤有直接關係,一旦嫡長子生母因失寵而皇后地位不保,絕大部分情況下太子地位也堪憂,所以,歷代的後宮在子憑母貴和母憑子貴的螺旋交替中,化為了一片血雨腥風。比如:漢武帝晚年,衛皇后逐漸失寵,

太子劉據的地位就變得風雨飄搖,最終巫蠱禍起、母子身死。又如:明憲宗朱見深只寵愛萬妃一人,萬妃獨子夭折後擔心其他嬪妃母憑子貴危及自己地位,便不擇手段讓宮中嬪妃墮胎,險些讓朱見深絕後。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劉據死於巫蠱之禍

綜上所述,嫡長子繼承製本身弊端顯而易見,那就是將出身作為繼承權的最重要依據,放棄了對繼承人能力和品行的要求,

無法保證繼承者的“質量”。同時,皇帝經常出於個人喜好乾擾嫡長子繼承製的實行,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後宮爭風吃醋、奪寵爭愛的鬥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時期,嫡長子繼承製主要是針對皇家貴族使用,對普通百姓而言,是實行的財產諸子平分。

“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大明令·戶令》

也就是說,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妻生子,妾生子,婢生子都享有均等的繼承份額,奸生子在其基礎上減半,以此穩定社會秩序。

結語

作為古代宗法制度的根本原則,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時代應該是一種非常成熟的繼承製度,對所有潛在繼承人來講都相對比較公平,就像高考一樣,出身這個不為人的意志所更改的實事,就是每個考生的答卷

當然,這種制度本身也有自己的不公平之處,作為嫡子,他們不管能力如何、品行好壞,得到的機會都比庶子要大得多,這也是清朝放棄嫡長子繼承製,改用密立儲君做法的原因。可是,筆者想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相對的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嫡長子繼承製縱然有致命的缺陷,但從明朝的實踐看,它最大程度避免了因繼承權產生的骨肉相殘。縱觀明朝十六帝,除朱棣外,總體來說政權過度是平穩有序的,沒有發生康熙九子奪嫡這樣的慘劇。

繼承權的奧秘:透過朱棣生母之謎,深度剖析宗法制度的意義與侷限

公平的意義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宗法制度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政治特權、地位和財富不被侵擾,長久維持對平民階級的統治,其積極意義更多的侷限於統治階級內部。隨著社會進步,封建制度的破滅,它最終湮沒在了歷史的煙塵中。


小確幸將專注明代歷史,持續為大家奉上歷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如果大家喜歡,請點贊關注!也希望大家與我留言互動,謝謝鼓勵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