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麼遺言,幫後代逃過了殺身之禍?

歷史之趣味


洪武八年,曾經可與諸葛亮相媲美的神算子劉基,因感染風寒而一蹶不振,臥病在床。當朝皇帝朱元璋知道此事後,派遣身邊較為信任的胡惟庸,讓其率領御醫前去給予劉基救治。可劉基在吃藥後,不僅沒有得到舒爽,病情反而越發嚴重。後來因“心灰意冷”而向皇帝致仕,以圖告老還鄉。


在回到鄉間後,他已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便叫來二子交代遺言。這遺言是不是十一字我們無從考證,但當中的具體意思凝練成十一字便是:“子孫切記不可再去學神算”

劉伯溫:歷史上的才子,民間傳說中的天神

在民間有這樣一則傳說,相傳劉伯溫本就是玉皇大帝左側的一位天神,擁有無邊法力和神通,有著“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讚譽。後因民間戰火四起,元朝統治者荒淫無道,所以帶領龍的九子下凡,幫助朱元璋多去江山,穩定人間大鼎。

其實這些神話傳說都是人們對劉伯溫的一種過度描寫,其中本質還是因為劉伯溫的神機妙算,導致了民間有很多人對其展開了各種各樣的個人崇拜。因此,本身就是才子的他,再經過人們的個人崇拜,就漸漸將劉伯溫神話,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神仙、天神。

劉伯溫留下這“十一個”字的內心活動

劉伯溫被朱元璋欣賞,本就是因為他對於“神算”類技術的把握,對於治世有著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再加上此人性格正直,無結黨之心,故而在早期被朱元璋好生喜歡。

但朱元璋的喜歡是在能夠駕馭住此人的前提下,畢竟不是每個術士都會像諸葛亮對劉嬋那樣仁愛和上心,身為將逝君主的朱元璋,所擔心的是在自己去世後,自己的接班人能不能將其也牢牢地駕馭住。他擔心北魏朝廷“司馬家族篡權”的事情再度發生,擔心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會被別人不費吹灰就吞併掉。

儘管,劉伯溫的才華和學識是朱元璋欣賞他的一個點,但這個點,卻在後來成為了朱元璋以及其龐大家族所忌憚和害怕的那個點。劉伯溫知曉經世之道,所以早早就猜出自己的長處,可能往往就是要自己命的利刃,為了保全子孫的安慰,為了避免他們遭遇不必要的殺身之禍,劉伯溫才告誡他們一定不要再去學習這些“神算之學”,防止在後來遭受滅頂、滅族之災。

朱元璋為什麼會忌憚劉伯溫的“學問”

封建社會之所以叫做封建社會,除了制度上的掣肘外,在思想上也是極度死板不靈活的。他們相信經驗的一成不變、相信鬼神之說。即使這個人是皇帝,是上天的兒子,也難逃該慮,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積澱、一種文化,然後深遠持久的由最初的人,一代又一代的傳給了自己的子子孫孫。

所以,在那個時候,人們都會認為,能夠掌握“神算”類學問的人,都是很厲害的,而這樣的一種厲害,在平民眼中是崇拜,是佩服,可在皇帝眼中便是隱患、是害怕。他們害怕此人的能力會在某一天推翻自己苦心經營的一切,害怕自己的子孫也受到這股量的吞噬,為了能夠讓大明王朝如日中天,為了子孫能夠徹底壓制住和掌控住這些臣屬。

劉伯溫其實一早就已經感受到了危機,例如胡惟庸帶御醫給其送藥,吃後感覺不適找到皇上訴說,皇上的態度居然是冷漠和客套。所以,由此來看,劉伯溫也是從這裡感受到了一股不寒而慄的危機,故此在回到家鄉後好生叮囑他們。

所以,朱元璋的忌憚,是一種對其能力的忌憚,是一種封建思想、思想束縛下的擔心。

劉伯溫的此舉是多此一舉嗎?

劉伯溫的做法當然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比別人多想了很多步。他伴隨朱元璋身邊多年,自然通曉朱元璋的脾氣,知道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擔心的方方面面,故而將自己唯一對其有威脅的東西主動剔除,防止子孫在日後會被該“學問”所反噬。故而劉伯溫的此舉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走一步想五步的體現。

劉伯溫孩子在明朝後期是否安然無事?

劉伯溫死時留下了兩個兒子,他們一個是長子劉璉,一個是次子劉璟。劉伯溫可能本以為拋棄了“神算之學”,並勒令子子孫孫不許去碰,就能夠防止自己的子孫會遭遇危險和危機,可他的兩個兒子並沒有能夠倖免於難。

長子劉璉在後來因為與胡惟庸一黨不和,故而在後來墮入了井中,就這樣淹死了。大兒子確實沒有死於皇權,可是卻死在了潛在政敵胡惟庸的手裡。

次子劉璟活的比哥哥稍微長點,度過了洪武、建文,迎來了永樂登基。可是因為性格過於剛烈,直擊明成祖篡位的事實,導致他死在獄中,含恨而終。

他的兩個兒子雖然因為父親的做法,逃過了朱元璋的清算,但在最後還是沒有幸免一死,實在是令人嘆息不已。

劉伯溫九世孫

雖然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沒能夠活過永樂朝,劉家也一直蒙羞,但在大明世宗嘉靖帝時,事態發生了反轉。因為當時有個刑部侍郎是劉伯溫的同鄉,可能在少時也是劉基的小迷弟,所以敢於抓住恰當的時機向朱厚熜建議讓劉伯溫配享太廟,世宗便答應了。也正是因為劉伯溫在後來的明朝中,慢慢被人們所重視,故而其九世孫在後來被重新啟用,擔任了大明朝的武職職務。

雖在後來,劉伯溫的兒子們並沒有逃過殺生之禍,但最起碼沒有像藍玉、胡惟庸以及李善長之輩那樣,被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掉了所有“道行”。雖然在劉伯溫時,劉家在大明中的地位已經不比當初,但是兜兜轉轉還是被後主恢復了名譽,恢復了往日的榮耀,其子孫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木劍溫不勝


無奈的劉伯溫。

劉基劉伯溫,在歷史上那可是響噹噹的大人物,可以說,沒有他,朱元璋能不能順利奪取江山都是個未知數,在神機妙算方面,人們把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實力非凡。

1、劉伯溫的11字遺言是啥?

“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這就是一代大師劉伯溫留給自己的後代子孫最後的遺言,目的非常清楚,那就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刻體會到了神算預知這一行業對家庭的危害太大了,弄不好就會株連九族。他一聲輔佐朱元璋推到了殘暴的元朝,建立了大統一的漢民族政權,正是因為他具有測知未來的超能力,朱元璋還是對他防備又加,從對他的人事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來。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古代的爵位按照等級的先後順序分為公侯伯子男。劉伯溫以邀天之功卻只得到一個伯爵的地位,其實是朱元璋對劉伯溫的一種暗示,劉伯溫是何等聰明的人,他也看清了朱元璋的意圖,因此他很知趣地在得到這個伯爵後的第2年就辭官隱居了。


2、劉伯溫的後代。

在劉伯溫留下11字遺言撒手人寰後,他的兩個兒子還是沒能按照劉伯溫的美好願望幸福的生活,劉伯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劉鏈,二兒子叫劉璟。在劉伯溫死後,大兒子很快就捲入了胡惟庸一案,活活被淹死在井裡,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成功奪得帝位,因為劉伯溫的名氣太大了,所以朱棣也想讓劉伯溫的兒子劉璟來輔佐自己成就霸業,無奈這個劉璟根本看不上他,他不但不輔佐朱棣,還當眾揭露了朱棣謀反的真相,惹得朱棣龍顏大怒,可憐的劉璟因此也丟了性命。雖然後來劉伯溫的後代又逐漸被朝廷重用,那都是後事了。


智者說歷史


劉伯溫有勇有謀,能掐會算,朱元璋說他是自己的子房。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難道劉伯溫什麼都可預知?並且出版了書籍為證。但真真假假,誰又知道呢?我也表示懷疑的態度。
但我不懷疑的是,在大明開國時期,真真實實的劉伯溫確實功勞很大。
歷朝歷代都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執政後,朱元璋開始猜忌大臣,就如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一樣,功臣總是難以管理和制約的。
此時,“去做一個挖藕的老農,保全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地過日子?”遵從內心的聲音,於是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告退回鄉,無官一身輕了。
誰知一下子輕鬆下來,機體開始出毛病,劉伯溫也如此。
知道劉伯溫病了,朱元璋派御醫給劉伯溫是一通的望聞問切,最後沉思一陣,說是風寒,無妨大礙,吃幾服藥就好了。
御醫去外間,與胡惟庸低語幾句,然後胡惟庸臨走,囑咐一定要一天兩次,按時服用,一共三天的藥量,且不可停。
兒子想把藥方子給撕了。劉伯溫大怒,連連咳嗽了幾聲,說咱們全家老小不想活了嗎?這是皇上給的藥,不喝就是忤逆犯上,不喝也得喝。
此時,劉伯溫明白了,即使退休也不能躲過災難,自己這次是死定了。
這次,劉伯溫想了很多,想到了執政時,朱元璋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強。多麼的豪邁啊!
而現在伴君如伴虎,自古與帝王只能共甘苦不能共享富貴。一著不慎,還有可能被滅九族,殃及到子孫後代。
劉伯溫病重期間,叫來兒子,開始安排後事,告訴兒子莫悲傷,人總有一死。而且與兒子談了好久,要他如何低調為人,保世代平安。
最後,劉伯溫說,過幾年,功臣估計都難以逃過被殺的命運。兒子一聽倒吸了一口涼氣。
劉伯溫說莫急,我們家族註定會平平安安的,現在就安於在家為民。但是百年後,我們家還會出名人。
劉伯溫兒子心想,父親太厲害了,正要開口讓父親抓緊教授自己這方面的知識。
劉伯溫告訴了兒子如何躲避殺身之禍的萬全之計,並留下11字遺言,那就是“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
劉伯溫兒子謹記父親的囑咐,老老實實的做人,果真平安一生。
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還鄉四年後,劉伯溫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朱元璋執政後期,宰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藍玉等人均被其收拾。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識時務者為俊傑,劉伯溫起碼死在了自家的炕上,而劉伯溫告誡子孫要低調做人,認真做事,千萬記住那11字箴言,得以讓子孫世世代代平平安安。
到底劉伯溫死前是不是給兒子留下了上面這這11字遺言,誰也不知道。這可能是後世杜撰的,真實性無法知曉。
但這些大多是存在於野史,所以大家不必認真,信則有不信則無,只不過是茶餘飯後博大家一樂,權當聽一個傳說故事吧。

夜曲vlog小陸


公元1375年5月16日,大明一代軍師劉伯溫溘然長逝。

臨死前,劉伯溫用微弱的聲音對跪在床前的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說道:“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和劉璟一聽急忙問:“孩兒該如何自處?”劉伯溫心酸不已,一滴老淚湧了出來。

為了幫兒子躲過殺身之禍,劉伯溫說道:兒啊,謹記『劉家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劉伯溫留下這句遺言後就永遠閉上了雙眼。


這11個字的遺言本來是要幫兒子逃過殺身之禍的,最後應驗了嗎?

有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引申的意思是“天命不可為也!”事實確實如此。

想當初諸葛亮千算萬算,“六出岐山,七伐中原”,不是一樣沒有改變蜀國滅亡的命運嗎?

尤其是和司馬懿決戰上方谷時,諸葛亮妙計火燒上方谷,眼看司馬懿要被活活燒死。

然天公不幫諸葛亮,突降大雨澆滅了大火。諸葛亮仰面長嘆曰:“天命不可違也”說罷潸然淚下。

劉伯溫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前朝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劉伯溫和諸葛亮一樣,都是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牛人。

果真如此嗎?

我弱弱地問:“既然劉伯溫能算出後代子孫的命運,為什麼他算不出自己被朱元璋下毒害死的命運呢?

歸根結底一句話“天意如此”,劉伯溫能算出來但無力改變這一切,這就是為什麼他臨死前老淚縱橫的原因!

劉伯溫臨死前囑咐孩子們不要學神算,兩個兒子確實沒有繼承父親的“專業”,都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好官,然而這仍然沒有逃過殺身之禍。換言之,劉伯溫最後一計失敗了,兩個兒子都死於非命。


長子劉鏈在父親去世後的第四年頭(即1379年)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自殺了。

胡惟庸為什麼要逼死劉伯溫的長子呢?

原來劉鏈遺傳基因很強大,雖然他沒有刻意學習父親的“專業知識”,但有乃父之風範——有謀略,此時劉鏈任江西參政。

朱元璋常讚歎曰:“真乃伯溫兒也,沒差種,哈哈……”。

朱元璋想重用劉鏈,這樣就引起了胡惟庸的羨慕嫉妒恨,當時胡惟庸權勢熏天,拉幫結派、欺上瞞下,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朱元璋年老糊塗十分信任胡惟庸。

劉鏈像父親劉伯溫一樣耿直,不想附炎趨勢,想退出政壇又不能,劉鏈被逼的走投無路跳井而死。



劉鏈死後,朱元璋想讓劉鏈的弟弟劉璟承襲“誠意伯”爵位,劉璟說哥哥有個兒子叫劉廌(zhi),讓我侄子繼承爵位吧。於是朱元璋讓劉鏈的兒子承襲了爵位。

時光如流水匆匆而過,劉伯溫死後的第23年頭上,即1398年,朱元璋也死了。

接下來明朝出現了動盪,“靖難之役”終於爆發了。

經過四年的死磕,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打跑了侄子朱允文,朱棣成了大明江山的新主人。

此時朱棣命劉璟進宮輔佐他,劉璟假託有病拒不奉詔。朱棣只好強行把他捉進了宮。劉璟像他父親一樣耿直,絕不低頭稱朱棣為陛下。

當時劉璟還說了一句驚人的預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朱棣千秋萬代,都將會揹負篡位自立的惡名。



劉璟憤怒情況下忘了父親的叮囑――不要推測未來,結果朱棣大怒賜死了劉璟。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就這樣先後死於非命。為什麼劉伯溫不能夠保佑兒子逃過劫難呢?

我覺得是劉伯溫當初幫助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洩露天機太多了,做了一些有違天意的事,比如在全國各地斬龍脈,為朱元璋推測大明國運等等……

不知親們發現了沒有,凡是算卦相命的人不是斷子絕孫就是身有殘疾,反正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同樣上天為了懲罰劉伯溫,於是報復在他的兒子身上。雖然他能算到,但無力改變一切,其結果和諸葛亮的兒子們十分相似,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都戰死了。



劉伯溫臨死前預言的子孫後代的命運卻很靈驗。他說:“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話說劉鏈的兒子劉廌承襲了“誠意伯”爵位後,因得罪了權貴被革除了爵位。劉家的爵位就此“中絕”。

轉眼劉家繁衍生息經過了五輩後,也就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勳,下聖旨命人查找劉伯溫的後代。

當時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因犯事被關進了監獄,朱佑樘一個聖旨把他釋放了,這還不算,還任命他為處州(浙江麗水市)指揮使(正三品武官),從此劉家後代逐漸又恢復了“誠意伯”的爵位。

這正應了劉伯溫的那句“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的讖語。


秉燭讀春秋


明代第一謀臣劉伯溫博通經史尤其擅長象緯玄學,神機妙算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成就帝業。民間因此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雖然劉伯溫行事低調,深諳自保之道,但由於他神奇的預言能力還是受到了朱元璋深深的忌憚。面對朱元璋的殘酷好殺,大肆誅殺功臣,臨終前他留下了11個字的遺言護佑子孫躲過了殺身之難。

明朝建立後,開國功臣們都盼著高官厚祿,唯獨劉伯溫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於是心生退意,辭官還鄉了。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胡惟庸密報朱元璋,說劉伯溫居住的地方有龍氣升騰,恐怕劉伯溫有不臣之心。朱元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命人叫劉伯溫進京請罪。

時年劉伯溫已經64歲高齡,一路舟車勞頓,染上了風寒。朱元璋命胡惟庸帶太醫給他瞧病開藥。可劉伯溫吃了藥不僅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一個月後甚至無法下床,到了彌留之際。

面對這種情況,朱元璋終於大發慈悲放劉伯溫回家了。回家以後劉伯溫拒絕服藥,一心只想等死。

臨終前他從床櫃中拿出一本天文秘書,叮囑兒子交給朱元璋,並再三囑咐“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雖然只是一個故事傳說,但其實也不怪朱元璋。畢竟自古以來有預言能力的人和事物都是深受帝王忌憚的,比如《推背圖》在歷朝歷代都是禁書。面對神奇的劉伯溫,猜忌心頗重的朱元璋自然不可能放任不管,能殺了自然最好,可以永絕後患。面對這樣的帝王,劉伯溫要子孫不可再學“神算預知”五一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歷史小跟班


劉伯溫這個名字可謂是人皆知之,他是浙江青田人,明朝開國功臣,還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從小就是非常聰明,後來高中進士,精通經史,經常自比諸葛亮。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劉伯溫傳奇》,就知道了中國歷史上三大神人:劉伯溫、諸葛亮和姜子牙,他們三人不僅輔佐君王開創了新的江山,還是有名的賢相名臣,他們三個還有其他開國名臣都沒有的特徵,那就是懂玄學,而且還是神機妙算。

他的神機妙算不僅用在生前,而且死後的事情都預見到了。公元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去世。臨死之前,老淚縱橫的劉伯溫在病床前對著兩個兒子說道:“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兩個兒子聽了以後大驚,趁著父親還有點氣息,便著急額問起來:“孩兒該如何自處?”他早就估計著孩子會這麼問,於是便一字一字的說出了十一個字:“劉氏後人切忌再學象緯了”。等到這些話剛說完,劉伯溫就閉上了眼,溘然長逝。

兩個兒子把父親的話謹記在心,因為無論是父親的智謀和威望,還是父子感情,都讓他們深信不疑,特別是“切忌再學象緯”。雖然他們不懂父親的意思,但是還是一直謹記在心。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是篡位,登基不正,同時也急需要別人輔佐。他知道劉伯溫還有一個兒子在世,就是二兒子劉璟,也知道虎父無犬子,也知道他懂一些玄學象緯之術,於是想召他來朝中輔佐他。但是劉璟都像劉伯溫的性格一樣,非常耿直,他們知道朱棣是篡位成功的,故意託病不來。

朱棣自然也不是善茬,就派人綁架劉璟過來,當朱棣問他為什麼不來的時候,劉璟回答了一句話,讓朱棣大怒:他說:“你當了皇帝,未來也逃不過一個“篡”字”。這正好捅在了朱棣的痛處,朱棣大怒,馬上就派人處死了劉璟,同時把他的“誠意伯”爵位廢掉。

轉眼間劉伯溫的子孫們繁衍到五世的時候,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時候,皇帝突然間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勳來,於是下旨查找劉伯溫的後代,把他襲封為“誠意伯”。這恰恰驗證了劉伯溫生前那句“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的讖語。

玄學太玄,還是不要誤入其中為好!


每天爆點料


我是老泰迪,我來回答!

導語:

劉伯溫臨死前確實留下了遺言,是不是11字我們無從考證,大意大概是“子孫切記不可再去學神算”,可惜的是劉伯溫雖留下對後代的警戒,但到底也是沒能幫後代逃過殺身之禍。

命不久矣,留下遺言

大家都知道劉伯溫神機妙算一輩子,連朱元璋都將其比喻成”劉邦身旁的張良“,但在朱元璋登基後,其對劉伯溫的態度似不如以往,這一點讓劉伯溫心裡明白:”

自己這探知天意的本領用在亂世可成就一番大業,但是和平年代,我的這些神機妙算只會威脅到當權者的地位!皇帝是在暗示我些什麼。“隨即辭官歸隱,沒想到歸隱沒多久,朝中就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誹謗劉伯溫。而在劉伯溫重病之時,朱元璋也只是派胡惟庸帶著太醫抓藥給劉伯溫服,然而服下後劉伯溫更加不舒服,這情況反映到朱元璋那裡後,朱元璋也只是說了幾句安慰的話,這點讓劉伯溫非常的心寒

沒過多久,劉伯溫自知命不久矣,

趕緊召集自己的兩位孩子說:”你們一定不要學我那神機妙算的本領!切記!切記!“劉伯溫的意思就是,現在是和平盛世了,無論你們有沒有預知天命的本領,都請不要學!都請不要精通!皇帝知道你們的能力一定會重用你們,但皇帝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福!

人算不如天算

但人算不如天算,劉伯溫死後,兩個兒子竟也相繼死去。

劉伯溫的長子劉鏈因擅長天文謀略,而被朱元璋賞識,大家都認為劉鏈以後一定會超越他的父親劉伯溫,大家對他無不客氣,他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紅人。但自古以來毛頭小子的畢露鋒芒永遠會帶來周邊人的羨慕,甚至是嫉妒之心。此時的胡惟庸擔心劉鏈影響到自己的朝中地位,起了殺心,劉鏈是個正直的人自然是鬥不過老狐狸胡惟庸,而劉伯溫大兒子劉鏈的結局也以投井身亡告終!

緊接著是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劉鏈死後,劉璟被朱元璋召入宮,劉璟深知”伴君如伴虎“,於是將位置讓給了哥哥的兒子,可能是看在劉伯溫的面子,或者看在劉鏈之死,朱元璋並沒有計較。

但誰知沒過多久,朱棣篡位登基,朱棣心裡知道劉伯溫的厲害,於是召其二兒子劉璟入宮,劉璟自然是死活不肯入宮,朱棣怒了,派人將其抓進宮,誰知劉璟認為其為篡位逆子死活不肯下跪,這一場景也激怒了朱棣內心裡最後一道防線,大手一揮,殺!

至此,劉伯溫兩個兒子全死於朝廷之手!

結語:

劉伯溫是否能夠預知天命我們無從而知,而留下遺言也可能是正史,也可能是野史,但老泰迪想說的是自古伴君如伴虎,”能力大“在亂世吃香,但不代表在和平年代皇帝不會忌憚,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只能”同患難“,不能”同享福“!

【我是 ,請您關注我!】


老泰迪講歷史


朱元璋曾經頗為感慨地對劉伯溫說:“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這句話雖然是在告訴劉伯溫,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實際上卻也挖了一個坑,張良被劉邦誇得天花亂墜,但是最終卻只能辭官歸隱,劉伯溫豈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試探劉伯溫,我的話說到這份上了,你劉伯溫到底知不知趣?

劉伯溫當然知趣,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辭官歸老了。

後來,李善長也辭官了,朱元璋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當丞相,劉伯溫一聽,趕緊去勸朱元璋說:“不行,不行,楊憲雖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卻沒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聽了似乎也覺得有道理,所以又問汪廣洋能否勝任,劉伯溫又是一頓搖頭,說汪廣洋的肚量更小。

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是否勝任,劉伯溫還是搖頭說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是你劉伯溫想當丞相?於是,朱元璋開口試探道:“唉,看來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適當朕的丞相了。”

劉伯溫急忙搖頭:“不可,不可,我這人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瑣的政事,讓我當丞相恐怕會辜負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況,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話自然能夠找到。但是,皇上您說的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丞相一職。”

這便是劉伯溫的知趣之處,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在聽到朱元璋說“吾子房也”四個字後,他便知道朱元璋遲早會為了鞏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動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學起了張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讓他當丞相,他還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歸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過,縱然劉伯溫再怎麼知趣,他最後的結局實際上也談不上好。

劉伯溫辭官歸老之後隱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談幾局,過著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縣縣令來拜訪他,他也不見。

後來,他知道自己的行蹤被青田縣令獲知後便又連忙換了一個地方,讓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禍終究躲不過,胡惟庸為了報復劉伯溫,讓人陷害他,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劉伯溫卻想佔據談洋作為自己的墓地,這擺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當皇帝之後最忌諱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聽了胡惟庸的這個讒言之後便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終究還是懷疑自己了,於是,他急忙入京覲見朱元璋,一邊解釋一邊謝罪,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許是因為太過於擔驚受怕,劉伯溫到南京後沒過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雖然讓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懷疑他是在裝病,所以便讓劉伯溫的老冤家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他,最後才確定劉伯溫是真的病了,並且病得很重。

於是,朱元璋便讓人將劉伯溫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回到家僅僅過了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

劉伯溫在臨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樣的遺言,又是否讓他的後代躲過了殺身之禍?

明史記載,劉伯溫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後,病情愈加嚴重,他自知已經時日不多,於是叫來了兒子劉璉和劉璟,然後將手中的一本書遞給了劉璉,氣喘吁吁地對劉璉說了一句話:“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只見劉伯溫交給劉璉的書的封皮上赫然寫著三個字——天文書!

天下人皆知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緯之學更是高深莫測,是一個能掐會算的“神人”,劉璉在看到《天文書》的時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許這便是老爹為何如此厲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劉伯溫的話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劉璉的頭上,這本書你趕緊呈上去交給皇帝,另外,千萬別讓我劉家後人學習書中之術!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自己一直心存忌憚,所以在臨死之前拿出了這本書,又讓兒子們和後代不要偷學《天文書》,為的便是讓朱元璋放心,為的便是讓朱元璋在自己死後能夠放過劉氏一門。

劉璉也聽從了劉伯溫的安排,可是,劉伯溫這句遺言終究也沒能保住劉璉和劉璟。

1379年,在劉伯溫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後墜井而亡。

劉璟的下場雖然足夠悲壯,但是也沒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在南京稱帝,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他知道劉璟此人頗有才能,為人也頗正值,所以想要拉攏劉璟,讓劉璟為己所用。

於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徵召劉璟入朝為官,不過,劉璟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只對朱棣派去的人說,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聽便知道劉璟是在故意推脫,給自己難堪,一邊想著怎樣讓劉璟入京,一邊又想著教訓教訓劉璟,思來想去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直接派人逮捕劉璟,然後強行帶他入京。

劉璟入京後見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稱他為“燕王殿下”,然後對朱棣說:“殿下,即便你將來死了,你在後人的評價也絕對逃不過一個‘篡’字!”

朱棣一氣之下將劉璟扔到了監獄中,劉璟在獄中自盡身亡。

這時候,突然有人跳了出來,為了討朱棣的歡心,竟然建議朱棣對劉璟採取連坐的方式將劉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慮到劉伯溫對明朝有功,最終沒有這麼做。

所以,劉伯溫的遺言終究沒有能夠讓劉璉和劉璟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

劉璉、劉璟一死,劉家便也徹底沒落了。


流浪的侯爵


劉伯溫的遺言現在已經做不到具體考證了,總之的意思是是不許後代再學神學象緯推衍之術。

劉伯溫就是以以神學算命之術立下大功的,他為什麼會不許他的後代學習推演之術呢,我們先來看看劉伯溫的生平。

民間將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稱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諸葛亮在民間的地位可以說非常之高,百姓將劉伯溫放在與諸葛亮同等的地位上,足以看出當時對他的重視程度和景仰。

民間如此,當時的皇帝朱元璋亦是如此。朱元璋常常將劉伯溫比作自己的張良。張良是有漢一代重要的功臣,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劉伯溫卻從這句話裡聽出了別的意思。

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劉伯溫以邀天之功卻只得到一個伯爵的地位其實是很不公平的,這裡邊也含著朱元璋對他的暗示。

大凡武夫出身的開國皇帝,在建功立業之後總是要驅逐功臣的。有些和平一點,如杯酒解兵權,有些爆烈一點就是狡兔死走狗烹,劉伯溫明顯的感覺到朱元璋的這層意思,因此在得到這個伯爵後的第2年就辭官隱居了。

然而劉伯溫隱居不久便被朝中的丞相胡淮庸彈劾,說劉伯溫給自己選的墓地是一塊有王氣聚集的地方,劉伯溫沒有把這塊地方貢獻出來,而是打算自己佔據,圖謀不軌,包藏禍心。

皇帝對這些東西當然很重視,劉伯溫也不得不親赴京城向朱元璋解釋在去,到京城的第2年就病重去世。去世之前,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床前,劉伯溫對著他們說出了這些遺言。

劉氏後人切忌再學象緯了。

兩個兒子後來的結果怎麼樣呢?其實都是死於非命的。

劉鏈留言天生就善於推衍一身傲骨,彷彿是其父親再世,但是也是由於他這一身傲骨得罪了當朝宰相胡惟庸,不久就被陷害到投井而死。

他的第2個兒子劉璟活得比大哥要久一些。

只是劉璟也並非趨炎附勢之人。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篡位登基以後,想要他來輔佐自己,劉璟面對著朱棣並不稱臣,而管朱棣叫殿下,也就是說他不承認朱棣的皇帝身份,他還告訴朱棣,在未來,他逃脫不了一個篡位的罪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聽到這句話也沒有多說,知道這個人絕對不會為自己所用,就立刻處死了他。可惜一代名臣劉伯溫兩個後代卻都不得善終。劉伯溫可能在死前就已經預見到了這個結局,才會對他們說出這句話,然而父親的名聲太大,終究還是害了他們。


沉醉古詩文


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在野史和民間久久流傳,增加了人們對劉基的神秘感,民間總流傳諸葛三分有天下,劉基計獻一統江山之說法。並把劉基得天書一事描寫的活靈活現,有諸多故事傳民間。不管真假,但劉伯溫協助朱元章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是無可爭辯的,正因為如此,朱元章稱帝后就對有功之臣產生了懷疑,害怕對他形成威脅,就有了火燒慶功樓之說(當然有演義成分),在奸臣胡唯庸的讒言下諸多大臣被殺,劉伯溫在病中也難逃下毒之患。

劉基在病中知來日無多,恐遭奸臣讒言,有滅門之災,特寫"子孫切不可學神算預知"十一字遺言命子面見天子朱元章,朱元章看後也就放下心來,對其子孫放過一馬,不過劉基死後二子還是沒逃厄運,好的是其孫到活了下來,繁衍至今也幾萬之眾了。

下面是我根據民間故事寫的一篇八仙洞與劉伯溫的故事,請友友們一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