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钱唐江水怪,宜兴山魈,李氏子装疯避害

钱唐江水怪

应敏斋曾经从金华到往杭州,晚上行船到钱塘江中。当时二更天,月色微茫,远处的树依稀可以看见。帆船借风而行,风力不大,所有船走的很慢。船工都在篷底休息,船客们也都睡熟了。敏斋带着一个仆人坐在船头观赏江中夜景。

经过的地方叫鲇鱼口,有个小沙洲,小船沿洲而行,离岸边也就几步远。

古代志怪故事——钱唐江水怪,宜兴山魈,李氏子装疯避害

见洲上有一人与舟并行,快慢也差不多。这个人一丈多高,,遍体青绿色,但看的不是很清楚,不知道青绿色的是肌肉,还是皮毛鳞甲。回头问他的仆人:“看到那个绿人了吗?”仆人不回答。敏斋回到船舱,仆人也带着板凳回到船舱,接着就大吐起来。问其故,回答说:“主人看到的,小人也看到了,不单单是样子吓人,而且特别腥,我就是刚才闻到了腥味,所有吐了。”敏斋后来为我讲诉,说:“不知是什么怪物,是不是传记里说的枫人之类?”我说:“沙洲没有草木,不应该是枫人。而且草木成精,不能有腥味,这肯定是水怪。看怪物的样子,这么长,不是鱼怪,就是蛇怪。《搜神记》记载,孔子被困在陈的时候,在馆中弹琴唱歌,晚上来了一个人,有九尺多高,白衣服,高帽子,惊动了大家。子路与妖怪搏斗,把它打倒在地,原来是条大鱼。你看见的,也兴许是这类东西。”

【原文】

同年应敏斋廉访宝时,尝从金华至杭州,夜行钱唐江中。其时将二更矣,月色微茫,远树约略可辨。帆风而行,风力甚小,故舟行颇迟,而了不倾侧。长年三老皆偃息篷底,舟中诸客亦俱酣睡,敏斋独携一仆坐船头观江中夜景。所过之地名鲇鱼口,有小沙洲,舟沿洲而行。相距才数武,见洲上有一人与舟并行,迟速适相等。其人长丈余,视常人几三倍之,遍体青绿色,但望之不甚亲切,不知其为肌肉,为皮毛,为鳞甲也。顾问其仆曰:“汝见彼人否?”其仆不应。敏斋因还入舟中,其仆携坐具从之入,旋即大吐。问其故,曰:“主人所见,奴亦见之,不特形状可畏,且其气甚腥。适闻其气,故吐也。”敏斋后为余述之,云:“不知是何怪,殆传记所称枫人之类欤?”余谓:“沙洲无草木,不应有此。且草木之精,其气亦不腥,此必水怪也。以形论之,其长如此,非鱼即蛇。《搜神记》载孔子厄于陈,弦歌于馆中,夜有一人,长九尺余,皂衣高冠,咤声动左右。子路出与战,仆之于地,乃是大是鱼。君之所见,或亦此类乎?”

长年三老:古时指船工。成语出处唐·杜甫《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枫人:即“枫鬼”。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枫人岭多枫树。树老多有瘤瘿。忽一夜遇暴雷骤雨,其树赘则暗长三数尺。南人谓之枫人。

古代志怪故事——钱唐江水怪,宜兴山魈,李氏子装疯避害



宜兴山魈

宜兴山中一姓赵的人,每天晚上都留着底火,把煤压在上面,第二天接着用。

忽然有一天晚上,煤和火撒了一地,连着几天晚上都是。偷偷的看,原来是一个独脚鬼在作怪。

古代志怪故事——钱唐江水怪,宜兴山魈,李氏子装疯避害

独脚鬼低头看炉子,一边笑一边拨弄炉子里的煤。大家一起去打那个鬼,却一跳逃跑了。有人说这是山魈,最怕爆竹。于是等他再来,点着了爆竹往鬼身上扔。把独脚鬼吓的跌倒了,被大伙捉住了。在它的脚旁边发现了一个拨浪鼓。

古代志怪故事——钱唐江水怪,宜兴山魈,李氏子装疯避害

这个鬼虽然又黑又丑长的吓人,却没什么能耐,只是磕头做出可怜的样子。有人给它吃的,也很害怕的样子不敢多吃,只有给它看那个拨浪鼓,就高兴的笑起来。把拨浪鼓给它后,一入手就大笑起来,用力一跳,逃跑了。《抱朴子·登陟篇》里说:“山精形状像小孩儿,一只脚,晚上喜欢骚扰人,名字叫做魈。”

这个鬼的形状,是山魈无疑了,但不知道它拿的拨浪鼓有什么用。

【原文】宜兴山中一赵姓者,每夕宿火于钅卢,加煤其上,以供明日之用。忽一夜,煤火皆发弃地上,连夕皆然。伺之,则一独足鬼俯钅卢而窥,且笑且发,群起搏之,一跳即逝。或曰此山魈也,是畏爆竹。乃伺其至,然爆竹投之。鬼惊仆,众入执之,于其足旁得一鼗鼓。鬼虽黑丑,殊无所能,惟叩首作乞怜状。或予之饮食,恐怖不敢多食,惟示以所弃鼗鼓,则喜而笑。姑与之,入手即大笑,奋足一跃,倏忽脱去。《抱朴子·登陟篇》:“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呼其名,则不能犯也。”此鬼形状,为山魈无疑,但不知所持鼗鼓何用耳。

李氏子装疯避害

李广元,不知道是哪里人。妻子去世了,留下两个儿子,大的叫上朋,七岁;小儿子叫上俊,三岁。

后来又娶了郑氏,这个郑氏阴险狠毒还很伪善,会迷惑自己的丈夫。把前妻的孩子当仇敌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迫害。正赶上她所生的孩子夭折了,就说是上朋惊吓的原因,虐待的更加严重,终于把上朋虐待死了。

小儿子俊突然得了疯病,一会唱一会哭,行为举止完全没有了人的样子。郑氏译文他是装的,就用脏东西试验,他拿起脏东西就吃,没有一点勉强的样子,于是把他当废物,不再过问。

就这样过了几年,郑氏死了。俊的病忽然自己好了。他父亲感到奇怪,俊哭着说:“我是装病啊,要不是装病,就死在后妈手里了,现在后妈死了,又观察到父亲有爱怜我的意思,所有才敢告诉你实情。”

这个孩子在童年就能用韬晦的办法来保全自己,他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很多啊。

【原文】李广元,不知其乡里。妻早卒,遗二子,长曰上朋,年七岁;次日上俊,三岁。李续娶郑氏,性阴险,善蛊惑,视前妻子如仇,日加楚毒。会郑所生子夭,谓由朋惊之使然,益虐遇之,朋竟死。俊忽得颠痫疾,忽歌忽泣,殊无人理。郑以为伪,试以秽物予之,食尽无难色,乃视为废物,亦不顾问。如是者数年,郑死,俊忽自愈。父怪之,俊泣曰:“儿病伪也。非伪为痫疾,则死继母手久矣。今继母死,又察父复有怜儿意,故敢以情告也。”此子在童年即能韬晦自全,其德慧术智过人远矣。

三个故事都出自《右台仙馆笔记》

(沧海一粟:用了一个半小时,翻译了三个小故事,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朋友们指正。真是岁月不饶人,打字越来越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