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君弘曰:文化的真伪与中医科学体系的构建(三)


姚君弘曰:文化的真伪与中医科学体系的构建(三)


二、构建中医的科学体系

中医学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医辨证、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的重要指数。在中医的临床中,无论是对病证的确定,还是舌诊、脉诊的诊断方法,以及对选方、用药、剂量等方面使用法则评定标准等,都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地方。例如对于瘀血证的标准化认定,虽然从舌质的瘀斑、脉涩等看都是瘀血的标准化诊断依据,但对于如何正确的选用化瘀的药物,却缺少明确的使用标准。瘀血的治法可分为行瘀、破瘀、化瘀、通瘀,以及行气化瘀、养血化瘀、理气化瘀、软坚破瘀等多种形式。应如何根据各种不同的瘀血证,正确地进行选方用药,如何判断它们的异同点,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每次最合宜的药味是几味,最合适的使用的剂量是多少等,都没有给临床医生提供规范的法则,完全靠医生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这其中就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由于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标准化体系,所以无论是年轻的医生还是老中医,每次治疗都是探索的过程。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较多,准确率自然会高,但也很难保证不出现诊断和治疗的偏差,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医尚未逾越的理论障碍。由于没有标准化数据,会使真实的事物被曲解为虚假,会使本来科学的理论被曲解为伪科学,而中医根本拿不出疗效和中医治疗之间有什么联系。正如张功耀先生提出的中医治疗的病大多是因疾病“自愈”的说法,中医界人士在“反击”时大多是讲述中华文化,说明中国文化和中医的渊源关系,提出了只要敢于告别中医,就是要告别中国五千的文化,却回避讨论中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真实的文化是中医的科学基础

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认为,中华文化在思维逻辑上最大的毛病是不能在数目字上控制和管理。真实情况确实如此。中国古代从朝廷到文人,从社会科学的问题到自然科学的问题,从政治问题到经济问题,其起点都不是数字依据。中国文化长久以来都对数字采取一种艺术化的虚拟象征,如一、二里,三、四家,五、六处,七、八个,千万朵,等等。而中医是不能采用这种含糊的数字的,中医需要有辨证的灵活性,同时也需要诊断的准确性和明确的治疗目的,这是中医学科理论科学的基础。标准化具体地说是数据的完善,是通过对数据推演和变化的把握,找到标准化与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疾病在某个阶段、某个时间、空间的时间中内在的标准化基础和规律,从而形成对中医学理论量化管理的基础。

科学文化的灵魂是真实,而为了真实有些大师和精英要为此付出毕生的努力和代价。所以,文化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真性情下的勇气、思考和面对。在张仲景的著作中,敢于直接批判当时的媚俗文人,揭露当时的谄媚文化,在当时也是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的。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看到的是精心的治学、认真的求证的科学态度,其中证、方、法、药的完备,选药的精到,用量的准确,适证的规范,这才使《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经典,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主要参考书籍。

据位于东京地区的大正制药、钟纺和津村三个中成药的制药厂的初步统计,目前按照《伤寒论》原方、原量配制的中成药多达40多种,包括了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桂枝茯苓丸、麻杏薏甘汤、半夏泻心汤、猪苓汤、芍药甘草汤、黄连解毒汤、桂枝加芍药汤、吴茱萸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等。根据钟纺制药厂在网上公布的信息,2005年中成药的销售额为24亿5百万日圆,折合人民币约1亿1千5百万。这个销售额,对于有1亿2千万人口的日本,对于有1千2百万人口的东京地区来说,是相当客观的了。这说明张仲景当时辨证、配方、剂量是准确的、规范的和科学的,这是中医文化在日本的医疗体系中得到重视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医在日本得到尊重的前提。与此同时,这也说明了数据完善、理法方药准确的内容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基础,并非那些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人所谓的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悴其内的虚假学术成就。

因此,准确、真实的数据是中医科学性的生命线,在真实规范下,虚假和伪辩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但遗憾的是,中医界却在无意识中远离了真实的文化精髓,把可以具像的内容虚拟化了。而虚拟化虽然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但对于中医来说,没有把握住张仲景的科学思路继续研究下去,而是流于肤浅,这也许是中医界缺乏文化意识的内在表现。

(二)建立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的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古代的中医其实是有标准化雏形的,因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其中“和于术数”就是标准化数据的含义。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就将“和于术数”进一步具体化,这一点对中医学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依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仍具有显著的疗效,在日本依然有相当高的人气指数,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有直接关系的。下面,将《伤寒杂病论》中的主要数据列举如下:

1、病程的数据。

在160条有:“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久而成痿。”在316条有:“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第 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其中的二三日、四五日、七日以上、八九日等都是病程的标准化数据的概括,虽然这些数字是约数,但有这个约数就是对医生辨证的约束,说明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建立了从病程诊断伤寒类病证的标准。

2、病证的数据。如桂枝汤证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瑟瑟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大承气汤主证是:“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3、药味组成和剂量的数据。如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切)3两、大枣12枚 擘(3枚)。

4、煎煮、加工的数据。如桂枝汤的生姜(切)、大枣12枚、擘(3枚),有煎煮法标准数据和服用法的数据:“……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三剂。”

5、禁忌的数据。如桂枝汤的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些数据奠定了《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医学中的学术地位,也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在世界医学科学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标准化数据的建立,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还说明中医不只是阴阳、五行等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标准化数据的可涵盖病证、病程、药味的配伍、加工等标准化数据的临床医学科学。从目前一些中医临床治疗有效的病例来看,标准化是疗效的基础。前不久,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个关于中医出路的专题系列节目中,报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铁涛(注2)先生治疗SARS的事迹,很受启发。当时,邓老研究生的爱人因为是医院的护士传染了SARS,使用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加重,已下了病危通知。该研究生求助于邓老。邓老使用了仙方活命饮(注3),并提出了必须先停止西药的治疗只服用中药。在西医治疗明显无效的情况下,该研究生和院方便同意了邓老的治疗方案,结果是这个护士在接受了邓老的治疗后痊愈出院。此后,邓老的治疗方案被广州地区广泛地应用于SARS的治疗,控制了广州SARS流行势头,使广州成为治疗SARS中治愈率最高、后遗症最少、死亡率最低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