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太平天国不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对抗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结果会如何?

杜玉豪


1864年隆冬,长沙城内。左宗棠摊开宣纸,提笔书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插满了太平军的黄旗,满清皇室死的死,逃得逃。现在左帅要做的就是分析战败的原因,为后人留下教训遗产。

一、太平军大都是广东客家人,有共同的语言习俗。加上广泛吸收广西的士兵,桂一省,自古民风彪悍,部队中又混有苗民与秘密社会成员。这些人投军只求饭饱,能死战求生,战死亦求升天。反观湘军,与敌交战,只敢用鸟铳远攻炮击,不敢和太平军短兵相接,贪生怕死的多;更为要命的事,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士兵肆意抢掠,百姓怕官军;将士各自为政,败不相救,胜则争功。

二、太平军以宗教之名起事,士兵们只需”遵守命令,勇敢作战,一时受苦,同打江山,后自有高封。“以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为首的诸位将领,部队纪律严明,百姓爱戴,主动向太平军进贡粮米钱财,以至军队粮饷充沛,士兵少扰民。湘军,奸淫抢掠,百姓恨之入骨。”贼至争相迎之,官军至皆罢市“。

三、满清入主中原,一直以来压制华夏文化,大兴文字狱。洪秀全虽以”上帝“名义起义,但联合各会党,发檄文驱杀胡妖,其实是一场种族革命,所以能博得底层民众的同情与支持。

左宗棠写的正起劲,突然听到外头传来阵阵喧闹声。紧接着,门外脚步声步步紧逼。“大人出大事了”左旋即把笔丢一边,随下人走到屋外。左宗堂现在的府邸临江而建,出门不远就是湘江。虽已是枯水期,但湘江水位不见消退。只见众人拉着曾国潘,曾下半身已湿透,裤子上还沾着黄泥巴。不知为何,左宗棠看到曾国藩这副模样,竟大笑起来。“真像个猪崽子”在旁的众人,表情尴尬,想笑又不敢笑,只得憋在脸上。

左宗棠随即恢复往日的威严,他四下打量曾国藩周边人。“伯涵,怎么不见李二?”曾国藩目光投向前方烟波浩淼的湘江”我派他去上海,搬救兵!“。


本草百晓生


太平天国如果不改变他奇葩的宗教体系,是绝无可能推翻清朝的。

回到1856年,如果太平天国不内讧,西征和东征战果很可能扩大,击败当时尚未成熟的湘军(当时左宗棠、李鸿章还未成军),但是,要想彻底打败曾国藩,恐怕还是很困难。

太平军能征善战,但不善于打歼灭战

太平军早期取得了许多胜利。武昌、九江、安庆,都数次攻占。同时,在西征战役中,太平军也多次击败湘军。其中,“九江、湖口大捷”堪称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

可是,我们会发现,这些胜利,大多是击溃战。即使是“湖口大捷”,也只是“重创”湘军水师。而“樟树镇大捷”,也是"杀敌千余“。

1856年,太平军连续取得胜利。逼近南昌,曾国藩四处求援,岌岌可危;九江城下,塔齐布病死,九江撤围救南昌;武昌城下,罗泽南战死。

太平军数次把曾国藩打得羞愧难当,但是,却很少打上规模的歼灭战。

可是,这背后,却暴露出太平军过于注重攻城略地,没有重视歼灭敌军主力。

以水军为利:在之前短暂的湘军进攻阶段,太平军水军损失船只万艘,曾经以水师自豪的太平军失去了正面对抗湘军的能力。而在太平军反攻阶段,取得湖口大捷后,湘军水师分为两股,外江水师遭遇重创后撤退,内湖水师撤退到鄱阳湖作战。

因此,太平军始终没有重新建立起水军优势,这对于太平军是致命的隐患。

湖口之战重创湘军水军,但是,长江水面太平军依然无法重建水师优势。

太平军军力与战略目标不匹配

大家普遍认为太平军兵马众多。事实上,太平军初期,真正能战之兵并不多。

有的专家认为,太平军全盛时期的野战兵团,大约只有十万左右。北伐用去三万,留守天京附近的大约三万,用于西征的大约三、四万兵马。

我认为,这个估计过于模糊,持相对保守态度。不过,太平军兵力确实不多。这个有迹可循。

在太平军西征的最后的阶段,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师救援天京,参加东征作战。

石达开带走“二三万人”,整个西征的进攻就基本停止。而当时,南昌已经岌岌可危。

可见,即使算上西征太平军算上在西征过程中招募的新兵,虽应该不只三、四万兵马,但绝没有大家印象中动辄“几十万大军”的规模。

以几万人的兵马,太平军同时攻略江西、安徽、湖北等数省。这个兵力确实与战略目标完全不匹配。毕竟,与早期的转战不同,此时太平军的目标已经不是过路了,而是要控制、经营这些地区。这还没有考虑到此时江南、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的威胁。

最终,因为江南江北大营加紧在东线的攻势,威胁天京。使得太平军被迫调集兵马回救天京,致使西征在战役追击阶段戛然而止。

湘军进步速度快,如果不能快速歼灭,湘军战力将迅速攀升

早期,湘军成军不久就开始参战。尽管有塔齐布等行伍之人参加,但是,湘军的领导多是文人,此时他们在战役指挥,战役协作上的经验还非常欠缺。

湘军的文人将领们,在战争中不断遭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逐渐成长起来。

因此,即使太平军回头打下南昌,只要没有活捉或者杀死曾国藩。由于湘军主力尚在,恐怕也不是一时半会还是不会败亡的。

三个变量,谁变得快,谁就能赢

因此,如果要判断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变量。

湘军方面能否快速成熟,战役指挥、战役协作水平的提高。

太平军方面,能否顺利改变奇葩宗教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当时,杨秀清、石达开都在奇葩宗教笼罩下的政治、经济政策上尝试做一些调整)。

清朝方面,能否像1860年以后那样,充分信任和支持湘军作战。毕竟,太平军的对手是大清朝廷,湘军只是一个打工仔。打工仔能够取胜,还要看老板支持不支持。

奇葩的宗教体系是太平军的硬伤。这个不改变,太平军永远无法胜利,不论内讧与否。

因此,我认为,即使太平天国没有内讧。1856年时,湘军与太平军的作战还在中盘,胜负难料。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需回答,历史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

当时石达开在九江设计歼灭了湘军水师数百条大舰,一下子把战线又推到武昌,整个长江战局太平天国已经是全胜之势。

湘军最厉害的就是这个水师,大舰重炮,太平军的那些个渔船拼凑的水军完全无法正面对抗。

但这些水师战舰建造,加上购买西洋火炮是需要大量时间的。现在一战损失了那么多,短期根本无法恢复。

至于曾国藩本人,当时就是呆在南昌城里坐已待毙而已。

太平军这边,在天京已攻破江南江北大营,那么大清最肥最富饶的苏州,杭州,上海一带已是嘴边的肥肉。之前一直是江南大营围着没办法,现在的局面,你对比下李秀成后来拿下苏南,一下扩军几十万就知道了。

太平天国立刻就要迎来第二波发展高潮。

长江上游,已占领武昌,只等天京这里援军一到,即可组织第二次征湘,湖南也是唾手可得。

至于左宗棠,也不要太神话他,太平天国末期,他单独对付李世贤,也就是个两分的局面。太平天国全面胜势时,他也翻不了盘。


琴心入道


假设太平天国没有内讧,只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攻击太平军,曾国藩等人将死无葬身之地,原因是,曾国藩的湘军保卫的满清政府腐败透顶,对外屈膝投降,割地赔款,对内残酷人民,可以说当时整个满清君臣基本上变成洋奴走狗(左宗棠除外但人微言轻),而且湘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根本谈不上纪律,真不如土匪,这样的军队战斗力非有限。因此在太平天国内讧前,湘军一败再败,这样的队伍绝不可能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许多真正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以加入湘军为耻,得人心者得天下,湘军根本不得人心,湘军的将领水平也不可能太高。满清的腐败和赔款,把国掏裤空了,湘军军费曾国藩只能自筹,除了一部分地主捐赠,绝大部分靠抢掠,也不能到处乱抢,最好到太平天国统治区抢,名正言顺,屡战屡败怎么抢?没有经费,仗能不败吗?但是他们也有一优势,作为洋奴,洋人还是要帮助的,而且太平天国在最危难时也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绝不承认那些卖国条约,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帮相军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的冷兵器在强大的洋枪洋炮面前,难有胜算(若没有洋人,曾国藩等人会死得很惨),这是曾国藩取胜的唯一希望。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人性有很多弱点,太平天国是洪秀全、杨秀清双寡头格局,没办法不内讧。假如不内讧,以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流也难以和湘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样优秀的人才对抗。

无论是做人的道德品质、学识、带兵能力、政治格局、做人境界,曾李胡左都优于杨韦石之流。

当然了,杨秀清比韦昌辉、石达开还是要强一点。但是跟湘军的领袖曾国藩相比,差的不是一点点,而是差了几条街。

杨秀清一度把太平天国的局面打造的很好,击破清军江南大营,达到人生顶峰。以至于会给人错觉,就是太平天国不内乱,就能打败曾国藩的湘军,推翻清朝。

而湘军开局并不好,一度处于很困难的境地,但是在早期两个关键人物曾国藩和胡林翼的周旋下,慢慢走上正轨。

现在可以拿杨秀清和曾国藩对比一下。杨秀清是烧炭出身的,基本没什么文化。而且他情商很低,不知道笼络部将,一味用强。对天王不忠,有不臣之心,又没有实际行动废掉天王。对部将打压,由此跟韦昌辉结下了仇怨,种下了祸根。在这样的政权里,人和人是脆弱的关系,没有友谊和道德可讲。

曾国藩也不是完人,杀戮过重也是污点。但是他扛起的是道义的大旗,忠君卫道,在个人品质上没有缺失。在格局、境界上更是高于杨秀清很多,曾国藩手下猛将众多,大多数对老帅都比较信服,能团结一心,所以战斗力比太平军强很多。

胡林翼如果不是早逝,能力也是超过杨秀清很多。李鸿章更是不用说了,成为晚清政治军事外交重臣。左宗棠军事能力强,政治能力稍弱。

这些洋务运动的先驱,虽然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是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就格局和境界来说,不知道超过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之流多少倍!


龙涛的海阔天空


首先,我们从人员素质来看。兵员素质就不提了,我们只看双方领导人的表现吧。

先看清政府一方,曾李左三人,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有古今完人称号,有中流砥柱地位,有平定天下之才,随便选一个,都能影响清朝历史进程。

再看太平天国方面。单看出身,其实就是些神棍术士,其素质又能高到哪去呢?当然,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代表其将来的成就。但是,一个人早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绝对是会影响到其一生的素质眼界乃至政治素养的。

特别要拿出来讲一下的是最高统治者洪秀全,定都天京后竟然不再问世事,从此便整日躲在后宫里玩女人。这样的人不失败,那还有天理吗?

幼童与成人对打,或许有赢的可能,但终究很难。

其次,再看各方的信仰。

政府方面当然是站在道德的高位,尽管清政府已经腐败得快要流脓了。儒家教条传承了几千看,对国人来说,几乎是深入骨髓,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摒弃的。

太平天国方面,他们是不屑于这些传统思想的。他们从耶稣那里割来一块,再自己加工了一番,便成了“拜上帝教”。究竟其教条有什么深得人心的地方?表面上是有的,但是日久见人心,从后来的实际操作上来看,精华没落实,倒是把那些糟粕给无限放大了。

与当时价值观相左的东西,想要革新,需要的魄力当然巨大,而成功的可能性也甚微。

另外,从武器准备等硬件来对比,政府方也是更胜一筹。

清政府使劲地哭穷,军费都接济不上来,甚至让曾国藩自行组建军队。这一点在今人看来实属可笑。但是,从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其实曾国藩的这支私家军队的武器,在当时是领先地时代的,甚至不输洋人。

据说,军队几乎都满员装备了火枪火炮等热兵器。特别是后来的李鸿章,对洋人的武器更是大加推崇的,并且大肆地购进。通常,在众人的认识里,他们的部队缺衣少食,是在跟太平军艰难抗战的,朝中那些王公大臣们也都被蒙在鼓里。之所以曾国藩等将领对外不公开,目的有二:一为令敌方不知虚实;二为向朝廷多拿军饷。

而太平军那一方,所使用的依然是落后的冷兵器,甚至还跟义和团一样停靠一些“刀枪不入”的法术。

你用大砍刀跟洋枪对打,别说你气势怎么胜,其实结局我已经看到。

此外,在外援方面,双方也有鲜明的区别。百多年的近代史,几乎任何一次事件都被外国力量所左右。我们不讨论“崇洋媚外”的对错与否,这里只谈对事件的功利性。

清政府虽然奴颜婢膝,但至少跟洋人还算是合作关系。即使洋人不帮它,至少不趁火打劫那也是好的。

太平天国就不同了,他们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们俩的目标是灭清灭洋,虽然自己的前身是从基督教那来的,但是后来却认为那些洋人们是异教徒。

即使定都天京后,他们也没跟各国机构打过照会,或者发生关系。所以说,自始至终他们都没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一直都被定性为非法政权。

如此面面树敌,焉有不败之理?


史海惊奇录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四年被剿灭,共历时十四年,势力扩展到十七个省份。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清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既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又是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旧式革命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促进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又遏制了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得侵略,阻止了中国的殖民化进程。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推动中国历史的先进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目光短浅等毛病,使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始终无法保持团结,军事决策上一再失误,对外交往上缺乏经验,无法认清西方列强的真实面目,最后被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合剿杀。


历史课课代表


结果还是会失败,但是过程就会没有那么快被灭亡。结果会失败的原因:一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其战略布局上就采取北上骚扰,西进赣、湘、鄂等地,其战略的结果就是要保证南京城的安全。这个战略布局其实说明太平天国高层已经认可和清庭南北相治的局面,而且为了维护这种局面后期也派李秀成、陈玉成进兵江浙一带。这就好比一个创业公司刚拿下点业绩就不去开拓业务了,以后怎么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呢?太平天国也是一样,既然是农民起义不想着彻底推翻当时政府,还想偏安一隅这必然就导致失败。所以,当太平天国派李开芳、林凤英帅两万人北上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太平天国必然会失败。

二是对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比较其实就是棋盘上的棋子。这里并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突出的人。基本盘就是双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可能有些人会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晚清,在立言立功立德方面都有建树,成为半个圣人。但个人觉得言过其实,就单说立功方面,在和太平天国交战中基本靠的资源和武器优势才得以取得胜利,前期和石达开等太平天国交战基本败仗居多,闹得好几次曾国藩要跳河自杀,辛亏旁边的人拉得快,不然这个戏就演不下去了。对比一下王阳明高下水平就立能判断。

三是前面已经说了太平天国基本盘也就那样了,既然没有那个雄心就只能一点点被清政府的消耗死,只是时间长短的事情。至于像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对抗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这些人物确实能在整个大局中的某些战役中有改变结果的作用,但是对于全局来说还是改变不了。石达开你再厉害也逃不过大渡河的悲剧,李秀成在江浙风生水起也保不住天京陷落难免被俘身亡。所以说在定都南京后没有和清朝一决高低,你死我亡的决心,没有将重心放在北伐攻陷北京城,将满清打回东北去这才是导致天平天国失败的根源,战略布局就错了。

由于没有打乱清政府北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组织结构,这样清朝就能调配资源和你消耗,仅仅靠江南一点点地方耗不过拥有全国指挥权的清朝的。


山中茅店


没有曾李还有其他人,没有哪朝的起义不依靠知识分子能成功的,无论刘邦还是朱元璋还是本朝,在达到一定规模后都要极力吸引知识分子的加入,吸纳各界精英,不然起义军短时间内壮大容易迷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了,没有一个可行的战略规划。张角,黄巢,李自成都是如此。看看太平天国怎么做的,反传统,反祖宗,反人性,所到之处砸庙烧书,胁裹平民不从者死,上层妻妾成群,下层夫妻都得强制分居,这是人干的事吗?再说了洪秀全又没有切实可行的自作主张能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利益,除了少数当权者可以骄奢淫逸外,其他人呢?李自成好歹还有个均田免粮,别扯天朝田亩制度,那个没执行。曾李这些人不想驱逐鞑虏吗?很多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有意加入太平天国的,可是一看,尼玛还不如满清呢,闹得实在不像话了才办团练的,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去剿灭太平军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别说内斗,就是不内斗也玩不了几天,太平天国里那一百多个王也就石达开勉强有点节操称得上英雄,太平天国把一亿多中国人送去了天国一点都不太平。


老友迷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王朝的建立。

其一,这个王朝本身是要符合历史进程的,无论你多么好,时代的特殊性才是决定所在。比如王莽。

其二,清朝还没到的崩溃境地,这点来看,太平天国是注定失败的。一个气运未尽的王朝,其他人想要推翻并建立新王朝,是几乎不可能的。

如东汉末年的张角,也是帮汉朝的结束推一把力而已,也没成功,也注定不会成功。

从这里你可以发现,东汉末年太平道黄巾起义,与清朝后期太平天国,何其相似。

其三,不符合上面两个条件,真正的有志有识的人杰,是不会参与进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