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誉王带着5万庆力军偷袭九安山,到了却安营扎寨,你觉得这个设定合理吗?

影视北阁


第一,5000先锋被破,先锋将领被秒,对军心有一定的冲击。誉王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部署。

第二,誉王对梅长苏的能力很清楚。觉得对付梅长苏,按常规方法有难度。于是寻求变化,安营扎寨来麻痹梅长苏。

第三,誉王没有算到靖王会从小路下山,更想不到靖王会调动纪城军三日内就能赶回来。所以他觉得自己手握五万大军,耗也能耗死3000禁军。

第四,誉王没想到靖王会派人给霓凰郡主送信,更想不到霓凰竟然只率领1000守陵军士就敢直冲中军大营,并且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杀死庆历军都督徐安谟。

第五,即便安营寨寨,誉王也没有等到第二天才发起进攻,而是派灰鹞率军夜袭。只是被梅长苏识破,夜袭不成,反而大败。

所以说誉王也有一定的手段与计谋的。只不过他面对的是足智多谋的梅长苏,百战百胜的靖王,勇猛无敌的蒙挚,以及马疾枪快的霓凰。

尽管如此,誉王的叛军还是冲破了九华山离宫的宫门,杀到了殿门。并造成宗室大臣不小的伤亡。


风乘桴


大概是合理的吧。

誉王偷袭九安山这件事,说白了,就是誉王的最后一次殊死斗争,他自己很明白,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他在谋划这件事的时候,讲究的是一个快字,虽说兵贵神速,但毕竟行军打仗,誉王还是缺乏经验的,甚至这么多年来,他一心专注于跟太子的斗争,始终玩弄权术,忘了民心这个东西,对于军队来说,他自然也是习惯性的忽略掉了军心了。偷袭九安山这件事,按说他是十拿九稳的,所有东西都在把控中,梁帝三月春猎,带走了3000的禁军和一干人等,缺唯独留下了皇后和誉王留守京城,从而给了誉王机会。要知道,皇帝不在,可就是皇后最大了,整个京城都听皇后的,所以誉王能够逼着皇后扶持他的谋反,给他相对应的昭令,让誉王得以控制京城和皇权。

这一点,其实誉王真的算是占尽了先机的,可他们却都忘记了好好安抚住四姐,又或者重兵看押童路,硬生生让自己密谋造反的消息走漏了出去,甚至还让江左盟有机会通知梅长苏这边,给了他们充足的准备时间。
正因为这个,梅长苏本是出身大梁最厉害的战队赤焰军,行军打仗的本领和谋略都不在靖王之下,于是他们多管齐下,主动出击,打了誉王这边一个措手不及。而誉王这边居然毫无心理准备,明明走漏了风声,却还十分淡定的行进,甚至没有催着后面的大部队赶上来,自然也是因为他过于自信,自以为这一次能够彻底的把靖王踩下去,自以为这一次,自己离帝位仅仅一步之遥了。他偷袭九安山,讲究的确实是快字,可快的只是小部分的军队,大部分的还在后头。正因为他的先锋部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后续部队又没有跟上,所以他不敢再贸然进攻,于是选择等,等大部队的汇合。之前的快,仿佛跟现在的等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大概这也是他一个不擅长打仗的将军最大的问题吧。
除此之外,他太过于自信,自认为自己很了解对手,也很了解对方的地形地势,对这样的殊死斗争有所松懈。认为九安山的行宫所在虽然易守难攻,可他手里毕竟有着5万的军队,而对方只有仅仅3000人,靖王要跟他斗,简直就是以卵击石,所以他也不担心,慢慢的耗着,直到后来才又一次的下令全力进攻。这也给了行宫里的人充足的缓冲时间。这样的一场战役,被强制而出的军队对誉王也没有太忠心,加上那些兵马长期被苛待,早已经失了军心,军心焕散,战役又拖拉,出师无名,注定就没有多大的胜算。
誉王会输是必然的结果。


兮言小姐


你好,这个问题我回答一下,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理性探讨。

誉王通过假兵符,得到了徐安谟的五万庆历军,为什么不兵惯神速速战速决,而是在山下安营扎寨呢?要知道当时誉王所占据的优势是很大的,当时的京城已经控制在他的手中,就连九安山也被团团围困。就连梅长苏当时在山上,就说假如誉王将全部的兵马主力全部压上,那么久仅仅凭借三千禁军是很难抵挡住的。

其一童路脱逃,并将消息泄露出去,给了九安山猎宫准备的机会,这是誉王失败的第一个地方。

既然消息已经泄露,那么誉王率军过程中就应该毫不迟疑,立刻进军,要知道九安山已经得到消息,唯有用最快的速度前往,才能不给对方准备的时间。但是誉王却在半途安营扎寨,等候后续部队跟进,打算一鼓作气而下,这又是誉王第二点失策的地方。毕竟,誉王他就知道九安山地势险要进出就只有一条通路,就算后续人马全部跟上,你也只能一队一队轮着进攻,这样一来,人马的优势就没有了,誉王的等待也就毫无意义,反而为对方留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其二失策中埋伏,白白损失人马,给了对方准备的时间,难道就不会想到对方会在半途设下陷阱?

可见誉王虽然失势,但是骨子里面的骄傲依然没有改变,事先也不派出人马探查九安山的布置情况,他觉得凭借自己人数上的优势,就一定能战胜对手,这也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就是誉王心中那种傲慢,没有大局观,总以为自己人数上的优势可以无视3千禁军。因为誉王本来就是这样性格人,所以没有合不合理的。有些人注定没有帝王之命。





辉源Vlog


没有什么不合理。

誉王这是造反,造反要成功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干掉老皇帝,第二不能被世人安上谋逆的罪名。否则就算他干掉梁王和梅长苏等人,只要其他王公大臣或者军队将领和老百姓不服,认为他得位不正,都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

所以誉王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不用自己动手,梁王病死或别的原因死掉,然后他以清君侧的名义杀掉靖王和梅长苏等人,名正言顺当皇帝。

当然了,这并不由他决定。所以他既然动手了,肯定也做了消灭所有人的准备。

以他的军力来看,如果军队完全受他控制,马上发起进攻,一举消灭梁王等人是可以的。

但誉王作为一个王子,本身是没有调兵权力的,他调来的5万军队,也并非完全由他所节制。一个没有调兵权力的王子,调动军队去攻打自己的王,难免军队中会有人怀疑指令。所以他需要时间来控制军队,有这5万人马,他自认为是必胜的。第二,他也是希望等待最好的结局,就是打心理战,不用自己动手,梁王身边的人开始内乱,这是他出手绝对有最大的好处。

自古王子造反,都不会轻易动手杀死先王,而是采用围困的办法,逼迫先王禅让,这样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最大合法性。齐桓公、赵武灵王都是这样,唐高祖也是这样,他们都是被自己的皇子围困最后不得不让位,如果直接上来就干,天下人都会指责新君的合法性,搞不好会天下大乱,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们叫我PS


存在即合理。

誉王是大梁唯一可以和太子争宠的一位皇子,他与生俱来的高傲和自信让他完全有信心击溃皇帝随身的三千禁军,所以他也不急于求成,反而是到了九安山下之后,安营扎寨,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按我猜测,誉王不直接进攻,反而修养一夜有以下三种原因,这也是他为何谋反失败的原因。

1.京城内,誉王与皇后勾结控制了驻扎在京城的禁军。既然已经把梁帝的底牌和权利都已经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那他此次围攻九安山的任务只有一个:杀掉梁帝、梅长苏、言阙等人。回到京城后向天下宣告:梁帝在九安山遭歹人杀害,自己出兵剿灭了叛军,而后顺理成章的登上皇位。



等到誉王已经到了九安山下之时,梁帝已然成了瓮中之鳖,但他不会立即杀上山去,因为九安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出只有一条路。若贸然出兵则达不到人多的优势,还不如等后续人马到齐,一鼓作气的用人海战术攻上九安山。


但誉王偏偏没想到,梅长苏竟然会主动出击,设下埋伏,让他的前行部队损伤惨重,出师不利。同时,又安排靖王从山后的一条小路出发,前往最近的纪城调配纪城军前来支援。

2.誉王对自己过于自信。他认为自己率领的五万庆历军面对三千禁军已经是掌握了绝对的优势,他只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就足够了。

可是他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禁军是守卫京城的将士,他们是保护梁帝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从各军中挑出能以一抵十的好手,且大多都有统领之才,要想拿下他们也不会太过容易。

3.誉王对梅长苏有些忌惮。梅长苏的心机是他领会过的,整个誉王府内人才济济,可包括他在内还是被耍的团团转。所以誉王九安山之后,不敢立即出兵,只能以最保守、最安全的方式来进攻以获得战事上的胜利。

其实誉王的这些担心并不无道理,他很有将帅之才,不过总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九安山后有一条可以下山的小路,这一条路只有梅长苏和靖王知道,誉王若是知晓这个秘密,那他也不会在山下安营扎寨,给梁帝搬来救兵的机会了。



所以说,誉王的失败是必然的。只不过我有疑问的一点是:为何直接不让梁帝等众位官员从山后的小路逃走呢?


闻香识电影


说明誉王比较成熟,叛军没做好准备就依仗数量优势着急进攻,很容易被背水一战的精锐禁军击退,当然击退难以重伤庆立军主力,且本来就是谋反,士气受挫,只怕人心浮动,再进攻效果会更差,反而不如稍微整顿,再一鼓作气胜算更大!多说一句,琅琊榜是一部情怀剧,不是权谋剧,不要细究。梅手里有天下第一大帮,有最好的情报系统,身边高手如云,红颜知己是南楚郡主,一方诸侯,发小是禁军大统领,皇上的身边太监还是梅的人,另外一个发小是统军在外手握重兵的靖王,联络好直接起兵就行,重演玄武门之变就可以了,磨磨唧唧的,故意跟别人猫抓耗子玩阴谋,万一被别人斗死咋办?皇帝疑心这么重,身边的重臣都换了一茬,居然没起疑,居然不安排至少比较忠于自己的人,能控制住的人吧,直到最后发现自己的人都死光了,这也叫对抗?综上,电视剧不要细究,听导演的就行!


王为舜


《琅琊榜》靖王上位,夏江被捕,秦般若没了红袖招,誉王成了双珠亲王。

誉王耗费了大半生的经历与太子斗争,却没有想到靖王就这样成为了劲敌。眼看靖王就要成为最后的赢家,誉王说要放弃。

一直以来他都对夺嫡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也抱有很大的希望。如今败落,从精神上和心理上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一击。

誉王也终于明白,梁帝不过是为了保持朝局的平衡。所以,他选择了放弃。

可是,夏江不甘心,撺掇秦般若告知了誉王一个秘密,那就是他是滑族人,而他的母亲就是玲珑公主。

玲珑公主助梁帝登上王位,又举国反叛。这样一来,就激发了誉王心中的仇恨和欲望,于是伙同皇后一起,谋划了起兵九安山的事情。

那么,誉王为何不直接快速攻打,而是安营扎寨,让梅长苏等人争取到了有援兵的时间,从而获胜。

誉王就这么输了,五万,他有五万精兵,却输给了3千御林军。这是为何?

誉王孤注一掷,梅长苏等人背水一战

誉王九安山起兵,说实在话,也是走投无路了。奋斗了半生,倾注了无数心血,最终的结果,换作任何人,可能都比较难接受。

所以,誉王孤注一掷,想要以此获得最后的胜利。他也成功的说服的皇后,为他助力。

按理说,似乎是准备万全的,五万精兵,而九安山的猎宫,只有三千。

因此,誉王已经倾注了所有的一切,他想着要胜利,但是心中也有担心的。

可是当梅长苏等人知道誉王起兵的时候,与靖王商量以后,让靖王下山去搬救兵。梅长苏说,三天,已经是极限。

在这一次对战中,誉王是孤注一掷,而梅长苏等人在三天之内其实是背水一战。如此阵仗的对战,以少胜多的故事不少。

如此说来,这个也算是正常的结果。

梅长苏的厉害,誉王亲眼目睹

誉王对梅长苏是非常忌惮的。当初因为琅琊阁一句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对梅长苏的各种笼络,想要把梅长苏收入麾下。

而后,梅长苏在一段时间内,似乎也是在帮助誉王。事实上,他只是通过誉王,打压太子,渐渐的损伤他们的势力,让靖王上位。

这样的一个过程,誉王是亲身经历过的。再有,最后的这个局面,若无梅长苏,哪里会有现在的结果。

所以,誉王对梅长苏还是有忌惮的,他不知道梅长苏会如何应对,有什么后手。

因此,誉王迟疑也是正常的。两军对峙,时机很重要的。

从带兵打仗来说,誉王怎敌赤焰军少帅

带兵打仗,誉王怎么会是梅长苏的对手?梅长苏是谁。梅长苏是赤焰军的少帅林殊,带兵打仗那是非常厉害的。

虽然作为梅长苏的他,已经武功全失,但是兵法策略,还在他脑子里的。

霓凰赶来时也曾说,其实兄长在九安山上指挥的话,也没有什么担心的。从这一点上看,梅长苏领兵打仗,是非常厉害的。

那么这么说来,誉王安营扎寨,手握五万人马还输给了三千,也是正常了。


无心浪味仙


剧中已经解释了这点。首先是在梅长苏的计谋下先锋军大败,后又夜袭失败,两次兵败伤了士气,而皇帝一边士气大盛。誉王想等对方士气下挫。其次,誉王想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因为他觉得皇帝已经是瓮中之鳖,最后,萧景琰从小道突围求援这也是誉王没想到的,还有萧景琰回援速度太快,超出了誉王的估计。


大爱吾国


第一人不是电脑游戏里面的数据,就算再不怕事也不是丧尸那种不怕死,所以即便人数差很多在易守难攻的情况下打下来并不容易,因为那种想象中一声令下所有人奋不顾身的军队在历史上都是寥寥无几,而誉王的军队显然不行。二来既然不能一鼓作气打下来,也就是说打了两三天,如果你不安营扎寨,让人露宿街头,拿还有几个人能好好打,先起义了都说不定


巡天末页


这个设定很合理。

首先誉王很少带兵打仗,他不懂得如何调兵遣将和兵法策略。在先锋部队遇到阻击,他不懂得如何应付,而是想等大军到齐以多胜少,因而错失良机。之后偷袭遭遇埋伏,袭击营地再遭遇埋伏,损兵折将,这种情况却不知道如何应付,没有派探子打探敌情,不仅让自己损失兵力,还严重打击士兵的士气。

其次,他根本不了解九安山的情况,仅仅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具体如何布阵,是否有埋伏甚至连靖王已经突围去搬救兵都不知道。这个也是誉王过于自信,不懂得兵法,以为人多就可以赢,所以他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