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那天在野外的寺院裡飲酒,看到殿前有一座古鐘,比兩個石甕還大,上下印滿了帶有泥痕的手印子,清清楚楚的,就像剛印上去的一樣。查伊璜很疑惑,便俯下身子探看,發現古鐘底下還有一隻約莫能容八升東西的竹筐,不知道里面盛了些什麼東西。他叫了幾個人,摳著古鐘的雙耳,用力掀舉,紋絲不動。查伊璜越發驚奇了,便坐下來喝著酒等候能掀動古鐘的人回來。

沒有多久,有個乞丐走了進來,拿出討要來的乾糧堆放在鐘下,然後一隻手提起古鐘,一隻手捧著乾糧放進筐內,如此掀放了四次,才將乾糧放完。放完後,又把古鐘重新放好,這才走了。過了一會兒,乞丐又回來,並掀開古鐘從筐裡拿取食物吃。吃完了再拿,輕便得就像打開木匣子一樣。滿座的人都非常驚奇。

《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查伊璜問他說:“像你這樣一條好漢,為什麼還要討飯?”乞丐回答說:“因我的飯量特別大,沒有人僱用我。”查伊璜看他很健壯,就勸他去從軍。乞丐神情暗淡,擔心沒有人推薦。查伊璜便將他帶回家中給他飯吃,估莫他的飯量,在五六個人之間。又給他換了衣服鞋子,送了五十兩銀子,叫他從軍去了。

過了十多年,查伊璜的侄子在福建做縣令。忽然有一位吳六一將軍前來拜見。談話間,吳六一問:“伊璜是您什麼人?”查伊璜的侄子回答說:“是我的叔父。他跟將軍是在何處相識的?”吳將軍說:“他是我的老師。分別十年了,我十分想念他。麻煩您轉告下,請先生到我這裡來一趟。”

《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查伊璜的侄子隨口答應下來,但心裡卻在想,叔父是個有名的讀書人,怎麼能有個習武的弟子呢?碰巧,查伊璜到這裡來了,侄子便將吳將軍相請的事告訴了他。查伊璜怎麼也記不起有這麼個人。但因吳將軍邀請的態度十分懇,他便叫僕人備了馬,拿著名片去拜訪。

聽說查伊璜來了,吳將軍趕忙走出大門外迎候。查伊璜打量了一下,覺得很陌生,暗地裡懷疑吳將軍是不是記錯了人。然而,吳將軍卻彎腰屈背,顯得越發恭敬了。查伊璜被恭恭敬敬地請進府內,一連通過了三四道大門。忽然看見有女子來往,知道這是內宅,便停住了腳步。吳將軍又行了禮,請他繼續往前走。

《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不大一會兒,進到大廳上,只見卷門簾的,移座位的,都是一些年輕的女子。查伊璜入座,剛想詢問,吳將軍已微動下巴,向女子們示意,立即便有一個女子捧了禮服送上,吳將軍於是起身更衣。查伊璜不知道他要幹什麼。眾女子給吳將軍整理好襟袖,將軍又叫幾個人把查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讓動,然後像朝見君主和父母那樣向他叩拜。

查伊璜大驚,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叩拜完畢,吳將軍又換了便服來陪他坐談,笑著說:“先生不記得舉鐘的乞丐了嗎?”査伊璜這才恍然大悟。接著,便有豐盛的筵席陳列於高堂之上,家裡的歌伎奏樂於高堂之下。喝完了酒,眾女子便分列兩旁侍候。將軍進入房裡,親自安排好住宿才離去。

《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查伊璜因為喝醉了酒,起得很遲,等他起來時,吳將軍已到他的臥室外面問候三次了。查伊璜深感不安,就想告辭回去。吳將軍卸了車軸、鎖了門,不讓他走。看到將軍每天什麼事也不幹,只是清點侍姬、婢僕、役卒、騾馬、服飾以及器皿,督促管家登記造冊,並告誡不許遺漏。查伊璜認為是將軍的家政,所以就沒有過問。

一天,將軍拿來那份財產登記冊對查伊璜說:“我能有今日,完全是您的大恩大德所賜予的。一個婢女,每樣物品,我都不敢據為己有,願意分出一半來奉送給先生。”查伊璜陡然一驚,拒不接受。吳將軍不聽,拿出所藏的白銀幾萬兩,也分成兩半,然後按著登記冊一件件清點,以至古玩、桌床,將堂內堂外擺得滿滿當當。

《聊齋志異》一個人樂善好施,福報怎麼能少?

查伊璜一再製止,吳將軍不理不顧。點完了婢僕的姓名,便命令男僕整理行裝,婢女收檢一應器具,並且叮囑他們一定要恭恭敬敬地侍奉查先生。百十個婢僕誠惶誠恐地答應著。直到親眼看著侍姬婢女們上了車,僕役牽了騾馬,前呼後擁地動了身,吳將軍才轉過身來與查伊璜告別。

後來,査伊璜因修史一案,受株連被捕入獄。他最終得到赦免,全是吳將軍出的力。給人以豐厚的施捨卻不問被施捨者的姓名,查伊璜真不愧為俠膽義腸的大丈夫!而吳將軍知恩圖報,所表現出來的慷慨豪爽,更是千古罕見。有這種寬大胸懷的人,自然不應老死於山林溝壑而不顯達。由此可知兩賢相遇,並非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